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的紡織老廠,承載了幾代人的榮光和夢想

2020-12-20 太行人家

【導言】斑駁的水泥地面、褪色的木質玻璃窗戶、長的比人高的荒草和陳舊的廠房仿佛在訴說著她的落寞與感傷,昔日的鶴立雞群、輝煌印象現在已難尋芳蹤。只剩下鋼筋水泥殘留的工業氣息提示著我們這裡的曾經。寒來暑往,風煙雨雪。當我們在追問時間都去哪兒的時候,時間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石家莊的紡織工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且讓我們憑著記憶一一搜索沉寂在角落裡的那些老廠,懷想一段舊時光,憑弔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回憶一下那些我們曾經驕傲的棉紡老廠!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其中擬定了156項重點建設項目,其中包括石家莊紡織工業基地建設。河北省政府和位於天津的華北紡織管理局先後到河北各地選址考察,綜合分析水源、地質、氣象、原料、交通、能源等方面因素後,決定在石家莊和邯鄲兩地建設紡織工業基地。有更豐富工作經驗的天津技術人員的加入,讓石家莊在全國紡織工業版圖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河北省是我國的一個老產棉區,解放後,當時的原棉產量已佔全國產量的五分之一左右。石家莊市由於交通便利,是全省的原棉集散地,紡織原料充足,所以這裡發展紡織工業,建立紡織工業,有著德天獨厚的優勢,對改善全國紡織工業的布局,解決全國人民的穿衣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城市幾代人的回憶。作為石家莊乃至華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紗、布產量僅次於上海、天津,居全國第三。這裡曾經見證了河北輕工業發展的奇蹟,承載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與榮耀。

▲當年的剪彩還歷歷在目,今天各奔東西,慢慢變老。

1950年,石家莊開始合股籌建公營石家莊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即棉紡六廠),1953年,按照紡織部規劃,華北紡織管理局決定在石家莊市區興建四個棉紡織廠和一個印染廠組成的紡織印染聯合基地。1953年4月,棉一破土興建。棉二、棉三、棉四分別於1955年、1956年、1957年建成投產。在長安區和平中路北側,棉一至棉四和第一印染廠自西向東連城一體。

▲八十年代,鳥瞰老廠區。

這個大型的紡織印染基地,人們習慣成為「紡織大院」。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紡織企業的生產計劃均由國家統一安排,生產出來的紗、布,由國家統購統銷。改革開放後,國家不再負責銷售,吃慣了大鍋飯的紡織企業,沒有走上真正的市場經濟之路,表面上幾個廠生產經營依然紅火,已經埋下了衰落的伏筆。

當初的條件非常艱苦,工廠車間裡,一年四季都是又熱又悶。溫度在30度上下,相對溼度卻有80%以上。車間裡棉毛翻飛。由於太熱太潮,棉線經常斷頭。冬天,屋頂較冷,熱氣在屋頂上凝結成水珠,掉到織機和布匹上。

在紡織大院籌建的同時,棉五1955年興建,1981年又建立了棉八。紡織大院見證了石家莊紡織工業的奇蹟,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數以萬計的紡織女工在飛速運轉的紡織機前勤勤懇懇、飛梭走線,用自己的青春和勞動創造了石家莊工業史上的奇蹟,紡織行業更成為上個世紀中葉石家莊的創匯大戶和經濟創收的一面旗幟。再加上印染行業,針織廠,毛麻絲行業,化纖行業,服裝鞋帽行業以及與其相關的紡織機械行業。紡織業佔了石家莊工業的半邊天。

▲沿著中山路、建設大街到了和平路,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生產建設場景。從建設大街與和平路交叉口往東,路北一溜是棉一到棉四的廠房,中間夾著石家莊第一印染廠。後來,大家給這個布局起了個名字:「四個閨女一個小子」。除了生活區和廠區,其餘地方都是範村和談村的莊稼地

