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零售」的概念火了,它是繼電商之後的一片新商業藍海,也是阿里、美團、京東下一步的重要戰略。
然而,在外界一片追捧之外,很少有人關心,這塊硬骨頭究竟有多難啃。
傳統零售試水同城零售
在上海長壽路189廣場,一樓一處很不顯眼的角落,藏著一家迪卡儂mini店。這家在去年5月開張的「舊店」,到今天還在被路人感嘆:「居然在長壽路上看到了迪卡儂的招牌,差點以為是假的。不太相信會開在這裡。」
這家不走尋常路的迪卡儂mini店,門店面積不到20平方米,品類只有幾十個,從兒童防風衣、兒童遊泳裝備、沙灘鞋、足球鞋,到滑輪裝備,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家小型運動用品店。
因此,不時會被路過的顧客吐槽——品類太少了,沒法和大賣場相比。
事實上,越開越小的迪卡儂背後,暗藏著一系列實驗性舉措。
根據官方信息,迪卡儂在上海共有25家門店,超過80%以上坐落在中環與外環之間,從楊浦、浦東、外高橋、寶山、嘉定、閔行、松江,到青浦,這些門店面積大,但網點位置分散。
去年下半年,迪卡儂在內環以內開設了兩家新店,分別位於長壽路與南京西路,面積均不足20平方米,打破了以往迪卡儂大賣場式的模式,雖然品類少了,但地理位置便捷,兩家店都在地鐵站附近。
這樣的選址與布局,應該與迪卡儂的另一項舉措緊密相關。去年,在迪卡儂官微悄然上線了24小時商城,與在純電商平臺交易不同,迪卡儂在配送方式中增加了全市25個自提點。
可以想像的場景是,用戶下單後,只要附近門店有庫存,就能當天自提,或者由同城的物流配送體系完成即時配送。
今年4月,迪卡儂北京部分線下門店開始嘗試「半小時達」的同城零售模式。消費者在餓了麼的迪卡儂線上店下的訂單,3公裡內30分鐘就能送達。
這些變化的關鍵在於,商品展示已經在線上平臺完成,由線下門店負責對接庫存與配送。由此,門店的密集度取代了門店的大面積,成為了同城零售中的關鍵要素。
在零售領域,這樣的做法並非首開先河。2018年連鎖零售巨頭沃爾瑪(需求面積:8000-10000平方米)就開始了「大店小開」的探索。
與迪卡儂、餓了麼之間的合作相似,沃爾瑪與京東到家合作,在京東到家上搜索沃爾瑪,只要3公裡內有門店,就能確保1小時內送達。
為此,沃爾瑪在上海關停了一批二層樓的大賣場,並在這些賣場附近另外選址,重新開設面積更小、甚至不直接對外營業的小店。
以坐落在上海寶源路上的沃爾瑪雲倉為例。在這個不到30平方米的倉庫外,見不到沃爾瑪的招牌,也沒有店員,十多個貨架上陳列的是飲料、生鮮、薯片、泡麵等日常高頻消費品,由達達完成3公裡內的配送。當時,一位達達騎手透露,整個店面的配送量能達到400~500單/天。
從線下到線上,從大賣場到小雲倉,同城零售的故事其實早已開始。但如今,兩年過去了,這場實驗依然不能算成功。
受到運營體系、物流運力、投入成本,以及消費習慣等因素影響,沃爾瑪的雲倉並沒有出現爆發式增長,到家業務也還在繼續摸索中。
不同的是,如今一群網際網路大佬已經熱熱鬧鬧地入場了,它們能否改變此前零售商所遭遇的艱難前行的局面?
