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在高考志願的規劃中對考生來說至關重要。高考填報是人生的第一次定位,也是對自己未來職業人生的一次設計。只要提前做職業規劃,對考生的深造、就業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職業生涯規劃在高考志願的規劃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能使高中生更深入、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包括性格、興趣、氣質、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等,幫助考生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並使其持續增值。為幫助考生全面的了解職業生涯規劃,中國教育在線高考頻道專訪了生涯規劃指導專家、錦宏教育研究院首席專家李世川老師,就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01 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目前的開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由於受到舊有的教育觀念和模式的影響,我國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目前正處於摸索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但是,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教育觀念的逐步更新,生涯規劃教育已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具體而言,我國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內的生涯規劃教育起步較晚,並且主要集中在大學階段。目前,在各大高校,生涯規劃課已經是學生的必修課。但是,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我國較發達地區的中學生生涯規劃課開展得較為成熟,但在廣大的不發達地區,生涯規劃教育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其次,我國現階段中學生生生涯規劃教育存在模式化、單一化的問題,許多地方的生涯規劃課形式主義嚴重,實際效果不好。根據調查,許多地方的中學確實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並且配有專門的教師和硬體條件,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把職業生涯規劃僅僅當成一門簡單的課程,只是通過上課、講座的方式,給學生傳授一些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
另外,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師資力量整體欠缺,教育水平良莠不齊。我國大部分中學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沒有配備專業的指導老師,許多學校的生涯規劃課教師由思想政治類科目的教師兼任,專業性不強,效果大打折扣。
面臨的問題:
第一、高中生對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沒有清晰的認識
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學生從未思考過做生涯規劃的目的, 不知道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根據調查學生反饋,以往學校有進行過相關生涯規劃的測試, 但是並沒有很重視測試的結果, 也沒有參考測試結果進行自我認識, 更談不上進行生涯規劃。在各種學業壓力、升學壓力、學校規則約束下,學生無暇思考、規劃自己的未來, 生涯規劃在學生心中便顯得無足輕重了。
第二、高中生對自我興趣和能力的探索與培養不足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兒童時代均參加過多種興趣班培訓,但真正持續的幾乎很少。到了高中,學生更難以得到父母的支持去通過相關培訓或活動探索自己的興趣、挖掘潛力。因此,大部分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不確定。
第三、高中生對自我缺乏全面性的自我評估
根據帕森斯的生涯選擇理論, 明智的生涯選擇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就是要對自身的興趣、技能、價值觀、目標、背景和資源進行認真的自我評估。而調查顯示, 90%的學生沒有進行過較為全面、認真的自我評估, 也不知道該如何自我評估。
第四、高中生缺乏與家長、學校進行生涯規劃的共同探討
高中生認為家長是對自己生涯規劃影響最大的人, 但是自己平時卻很少跟家長共同探討生涯規劃。學生反映, 家長平日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學習, 其次是心理健康, 最後才是興趣、理想; 學校老師最注重的也是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 老師在重重壓力之下, 也沒有心力去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做好生涯規劃。
02 職業生涯規劃對高中生成才成長有著怎樣的幫助?
第一、職業生涯規劃,讓目標成為動力
我們無不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但是未來應該怎樣?我們都有自己遠大的職業理想,但理想如何才能成為現實?我們都想追求幸福的生活,但幸福之花終究會開放在什麼樣的花園?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可以作出具有目標感的安排。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生涯發展研究者舒伯(D.Super)通過長期研究,系統地提出了有關職業生涯發展的觀點,綜合闡述了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將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共五個階段。按照舒伯的分析,15歲至24歲的年齡階段,剛剛從成長階段過來,進入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通過學業與課餘渠道,通過學校的活動、社團休閒活動、打零工等機會,審視與評價自己的興趣、願望和能力並探索其實現的可能;關注升學或就業機會;對職業進行初步的探索。高中學生正處於這個階段,他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提高認知水平,加強職業體驗,高三考生也特別應該重視高考志願的科學定位。
第二、不能缺失的職業規劃--志願升學規劃
在高考志願的規劃中職業規劃對考生來說至關重要,根據往年報考經驗來看,基本上有以下幾種:
① 有明確目標,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專業,但是對自身興趣缺乏清晰認識;
② 沒有明確規劃,平時對專業有過一些了解,但對專業具體內涵卻不了解,比如該專業主幹課程;
③ 完全沒有規劃,沒有考慮過要讀什麼專業,只知道上學,未來志願的事全部委託父母;
④ 父母工作忙,孩子沒人管,完全靠孩子自覺;
⑤ 孩子自身基礎不錯,但是沒有信心,父母及老師也都不看好孩子放任不管。
第三、突破障礙,開發潛能的助推器
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困惑,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如果一個人沒有生活的目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隨波逐流,或者困於障礙,一蹶不振。要知道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現在所處的位置,而在於邁出下一步的方向。