崢嶸歲月,青春夢想

▲1958年,大煉鋼鐵,「乘勝前進,大力生產高爐鐵,力爭日產二噸」的誓言。從華新紡織公司石家莊紡織廠的大門前走過。瞬間凝結為永恆。

▲五十年代初期,為了發展紡織工業,1953年下半年,經過地方工業部批准,由河北省工業廳和唐山公私合營華新紡織廠雙方投資。1956年正式投產,定名為河北省公私合營石家莊華新紡織廠。1966年改為國營石家莊第五棉紡織廠。簡稱國棉五廠或者棉五。當年唐山的工人不少,愛聽家鄉的戲,愛唱故鄉的音。

▲國營石家莊第一印染廠東臨國棉三廠和四廠,西鄰國棉二廠和一廠,織染相接,是當年紡織工業部統籌設計的紡織印染聯合企業的布局。1956年籌建,1959年建成投產的全國規模最大的印染企業之一。

▲1959年,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國營石家莊第一印染廠生產的第一批產品向「五一」獻禮。

粉塵密度大,對肺很不好,而棉紡廠車間裡總是棉絮翻飛,每個人的頭上都粘滿了棉絮而成為「白毛女」。 因為機器轟鳴聲巨大,在車間裡說話,必須揪著對方耳朵喊,否則根本聽不見,耳病的發病率在紡織女工群體裡尤其突出。

▲一出老廠都是範村和談村的莊稼地,和今天一對比,好像過了一遙遠的世紀。

老廠的大門,見證了夢想

當年工人們下班後,自行車鈴聲一片,或集體步行來廠區林陰中,清瘦面容上笑意蕩漾;鍋爐房裡燒水的師傅,洗澡堂裡氤氳的水蒸氣;老工廠旁邊有工會俱樂部,籃球場和遊泳池,家屬區走廊裡的蜂窩煤爐子,還分布著幼兒園、子弟學校、髮廊、菜市、雜貨店、食品店,婚慶店,喪葬店,一個工人的一生,就像螺絲帽和螺絲釘緊緊擰在一起,一輩子不出廠區,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一個廠區默默走完…老工廠讓一代人的記憶,如此綿長。

▲第一棉紡織廠的大門,當年建設的真氣派。

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多紡織女工衣著很時髦,頭髮燙著大花,身穿布拉吉(連衣裙)。在那個全國人民都是清一色「灰黑藍」的年代裡,她們走在街頭,是一道流動的風景。往事如煙,提起曾經的輝煌,老紡織工人眼裡閃爍著淚光,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第二棉紡織廠的大門。

▲第四棉紡織廠的大門。

▲第五棉紡織廠的大門。

▲1986年,第一印染廠的大門。

1954年。那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石家莊和平路與建設北大街交叉口東北角,一陣鞭炮聲中,職工們歡天喜地奔走相告,慶祝自己的新工廠——石家莊棉紡一廠正式投入生產。在隨後幾年的日子裡,棉二、棉三、棉四、石家莊印染廠,從西到東一字排開相繼建成,這裡成為石家莊當時最具規模的工業和生活聚集區,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把這一片統稱為「紡織大院」。「1954年那個時候,棉紡廠是石家莊的標誌。」

紡織工人,平凡當中的偉大

當年。石家莊人找對象也一度推崇找棉紡廠女工,誰家娶到一名紡織女工做媳婦,那可是倍兒有面子的事。當時,幾家駐石部隊經常與紡織廠搞聯誼舞會,很多紡織女工找的對象都是軍官帥小夥兒。為國家的紡織事業,為全國老百姓能穿上衣、穿好衣服、穿漂亮的衣服而努力奮鬥著。

▲當年巧奪牌和天工牌的服裝面料爭豔走俏,凝望,我們對產品的感情就像農民對土地的情感,就像魚對對水深深的眷戀,這是一種眷戀,是一種洋溢的自信。

▲石家市毛呢廠,1981年建成投產,當時生產的混紡海軍呢為市優產品,當年用廠裡的面料做件衣服是一件自己興高採烈的大事。

▲國色花香唯牡丹,佳人麗裝獨劍蘭,石家莊紡織經編廠研製的產品花色新、質量好。

紡織工人家庭。對於紡織工人曾有的優越感,他有著切身的體會。「上世紀50年代,一個紡織工人每月掙五十多塊錢,能養活一大家子人呢!」那時候機關裡一個科長月工資才三十多元,紡織工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可見一斑。經共同生活在紡織大院,共同渡過幼兒園、小學、中學(也有沒上過中學)的孩子們,各自在經歷文革、插隊、幹校、參軍、工廠、出國……廠裡一年四季都發工裝,很多紡織工人下了班也穿著工裝帶著白帽子,出來進去倍兒神氣!

