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民國建立後,中國政治發生空前巨變,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市民生活也日益趨新求異,衣食住行新時髦潮起潮落,中國人不斷品味著社會變遷所帶來的新鮮感和刺激感。近代社會生活與城市化進程密不可分。新的生活方式通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漸向中小城鎮擴散,並波及到農村。隨著近代衣食住行的變遷,市民社會的價值觀念也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變化,並一定程度上推動近代文化潮流的發展。
民國時期金黃香菸
一、民國建立初,隨著崇洋風氣的發展,城市民眾的日用物品逐漸西化
民國年間,變化最大的城市生活是服飾風尚,其主要特徵是趨洋求新,但崇洋風氣也有所變化。民初模仿西俗的風氣很濃,20年代以後崇洋熱慢慢降溫,中西融合的服飾逐漸走向時代舞臺。南京臨時政府進行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舉措,涉及社會制度和風俗禮儀諸方面,如通令全國剪除髮辮,革除滿俗。加之民初改革直接以西法西俗為樣本,為崇洋風氣推波助瀾。在剪髮易服的推動下,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服飾趨洋風氣加速發展,時髦洋貨已不限于洋火、洋皂、洋布、鐘錶、洋菸、毛巾等物。民初的"北京指南"將"馬車、自行車、汽車、電燈、電扇、叫人鍾、洋式樓房、洋式火爐、洋式桌椅、洋眼鏡、洋皮包"列為"文明器具"。此外,人力車、自來水、電話、銀行、警察、西餐館、西式飯店也成為文明的象徵,文明戲、文明結婚、文明喪葬、文明禮儀等更成為生活時尚。晚清以來,都市社會的祟洋風氣如火上澆油,"衣食住之模仿歐風,日用品物之流行洋貨,其勢若決江河,沛然莫御。世風既因之日侈,富力即因之日竭"。報刊諷刺當時的政府官員:"頭戴外國帽,眼架金絲鏡,口吸紙捲菸,身著嗶嘰服,腳踏軟皮鞋,吃西菜,住洋房,點電燈,臥銅床,以至檯燈、氈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無一非外國貨。算來衣食住,處處仿效外國人。"
除西裝外,西式的圍巾、皮鞋、眼鏡、懷表、文明棍及洋傘在大中城市流行起來。1912年,有人撰文諷刺上海的時髦派:"女界上所不可少的東西:尖頭高底上等皮鞋一雙,紫貂手筒一個,金剛鑽或寶石金扣針二隻,白絨繩或皮圍巾一條,金絲邊新式眼鏡一副,彎形牙梳一隻,絲巾一方。再說男子不可少的東西:西裝、大衣、西帽、革履、手杖,外加花球一個,夾鼻眼鏡一副,洋話幾句,出外皮篷或轎車或黃包車輛,還要到處演說。"其實,時髦用品還不止這些,比如名片。民初上海的紙菸店小推頭多製作名片,均生意興隆。輿論評議:"蓋我國人好學時髦,今之小名片,正在入時,況如議員、會長、幹事之類,種種頭街,盡可羅其上,豈不闊綽。新式名片之發達,職是之故。"名片成為時髦,卻不能像古代名帖那樣體現身份和誠信內涵。此外如手杖,上海人"且不稱之為手杖,必用西語高聲呼之日思的克"。有的時髦飾品帶有政治烙印,如上海的女裝,"民國成立後,乃有繡五色旗於衣際者,時人多反對之。惟國貨公司新出一種愛國緞,遍繡交叉五色旗於其上,而其緞又作荷花色,以之製衣,甚為雅觀"。有的也以國微作為衣服上的飾品。到凡此種種,人們多看重其文明形式,而不是文化內涵。
民國禮帽
二、民國政府剪辮令頒布後,理髮業開始發展,各式各樣的帽子開始流行開來
剪辮風行後,講究式樣的理髮業逐漸取代單調的剃頭業。帽子的功能和式樣也有了改變。在傳統社會,帽子用於保暖、防曬。士大夫的帽子也是地位、官階的標誌。民國以後,帽子不再顯示官階之別,而裝飾性作用明顯增強。1912年伊始,許多報紙都有此類廣告:"本號現研究各種洋帽如禮帽、略帽、普通帽、獵帽等以供剪髮同胞之購用,並發售各種剪髮器具,華制居多,又售各種皮靴,無不物美價廉。"民初上海流行種低簷便帽,有詩云:俗易風移萬象新,何勞束髮戴唐巾。少年爭買低簷帽,眉目模糊不認親。少年以戴西式便帽為時尚,招搖過市。意態昂昂,明末時人民制幘低側,其簷毋乃類是。
其後,博士帽、草帽、衛生帽及毛繩便帽也漸次流行起來。至1917年夏,上海的流行飾品是草帽也,白帆布鞋也,黑色之眼鏡也,婦女之五色綢傘也又多屬"舶來品"。帽子必須與季節、衣服相配,而男子戴西式禮帽最普遍。
