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洋與求新,保守與融合:細說民國初期衣著服飾的特徵與流變!

2020-12-20 青樓大茶壺

導讀

民國建立後,中國政治發生空前巨變,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市民生活也日益趨新求異,衣食住行新時髦潮起潮落,中國人不斷品味著社會變遷所帶來的新鮮感和刺激感。近代社會生活與城市化進程密不可分。新的生活方式通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漸向中小城鎮擴散,並波及到農村。隨著近代衣食住行的變遷,市民社會的價值觀念也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變化,並一定程度上推動近代文化潮流的發展

民國時期金黃香菸

一、民國建立初,隨著崇洋風氣的發展,城市民眾的日用物品逐漸西化

民國年間,變化最大的城市生活是服飾風尚,其主要特徵是趨洋求新,但崇洋風氣也有所變化。民初模仿西俗的風氣很濃,20年代以後崇洋熱慢慢降溫,中西融合的服飾逐漸走向時代舞臺。南京臨時政府進行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舉措,涉及社會制度和風俗禮儀諸方面,如通令全國剪除髮辮,革除滿俗。加之民初改革直接以西法西俗為樣本,為崇洋風氣推波助瀾。在剪髮易服的推動下,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服飾趨洋風氣加速發展,時髦洋貨已不限于洋火、洋皂、洋布、鐘錶、洋菸、毛巾等物。民初的"北京指南"將"馬車、自行車、汽車、電燈、電扇、叫人鍾、洋式樓房、洋式火爐、洋式桌椅、洋眼鏡、洋皮包"列為"文明器具"。此外,人力車、自來水、電話、銀行、警察、西餐館、西式飯店也成為文明的象徵,文明戲、文明結婚、文明喪葬、文明禮儀等更成為生活時尚。晚清以來,都市社會的祟洋風氣如火上澆油,"衣食住之模仿歐風,日用品物之流行洋貨,其勢若決江河,沛然莫御。世風既因之日侈,富力即因之日竭"。報刊諷刺當時的政府官員:"頭戴外國帽,眼架金絲鏡,口吸紙捲菸,身著嗶嘰服,腳踏軟皮鞋,吃西菜,住洋房,點電燈,臥銅床,以至檯燈、氈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無一非外國貨。算來衣食住,處處仿效外國人。"

除西裝外,西式的圍巾、皮鞋、眼鏡、懷表、文明棍及洋傘在大中城市流行起來。1912年,有人撰文諷刺上海的時髦派:"女界上所不可少的東西:尖頭高底上等皮鞋一雙,紫貂手筒一個,金剛鑽或寶石金扣針二隻,白絨繩或皮圍巾一條,金絲邊新式眼鏡一副,彎形牙梳一隻,絲巾一方。再說男子不可少的東西:西裝、大衣、西帽、革履、手杖,外加花球一個,夾鼻眼鏡一副,洋話幾句,出外皮篷或轎車或黃包車輛,還要到處演說。"其實,時髦用品還不止這些,比如名片。民初上海的紙菸店小推頭多製作名片,均生意興隆。輿論評議:"蓋我國人好學時髦,今之小名片,正在入時,況如議員、會長、幹事之類,種種頭街,盡可羅其上,豈不闊綽。新式名片之發達,職是之故。"名片成為時髦,卻不能像古代名帖那樣體現身份和誠信內涵。此外如手杖,上海人"且不稱之為手杖,必用西語高聲呼之日思的克"。有的時髦飾品帶有政治烙印,如上海的女裝,"民國成立後,乃有繡五色旗於衣際者,時人多反對之。惟國貨公司新出一種愛國緞,遍繡交叉五色旗於其上,而其緞又作荷花色,以之製衣,甚為雅觀"。有的也以國微作為衣服上的飾品。到凡此種種,人們多看重其文明形式,而不是文化內涵。

