探訪教育舊址 緬懷救國先師

2020-09-09 南方日報

研學營首堂戶外課在連州舉行,圖為小記者們參觀馮達飛將軍紀念館。 南方日報記者 張迪 攝

「林勵儒老師在這裡上過課嗎?」「華師當年在這辦校遇到了哪些困難?」「那時課室裡有電燈嗎?」上周末,省立文理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前身)舊址——連州東陂鎮西塘村陳氏宗祠內,來自廣州和佛山的孩子們向連州文史專家曹春生連續問了好幾個問題。關於抗戰,原先只見諸書本和影視,如今歷史就在眼前,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慾。

這是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品粵遊徑」研學營之南方報業小記者走進連州「烽火課堂」的活動現場。7組家庭以研學旅行的方式,跟隨連州文史專家曹春生走讀連州歷史文化,緬懷抗戰時期以知識救國的先師們。

這條串聯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秦漢古道精華段、馮達飛紀念館和國家5A級景區連州地下河的紅色遊徑,兼具顏值和氣質,正在積攢人氣,等待更多人見識它的「綠富美」。

●南方日報記者 周人果 鄭潔琳 周中雨 通訊員 陳別 蹇登亮 廖鵬

紅色遊徑孕育鄉村消費新場景

「人來了,鄉村就旺了。」見證了清遠連州秦漢古道和茶鹽古道修復到使用的曹春生期待,串聯古村落、紅色文化資源點的南粵古驛道,能吸引更多外地遊客來親身體驗。

日前,清遠陽山縣七拱鎮學發公祠內,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第三站宣布開賽。學發公祠是抗戰時期廣州市第六中學的辦學舊址,主會場學發公祠內除了放有關於知青文化、絲苗米文化、農耕文化、廣州市第六中學歷史的展板外,還擺放著農產品展銷臺。

紅色文化是南粵古驛道上的寶貝。作為我省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南粵古驛道是嶺南文化脈絡的延續,其沿線分布有眾多紅色革命遺址。據統計,此前全省各地在上報的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沿線紅色革命遺址就有95處。

以南粵古驛道為載體,串聯起紅色革命遺址、優質旅遊資源的紅色遊徑,正在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紅色遊徑的合理利用,讓鄉村消費場景得到不斷延展。南雄梅關古道,作為我省重點打造的南粵古驛道精品線路之一,既是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又是「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每逢國慶、春節,探訪梅關古道的遊客絡繹不絕,珠璣鎮中站村村民徐道君開的農家樂近年來營業額逐年上升,去年全年的營業額約百萬元。

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南粵古驛道線路在規劃時就考慮到有效串聯農業種植園、農產品加工園、手工藝品售賣點等,如今越來越多依託古驛道舉辦的主題活動為鄉村聚集了人氣,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和民宿等,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古道經濟注入區域發展新活力

在我省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如何以創建廣東南嶺國家公園為抓手,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正在從藍圖落實到行動。

近年來,南粵古驛道的保護和活化,為沿線廣大鄉村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據公開數據顯示,全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近6成散布在南粵古驛道沿線。經南粵古驛道串聯的1320個省定貧困村,通過「古驛道+文化」「古驛道+體育」「古驛道+特色農業」「古驛道+旅遊」等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區域發展。

南粵古驛道定向越野大賽,成為近年來古驛道活化最主要的活動平臺。韶關市仁化縣石塘村的堆花米酒,亦因此成為當地最熱銷的土特產之一。堆花米酒酒坊老闆李振成說,定向越野大賽舉辦期間,米酒銷量迅速上升,不少客人還回購,一訂就是幾百斤。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蘭寨村亦舉辦過南粵古驛道定向越野大賽,村民的年收入增長近兩成。大賽舉辦期間,該鎮餐飲業、住宿業營業額同比翻番。蘭寨村的村民林伯以前靠種桑養蠶,現在改做旅遊,年收入增長近三倍。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吸引37個國家及地區近6500餘人參賽,帶動15萬人,間接影響5.7億人次。

