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將推送的消息刪除,對於江蘇那位語數外總成績第一的學子有些同情。不是因為她去不了清華北大,而是因為讓國人驕傲的清華北大似乎失去她本以為傲的氣度。
教育本就該「不拘一格降人才」,之於大學,將這一句話踐行最好的莫過於清華北大,只是如今呢?人才的定義似乎變成了冷冰冰的文字規定。
1926年6月,陳寅恪步入了清華大學,他的身份是國學導師。而此時他不過36歲,復旦公學畢業(高中),能拿出手的不過是有國外遊學的經歷。與他一同成為國學導師的還有梁啓超、王國維、趙遠任(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沈從文小學沒畢業,西南聯大的講臺上有他的中國公學。
1916年,梁漱溟因一篇長文《究元決疑論》而得到了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成了北大教授,其時不過23歲,更無從談學歷。
有時贅述本就是累贅,清華北大的校園中曾有過他們的身影。清北成就了他們也同時成就了自己,是他們讓清華北大在歷史上的濃墨重彩更加清晰。
15分的數學成績能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這人大家都應該知道——「文化崑崙」錢鍾書。最簡單的情書「慫」、「您」便是出於他手。(一說:算當時考試的平均分,錢鍾書數學不算差)
0分能進入清華嗎?回答是肯定的,不過需要回到百年前,而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便是其一(有說法是當時的考試並沒有數學一科)
0分能考入北大?「偏科學霸」朱自清很肯定地告訴你——可以!
苛責不應當,規定在於執行。只是當人才的定義僅僅只是停留於紙面,或許便失去了教育該有的意義。
當清華北大只是將先輩的氣度、貢獻停留於他們後面的成就,似乎有捨本逐末之嫌。
每每關乎教育的新聞,總能看見評論處對於清華北大的批評,這已然成為了常態。「免試入學」自然也在其中,破格不該僅僅只是針對於國外學子,你們是中國的最高學府,是所有華夏學子嚮往的聖地。
頭狼的作用不僅於佔有優勢資源,面對困難第一個站出來的也該是頭狼。沒有破舊立新的氣度,又何談立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