民國禮帽

二、民國政府剪辮令頒布後,理髮業開始發展,各式各樣的帽子開始流行開來

剪辮風行後,講究式樣的理髮業逐漸取代單調的剃頭業。帽子的功能和式樣也有了改變。在傳統社會,帽子用於保暖、防曬。士大夫的帽子也是地位、官階的標誌。民國以後,帽子不再顯示官階之別,而裝飾性作用明顯增強。1912年伊始,許多報紙都有此類廣告:"本號現研究各種洋帽如禮帽、略帽、普通帽、獵帽等以供剪髮同胞之購用,並發售各種剪髮器具,華制居多,又售各種皮靴,無不物美價廉。"民初上海流行種低簷便帽,有詩云:俗易風移萬象新,何勞束髮戴唐巾。少年爭買低簷帽,眉目模糊不認親。少年以戴西式便帽為時尚,招搖過市。意態昂昂,明末時人民制幘低側,其簷毋乃類是。

其後,博士帽、草帽、衛生帽及毛繩便帽也漸次流行起來。至1917年夏,上海的流行飾品是草帽也,白帆布鞋也,黑色之眼鏡也,婦女之五色綢傘也又多屬"舶來品"。帽子必須與季節、衣服相配,而男子戴西式禮帽最普遍。

榮昌祥呢絨西服店

三、民國政府關於制定禮服方案的爭議及影響

1912年,民國政府醞釀製定禮服方案時,以西服為禮服的設想遭到了傳統紡織、服裝行業者的反對。他們指出:"我國衣服向用絲綢,冠履亦皆用緞,倘改易西裝,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則中國不及改制呢革,勢必購進外貨,利源外溢故必億兆民用意匱,國用意困矣。"從而導致"農失其利,商耗其本,工體其業故有人提出折中辦法,即易服不易料",認為:"我國同胞而欲國之富也,則宜愛用國貨。用國貨則改易西服宜盡以國貨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他們提出:"裝可改,服可易,外國貨不可用,國貨不可廢也。"當時,滬、津等地報刊出現了倡用國貨的輿論。一些人起而行動,1912年在上海成立了"剪髮緩易服會",該會存在數年之久,直到1917年才取消。同年,江、浙、滬等地的絲綢、典當、成衣行業還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這些行動對糾正民初服飾盲目西化不無意義,也對政府制定禮服產生了影響。

1912年5月,民國政府"博考中外服制,審擇本國材料,參酌人民習慣以及社會情形",著手擬定民國公服、便服制度。議定分中西兩式。西式禮服以呢羽等材料為之自大總統以至平民其式樣一律。1912年10月,政府正式頒布男女禮服。除學生、軍人、警察、法官及其他官吏之制服有特別規定者外,一般官吏均用以下禮服:"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即西式禮服,有晝晚之分。"晝服用長與膝齊,袖與手脈齊,前對襟,後下端開",用黑色,穿黑色長過踝的靴。晚禮服似西式的燕尾服,"長過胯,前對襟,後下端開"。褲用西式長褲。穿大禮服要戴高而平頂的有簷帽子。常禮服有兩種:一種為西式,其形制與大禮服類似,唯戴較低而有簷的圓頂帽,另一種中國式,外褂色青,對襟用領,袖與手齊,左右及後下端開;袍色藍,袖齊褂袖,用領,左右下端開。料用本國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女子禮服"用長與膝齊、袖與手脈齊,對襟、用領,左右及後下端開"下身著裙,前後中幅平,左右打襉,上緣兩端用帶。

民國禮服取消了歷代官服的等級標誌,首次肯定了西式服飾,表明服飾文化中的等級差異及夷夏觀念已被歷史淘汰。當然,這種禮服事實上並未推廣。據載:"京師自國會議決大禮服以後及國會重開,議員鮮有著大禮服者,或不著乙種常禮服,而以大襟馬褂、皂鞋與會。鄰邦譏其無禮,無惑乎立法不適民情,人民多數不遵行,名器虛設西裝少年,民國元二年多有之。"民國日常男女服飾因經濟條件、職業和社會地位而有所不同,但已無嚴格的官民、貴賤之分,甚至男女界限也不重要了。新舊雜陳斑斕多彩成了此時服飾的主要特徵。即使是禮服,也沒有一直朝西化的方向發展。