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朱雪梅認為,結合全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利用契機,重塑古驛道的價值,通過驛道復興帶動鄉村發展將是廣東鄉村振興特色。如何以道興村?她認為需重構其產業價值,充分利用沿線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營造線性文化休閒廊道,串聯輻射塑造旅遊價值。同時,精心策劃地方特色產品,打造地理商標,並利用現代網際網路技術宣傳推廣、展示展銷,城鄉融合帶動沿線鄉村經濟發展。

古道經濟的可持續本質上有賴於產業聯動。在廣東,不少地區依託南粵古驛道的保護與活化,形成了網際網路、旅遊和文化等產業之間的聯動。朱雪梅提醒,旅遊產業往往是前期發展抓手,但不是萬能之舉,要科學把控好度,不能以犧牲環境和過度開發為代價,可根據文化觀光型、休閒度假型和生活體驗型等不同需求合理配置產業結構、開發產品特色和控制好容量,實現古村古道持續發展。

跨界融合拓展美好生活新空間

研學旅行,正在成為活化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和南粵古驛道等歷史文化資源的另一種方式。集「文化+教育+旅遊」的「品粵遊徑」研學營,以紮實的人文歷史課程內容,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讚許。

「研學旅行不是假借學習之名去旅遊。」活動主辦方表示,研學的過程包含導學、研學、展學、評學等多方面,而且需要真正將當地的歷史人文講透講好,講到深入人心,這有賴於教育界、文化界、旅遊界等各方努力。只有做到跨界的高質量融合,才能讓更多人為之受益。

此前,華南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學院主辦的「2020研學課程設計大賽」,為華南教育歷史研學連州基地的活化提供了新思路。教育界的深度介入,進一步增加了研學旅行的含金量。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院長劉俊表示,研學行業正在高速發展,需要高素質專業人才作為支撐,然而目前研學人才供給明顯不足,人才培養需求十分急切。

「教育+文化+旅遊」跨界融合的新業態,亦為當地居民創造了美好生活的新空間。近日,位於坪石老街圖書館舊址上,一座新的圖書館——定友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抗戰時期,中國圖書館學家、中國近代圖書館學和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韶關樂昌坪石「守家產」,度過了艱難的歲月。1934年,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以擁有21萬冊中外圖書、90萬冊雜誌,為全國大學藏書之冠。

「這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活兒。」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飽含深情地說,「坪石先生在烽火中傳教,暗夜裡掌燈,讓花園中綻開點點鮮花,讓沉寂的荒野傳出音樂。搶救華南教育舊址,就是我們致敬先師的方式。」文史界人士的深度介入,令串聯紅色資源、美麗鄉村的遊徑,有「面子」,更有「裡子」。