背後是一場艱難改造
有業內人士提出,無論是阿里、京東所在的傳統電商市場,還是餓了麼、美團所在的本地生活服務市場,增速都在不可避免地下滑。整合線下商業成為下一個重要目標。
今年下半年至今,線上的大玩家動作頻頻,都急著從中分得一杯羹——美團調整組織架構,宣布啟動同城零售。京東成立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全面整合7FRESH、1號店。阿里天貓超市事業群升級為同城零售事業群。餓了麼先是提出從配送餐飲升級為配送萬物,隨後又宣布全面升級,打造身邊經濟的完美生活圈。
2019年,國內網絡零售額佔社會品銷售總額的24.7%,相比之下,線下商業前景依然廣闊。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從線上到線下,中間始終隔著一道難過的坎。
早在2015年,美團外賣已經開始了類似同城零售的布局,開放了鮮花蛋糕、冷飲甜點、生鮮果蔬等非餐飲品類配送。
2016年,餓了麼也開始拓展即時配送的領域,在鮮花、果蔬之外,增加了商超百貨。但四年後,即時配送的領域並沒有出現大刀闊斧的改變。
從2019年到2020年,餓了麼平臺陸續上線一批連鎖書店品牌,以及運動服飾品牌,試水3公裡內即時配送業務。但磨合卻是從上線之後才開始。
比如,在疫情期間上線的新華書店,在開通即時配送業務後,員工提出,網上下單的書,需要人工進行繁瑣的線下搜索,費時耗力。
這說明,書店自身的數位化改造並沒有完成,很難真正與庫存、配送體系對接,運作效率無法跑起來,商業模式就難形成。
以沃爾瑪為例,這家老牌傳統零售在轉戰「同城零售」之前,先進行了數位化改造。
在一位沃爾瑪前員工看來,沃爾瑪在物流倉儲配送的技術優勢是其他大型超市難以超越的,這也正是沃爾瑪當時有底氣做雲倉的重要原因。
「沃爾瑪的O2O平臺並沒有自建物流平臺,而是選擇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建立獨立配送團隊,從而能夠保證用戶在早上11點前下單,產品可在當天送達。」
據一位來自沃爾瑪配送系統的供應商透露,與沃爾瑪合作的前提條件是公司自備完善的 IT系統,從下單、送貨通知、配送團隊出發,到後期的KPI報表,以及盈利報表都需要實現數位化,為此,他們當時用了幾個月開發相關系統。
從中不難看出,同城零售難實現,難在需要完成一場數位化改造+物流運力升級的系統性工程,包括零售商的數位化、平臺配送能力提升,每個部分都是一塊硬骨頭。
一位從事零售業中臺改造的業內人士透露,國內的零售商,包括商超、服飾連鎖、運動、數碼,普遍對數位化改造態度保守,他們中的很多人,很難理解這種投入是如何帶來看得見的效益的?
相比較沃爾瑪這樣在5年前就願意投入幾億美元用於網店、App升級的企業,在中國零售業中並不多見。
但要實現配送萬物,就需要一場社會零售的集體改造、升級。對於阿里、美團、京東而言,下半場比拼的關鍵是「數位化改造哪家強」。這對於習慣了躺在流量上發財的網際網路企業無疑是一場硬仗。
餓了麼早在去年就開始推進商家的數位化改造;美團也在近期宣布要助力1000萬家門店數位化。
運力調度摸著石頭過河
如果說傳統零售業態的數位化是第一塊硬骨頭,那麼配送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第二塊硬骨頭。
配送萬物,在消費市場的普及很大程度取決於「配送成本」是否足以讓人產生消費衝動,創造繼餐飲後的下一個在線高頻消費場景,而這仰仗的是智能調度系統這個大腦是否足夠強大。
此前,美團宣布配送戰略升級,提出「分鐘級配送網絡是萬物到家的基礎」。餓了麼也即將宣布其新升級的配送網絡戰略。本地生活各平臺間的軍備戰一觸即發。
「混合調度無先例可循,我們只能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演化出一套新的調度模式。」蜂鳥即配高級算法專家葉暢告訴零售君,餓了麼平臺全面升級後,對後臺的智能調度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
葉暢坦言,針對零售業務,平臺的目標是給用戶提供更全的商品選擇,更準時的商戶配送,而配送系統的挑戰在於更大配送範圍和更豐富的商品。
從配送網絡看,餐飲外賣業務是多店分散,騎手在不斷流動,而零售業務是單點輻射,騎手需要駐點候命;
從商家層面,與餐飲外賣業務不同的是,零售業務多了「倉儲」環節,為了縮短「倉配聯動」的耗時,就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倉適配不同的調度策略;
最後,在商品層面,零售業務的SKU更為豐富,調度系統需要更精準的識別商品的重量、規格、冷鏈等特徵。
針對這種全新的模式,蜂鳥調度系統研發了新的智能調度模型,將同城零售網絡與餐飲外賣網絡混合調度,結合兩個網絡波峰波谷的互補特性,來優化用戶體驗,降本提效。但目前依然處於灰度測試階段。
在葉暢看來,一套優質智能的調度系統,比拼的就是物流一線的時間管理成本。
相比於人工調度,智能的調度系統會結合歷史數據與路徑規划算法智能調度,讓騎士在相同的時間段內能夠跑更多單,不僅提高了騎士收入,也降低了消費者在使用外賣,或即時配送的成本。但目前為止,沒有哪家有更成熟的方案,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在業內人士看來,同城零售的未來充滿各種可能,相比較外賣市場,同城零售的競爭門檻提高了,對各平臺而言,是綜合實力,綜合技術能力的較量,也是市場重新洗牌的新一輪機遇。
本文轉載來自:新零售商業評論 章蔚瑋,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