中山裝

四、民國建立初以中山裝為代表的男子服飾的演變

20年代以後,服飾新潮呈現一定的創造性,成為男子禮服的中山裝是其代表。中西合璧的中山裝由孫中山創製,而其來源和形成時間說法不ー。有的說系根據英國式獵裝改制,有的認為根據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改進,有的說源於日本鐵路工人服,也有人說是以日本陸軍士官服為樣本改制。清末孫中山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時,多穿西服,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也是如此。在民初維持國貨的呼聲中,孫中山曾表示要對西服加以改良。其後,他在海外組織中華革命黨,常穿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文裝",頗接近於後來的中山裝。孫中山回到上海後,據說請上海榮昌祥呢絨西服號的師傅,設計一件像西服那樣精神,但不戴領帶的中式正裝。於是,裁縫做成了立翻領、前襟有七顆扣子、四貼袋(袋蓋成倒山形筆架式)的貼身服裝。不久,前襟又改為五粒紐扣,據說象徵五權分立。20年代開始,這種樸實、莊重的男裝在南方的文職人員和學生中流行來,後來稱為中山裝。中山裝不再含有官階等級之別,且賦予了新的政治文化內涵。在國民政府重新頒布的《民國服制條例》中,中山裝被確定為禮服之一,從此成為全國公務員的基本服裝,國際上也視為中國男子禮服。

長袍馬褂和中山裝的禮服化和流行一定程度反映了服飾崇洋風氣趨於低落,民族性在服飾文化中得到恢復和發展。但是,民國都市社會的服飾時髦接踵不斷,上海、廣州等地服飾更是追新求異,變幻莫測。上海號稱東方的巴黎,引領國內時尚。有人指出:"第一,上海人的衣比較的來得重要",以至形成"目今世上人情薄,只重衣衫不重人"的風氣。在許多上海人看來,"衣居第一位,住居第二位,而食則居第三位"。"第二,上海人的衣比較的來得漂亮。夏革冬裘,四季分明,那可不必說了上海人在這夏革冬裘之中,式樣務求其新奇,顏色務求其鮮豔,真是炫奇鬥勝,不可方物"。這顯然與上海濃厚的商業氛圍和拜金主義風氣分不開。魯迅寫道:在上海生活,"如果一身舊衣服,公共電車的車掌會不照你的話停車,公園看守會格外認真地檢查入門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門丁會不許你走正門。所以,有些人寧可居鬥室,餵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腮上的摺痕天天有稜角"。

新式女裝

五、民國建立初女性服飾逐漸浸潤於西風西俗,新式服裝引領風潮

民初女裝一般是上衣下裙,所謂"素裾革履學歐風,絨帽插花得意同。脂粉不施清色,腰肢嫋嫋總難工"。型女性不施脂粉的素裝受人青睞,而女學生則多穿校服,但女裝更趨多樣化,變化更迅速,引領潮流的時髦女性也不限於妓女了。清末民初,由於大批留日學生回國,東洋女裝曾流行一時些受過新式教育的中上層女子有時也穿男式西裝、男式大衣。民國初年,俗尚奢摩。京、滬地區的時髦太太、小姐和交際花總是在服飾上追新求異。上海的電影明星和模特更是帶頭追逐巴黎、好萊塢的時裝。正如竹枝詞所云:"春江女子忒文明,裝束無端又變更。高底皮鞋長筒襪,袒胸露臂若為情"。

追趨洋風的同時,五四時期的女裝也逐漸顯示一定的創造性。一些人從女性解放和個性獨立的角度對時髦女裝進行批評。曹靖華主張"男子去長衫,女子去裙"。有的主張女子剪除長發,廢除豔裝華服,認為女子"常裝得像舞臺上的花旦一樣,鬥勝爭妍,自以為快",無非是取男子歡心,"不啻自己承認自己是男子玩物,豈不把人格喪盡了嗎? "他們也反對婦女東縛身體的做法,主張做到:"(一)天然足;(二)不縛乳;(三)不著裙;(四)不穿耳(五)剪髮(六)不戴花;(七)不戴項鍊;(八)不戴手鐲;(九)不戴戒指。"這些返璞歸真的主張,雖不免有些偏激和形式主義,卻是對民初女裝盲目崇洋的糾正,只是不可能完全付諸實行。