相關焦點

  • 以研學的方式,與先師跨時空對話
    當天,「品粵遊徑」研學營的首堂思政課走入「烽火課堂 勿忘先師——再現華南教育歷史」主題展,不少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師生們受邀出席,他們以觀展聽課的形式,重溫華南教育歷史,與先師跨時空對話。以研學方式緬懷歷史致敬先師近年來,遊徑作為文旅融合的新平臺,將文物、非遺、博物館、A級景區等優質文化和旅遊資源串珠成鏈,成為了我省文化和旅遊業的新亮點。
  • 「學好本領上前線」——探訪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原標題:「學好本領上前線」 ——探訪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陝西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精神富礦,無數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前赴後繼,抒寫出感天動地的歷史篇章。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悲壯三秦大地。深厚的紅色基因,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時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繫起來。10月30日《光明日報》第7版刊發文章《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來自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的調研報告》整版報導了屬於「西南聯大」的教育救國歷史↓↓↓
  • 河工大學子暑期實踐:尋跡紅色舊址,緬懷先烈忠魂
    2020年8月6日-8月8日河南工業大學信息學院「紅色先鋒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成長為可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的,開展了以「尋跡紅色舊址 緬懷先烈忠魂」為主題的紅色傳統教育實踐活動,繼承先烈意志,弘揚先烈精神。
  • 探訪紅色舊址,走進馬氏莊園
    文|沈蘭蘭 圖|侯錦寬 時間:2020.8.4為學習紅色文化,發揚偉大革命精神,8月4日上午十時許,河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憶崢嶸歲月,傳紅色精神」實踐團來到紅色聖地安陽馬氏莊園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舊址開展「探紅色足跡,尋先烈精神」主題實踐活動。隊員乘車到達實踐目的地後,與當地負責人溝通聯繫,在當地有關部門允許下開始了本次實踐學習活動。
  • 古禮春祭緬懷先師 臺灣孔廟弘揚傳統
    中新社臺北3月22日電 題:古禮春祭緬懷先師 臺灣孔廟弘揚傳統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劉舒凌  「啟扉……」,伴隨著臺北孔廟內鼓樂齊鳴,在執事者抑揚頓挫的禮唱下,一身白衣黑褲傳統服飾的禮生,依序打開大成殿前三道正門,揭開一年一度春祭典禮序幕。
  • 紅色研學 ‖ 探訪大別山區 傳承紅色精神
    課程主體:初中1-2年級課程主題:探訪大別山區 傳承紅色精神推薦指數:★★★★★你是否知道這樣一個地方課程內容新縣首府街新縣首府街是新縣著名的紅色文化集中地,我們將在這裡參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鄂豫皖軍委航空局舊址、鄂豫皖省工農民主政府舊址、鄂豫皖省蘇維埃政治保衛局舊址、鄂豫皖省稅務總局舊址,欣賞新縣民居建築風格
  • 探訪周坡糖廠舊址
    近日,筆者前往周坡糖廠舊址探訪。在高速公路客運中心乘坐內江至擁共的客車,經永安鎮,過張家場,一個小時後到達周坡村。順著司機指的方向望去,在公路外的山坡下,有一個不大的院子,三排青瓦平房呈「凹」字形坐落在平壩上。一根二三十米高由青磚砌成的四角煙囪,醒目地矗立於右側平房盡頭。這個小小的院落就是周坡糖廠舊址。院子大門緊閉,無法進入,只好在外繞著院子觀看。
  • 竺可楨後裔及浙大校友參觀泰和浙大西遷舊址
    位於泰和市民廣場的竺可楨銅像  吉安訊 (記者羅仁瑾攝影報導)這是一次精神的永鑄,也是一次深切的緬懷。  下午,浙大校友、竺可楨後裔前往位于澄江鎮上田村的浙大西遷舊址進行參觀、學習。抗日戰爭期間,竺校長為保存民族精英,堅毅果敢地率領浙大師生舉校西遷,歷盡艱辛輾轉來到吉安泰和。在泰和辦校的七個多月裡,浙大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三件善事,而竺校長從陽明理學中挖掘孕育了「求是」校訓。  浙大在泰和辦學時,竺可楨之子竺安僅僅9歲,就讀于澄江小學。
  • 【人物風採】先師胡先驌教授事略
    1984年,中國科學院、江西省科委等單位在廬山植物園松柏區建造胡先驌先生墓園,先生落葉歸根,先師一生熱愛自然,逝後復回歸自然。而今,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先師則得以安眠於故鄉的蒼松翠柏林中。  時光荏苒,轉瞬已是新的世紀,今日回憶先師,備覺其形象高大,氣質宏偉。胡師思想深邃,著作等身,一生共發表論文150餘篇,發表新種200多個,出版書籍20餘部,培養了大批植物學人才。
