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松在節目中、採訪中和自己寫的書中,經常會表達一些觀點。
他的獨到見解經常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一些對於教育的看法,更是讓人感受到他在做父親時的睿智。
比如在網上流傳著一句家長的言論:「你要是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這句驚掉人下巴的話,就是出自白巖松之口。
其實,白巖松在教育兒子時,有非常多值得大家學習的底層邏輯。今天就來帶大家看一下,白巖松的另類教育法。
1.你不必考第一,但是你得好好讀書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心願,而折射到學習上,就是孩子的成績排名。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考試中力拔頭籌,甚至許諾,如果孩子考了第一就能實現願望等,可以說是非常期盼孩子中狀元了。
而白巖松對名次卻不是很看重,他也從來沒有要求兒子必須考到第幾名。事實上,在白巖松得知兒子排名非常靠後時,他也是淡然一笑,從不放在心上。
這個做法讓大家十分費解,很多人覺得,既然升學都是按名次錄取,不追求排名是不可能上好學校的,白巖松這麼做是誤人子弟。
但其實,白巖松對學習另有想法。他認為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端正態度。只要能好好念書,成績和排名都是次要的。
這種說法非常值得人們深思。古語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名次只是一個結果,無法反映過程。
或許有的孩子天賦比較好,理解力強,所以考試成績優異。但如果不能樹立積極向上,奮勇拼搏的意識,那麼孩子難免會有頹廢和耍小聰明的時候,這樣一來,就有可能會導致聰明反被聰明誤。
此外,白巖松認為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排名,而是為了實際應用。如果滿腹經綸卻不能合理運用,那就是死讀書。
確實,一些家長在追求名次時往往太過於注重攀比,以分數為第一要務,卻忽略了孩子的實踐能力。
這就讓很多學生在學習時只是死記硬背,沒有發散性思維,最終導致高分低能,是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注重孩子綜合能力的發展。不要過分強調單一的考試分數,而是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培養起正確的學習態度。
2.假期應該玩,但是學習有規劃
在白巖松寫的書裡,他談到自己經常鼓勵孩子在假期好好玩耍,也經常帶兒子出去旅遊,因此妻子經常為這事和自己吵架,說容易讓孩子不務正業。
在普通家長眼裡,白巖松妻子的說法應該是正確的。畢竟現在升學競爭激烈,假期不給孩子報幾個補習班,那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反過來想想,白巖松的做法也有一定道理。十幾歲的年紀,正是孩子喜歡玩耍的時候。強迫孩子上課無異於扭曲孩子的天性,而且學習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此外從生理角度講,孩子也不一定能承受如此高強度的負荷。成年人加班都要怨聲載道,孩子的苦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把假期還給孩子,讓他們快樂成長,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遊戲過程中,孩子也能結交朋友,對未來發展以及人際關係都有好處。
當然,白巖松並非放任兒子盡情玩耍,而是讓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既能玩也能學。比如每天學習多長時間,娛樂多長時間,都寫得十分清楚。
這樣張弛有度的生活,也使孩子時刻保持好心情,在學習的時候事半功倍,完全沒有任何負面情緒。
這點和我國教育家李大釗的說法不謀而合。他提倡玩就要痛快玩,學就要認真學。當然,一切都是建立在計劃之上的,不能為了玩耍荒廢學習。
實際上,一些家長太過強調大棒或糖果,這都是過猶不及的,要麼會讓孩子畏首畏尾,要麼會讓孩子驕傲自滿,都是不正確的培養方式。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賞和罰都應該分明,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所以白巖松的做法值得廣大家長效仿。
3.你做什麼我都允許,但是我會給你親身示範
據白巖松兒子回憶,他在成長過程中從未受到父親的任何幹涉,基本上都是由他自己拿主意。
不過最令他難以忘懷的,是父親以身作則的態度。白巖松的兒子說,父親要麼不立規矩,一立雙方就都要遵守。
比如在制定學習計劃時,白巖松自己也會和兒子一起準備讀多少書,寫多少筆記等。而且父子還互換計劃,互相監督,這讓他時刻都能感受到來自父親的關愛。
這種做法讓很多教育專家拍案叫絕,稱這正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所缺失的,很多父母也都因為不會這麼做,而引發了不少家庭矛盾。
不錯,有些父母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時,往往將其歸結於兒童的逆反心理,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試想,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玩手機,自己卻肆無忌憚地刷網頁看視頻,在孩子看來,這自然是不公平的。這樣的做法,久而久之就會引發衝突,甚至造成一些嚴重後果。
所以,家長在平時一定要注意維護個人形象。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上梁不正,孩子自然容易下梁歪。
此外,白巖松在採訪中也提倡教育要春風化雨,儘量減少說教意味。正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好的教育也應該在潛移默化傳遞知識,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在學習。
因此,廣大家長在教育時,不要總是照搬以往經驗或者書本上看來的方法,而是應該換位思考,想想孩子更喜歡哪種學習模式。
正如先賢提出的亦師亦友關係,儘量不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教育意圖。寓教於樂,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白巖松的教育,可能在大部分父母眼中顯得有些另類。但是他培養出了學霸兒子,而且還是全面發展的,說明這種方法行得通。
當然,教育不一定只有一個方法。只要掌握了底層邏輯,就能因材施教。廣大家長在培養孩子過程中一定要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這樣才能給子女正確的引導。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