榮昌祥呢絨西服店
三、民國政府關於制定禮服方案的爭議及影響
1912年,民國政府醞釀製定禮服方案時,以西服為禮服的設想遭到了傳統紡織、服裝行業者的反對。他們指出:"我國衣服向用絲綢,冠履亦皆用緞,倘改易西裝,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則中國不及改制呢革,勢必購進外貨,利源外溢故必億兆民用意匱,國用意困矣。"從而導致"農失其利,商耗其本,工體其業故有人提出折中辦法,即易服不易料",認為:"我國同胞而欲國之富也,則宜愛用國貨。用國貨則改易西服宜盡以國貨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他們提出:"裝可改,服可易,外國貨不可用,國貨不可廢也。"當時,滬、津等地報刊出現了倡用國貨的輿論。一些人起而行動,1912年在上海成立了"剪髮緩易服會",該會存在數年之久,直到1917年才取消。同年,江、浙、滬等地的絲綢、典當、成衣行業還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這些行動對糾正民初服飾盲目西化不無意義,也對政府制定禮服產生了影響。
1912年5月,民國政府"博考中外服制,審擇本國材料,參酌人民習慣以及社會情形",著手擬定民國公服、便服制度。議定分中西兩式。西式禮服以呢羽等材料為之自大總統以至平民其式樣一律。1912年10月,政府正式頒布男女禮服。除學生、軍人、警察、法官及其他官吏之制服有特別規定者外,一般官吏均用以下禮服:"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即西式禮服,有晝晚之分。"晝服用長與膝齊,袖與手脈齊,前對襟,後下端開",用黑色,穿黑色長過踝的靴。晚禮服似西式的燕尾服,"長過胯,前對襟,後下端開"。褲用西式長褲。穿大禮服要戴高而平頂的有簷帽子。常禮服有兩種:一種為西式,其形制與大禮服類似,唯戴較低而有簷的圓頂帽,另一種中國式,外褂色青,對襟用領,袖與手齊,左右及後下端開;袍色藍,袖齊褂袖,用領,左右下端開。料用本國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女子禮服"用長與膝齊、袖與手脈齊,對襟、用領,左右及後下端開"下身著裙,前後中幅平,左右打襉,上緣兩端用帶。
民國禮服取消了歷代官服的等級標誌,首次肯定了西式服飾,表明服飾文化中的等級差異及夷夏觀念已被歷史淘汰。當然,這種禮服事實上並未推廣。據載:"京師自國會議決大禮服以後及國會重開,議員鮮有著大禮服者,或不著乙種常禮服,而以大襟馬褂、皂鞋與會。鄰邦譏其無禮,無惑乎立法不適民情,人民多數不遵行,名器虛設西裝少年,民國元二年多有之。"民國日常男女服飾因經濟條件、職業和社會地位而有所不同,但已無嚴格的官民、貴賤之分,甚至男女界限也不重要了。新舊雜陳斑斕多彩成了此時服飾的主要特徵。即使是禮服,也沒有一直朝西化的方向發展。
中山裝
四、民國建立初以中山裝為代表的男子服飾的演變
20年代以後,服飾新潮呈現一定的創造性,成為男子禮服的中山裝是其代表。中西合璧的中山裝由孫中山創製,而其來源和形成時間說法不ー。有的說系根據英國式獵裝改制,有的認為根據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改進,有的說源於日本鐵路工人服,也有人說是以日本陸軍士官服為樣本改制。清末孫中山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時,多穿西服,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也是如此。在民初維持國貨的呼聲中,孫中山曾表示要對西服加以改良。其後,他在海外組織中華革命黨,常穿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文裝",頗接近於後來的中山裝。孫中山回到上海後,據說請上海榮昌祥呢絨西服號的師傅,設計一件像西服那樣精神,但不戴領帶的中式正裝。於是,裁縫做成了立翻領、前襟有七顆扣子、四貼袋(袋蓋成倒山形筆架式)的貼身服裝。不久,前襟又改為五粒紐扣,據說象徵五權分立。20年代開始,這種樸實、莊重的男裝在南方的文職人員和學生中流行來,後來稱為中山裝。中山裝不再含有官階等級之別,且賦予了新的政治文化內涵。在國民政府重新頒布的《民國服制條例》中,中山裝被確定為禮服之一,從此成為全國公務員的基本服裝,國際上也視為中國男子禮服。
