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網」為啥吃不開

2020-12-19 大河網

  最近,「蒜你狠」捲土重來,而淘寶網發布數據稱,大蒜網上批發價比線下低兩成。不少人認為,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在網上買菜遲早會成為一種消費趨勢。 

  網上賣菜是否有市場?

  3年前,鄭州首個「買菜網」開辦,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如今,該「買菜網」早已轉型改賣土特產。

  疑問

  網購大蒜雞蛋可省錢?

  這兩天,市民張女士去超市買蒜,發現大蒜價格達到一斤4元。

  10天前,她記得大蒜一斤只有1.9元。

  看蒜這麼貴,喜歡淘寶的張女士想知道,網上有沒有賣大蒜的。

  昨天,媒體報導稱,淘寶數據顯示,大蒜網上批發價比線下低兩成,雞蛋網購價格基本保持平穩。報導稱,在淘寶、天貓等平臺上也有不少來自山東、四川等地的大蒜賣家,山東臨沂一位賣家的大蒜批發價格大約是每公斤6.85元,比線下山東金鄉的大蒜批發價便宜兩成左右,還推出了「買10斤送一斤」的促銷活動。

  另外近期雞蛋也因價格上漲50%以上獲得了「火箭蛋」的稱號,不過目前網上雞蛋的價格相對穩定。網上「超市1號店」近期一盒雞蛋(12枚)的價格一直保持在20元左右;家樂福網上商城12枚土雞蛋的價格從4月27日的16.5元漲到了17.9元,漲幅不到10%。其他包括天貓、我買網、利群商城等也有雞蛋出售,但價格相對線下而言同樣比較平穩。

  不過,昨天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發現,大蒜的銷售價格並不低,有商家銷售的有機大蒜一斤20元左右,也有商家銷售的峨眉獨頭蒜價格在每斤17元。

  在淘寶上鍵入「大蒜 鄭州」關鍵字,記者只搜索到了一家銷售商家,這家商家銷售的大蒜7元一斤,不過30天銷售量為零。

  調查

  本地首個「買菜網」已改賣土特產

  市民張女士覺得,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在網上買菜遲早會成為一種消費趨勢,工作較忙的白領、老人和孕婦,都是潛在客戶。

  她記得,3年前,3個80後在鄭州創辦了首個「買菜網」,「叫板」傳統的蔬菜市場,轟動一時。

  現在,「買菜網」經營情況如何?

  「『買菜網』早已轉型銷售土特產了。」昨天上午,「鄭州買菜網」的創始人之一曹非正在花園路附近的單位忙著招聘員工。

  2009年5月,河南工業大學畢業的曹非、周口師範學院畢業的齊志方、河南科技學院畢業的張冰,3名曾在同一家旅遊公司打工的80後大學生一起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他們在花園路租了寫字樓,建起了「網上菜店」,名叫「鄭州買菜網」。

  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一部手提電腦,一臺電子秤……這就是他們起步時的投入。

  當時,此事經媒體報導後,轟動一時,不少人覺得網上賣菜觀念很新鮮,開始網上訂菜。

  昨天,商報記者在百度上搜索「鄭州  買菜網」,很費了一番力氣也找不到網站。隨後才知道,「鄭州買菜網」已更名為「菜生活」。

  曹非說,2009年年底,他們就開始著手轉型了。

  現在,他們做土特產,主要銷售洛陽山珍、土豬肉,全省共有十餘家實體店,去年銷售額達400多萬元,預計今年將達到1000萬元。通過網店銷售的土特產,只佔銷售額的約20%。

  「網上賣菜和菜市場賣菜相比,沒有特色可言,還面臨很多問題。」曹非說。

  網站創辦後,曹非3人輪番送菜,用一輛摩託車、一輛電動車、一輛自行車。每天有訂單近20個,客戶住得分散,有的在西郊,有的在南郊,有的遠到鄭東新區。就算騎摩託,來回跑一趟也累得夠嗆。

  看著訂單越來越多,他們卻高興不起來。訂單越多,意味著他們虧得越多。

  2009年年底,曹非等人坐在一起一合算,必須轉型了,因為沒有盈利。其中的一位參與者張冰,也離開了他們共同創辦的網站,家人給他找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

  難點

  配送問題難突破

  網上賣蔬菜的難點在哪裡?真的沒有市場空間?

