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類如何戰勝了黑死病

2020-12-20 澎湃新聞

【健康】人類如何戰勝了黑死病

2020-06-13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人類文明史上,還沒有一種傳染病能帶給人類如此多的傷痛,它曾經肆虐千年,奪走過數億條生命。這種疾病發病之急,症狀之重,流行之猛,都曾讓人類無所適從。所幸,現代醫學終於可有效控制鼠疫,並讓其幾乎從我們的視野中淡出,然而,我國近年來多起散發的鼠疫病例也提示我們,「黑死病」的幽靈仍然潛伏在人間。

人類史上最致命傳染病之首——鼠疫

1894年,法國科學家耶爾森發現了造成鼠疫大流行的「元兇」——鼠疫桿菌,人類從此開始踏上降服這一惡魔的徵途。根據臨床表現,鼠疫可分為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等類型。鼠疫以發病快、死亡率高、自然疫源性為特點。

▲電鏡下的炭疽桿菌和鼠疫桿菌,來源:公有領域

至今為止,鼠疫在世界上曾有過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始於6世紀的「查士丁尼鼠疫」並持續到8世紀末。起初,這場瘟疫起源於非洲,隨後,蔓延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死亡人數高達2500萬。從其最初爆發到平息為止,近一億人死於此次鼠疫。有學者認為,由於「查士丁尼鼠疫」的流行造成東地中海沿岸地區人口銳減,東羅馬帝國的復興之路受阻;而西歐世界交通網較落後,加上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此次鼠疫的影響相對較輕,從而為其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的鼠疫暴發從14世紀持續到17世紀末,被稱為「黑死病」。它起源於14世紀早期的中亞地區,隨後蔓延至世界各地。當時,受影響最嚴重的歐洲,約60%的人口死於黑死病。它的傳播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為接下來的文藝復興、大航海以及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造就了新的社會形態。由於鼠疫桿菌在外界的生存能力相對較強,並在自然疫源地內部不斷循環傳播,因此並沒有真正消失過。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黑死病仍然在世界各地不斷地出現,造成多次大規模災難。黑死病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共導致1億多人死亡。這一次大流行的緩解,並不是因為人類戰勝它,而是因為大量人口死亡後,低人口密度緩解了疫情的傳播。

▲鼠疫的傳播模式和「黑死病」在歐洲的傳播,來源:公有領域

第三次鼠疫肆虐則是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其死亡人數約為1200萬。近代之前,人們對鼠疫桿菌一直束手無策。直到1894年,中國香港再次爆發鼠疫時,法國科學家耶爾森通過解剖屍體才發現了鼠疫桿菌,同時,也揭示了鼠疫病毒的傳播機制。

鼠疫的防控——預防是關鍵

中世紀時,為治療黑死病,人們用盡一切可能的治療方法。由於對鼠疫認識有限,其中不乏一些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方法。這些方法在現在看來毫無意義,甚至可能加劇疫情傳播。這些方法包括放血、喝尿、吃糞便和符咒灰燼等。有的人直接將腫大的黑色淋巴結切除,有的人甚至把活蟾蜍或活雞放到胸前以期驅除病魔。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人們對黑死病認識的逐漸深入,一些帶有現代醫學痕跡的治療和預防方法開始在近代出現。在抗生素被發現前,人類已經開始用血清治療鼠疫。某種程度上,黑死病遠離人類之日,正是現代醫學興起之時。

隨著抗生素的發明及推廣,鼠疫再也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及時發現就能徹底治癒。但是鼠疫並不會像天花那樣被人類根除,因為它可以在鼠蚤和野生嚙齒類動物身上形成繁殖閉環。所以人類無法像消滅天花一樣消滅鼠疫,只能一直與之共存,並時刻提防它再次來襲。

因此,溫帶草原等嚙齒類大量滋生的環境被認為是鼠疫高危地帶,如果當地曾有鼠疫過往疫情則更加危險。應對當地居民做好防疫教育,有必要時可提前施打疫苗。我國近年發生的鼠疫散發疫情中,多數是由於當事人缺乏基本的防疫常識,如主動接觸甚至食用草原上死亡的嚙齒類動物等。

鼠疫的治療——務必要及時

鼠疫最大的恐怖之處在於其病程異常急迫,有不少病例從發病到死亡甚至不足一天,可想而知古人遇到這樣的災難會是何等的驚恐與絕望。此外,即便是在今天,鼠疫經過及時治療的死亡率仍然有10%左右。因此,疑似鼠疫患者務必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正規治療。

鼠疫屬於甲類傳染病,一經發現需兩小時內報告相關防疫部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均需強制執行。病人應在指定傳染病醫院隔離治療。

鼠疫患者需要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療,時間為10天或持續治療至病患退燒後3天;病患病況如有改善,靜脈給藥方式可考慮改以口服方式;鏈黴素和慶大黴素是治療鼠疫的首選,但四環黴素、氟喹諾酮或氯黴素也有效。