▲棉五,黨委書記孫豔惠同廠標兵合影。優秀是一種傳統。

▲石家莊華新紡織廠,師徒手把手,言傳身教。

▲國棉二廠的職工,使精神面貌獲得很大成績。圖為該廠並粗車間四組甲、丙二班的工人在交接班。在交班記錄上用毛主席的教導,嚴格檢查自己,盡力幫助別人。這是工人們在向解放軍請教,怎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別人。工人喬桂榮,在交班記錄上,抓住生產中的問題,自己進步很快,也給大家以很大啟發和幫助。工人林書蕊和蘇小珍,互相啟發,互相幫助。

▲我們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

▲棉五,八一年最佳青年擋車工,歲月變換了容顏,不變的是老廠的精神。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棉紡廠工人的收入和當時主管部門紡織工業局的幹部幾乎相當,能進紡織廠工作是讓人羨慕的。更有紡織廠女工自豪地稱自己為「織女」歷史有了生命就有了重量,生命有了歷史就有了力量。紡織大院見證了石家莊紡織工業的奇蹟,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數以萬計的紡織女工用自己的青春和勞動創造了石家莊工業史上的奇蹟。

▲石家莊第二棉紡織廠,產品質量聞名遐邇,當年的省勞動模範田益蘭在指導徒弟。

▲石家莊第五棉紡織廠,全國勞動模範,細紗擋車工陳美霞進行操作表演。因為紡織車間內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一年四季工人都穿短袖、單褲、涼鞋,大冬天總能見到匆匆跑回家給孩子餵奶的女工。她們隨意披件厚外套、露著腳脖子奔跑在廠區和宿舍間的小道上,飽滿的青春一路招遙,一路飛揚。

▲石家莊第六棉紡織廠,當年廠裡的省級勞動模範段秀娥。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石家莊棉紡廠一直是石家莊時代潮流的象徵。當年棉紡廠的工人有很多都是從上海、天津等地過來的,他們把這些大城市的稀罕物品帶到了石家莊,穿著也很時髦,棉紡廠的工人一度成為石家莊最時髦的人。那個時候,在棉紡廠上班也成為最體面的工作。

▲石家莊第四棉紡織廠,在經濟體制改革當中率先實行廠長負責制,我們用笑容去應對所有的過往。

▲今天每一個細節回望都是經典。

▲今天每一個細節都凝結著汗水,印染整理車間驗布機。

▲石家莊第一印染廠的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具有漂、色、印花等綜合工藝的大型印染廠。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銀牌,工人們整理車間驗布機。

▲欣賞著自己出品的毛毯,美到心田。

尤其是一些出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都有著在國有老廠區生活過的兒時經歷,那些配套完整的幼兒園,小學,技校,廠區醫院,職工活動中心,每周放電影的大禮堂,以及廠區食堂裡瀰漫的回鍋肉的味道,放學時林蔭道邊嬉戲的身影……而隨之漸行漸遠的,還有那些在老廠裡生產生活過的人們的集體記憶。

過去都是父一輩,子一輩,生活區裡幼兒園,子弟小學,中學,職高,有俱樂部,藍球場,最懷念的是每周一次的露天電影院,留下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今天困擾人們的房子、票子、醫療、教育等問題,那時候在棉紡廠都由廠裡一手包辦了。職工進廠後就能分上宿舍,在廠醫院看病基本是免費。孩子生下來45天就放在廠託兒所,然後是幼兒園——子弟小學——初中——技校,如果願意還可以頂替父輩進廠上班。