  • 探訪湘潭大學舊址王家山社區——我院社會調研團暑期三下鄉活動
    8月12日,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調研團在肖信華老師的帶領下赴湘潭大學舊址—王家山社區,進行調研。 本次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參觀舊址、了解湘潭大學建校歷史、與社區人員進行交流等內容。 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肖老師以及王昕偉博士在帶領實踐團參觀舊址時,詳細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建築特色。從他們的講述中得知,1958年6月,湘潭大學在原湘江煤礦舊址上創建,同年8月,湘潭縣縣委毛禹居老人赴京向毛主席、黨中央匯報湘潭大學籌建情況,並請毛主席題寫校名。
  • 探訪世界首個日軍慰安所舊址「大一沙龍」
    中新社上海2月13日電 題:探訪世界首個日軍慰安所舊址「大一沙龍」  中新社記者 許婧  坐落在上海虹口東寶興路125弄的三棟小樓,是國際學術界認可的世界首個日軍慰安所舊址「大一沙龍」,這也是存在時間最長的侵華日軍「慰安所」。  與上海其他上了年紀的小樓相差無幾的是,它的外觀上並無特別之處。
  • 探古蹟知史實之"山西國民師範舊址"
    山西國民師範舊址(太原革命歷史陳列館)原名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位於太原市杏花嶺區五一北路245號,是太原市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革命舊址和民國建築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次走五一路路過都想進去看看,一直沒有機會。高考期間在省軍區宿舍臨時借住兩日,離那裡很近,閒來無事,七月八日上午溜達過去參觀了一番。
  • 廣東廣州中山大學高等學府旅遊景點以及黃埔軍校舊址旅遊景點遊記
    這或多或少與孫中山先生最初的醫生職業有關,所謂「醫人救國」不如「育人救國」,可能也有關聯,有待研究。黃埔軍校舊址旅遊景點實拍圖一抗日戰爭期間,黃埔軍校舊址被毀,1964年進行了重大整修,基本恢復了原貌。1984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成立。
  • 王則柯:探訪國立中山大學舊址
    他們還要探訪曾經隱姓埋名的皇宋趙氏古村、南海翰林松塘村、開平碉樓,還將遊覽原教會學校嶺南大學古建築群,遊覽黃埔軍校舊址,拜謁康有為、孫中山、梁啓超故裡和學術大師陳寅恪故居。最後他們還會一起漫步海陵島十裡銀灘,回歸大海的懷抱,徹底放空自己……我提了一個意見,就是也要看看民國時期老中山大學「石牌新校」建築群,並且表示樂意義務導遊嶺南大學建築群和老中大精華建築。
  • 禮敬先師,誦讀經典 永修一中舉行祭孔典禮儀式
    祭典活動正式開始後,伴隨著悠揚典雅的古樂,學生代表向孔子像敬獻花籃,全體師生向孔子像行五鞠躬禮,拜謁孔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孝親尊師、世界大同之德,表達緬懷之意和敬仰之情。    行禮後,副校長王斌為祭孔大典致辭,王斌介紹了先師孔子的生平以及博大精深的孔子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及在當今世界的巨大影響力;鼓勵同學們,紀念先師,要學習他知禮節的謙謙君子作風,要學習他的求學精神、仁愛情懷、自強不息的使命意識以及銳意進取的精神。
  •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而最早的踐行者是中國教育界的先師聖賢——孔子。他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問同一個問題,「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老夫子真不是浪得虛名啊,從現在看來,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學的科學理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那麼採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就應有所差別,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從事教學工作也有些年頭了,對因材施教的理論是很熟悉的了。但在現實工作中,真正要做到對所有的學生因材施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往往只能應用在培養少數優秀學生方面。
  • 聆聽紅色故事,了解歷史建築——探秘青島德國總督府舊址博物館舊址
    原標題:聆聽紅色故事,了解歷史建築——探秘德國總督府舊址博物館近日,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紅色展覽宣講小組,攜「青島近代歷史沿革與紅色故事」專題展覽,走進青島寧安路小學,在一中午的時間裡,隊員們跟隨講解員阿姨走進迎賓館,了解歷史建築,傾聽紅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