長袍馬褂和中山裝的禮服化和流行一定程度反映了服飾崇洋風氣趨於低落,民族性在服飾文化中得到恢復和發展。但是,民國都市社會的服飾時髦接踵不斷,上海、廣州等地服飾更是追新求異,變幻莫測。上海號稱東方的巴黎,引領國內時尚。有人指出:"第一,上海人的衣比較的來得重要",以至形成"目今世上人情薄,只重衣衫不重人"的風氣。在許多上海人看來,"衣居第一位,住居第二位,而食則居第三位"。"第二,上海人的衣比較的來得漂亮。夏革冬裘,四季分明,那可不必說了上海人在這夏革冬裘之中,式樣務求其新奇,顏色務求其鮮豔,真是炫奇鬥勝,不可方物"。這顯然與上海濃厚的商業氛圍和拜金主義風氣分不開。魯迅寫道:在上海生活,"如果一身舊衣服,公共電車的車掌會不照你的話停車,公園看守會格外認真地檢查入門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門丁會不許你走正門。所以,有些人寧可居鬥室,餵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腮上的摺痕天天有稜角"。
新式女裝
五、民國建立初女性服飾逐漸浸潤於西風西俗,新式服裝引領風潮
民初女裝一般是上衣下裙,所謂"素裾革履學歐風,絨帽插花得意同。脂粉不施清色,腰肢嫋嫋總難工"。型女性不施脂粉的素裝受人青睞,而女學生則多穿校服,但女裝更趨多樣化,變化更迅速,引領潮流的時髦女性也不限於妓女了。清末民初,由於大批留日學生回國,東洋女裝曾流行一時些受過新式教育的中上層女子有時也穿男式西裝、男式大衣。民國初年,俗尚奢摩。京、滬地區的時髦太太、小姐和交際花總是在服飾上追新求異。上海的電影明星和模特更是帶頭追逐巴黎、好萊塢的時裝。正如竹枝詞所云:"春江女子忒文明,裝束無端又變更。高底皮鞋長筒襪,袒胸露臂若為情"。
追趨洋風的同時,五四時期的女裝也逐漸顯示一定的創造性。一些人從女性解放和個性獨立的角度對時髦女裝進行批評。曹靖華主張"男子去長衫,女子去裙"。有的主張女子剪除長發,廢除豔裝華服,認為女子"常裝得像舞臺上的花旦一樣,鬥勝爭妍,自以為快",無非是取男子歡心,"不啻自己承認自己是男子玩物,豈不把人格喪盡了嗎? "他們也反對婦女東縛身體的做法,主張做到:"(一)天然足;(二)不縛乳;(三)不著裙;(四)不穿耳(五)剪髮(六)不戴花;(七)不戴項鍊;(八)不戴手鐲;(九)不戴戒指。"這些返璞歸真的主張,雖不免有些偏激和形式主義,卻是對民初女裝盲目崇洋的糾正,只是不可能完全付諸實行。
20年代初,迅速流行的旗袍既沿襲女裝的無領、袒臂、露脛趨勢,又體現了融合中西審美情趣的創新特徵。旗袍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京後,宮中物品流散在外,"那時戲子和妓女都效他們的服飾,以為可以出風頭",後來上海婦女也大制旗袍。有人說:"她們看遊戲場內唱大鼓書的披在身上既美觀,到冬天又可以禦寒,故而愛穿。"又有人說:"不是這個道理,愛穿旗袍的婦女,都是滿清遺老的眷屬。"綜合多種記載,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裝,故名"旗袍",但旗袍的流行與清朝遺老的眷屬沒有關係。20年代初的旗袍與滿族旗袍式樣並無大異,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以綢緞製作,衣上繡有花紋,領、袖、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20年代末,旗袍的式樣迅速變化,如減短袖子長度,縮小袖口,收緊腰身,緄邊也不如以前寬。其後,旗袍風行20餘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口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矮等,幾乎年年翻新。旗袍完全擺脫了舊式樣,更加輕便。
六、結語
民國建立到新文化運動爆發期間,由於政治發生空前巨變,社會階層不斷分化重組,市民的生活尤其是衣著服飾風尚潮起潮落,禮俗文化新舊雜陳。社會生活複雜多彩,變遷過程曲折參差。都市社會的物質文明漸趨改善,這一時期市民服飾風尚的不斷演進,而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變遷,值得我們去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