▲單位就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同呼吸共命運。

▲在慢的世界裡我們競爭。

隨著廠裡廣播的響起,工人們下班了。有師傅騎著自行車,載著老婆,去廠裡的菜市場買菜。有師傅端著陶瓷茶盅,穿著廠服,戴著白手套,準備去廠裡的小學接孩子放學。這是屬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老工廠的記憶。曾經的繁華榮耀,隨著時光流轉與時代變遷漸漸褪去,留下的則是無盡的落寞與慨嘆。老職工們,抹了眼淚,有不舍,有留戀。只想再看一眼這個他們揮灑了幾十年汗水和熱血的地方。老工廠都會成為一段塵封的記憶。只有靠著父母親的口耳相傳才能得知一星半點。

▲時代的舞姿驅散了心靈的落寞,喚起了一股神聖的力量。

▲還記得老廠的小賣部嗎?

記憶裡的時間,我總懷念在廠裡的日子;

斑駁的樹蔭,布滿爬山虎的紅磚牆;齒輪轉動的鼓鼓聲響,工人閒暇時的歡聲笑語;

總在記憶裡流轉。

你是否記得老師傅語重心長地言傳身教?

你是否記得工具機上嘈雜的聲響與零件初露真容的歡欣?

你是否記得隱沒於林間的鐵鏽味和花草清香的交錯味道?