20年代初,迅速流行的旗袍既沿襲女裝的無領、袒臂、露脛趨勢,又體現了融合中西審美情趣的創新特徵。旗袍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京後,宮中物品流散在外,"那時戲子和妓女都效他們的服飾,以為可以出風頭",後來上海婦女也大制旗袍。有人說:"她們看遊戲場內唱大鼓書的披在身上既美觀,到冬天又可以禦寒,故而愛穿。"又有人說:"不是這個道理,愛穿旗袍的婦女,都是滿清遺老的眷屬。"綜合多種記載,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裝,故名"旗袍",但旗袍的流行與清朝遺老的眷屬沒有關係。20年代初的旗袍與滿族旗袍式樣並無大異,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以綢緞製作,衣上繡有花紋,領、袖、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20年代末,旗袍的式樣迅速變化,如減短袖子長度,縮小袖口,收緊腰身,緄邊也不如以前寬。其後,旗袍風行20餘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口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矮等,幾乎年年翻新。旗袍完全擺脫了舊式樣,更加輕便。

六、結語

民國建立到新文化運動爆發期間,由於政治發生空前巨變,社會階層不斷分化重組,市民的生活尤其是衣著服飾風尚潮起潮落,禮俗文化新舊雜陳。社會生活複雜多彩,變遷過程曲折參差。都市社會的物質文明漸趨改善,這一時期市民服飾風尚的不斷演進,而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變遷,值得我們去深究。

