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3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人類文明史上,還沒有一種傳染病能帶給人類如此多的傷痛,它曾經肆虐千年,奪走過數億條生命。這種疾病發病之急,症狀之重,流行之猛,都曾讓人類無所適從。所幸,現代醫學終於可有效控制鼠疫,並讓其幾乎從我們的視野中淡出,然而,我國近年來多起散發的鼠疫病例也提示我們,「黑死病」的幽靈仍然潛伏在人間。
人類史上最致命傳染病之首——鼠疫
1894年,法國科學家耶爾森發現了造成鼠疫大流行的「元兇」——鼠疫桿菌,人類從此開始踏上降服這一惡魔的徵途。根據臨床表現,鼠疫可分為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等類型。鼠疫以發病快、死亡率高、自然疫源性為特點。
▲電鏡下的炭疽桿菌和鼠疫桿菌,來源:公有領域
至今為止,鼠疫在世界上曾有過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始於6世紀的「查士丁尼鼠疫」並持續到8世紀末。起初,這場瘟疫起源於非洲,隨後,蔓延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死亡人數高達2500萬。從其最初爆發到平息為止,近一億人死於此次鼠疫。有學者認為,由於「查士丁尼鼠疫」的流行造成東地中海沿岸地區人口銳減,東羅馬帝國的復興之路受阻;而西歐世界交通網較落後,加上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此次鼠疫的影響相對較輕,從而為其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的鼠疫暴發從14世紀持續到17世紀末,被稱為「黑死病」。它起源於14世紀早期的中亞地區,隨後蔓延至世界各地。當時,受影響最嚴重的歐洲,約60%的人口死於黑死病。它的傳播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為接下來的文藝復興、大航海以及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造就了新的社會形態。由於鼠疫桿菌在外界的生存能力相對較強,並在自然疫源地內部不斷循環傳播,因此並沒有真正消失過。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黑死病仍然在世界各地不斷地出現,造成多次大規模災難。黑死病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共導致1億多人死亡。這一次大流行的緩解,並不是因為人類戰勝它,而是因為大量人口死亡後,低人口密度緩解了疫情的傳播。
▲鼠疫的傳播模式和「黑死病」在歐洲的傳播,來源:公有領域
第三次鼠疫肆虐則是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其死亡人數約為1200萬。近代之前,人們對鼠疫桿菌一直束手無策。直到1894年,中國香港再次爆發鼠疫時,法國科學家耶爾森通過解剖屍體才發現了鼠疫桿菌,同時,也揭示了鼠疫病毒的傳播機制。
鼠疫的防控——預防是關鍵
中世紀時,為治療黑死病,人們用盡一切可能的治療方法。由於對鼠疫認識有限,其中不乏一些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方法。這些方法在現在看來毫無意義,甚至可能加劇疫情傳播。這些方法包括放血、喝尿、吃糞便和符咒灰燼等。有的人直接將腫大的黑色淋巴結切除,有的人甚至把活蟾蜍或活雞放到胸前以期驅除病魔。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人們對黑死病認識的逐漸深入,一些帶有現代醫學痕跡的治療和預防方法開始在近代出現。在抗生素被發現前,人類已經開始用血清治療鼠疫。某種程度上,黑死病遠離人類之日,正是現代醫學興起之時。
隨著抗生素的發明及推廣,鼠疫再也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及時發現就能徹底治癒。但是鼠疫並不會像天花那樣被人類根除,因為它可以在鼠蚤和野生嚙齒類動物身上形成繁殖閉環。所以人類無法像消滅天花一樣消滅鼠疫,只能一直與之共存,並時刻提防它再次來襲。
因此,溫帶草原等嚙齒類大量滋生的環境被認為是鼠疫高危地帶,如果當地曾有鼠疫過往疫情則更加危險。應對當地居民做好防疫教育,有必要時可提前施打疫苗。我國近年發生的鼠疫散發疫情中,多數是由於當事人缺乏基本的防疫常識,如主動接觸甚至食用草原上死亡的嚙齒類動物等。
鼠疫的治療——務必要及時
鼠疫最大的恐怖之處在於其病程異常急迫,有不少病例從發病到死亡甚至不足一天,可想而知古人遇到這樣的災難會是何等的驚恐與絕望。此外,即便是在今天,鼠疫經過及時治療的死亡率仍然有10%左右。因此,疑似鼠疫患者務必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正規治療。
鼠疫屬於甲類傳染病,一經發現需兩小時內報告相關防疫部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均需強制執行。病人應在指定傳染病醫院隔離治療。
鼠疫患者需要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療,時間為10天或持續治療至病患退燒後3天;病患病況如有改善,靜脈給藥方式可考慮改以口服方式;鏈黴素和慶大黴素是治療鼠疫的首選,但四環黴素、氟喹諾酮或氯黴素也有效。
抗生素治療的方法及劑量,可依病患年齡、病史、健康狀況、或過敏反應等臨床狀況進行調整。此外,應對相關人員進行暴露後預防性投藥,可選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環素、多西環素、磺胺類藥物、環丙沙星等。
藥物治療起到滿意效果後,某些病人在第5、6天會呈現自限性的突發性發燒,但是並沒有任何其他的症狀,這同樣是非常危險的情況。突然發燒意味著病人對藥物產生抗藥性或是存在其他併發症。此時應立即採取病人的痰檢體,再依據檢驗結果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若發現化膿性淋巴腺腫應予以切開及引流。
鼠疫,人類歷史上最為兇殘的傳染病,在古代絕對是超越今天伊波拉出血熱的恐怖存在。未經治療的死亡率之高,患者死相之慘烈都給人類留下了強烈的陰影。所幸,以抗生素為代表的現代醫學,令鼠疫成為了「遠古記憶」。然而,我們切不可忘記,鼠疫的陰雲仍在人類上空,鼠疫防控仍然是各國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審核專家:王福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解放軍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來源:科普中國 名古屋大學 鄭小軍)
原標題:《【健康】人類如何戰勝了黑死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