抗生素治療的方法及劑量,可依病患年齡、病史、健康狀況、或過敏反應等臨床狀況進行調整。此外,應對相關人員進行暴露後預防性投藥,可選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環素、多西環素、磺胺類藥物、環丙沙星等。

藥物治療起到滿意效果後,某些病人在第5、6天會呈現自限性的突發性發燒,但是並沒有任何其他的症狀,這同樣是非常危險的情況。突然發燒意味著病人對藥物產生抗藥性或是存在其他併發症。此時應立即採取病人的痰檢體,再依據檢驗結果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若發現化膿性淋巴腺腫應予以切開及引流。

鼠疫,人類歷史上最為兇殘的傳染病,在古代絕對是超越今天伊波拉出血熱的恐怖存在。未經治療的死亡率之高,患者死相之慘烈都給人類留下了強烈的陰影。所幸,以抗生素為代表的現代醫學,令鼠疫成為了「遠古記憶」。然而,我們切不可忘記,鼠疫的陰雲仍在人類上空,鼠疫防控仍然是各國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審核專家:王福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解放軍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來源:科普中國 名古屋大學 鄭小軍)

原標題:《【健康】人類如何戰勝了黑死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黑死病是怎樣改變人類社會的
    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的進程,雖然人類付出了極為高昂的代價。一三四七年歐洲地中海西西里港口,爆發於中世紀後期的鼠疫細菌從這裡登陸入侵,並在歐洲肆虐了四年,奪去了當時歐洲兩千五百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損失三分之一以上。很多重災區如佛羅倫斯百分之八十的人感染鼠疫死亡,一些小的村鎮人口幾乎絕跡。
  • 橫行歐洲三百多年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
    由於感染瘟疫後死去的患者屍體呈現黑色,因此當時歐洲人稱這個瘟疫為黑死病,其實也就是我們現代醫學上所稱的鼠疫。導致黑死病的主要原因是鼠類和其他嚙齒類動物身上所攜帶的鼠疫桿菌通過中間宿主跳蚤傳播到人類身上。此外,黑死病患者也可以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等方式,將鼠疫桿菌傳染給其他人。
  • 可怕的無知:發生在14世紀30年代,奪走200多萬歐洲人生命的黑死病
    黑死病的大爆發,造成了歐洲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蕪,經濟凋敝的嚴重後果。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喪生於黑死病的魔爪之下。那麼,這場黑死病是如何傳播到歐洲的呢?這還得從熱衷於貿易的熱那亞商人說起。黑死病的起源地在中亞地區,這種病是由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的!這種可怕的疾病與鼠疫相類似,並且還有傳播速度快、死亡率極高的特點。
  •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1562年,歐洲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描繪黑死病的作品《死亡的勝利》。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文/黃嚴忠進入14世紀,歐洲社會邁入中世紀後期的門檻。黑死病橫行歐洲時,許多醫生身穿泡過蠟的亞麻或帆布衫,頭頂戴著黑帽,戴上可過濾空氣、狀如鳥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護著,手著白手套,持一木棍,用來掀開病患的被單或衣物、或指揮病人如何療病,他們認為這樣的裝備可以保護自己免於感染。
  • 黑死病是如何席捲中世紀歐洲的?最終又是怎麼結束的?
    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場疾病的恐怖程度能與發生在十四世紀4、50年代的歐洲中世紀大瘟疫相比。在短短六年時間裡(1347年至1353年),這場空前的浩劫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在黑死病流行的歐洲中世紀,醫生當時怎樣防護的?「鳥人裝」
    過年期間,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國爆發,從一開始的物資緊張,防護服、口罩供不應求,到現在對抗病毒變得越戰越勇,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同努力終將迎接戰勝病毒的勝利。可是,匯集眾多報導以及前線抗擊病毒的信息,我們不難發現醫生護士在對抗病毒時,防疫服、口罩成為他們必不可少的兩件裝備。
  • 中世紀的惡魘「黑死病」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2]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而發生在20世紀,堪稱人類史上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因戰爭而死去的總人數為其人口的5%。足以看出這場瘟疫給歐洲人民帶來的災難。這場瘟疫在很多文獻中被記作「黑死病」。
  • 黑死病的症狀以及預防措施[圖]
    繼青海肺鼠疫(又稱為「黑死病」)3死9感染的病例發生後,有關鼠疫疾病的症狀和預防措施就成為眾人所關心的焦點問題。 什麼是鼠疫(黑死病)? 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齧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叫做黑死病。那麼鼠疫症狀在人身上有什麼樣的表現?要怎麼做才能預防鼠疫?
  • 特稿:直面新冠「大考」 共佑人類健康福祉