  公司轉型後,曹非依然非常關注「買菜網」。他發現,全國各地的「買菜網」都不是特景氣,很多已經歇業,不少開始轉型,在北京、上海以及南方城市,經營情況相對會好些。

  在曹非眼裡,送貨成本太高,訂單太分散,是「買菜網」無法運營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網站推出前幾個月,訂單數量大幅上升,他們僱工人一起送貨,給工人開出的工資是保底每月1500元。這意味著,工人每天送的菜盈利必須在50元以上,網站才能盈利。

  讓人頭疼的是,訂戶居住地往往特別分散。

  他打了個比方,假如有兩個客戶住在南三環,訂單為各30元以上的蔬菜,以30%的利潤來算,利潤在20元左右。但工人跑個來回要一上午,利潤剛好夠給工人發工資。

  網站運行一段時間,他們發現,給工人發了工資後已沒有利潤。

  「鄭州買菜網」經營遇到的配送問題,同樣其他地方「買菜網」遇到過。

  受「鄭州買菜網」的啟發,瀋陽人孫鋼、吳曉明也在瀋陽建立了「買菜網」,但經營一段時間後也面臨倒閉。吳曉明曾表示,如果他的「買菜網」仍然無法實現和專業配送機構的合作,那麼只有死路一條。

  自己配送成本太高,曹非曾嘗試請專業配送企業配送,問題又出現了。

  蔬菜交給配送企業時可能是新鮮的,但配送公司送到後客戶覺得不新鮮。「怎樣算新鮮,這個很難界定。」他說。

  此外,客戶的需求是即時性的,但「買菜網」是接到訂單後第二天才發貨。曾經有客戶要求第二天11點之前必須送到,但訂單一多,送貨員送到已下午1點了。不能很好地滿足客戶,一些客戶也開始流失。

  建議

  可以小區為中心

  進行配送

  電子商務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買衣服,我們可以足不出戶上淘寶,買書可以去當當網、卓越網。但網上真的無法賣蔬菜嗎? 

  一個數據是,目前全國「買菜網」經營最好的當屬上海菜管家買菜網。公開的資料顯示,菜管家目前擁有基地合作夥伴300家,網站訪問量在每天5000~10000個獨立IP,個人會員總數超過20000名,包月會員總數超過1000個,服務的企業會員3000家。

  「這兩年,食品安全問題深受市民關注,有機蔬菜將來在網上銷售可能不錯。」曹非說,說不定他們將來會重新回來賣有機蔬菜。

  「買菜網」究竟如何才能運營好?

  「同樣的經營模式在上海、北京賺錢,在鄭州不一定賺錢。」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宋向清這樣看。

  這和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的消費能力相關,上海的上班族工作忙、時間緊,甚至一些樓盤附近沒有便捷的蔬菜市場。而鄭州等二、三線城市生活節奏相對慢些,絕大多數人仍然習慣去市場和超市買菜。

