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吸引了不少外資企業進入,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也給中國的本土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因為外企的加入,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才湧入外企,國企與私企似乎黯然失色,外企在中國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導致人才偏愛去外企工作呢?
一、外企在中國
大批外企乘著改革的東風進入了中國發展,他們憑藉著優惠的土地稅、低成本勞動力在中國投資建廠。以日本公司為例,中國曾是日本企業最喜歡的工廠所在地,而日本也在這一時期修建了很多在華工廠。
這一時期的中國,擁有著外企為其創造的大約3000萬個工作崗位,對於底層民眾而言,他們覓得了生存之道,對於高層來說,這則是代表著光鮮與靚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大批人才湧入了外企。
然而,促使人才大量湧入的原因,也無外乎一下幾點:
01:人才引進
在人才引進競爭方面,外企與私企、國企相對比,必然存在一定的優勢與劣勢,具體闡述如下:
其一,人才引進理念。相較於私企,外企的人才引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因為很多外企理念新穎,具有比較成規模的企業文化建設,再加上外企一般有著國內母公司,整體上具有較大規模,而各單位配備也比較齊全,能夠適應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對人才的吸引力更強,這是一些中小型私企不具有的優勢。
當然,外企在人才引進方面,更注重學歷與崗位匹配,引進人才更注重實效性,尤其是人力資源理念比較先進,對當下市場環境的理解也更透徹,引進人才在崗位與工作分配上更加合理。
其二,人才引進的環境。一直以來外企有一定的政策優勢,特別是在吸納與培養大學畢業生方面,因為對外開放等政策,再加上各地招商引資指標,各個地區對外企相對比較重視。在這種大環境的感染下,人才也願意到外企工作。
與此同時,在薪資待遇方面,外企具有比較完善的績效制度,能夠突出人才,利於提升人才的工作積極性,發揮人力資源的價值,講究"多勞多得",對於人才而言可能可以享受到更高的待遇,這也促成人才的大量流入。
02:企業文化
一般而言,外企的企業文化較國企、私企好的多,更加關心員工的個人發展,會以更加健全的體系對員工個人進行培訓,再加之外企本身母公司在國外,在企業文化上對外國文化涉及比較多,很是吸引年輕人。
對於剛畢業的年輕人而言,一畢業就能夠接觸到一整套的流程,這點對於整個人日後的發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外企的培訓過程是一個由基礎到專業化的過程,其中涉及公司的企業文化、公司背景、公司升遷制度以及管理流程,還涉及到對一些質量、環境、安全等結構框架,這些能夠為對一個年輕人日後的發展良好的奠定作用。
相比較而言,私企就不會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培養新人了,私企更多的是本著以利益為中心的原則,凡事可以在入職之後,有員工現場摸索,他們基本不會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培訓。
而國企一般來說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人才到崗之後崗位與工作分配更加合理,而這也對新入職的年輕人起到一種桎梏的作用,儘管自己可以最擅長的崗位發揮最大的效益,但比較之下卻失去了重要的學習機會。
儘管如此,外企在這種企業文化上也存在一個弊端,因為當你進入一家外企對他們而言,是一張白紙,而他們的目的就是將你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所以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打造你。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年齡不斷增加,工作技能不斷提升,當上升空間達到一個瓶頸時,外企也會再召集一些更年輕的人來,那個時候他們仍然會用曾經培訓你的辦法來培訓他們,只不過他們已經是一群新人,他們的思想觀念以及上升空間較你而言更大。
這樣,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被這群新人所取代,這個時候公司就會想盡各種辦法把你邊緣化了。
不過要想不被淘汰,也不是沒有辦法,當你的能力和技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在這個專業領域可取代性已經變得很低,走上一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崗位,或者直接轉入了管理崗位,這個時候外企並不會取代掉你。
如果到外企只是混日子,而不是提升自己,那麼外企隨時都會想辦法淘汰掉你,畢竟憑藉著外人眼中光鮮亮麗的形象,他們從來不缺少新人。
03:保障制度完善
外企雖然是進入中國的"後起之秀",但是對於整個中國市場還是摸得比較透徹的。外企通常會通過為員工提供完善的五險一金繳納制度來吸引人才,其實對員工繳納五險一金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對於很多私企來說,這一點很難保障。
之所以外企在中國這樣重視五險一金的繳納制度,有兩個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因為外企是一個新進入中國的經濟體,他們對於中國經濟環境的理解也不同,規則意識比較強。
其次,外企在中國與中國政府的關係更為謹慎,他們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尤其是這些對員工有所保障的事情,自然也是樂意做的。
04:福利制度完善
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外企絕大多數是資本主義模式,而國外對企業的要求比較苛刻,如果企業沒有給予員工充分的福利保障,甚至還會有工會的出現,來給企業立個"下馬威"。
初到一個國家,外企對自身輿論也極為重視,一般而言很少有加班的現象,再加上年假、婚假、產假通常照放不誤,在企業理念中潛移默化的將自身的文化植入公司,與中國的私企相比較,這已經是非常人性化的企業了。
外企也正是因為人才引進理念、企業文化、福利制度以及最被中國人看中的五險一金制度都有所保障,才越來越吸引大量的人才湧入,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的外企日子也並沒有這麼好過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二、外企的"尷尬境地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外企都代表著高薪以及高端的就業環境,可是近年來,外企員工離職成為了十分常見的現象,而造成外企處境有些尷尬的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外企優勢的消退
從前的外企,因為高薪、看起來光鮮,所以對人才具有天然的吸引能力。再加上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對外企的政策扶持,使外企比較於本土企業具有很大的優勢。讓他們在一定時期內在業務與人才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隨著經濟開放程度加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優秀的國企、私企萌芽,外企的政策性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就表現得沒有那麼明顯了。除此之外,在技術方面優勢也不再那麼明顯了,管理上也逐漸被趕超。因此,越來越多的員工選擇離職,導致了外企員工大量流失。
2.本土企業的迅速崛起
外企員工流失除了外企優勢的消退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本土企業的迅速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正是這段時間內中國的企業完成了從弱到強的轉變。外企消退的優勢也正是中國企業所不斷發展的落腳點。隨著國家對於大量企業的扶持,政策向國企、私企傾斜,再加上科技水平提升,中國企業在技術的層面與國際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
事實證明,當前中國本上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引領著市場。本土企業的崛起使得大量的外企員工流失,並選擇本土企業,這也是外企員工流失的主要因素。
而面對這些現象,外企應該想些辦法來為自己破局了。
三、外企的破局
作為中國最為熱門的外企,無數人擠破腦袋都想鑽進去,如今卻面臨著讓人"尷尬"的境地,外企是時候為自己另謀出路,讓自己回到昔日的寶座之上了。
首先,在企業文化上更加符合中國理念,曾幾何時這是外企的優勢,但如今的中國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加依靠本國的文化,外企此時對於外國文化的宣傳也是時候止住了。
其次,從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於外企而言,他們與國企、私企最大的差距就是他們受到國際大經濟環境的影響大,而這也讓外企如今顯得沒有之前那樣"景氣",所以對於外企而言,對於金融危機的應對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經濟全球化是當前國際形勢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外企的人才流入與流出,其實都應該受到人們的重視,也只有這樣,國家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