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o2o模式鬧了很多笑話,比如:上門洗車、共享單車、網約車等等,網上買水果也是火了一陣子,現在看來也沒有搞出什麼大名堂。外賣吧,燒錢的時候很火,現在退燒了,大家會發現點外賣要麼和堂食不一樣,分量少了,要麼價格貴了,這就是補貼減少了,我們最終會發現外賣這個模式其實是建立在消費者必須多掏錢,並為送餐上門買單的。另一個,對於商家來說,不但補貼沒有了,還扣點提高了,搞得商家很難掙錢。現在外賣市場趨於平靜,他們得找新的出路啊,估計就想到反正有這麼大的配送隊伍,買菜上門試試看,反正順便的事情。結果網上買菜這個模式最近就開始火了。
前幾天,在小區偶然就碰到幾個網上買菜的地推人員,好像在那裡無所事事,也沒什麼人去圍觀。拍了張照片,我笑了,我看這個商業模式又要涼涼。為什麼這麼說呢?
圖片拍攝:故海
1、首先,網上買菜必須是定位時間很值錢的那類人,願意為選菜送菜付費,這基本就限定了可以做的區域大概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或強一線城市,而且還是中高端社區,一般社區有的是時間自己買菜,也意味著他們付不起這個費。這樣一來,恰恰跟拼多多相反,這個是個五環內的內的小生意,相當於賣法拉利的生意,這市值能有多大?當然對於美團和餓了麼這樣的配送巨頭,不管你這個網上買菜規模多大,他都按單收配送費。
2、我們要分析下中國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習慣,沒時間買菜還要在家吃飯的人,買菜有兩種法子:一是自己搞定,這是小家庭了,而且這樣的群體我覺得不多,因為與買菜比起來,做飯的整個流程才費時,實際上,時間寶貴的人天天自己做飯的概率太小了,這個買菜頻次太低了。第二種是父母或保姆做飯,那更不需要網上買菜了。儘管不差錢,但是傳統來說,大部分父母還是比較節約的,而且喜歡做飯的父母是很享受那個買菜的感覺的,保姆就更不用說了。
3、短期來看,網上買菜的品類根本無法與傳統菜市場匹敵。買過菜的都知道,菜市場不僅僅是個賣菜的地方,柴米油鹽醬醋茶什麼都有,包括肉鋪、水產品、豆腐店、食雜店、滷肉涼拌、速凍食品店、乾貨店、烤炸店、米麵店、麵包店、水果店等等,可以說目前已經發展成熟這麼多年的超市都還是無法取代傳統菜市場。
4、我不知道網上買菜的這些公司會僱傭多麼優秀和認真的員工,會像自己買菜一樣認真地把最好的食材挑給顧客?菜市場這些品類和目前的淘寶京東可不一樣,完全不是非標的東西,從一片菜葉到一個番茄,都需要人為挑選,把這個活交給商家,就等於花了高價錢,把選擇權交給了別人,買家失去了自主選擇權。這種品質控制和信任建立放在目前這個大環境下,估計是沒轍。
5、買菜頻率很高,經常在家吃飯的年輕人,大部分應該是大家庭,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買菜的主體就基本上是父母了,他們去傳統菜場買菜還是一個社交的滿足,這個恐怕是網上買菜滿足不了的。
總結起來,年輕人小家庭,高頻次買菜做飯吃不消,市場就太小,大家庭倒是頻次高,但是人家買菜就是找樂子,走走路鍛鍊身子骨。
所以,我認為網上買菜不靠譜!雖然美團、餓了么正在給網上買菜加油鼓勁,但他們其實是個配送或營銷分發平臺,多樣化的品類當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