相關焦點

  • 解讀民國時期服飾特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較大的變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的衣、食、住、行的變化時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直接特徵。其中表現在男人對女人裹小腳的畸形性需求的傳承,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們的社會生活。女子纏足一方面迎合中國傳統的對女性要求纖細、柔軟的審美觀;另一方面滿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纏足一直在封建傳統勢力中存在。儘管有大量的有識之士的反對和統治者的禁止,卻難以制止纏足之風。民國初建,妄想更新,社會上興起一種改良社會風俗熱潮,其中就有禁止纏足。
  • 「爭奇鬥妍」的民國服飾
    那麼具體到服飾方面,自上而下有什麼變化呢?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 從照片中追尋服飾變遷 東華大學舉辦城市記憶圖片展
    本次展出的200幅作品正是從徵集到的3000餘幅新中國時尚流行變遷圖片中精選而成,為觀眾展現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城市海派時尚特徵的服飾流行演變軌跡。  1949年至1957年,平民化流行期  建國初期,黨和政府團結和號召各階層人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使得中國城市服飾風尚呈現新舊並存、中西皆有的獨特景象。
  • 從27張珍貴老照片看近代以來中國服飾的變遷
    「封建」與「反封建」,竟在同一個時空的維度上融合一體了,讓人感覺有些突兀與荒誕。但細想又合情合理,先生們熟讀經書,受「皇恩」雨澤日久,雖然「皇帝沒了」,在思想、情感上卻一時難以割捨。然而,他們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經受時代巨變的洗禮,由此,構成了那一代知識分子是堅守傳統還是改變圖新,憂慮又猶豫的矛盾心理。
  • 從一件漢服,看中國古典服飾美學的流變
    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有著怎樣的發展流變脈絡?又對國際時裝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很多人而言,漢服或許是一個含義不明的過去時態,但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它是承載著豐富意味的文化符號。而隨著漢服文化逐漸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時尚品牌為了抓住年輕人,也在漢服的創新上花了許多心思。
  • 中國現代人與古代人的生活對比之一——衣著服飾
    現代fz人靠衣裝,馬靠鞍裝,衣著打扮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衣著主要包括:帽子、衣、褲、鞋、襪和飾物,綜合比較,古代人和現代人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皮草服飾宋朝服飾趨向拘謹、質樸、清秀、典雅,女服中的褙子較自由開放,風格上典雅俊秀。元朝時期,蒙古族人穿長袍、緊袖、束腰、登靴的民族服裝。
  • 傳統服飾旗袍文化展亮相石家莊
    石家莊日報融媒體記者 黃鎣 張曉娟傳承服飾文化,品味百年神韻。" 百年芳華 旗跡盛典——傳統服飾旗袍文化展 " 將於 11 月 7 日在石家莊市博物館華彩綻放。展至 11 月 15 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 客家人的服飾文化
    客家服飾,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的服飾。客家服飾是以中原文化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是對客家人勤勞、樸實生活的詮釋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 民國時期罕見照片曝光,看了穿著旗袍的她們,才知道什麼是東方美
    民國是個頗具特色的時代,因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社會對女性開始了平等對待,由此也產生了許多才女佳人。在那個時代有種服飾開始盛行就是旗袍,如今旗袍也成為中國服飾的一大代表。民國時期罕見的老照片被曝光,看了穿旗袍的民國女性,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東方美。
  • 盤點我國各朝代的服飾,每一個都有特色,我都好喜歡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大轉變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這時的男子服飾以衫代替了袍,衫袖比袍更加寬大,走路甩手時更顯得瀟灑。
  • 從唐朝到宋朝,人們的思想是如何從開放變為保守的?
    那麼,宋朝相比於唐朝思想保守到底是退步,還是另有原因呢?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從唐宋兩朝思想上的差異進行研究。首先,唐朝開放是可以肯定的。唐朝的開放是全面的,它在文化、經濟、政治等多個領域都秉持著開放包容的原則,而最能體現唐朝開放特點的便是唐朝的服飾。唐朝服飾具有鮮明的特點,造型雍容華貴,裝飾富麗堂皇,且風格開放而自由。
  • 中國歷代女子服飾變遷:古代女子服飾史,從秦漢到現代
    先秦時期,衣著以深衣為主。直裾和曲裾不僅是男式服飾,也是女式服飾常見類型。襦裙之類也是有的。魏晉時期,衣著普遍較大而寬鬆。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魏晉時期,衣著普遍較大而寬鬆。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在這個歷史悠久的衣冠大國,不僅有豐富的考古資料記錄其服飾發展的歷史,在古代神話、史書、詩詞、小說以及戲曲中,與服飾有關的記載也隨處可見。伴隨著民族間的相互融合,服飾的樣式和穿著習俗不斷演變,歷代服飾不僅朝代之間有明顯的差別,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顯著的變化,種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服飾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 心理學:衣著與人的心理關係你知道嗎?從衣服的選擇判斷TA的性格
    意思是說人可以通過衣著打扮來向外界展示自己。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現在從衣著打扮上判斷一個人的難度在無形之中增大了,因為現在的人們提倡張揚個性、不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所以不能按照傳統的一套進行觀察和判斷。但也正是由於張揚個性,不拘泥於形式,人可以更加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心理狀況、審美觀點等,從而可由此把握其性格特徵。
  • 長袍馬褂、中山列寧、夾克西裝,且看鹿邑民國以後的服飾變化!
    服飾,就其本質而言,可以說是人體的外部保護物,或者裝飾物,它不僅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展示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並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服飾除了作為一種重要的地域風俗表現形式外,它還反映著一定的社會歷史,並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做出相應的變革。
  • 傳統生活美學系列談|從一件漢服,看中國古典服飾美學的流變
    提到中國古典風格服飾美學,旗袍、唐裝早已深入人心,大眾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從對「漢服」概念的混淆,到漢服結構的名稱,都缺乏一定的理解,更毋需說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了。所謂「漢服」,指的並不是漢代服飾,而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
  • 歐陽哲生 | 民國學術之歷史定位
    民國學術之所以自成為一個單元,其根據在於它擁有區別於前之清代學術、後之新中國學術的精神特徵、學術制度和學術風貌。清代學術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高峰,人們常以樸學、漢學、考據學賅而括之。晚清隨著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和西學的大力引進,新學開始興起。
  • 從《旗袍美探》種追尋民國的旗袍風情
    馬伊琍每換一件服飾,仿佛就是一場時裝發布會,主角馬伊琍自不必說,就連配角的服飾都在這部劇中大放光彩。旗袍的發展歷史旗袍為何叫「袍」,顧名思義,它本身就是一種「袍子」。經過時代的發展,這種服飾在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並且在1929年由中華民國政府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 「土著」服飾抑或各族服裝融合?【組圖】
    「土著」服飾抑或各族服裝融合?多年來,在對惠女服飾進行的研究過程中,我也驚奇地發現,這種帶有強烈少數民族特徵的服飾在漢族服飾中是十分少見的,尤其是它與苗族、瑤族、黎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服飾有著相近似的紋樣和用色,而這也許與惠東族群源於閩越族的原因有關。
  • 嶺南寫真:客家服飾傳承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廣東梅州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魏金華21日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客家服飾的文化內涵。  為迎接「國際博物館日」,「魏金華藏客家服飾展」正在此間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展出,吸引著海內外前來參觀的遊客,也喚起了客家人的集體記憶。  客家服飾主要是指閩粵贛三地的客家人的傳統衣著,主要由大襟衫、大襠褲、頭巾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