    回首這「疫」年,人們更加真切地意識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必須攜手合作,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共同佑護人類的地球家園。(小標題)「疫」之考:百年一遇大流行病突如其來當地時間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拉響了全球公共衛生的最高級別警報。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中的聖戰士——鳥嘴醫生
    更要命的是該病症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人群當中蔓延,等到人們意識到瘟疫已經到來之時,已然錯過了最佳防治期,於是困擾歐洲四百年之久的「黑死病」就此爆發。從醫學角度來說,黑死病的直接誘因是跳蚤身上攜帶的鼠疫桿菌所致,這種跳蚤學名稱為「印鼠客蚤」,專門寄生在歐洲當地的黑家鼠身上。
  • 導致2500萬人病故的黑死病,導致3000萬人病故的天花,誰更可怕
    人類文明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史詩級的大瘟疫,每一次都是鋪天蓋地,沒有一絲一毫的死角,它們在整塊整塊大陸上肆無忌憚的肆虐著,咆哮著,成群成群的生靈抽搐著,繼而倒下,不再發出任何有意義的聲音。那才是真正的慘無人道,那才是真正的人間地獄,那才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 曾在歐洲肆虐的黑死病,對歐洲造成了哪些影響?推動歐洲如何發展
    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人類最原始的方式就是保暖以增強自身的力量。因此,社會根據不同的利益分為不同的群體,如乞丐、窮人、難民、富人和貴族。這也進一步分化了原有的社會階層,破壞了原有的社會結構。黑死病是一種惡性傳染病,更有可能在人口眾多的城市爆發和傳播。
  • 變形蟲與黑死病:埋藏在土壤和水中的古老殺手,如何捲土重來?
    鼠疫,也就是黑死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曾在過去的千年中殺死了上億人,最嚴重的中世紀,黑死病曾經殺死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但事實上,鼠疫並未被消滅,它們的危機仍然埋藏在地球上。臭名昭著的黑死病肆虐亞洲和歐洲大部分地區,大約有30%的歐洲因為黑死病喪生,隨後黑死病在歐洲肆虐了數百年。在隨後,瘟疫又於19世紀末在香港爆發,並且擴散到全球,在百年間,造成約1200萬人死亡。
  • 讓2500萬歐洲人死於非命的黑死病,如何催生了文藝復興
    答案是三個字:黑死病。從1347年開始,一場黑死病瘟疫在歐洲蔓延,造成大量人員死亡。由於死人太多,英國和法國徵募不到足夠的士兵,不得不宣布暫時停戰。直到黑死病瘟疫在歐洲消失,雙方才拿起武器,重新開戰。連戰爭都要為黑死病繞行,可見黑死病的威力。
  • 1347,死神降臨:黑死病時代的歐洲
    無論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的雅典瘟疫,還是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代的大瘟疫,在知名度和歷史影響方面似乎都難以和席捲整個西歐、反覆折磨歐洲人數個世紀的黑死病相提並論。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與瘟疫的鬥爭從未徹底勝利,瘟疫的爆發在許多時候也成了歷史發展的轉折點。比如,許多學者認為雅典的瘟疫導致了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最後失敗;羅馬帝國時代的瘟疫則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動搖了整個帝國的統治根基。
  • 人類將如何戰勝新冠肺炎?歷史裡有答案
    人類將如何戰勝新冠肺炎?大部分人不會部分人會出現輕微症狀這些症狀會很快消失,不損傷健康罕見情況下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但相比獲益還是不該拒絕疫苗2.自費(二類)疫苗要不要接種?
  • 「黑死病」離我們遠嗎?
    文/Dr小魚聽到「黑死病」這個詞,就讓人想到遙遠的、黑暗的中世紀,那場最著名的恐怖瘟疫,前後毀滅了上億人的生命,並深刻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黑死病(Black Death)就是鼠疫。在我們普羅大眾的心目中,「黑死病」應該早已隨著歷史的變遷,桑海滄田,成為了教科書裡的名詞吧。
  • 讀《賽雷三分鐘漫畫 病毒、細菌與人類》有感
    漫畫講了人類歷史上經歷的各種病毒、細菌的攻擊,人類的病痛史就是這些細菌病毒的肆虐史,很多傳染病把人類折騰的奄奄一息,甚至直接亡國滅種,也是有的。記得最深刻的便是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大陸,非戰鬥性減員基本直接對半砍,甚至發生前一晚家中還有動靜,第二天全家都去見上帝的人間慘劇。同時因為發病時身體皮膚會發黑,在一定程度讓死神成為穿著黑衣的角色,也有它的功勞。
  • 雙語泛讀丨從黑死病到新冠:大流行如何終結?
    今天分享的文章如題目所說,作者通過對人類歷史上幾種流行病進行對比,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消滅疫情」這個定義。什麼是「醫療上的終結疫情」,什麼又是「社會上的終結疫情」?相信你讀完本文能有所啟發。全文共5000字左右(包括中英文)。
  • 黑死病、西班牙流感、伊波拉……盤點人類歷史上20大駭人聽聞的瘟疫
    瘟疫歷史是一部災難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危機四伏的曲折歷史。在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流行病的爆發給人類帶來了慘重的代價,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 6.黑死病:1346-1353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極嚴重的瘟疫之一。一般認為起源於亞洲,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