職業生涯規劃本身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變化過程,它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或工具,幫助你養成一種能力,能助你集中精力,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優勢,在不同發展階段都能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一個重新審視、評估的機會,這樣就有助於你發揮最大的潛力,克服生涯發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為自己的每一個人生階段創造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第四、從職業規劃著手--選報專業
高考填報是人生的第一次定位,也是對自己未來職業人生的一次設計。只有提前做職業規劃,對考生的深造、就業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首先,在填報志願選擇專業時,你要認真地與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緊密聯繫在一起,根據國家的人才戰略需要,結合社會的發展現狀;
其次,考慮個人各種因素,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制定合理學習目標,否則,如果進入大學後,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學習過程中沒有動力,沒有意識去培養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那麼大學畢業後在職場上可能就缺乏競爭力。
第五、促進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
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能使高中生更深入、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包括性格、興趣、氣質、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等,幫助你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並使其持續增值;引導你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準確評價個人特點和強項,評估個人目標和現狀的差距,突破並塑造清晰充實的自我,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準確地進行職業定位,確定人生的方向。
03 高中生如何進行生涯規劃?家長和學校需要做些什麼?
指導和幫助高中生做職業規劃,就是要幫助學生在不斷認識自我的興趣愛好、性格特質、能力傾向的基礎上,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並教會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專業規劃中要注意以下五個"相統一"。
第一、"我想"與"我能"
中學生要初步了解自身潛能和職業要求,在設計職業生涯規劃時,不再單純地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會考慮到自己是否有適合某種工作的能力。
這就需要職業生涯規劃師一方面幫助學生總結個人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傾向,樹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的理想。另一方面,通過專業的性格、興趣、能力等測試,並參照家長、老師、朋友對本人的評價,幫助學生全面地認識自我,找到"想從事的職業"和"能從事的職業"兩者的最佳結合點。
第二、"小我"與"大我"
以往,高中生在進行學科選擇和填報志願時受家庭和社會的實用主義影響,考慮最多的往往是薪酬、升職等,所以傾向選擇一些熱門職業,但很快,還沒畢業呢,熱門就變冷門,導致學生不能順利就業。
學生在職業選擇要符合自身特質,更要符合社會長遠發展需要和人民利益。在職業選擇和發展中,學生應跳出"小我"的圈子,把自身能力和社會需要相統一,把"小我"和"大我"相統一。
第三、短期明確性與長期方向性
高中生具有可塑性,發展空間大。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明確三年的具體學習計劃和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學生在不同年級所面臨的規劃重點不同,比如高一學生主要是學會規劃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明晰各階段的目標;高二學生主要面臨分科或選科問題,對其輔導主要是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興趣、能力,綜合考慮後自主選擇學科;高三的輔導則與志願填報、選擇大學、專業等升學指導緊密結合。
高中生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動機也會隨之加強。同時學生通過測試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進入大學後學習將更加主動學習,減少就業時的迷茫感。但高中階段畢竟沒有面臨真正的工作選擇,自身就有可塑性,再加上未來可能會出現不可抗力情形。所以高中階段的職業規劃要做到明確短期規劃,選擇一個長期職業方向、職業目標和確立職業道德。對於未來發展、晉升等,可以有一個大致方向,此階段稍作模糊處理。
第四、職業理想與社會現實
理想和現實的統一,就是把學生自己的主觀願望同社會實踐活動相統一、把對社會的主觀判斷同社會實際情況際相統一。
職業規劃,一方面是讓學生認識社會實際,了解社會需求。另一個方面讓學生認識自我,包括性格、興趣、能力傾向等特質。
這些認識可以通過專業測試獲得,更主要的還是在實踐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例如,學校可以開設社會實踐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成不同的集體,利用課餘或寒暑假空餘時間到不同的崗位實習。一方面,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特點,了解這個職業的要求,認清社會發展和行業前景,及時修正理想。另一方面,在社會實踐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確提升能力的方向。
第五、規劃職業與人格完善
目前的高中學生問題較突出,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缺乏對社會的認識。再加上,學校教育又較功利化,智育和德育嚴重脫節,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嚴重脫節,難於正確認識社會和正確認識自己。
由此可見,高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更具有德育和完善人格的意義。它迫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就思考現在與未來、自我與社會的關係,參與社會實踐,扮演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責任,體會社會艱辛。
當今社會處在變革的時代,充滿著激烈的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保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認識自我、規劃未來。高中生未雨綢繆,做好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有了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目的來引領高中學習,一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4 如何實現大學及專業的選擇與自身條件的匹配?