  瀋陽人孫鋼覺得,「買菜網」首先要固定在一個小區域內,比如一個沒有蔬菜市場的地方、那些買菜不太方便的新建小區附近,市場需求大,送貨也不會太浪費時間。

  對這個建議,曹非也比較贊同,他覺得,「買菜網」要運營好,配送問題很重要。針對小區進行配送,解決了客戶比較散的問題,從而降低了運送成本,是一種不錯的思路。

相關焦點

  • 買菜網
    買菜網 購物消費 大小: 8.29M
  • 去菜市場買菜,聰明人從來不買這3種菜,菜農都不吃
    相信對於吃的,大家應該是非常注意的吧,畢竟吃的東西關乎著人的健康,所以挑選食材就成了最重要的一關了,若是食材挑選不好的話,會影響菜的口感,那麼今天就教大家如何挑選新鮮的蔬菜!大家買菜一般都是哪裡買呢?可能有的人喜歡去菜市場,有的人就喜歡去超市,到底去哪裡,還是要看個人的喜好了,但是去菜市場買菜的話,有一些菜建議大家最好不要,而且這些菜,人家菜農從來都不吃的,到底是什麼菜呢?我們去了解便知道了!
  • 陳赫為啥不拍戲了?網友:當網紅開火鍋店,日進鬥金它不香嗎?
    作為明星藝人,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收入來源除了片酬,還有些明星藝人會做點副業,比如陳赫和薛之謙開火鍋店,黃曉明開公司等等。陳赫為啥不拍戲了?陳赫這兩年就拍了兩部劇,作品算是越來越少。雖然拍得少,但是這兩年上映的劇倒是不少,有之前15年16年拍攝的。《愛情公寓5》上映時間是2020年1月12日。
  • 去菜市場買菜,內行人不買這5種菜,市場菜販子:我自己都不吃!
    ,內行人不買這5種菜,市場菜販子:我自己都不吃!  買菜這件事看似很簡單,其實裡面大有學問,尤其是去菜市場買菜的,不僅要學會砍價,還要懂得買菜的技巧。無論是去蔬菜市場買菜,還是到超市買菜,聰明的人不會買以下幾種菜,菜販子都說,自己從來都不吃!
  • 本地買菜網一覽
    南寧精菜籃買菜網:菜譜、肉禽類商品、水產類商品、蔬菜類商品、水果類商品、食品、糧油類商品。  樂瓜網:新鮮蔬菜、美味水果、肉禽水產、糧油乾貨、廚房調料、休閒食品、酒水飲料、家庭清潔、美容洗護、家居用品、母嬰用品。  南寧買菜網:特價區、蔬菜區、水產區、配料區、肉禽區、油米區、水果區、飲料區、調料區、家政服務。
  • 京東收購美家買菜?美菜網:信息不屬實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7日電 (常濤)針對媒體報導稱「京東收購美菜網旗下美家買菜」,7日,美菜網方面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回應稱,該信息不屬實。12月6日,有媒體報導稱,京東已對生鮮電商平臺美菜網旗下的子品牌——美家買菜開啟了收購。
  • 俄羅斯物價低到難以想像,為啥沒人移民?上街買菜都不敢說話!
    但是看上去物價這麼低的地方,為啥很少聽說有人過去移民呢?理由很簡單,實在太冷了,在俄羅斯很多地方,你上街買菜的時候根本都不敢說話。比如說地域廣闊的西伯利亞看上去物價很低,用很便宜的錢就能夠買到一大片土地,自己做農場主。
  • 三名大學畢業生創辦買菜網 日銷售額達千元[圖]
    圖片說明:「買菜網」有了轉機,3名大學生老闆謀划起新的發展。 常亮/圖3個80後青年在衝動之下辭去工作,開始網上賣菜的艱辛之旅。資金和經驗的欠缺,致使創業不長即尷尬難支。對於一個有野心的年輕人來說,這種單調的工作難以滿足,無意中,翻網頁時見上海有人開辦「買菜網」,小曹決定加盟,開河南第一家「買菜網」。2009年3月,小曹以一年4000多元的價格租下虛擬空間,做網站程序。找誰當合伙人創就一番事業呢?環顧眾同事,唯小齊和小張最知心。張冰是周口老鄉,齊志方是在周口讀的大學。
  • 去張斌橋菜場不買菜,一次吃了五家店.
    小時候喜歡坐在媽媽的自行車後座,跟她一起去菜場買菜。不光可以掌握今天晚餐吃什麼的主動權,有時還能獲得一些額外福利。小孩子對於熱鬧的地方有天然的趨向性,菜市場不光滿足這一特點,還兼具小型水族館、田野、果園等各種增值屬性。一次逛菜場的經歷,足以讓五六歲的小孩拓寬很多小知識。寧波的菜場相較其他城市,最鮮明的一大特色就是海鮮種類多。
  • 「買菜」可不是buy vegetables, 你知道為啥嗎?
    買菜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一說到「買菜」的英文,你是不是想當然認為是「buy vegetables」?
  • 吃火鍋時,為啥總是辣鍋先開?服務員的一席話讓大學生「臉紅」了
    吃火鍋時,為啥總是辣鍋先開?服務員的一席話讓大學生「臉紅」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現在人們經常外出就餐,但是不管是同事同學,還是家人朋友,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點菜總是最麻煩的,所以大家更傾向於吃火鍋,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火鍋,因它獨特的魅力,深受人們歡迎,吃火鍋是非常方便的一件事,不管是食材還是蘸料,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種類非常多,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
  • 終於知道北方人為什麼一捆一捆的買菜了,花菜0.3元一斤,芹菜1元
    終於知道北方人為什麼一捆一捆的買菜了,花菜0.3元一斤,芹菜1元作為一個南方人,對於北方並不是很了解。很多北方的東西都是通過網絡才認識到的,比如說這北方人買菜喜歡一捆一捆的買。這點我是想了好久都沒有想明白,菜買那麼多回去能吃完嗎?
  • 無印良品在中國開菜市場,買菜要年輕化、品牌化了?
    無印良品要在上海開菜市場,準備賣菜了。這背後打的是什麼算盤? 其實,在此之前無印良品就已經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繁華地段相繼開了兩家菜市場,並且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地點。 看了無印良品的菜市場,不少年輕網友紛紛表示,買菜也可以高級優雅、文藝範了;也有網友表示,在性冷淡風,極簡風的菜市場,看不出我對生活的熱愛,少了煙火氣。
  • 濟南買菜網"夭折" 本地生鮮電商試水者前赴後繼
    濟南買菜網"夭折"了,它只勉強維繫了三年多。作為濟南本地把生鮮產品搬上網絡的初次嘗試,濟南買菜網極具"後事之師"的意義。"不做生鮮等死,做了生鮮找死",業內宿命式的戲言,又將濟南買菜網"後事之師"的意義極盡淡化。80後的路壽昌決定試一試,他所創辦的"濟南菜市場"還有不足三月就上線運營了。    誰也看不清生鮮電商到底是機遇還是雞肋,試水者只能且行且珍惜。
  • 人民日報關注合理開藥問題:醫生開的藥 為啥吃不完
    原標題:醫生開的藥 為啥吃不完(關注合理開藥之民生三問) 三問 規範開藥有何制度 有藥佔比規定、醫保制度保障,但公立醫院補償還需到位 記者:目前有沒有制度防範「大處方」? 張曉樂:防止「大處方」有制度來規範。
  • 你買菜和你媽買菜的區別
    你買菜和你媽買菜的區別 1號桌 ▽ 你買菜和你媽買菜的區別
  • 線上買菜,你還不來薅羊毛!
    你還不知道現在大火的線上買菜嗎?還記得當初的「外賣大戰」、「打車大戰」、「共享單車」嗎?現在又颳起了一陣「買菜大戰」,一分錢的2瓶品牌礦泉水,幾毛錢一斤的甜橙,幾毛錢一斤的蔬菜,從蔬菜水果到肉蛋類,各種都有,各大平臺為了爭搶用戶,各種價格低到「壕」無人性,只有你想不到的低價,你有薅羊毛嗎?
  • 超市買菜時,這3種食材不要買,菜農都不讓家人吃,網友:良心呢
    超市買菜時,這3種食材不要買,菜農都不讓家人吃,網友:良心呢,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可以說真的是越來越好了,相信大家應該都是這麼認為的吧,尤其是像我們的生活水平好了之後呢,可以說人們對美食的要求也是非常的嚴格,現在人們每天關心的都是自己怎麼吃才能吃得健康,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好了之後有很多年輕人他們都不會選擇去自己買菜做著吃
  • 開進農貿市場的團購買菜 一場停不下來的混戰
    這一次,炮火要比以往更加猛烈,資本市場將它變成了一場「戰爭」,一場停不下來的混戰。   走訪:平臺到底有多瘋狂?連農貿市場裡也有「團長」開團買菜   相對於傳統生鮮電商,如今社區居民通過在社區團購平臺裡的「寶媽、門店店主、快遞站長」等靈活角色組成的「團長」處下單提貨,而團長則通過就近拉群,群友下單拼團,隔天自提方式實現生鮮配送。
  • 醫生開的藥 為啥吃不完
    一問 藥吃不完根源何在    與以藥補醫不無關係,患者有時也主動要求多開    記者:得病了去醫院,往往開一堆藥吃不完。兩天病好了,藥開了7天,是醫生趨利、要多掙錢嗎?還是跟醫學的不確定性、患者的「見好就不吃了」的服藥習慣有關?    張曉樂:開的藥吃不完,原因比較複雜。一方面可能存在醫院趨利的因素。絕大多數醫院不鼓勵醫生開大處方,能夠達到衛生行政部門要求的藥佔比不能超過45%的要求,即藥品佔醫療業務收入比例不超過45%。但醫院的收入比較單一,特別是中小醫院對藥品的依賴比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