第一步,選擇合適的專業
學生應儘早知道自己將來適合在哪些方面發展,預先制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然後根據自身條件來考慮專業。
1、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專業,選擇感興趣的專業,學習才有動力,讀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不但有利於完成大學學業,更有利於畢業後的職業發展。比如性格外向,語言表達能力強,適合報考法學、醫學、保險、小語種、廣告學、新聞學、社會工作、市場營銷、旅遊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性格內向,動手能力強,適合報考會計、審計、園藝、考古學、歷史學、軟體工程、圖書管理、出版編輯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專業。
2、結合自己的單科成績來考慮專業,如果盲目跟風填報了所謂的熱門專業,進校後因某門單科成績影響學習,甚至不能按時畢業就得不償失了。比如英語成績不好的考生,不宜填報海關、旅遊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數學成績不好的考生,不宜填報經濟學、金融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財務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物理成績不好的考生,不宜填報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學、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和航空航天類專業;生物、化學成績不好的考生,不宜填報材料科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農學、臨床醫學、製藥工程、紡織工程、石油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
第二步,找到對應的大學
選好了想學(感興趣)且能學(相關成績較好)的專業,接下來就是用選好的專業來找對應的大學。對應的大學,一是指自己的高考分數能填報的高校;二是指填報的高校不但有自己想學的專業,而且該專業為優勢專業。那麼,哪些專業屬於優勢專業呢?不同批次院校專業的選擇,可參照以下方法進行:
1、第一批本科院校專業選擇:①"國家重點學科"涵蓋下的專業,"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在高等院校中,擇優確定並安排重點建設的學科,它代表了一所學校一個地區學科建設的最高水平。②"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裡的專業,"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是教育部為了保護和加強基礎學科、培養基礎學科科研和教學人才,而在全國高校中遴選並重點建設的專業點。③設有碩士、博士點的專業。
2、第二批本科院校專業選擇:雖然"國家重點學科"和博士點在二本院校裡鳳毛麟角,但省、部級重點學科和碩士點還是有得選。再就是可以選擇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是國家優先發展的專業。
另外,也可以選擇特殊院校裡的品牌專業,比如湖南工業大學的"包裝工程"、內蒙古科技大學的"稀土工程"、甘肅農業大學的"草業科學"、 徐州醫科大學的"麻醉學"、廣西民族大學的"小語種"、南華大學的"核工程與技術"。這些院校的品牌專業在相關領域裡名列全國前茅,其實力甚至超過一本院校。
3、高職(專科)院校專業選擇:首先可以瞄準"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和"國家骨幹高職院校"。
被列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院校和"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領先,具有優秀的師資隊伍和良好的人才培養條件。比如,女生想學會計專業,可以填報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想學護理,可以填報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男生想學機電,可以填報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想學汽車維修,可以填報長春汽車高等專科學校。
另外,想"專升本"的同學,應選擇本科院校也會開設的專業,比如護理學、會計學、旅遊管理,為將來升本鋪好道路;畢業後想馬上就業的同學,可以功利一些,選擇一些好就業的專業填報,比如男生可考慮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模具設計與製造、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專業;女生可考慮商務英語、酒店管理、服裝營銷、會計電算化等專業。
05 該如何看待「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
在選擇專業時,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考慮就業因素,但也不可過分看重就業,一般來說,經教育部批准所設立的招生專業都會有一定的社會需求,要從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就業情況,而不是緊盯報考當年的就業趨勢。
比如2013年曾經公布的紅牌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在2017年,也就是當年2013年入校學習的孩子在2017年本科畢業時,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已躋身專業就業競爭力榜單的前十名。
因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屬於基礎專業,是其他相關專業的"母專業"。無論是進行科研數據分析、軟體開發、三維動畫製作還是從事金融保險,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化工製藥、通訊工程、建築設計等,都離不開相關的數學專業知識。即使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軟體人才,也需要有"紮實的數學功底","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和普及,數學專業與其他相關專業的聯繫更加緊密,重要性日漸突出。比如有關專家對IT行業230名成功人士抽樣調查表明,以數學專業或其相關專業為依託實現職業再選擇的人數佔87%。因而報考該專業較之其他專業迴旋餘地大,重新擇業改行也容易得多,有利於將來更好的就業。
所以專業的冷熱是相對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冷門專業不一定一直都冷,熱門專業也不一定一直都熱,我們要辯證的看待冷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