時間走得很快,也走得很慢。。。

相關焦點

  • 石家莊車輛廠整體搬遷 百年老廠見證工業原點
    原標題:石家莊車輛廠整體搬遷百年老廠見證工業原點今年,南車石家莊車輛有限公司(石家莊車輛廠)將完成整體搬遷。石家莊車輛廠,老石家莊人稱之為「鐵路大廠」。這座記錄石家莊百年工業文明的老廠將煥發新的生機。1905年,石家莊還是一個小村莊。「鐵路大廠」伴隨正太鐵路的建設落成。
  • 凝固著鄭州紡織歷史的國棉三廠,將建特色歷史文化街留住記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嵐 始建於1954年的鄭州國棉三廠,曾代表著鄭州紡織工業的高光時刻。然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66年匆匆而過,這座曾經歷輝煌、繁榮和衰落、搬遷的老廠,如今已經人去樓空。該廠那些作為「一五」時期國家投資建設的鄭州紡織基地代表性工業建築,國棉三廠大門和辦公樓如今被保存下來,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記錄紡織工業發展和工人生活歷史的蘇式居民樓。
  • 石家莊市區東北部老工業區將變身宜居宜商的現代城
    燕趙都市報記者任學光    石家莊長安區老工業區位於市區東北部,北至石德鐵路,東至東二環,南至和平路及躍進路,西至建設大街,總面積11.4平方公裡。隨著城市的急速發展,原本處於城市邊緣的老工業區現在已經成為城市的核心地帶,在城市中心發展工業已經與城市發展和功能提升不相適應,又面臨大氣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老工業區又該何去何從?
  • 老重慶 | 走進沙區土灣重棉二廠支路,這裡曾是重要紡織基地
    ▲整治後,老廠區換新顏昔日老廠區換新顏「我們這屬於老舊小區,這裡過去沒有人行道,不但存在安全隱患,還影響城市容貌。」老廠區居民王阿姨告訴記者,以前吃過晚飯,哪兒也不想去,就呆在房間看電視。如今,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她心情也大好,每天晚飯後都要下樓遛彎散步。
  • 第一座自來水廠、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楊浦濱江 多少老建築可以...
    第一座自來水廠、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楊浦濱江 多少老建築可以閱讀?   自從1882年第一座工廠——上海機器造紙局出現後,楊樹浦工業帶逐漸興起,中國第一座自來水廠、中國第一座煤氣廠、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擁有最多船塢的船廠……從秦皇島路到黎平路的楊樹浦路,堪稱上海近代工業第一街。而承載了百年工業文明的楊浦濱江,又有哪些老建築可以閱讀?
  • 老工廠故事:上海康元玩具廠的鐵皮玩具,是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上海玩具進出口有限公司作為金山國資委旗下的一家企業,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的康元制罐廠,它不僅是一家歷史悠久的企業,更是上海鐵皮玩具民族工業曾經輝煌的見證者。為了能把這段光輝歷史保留下來,2016年9月27日,上海玩具進出口有限公司邀請了康元廠的老廠長和老設計師們講述了康元廠的歷史。
  •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望江廠」的今昔,了解一下?
    「建設的槍,長電的彈空壓廠的坦克,望江廠的炮……「老重慶人說起這些哪個不神採飛揚內心充滿著自豪和榮光在江北區郭家沱轄區有這樣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人 稱 「 望 江 廠 」
  • 見證了香港樂壇興衰的唱片公司,出品的歌曲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
    譚詠麟的唱片,一直都只在寶麗金髮行,他和寶麗金走到了最後。除了這兩人外,曾在香港寶麗金旗下的著名歌手有:黃凱芹、寶麗金四小花——湯寶如/劉小慧/黎瑞恩/王馨平,張國榮、beyond樂隊、鄧麗君、蔡國權、草蜢樂隊、徐小鳳、周慧敏、鄺美雲、張國榮、鄭中基、李克勤、王菲……等等,四大天王除了郭富城,其他三人都出自寶麗金。名單中有香港樂壇兩代歌神——許冠傑,張學友。
  • 寧波老地名「冰廠跟」:承載了十裡冰廠的厚重歷史
    75歲的市民朱勇偉推薦了「冰廠跟」,他說,這裡曾經的冰廠見證了寧波漁業的發達,這是他心底最美的寧波老地名。  交通指示牌上還留著「冰廠跟」  老底子在甬江東岸,從老和豐紗廠起直至梅墟、小港,有一座座像金字塔一樣的草棚廠房,這是貯存天然冰塊的地方,俗稱「冰廠」。而現時仍以「冰廠跟」命名的地理位置,特指的是今日慶豐橋下的沿江一帶。
  • 中國最美火車站,百年老站,出站就是「海」,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在我國基本上每個城市都已經通上了火車,高鐵和飛機也都在努力,在現在這個旅遊業發達的時刻中,感覺只要是風景不錯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旅遊景點,所以今天行走君就來介紹一下我國最美的火車站,距離海岸線僅300米,可以說,青島站是聽著海浪聲建立起來的,承載著幾代人多少的記憶。
  • 70張照片,見證附院幾代人的榮光與夢想——
    △ 圖為唐閘大生紡織公司南通地區兩次時疫流行,唐閘地區各廠尤為嚴重,為此醫院在唐閘大生紡織公司、唐閘公園設立臨時分院,時疫過後,臨時醫院撤銷。中央衛生部和江蘇省衛生廳先後派專家前來指導,醫院借用任港鄉民房30餘間,設置病床100餘張,抽調40餘人,組織專項醫療救治,受到國家衛生部表彰。
  • 淄博老物件亮相大上海 快來看看都有啥
    秋琴裁縫店、阿德寄賣商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家庭陳列,從上海牌手錶,到上海牌自行車,再到各式各樣的縫紉機,這些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老物件,都亮相於在上海市紡織博物館開幕的「三轉一響與大上海」展覽會現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曾經,這樣的穿衣理念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讓縫紉機成為必不可少的存在。」當日,在上海紡織展覽館的展廳裡,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館長張維傑現場講解。 記者看到,十幾臺縫紉機整齊排列在一起,講述「光陰的故事」。其中,不乏上海牌等耳熟能詳的中國品牌縫紉機,還有國外品牌縫紉機。
  • 又是一年藝考時 美術考生用鉛筆屑承載夢想的重量
    抬頭觀察、埋頭畫畫,鉛筆屑的重量,承載的是夢想的重量。  「我叫宋雨芊,來自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藝考就要來了,我想對自己說,好好畫,傳媒沒問題,加油!」考生宋雨芊的理想學校是中國傳媒大學。  來自石家莊市第十二中學的邸帥告訴記者,要想考到自己理想中的大學,他會秉承「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我叫孟子涵,我要用畫筆追逐夢想。」
  • 金輝石家莊|以臻金品質,輝耀石門人居夢想
    24載砥礪前行,金輝完成了華南區域、西南區域、西北區域、長三角區域、環渤海區域的五大區域布局,深耕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福州、重慶、西安、瀋陽、成都、石家莊等中心城市,秉持著「全國布局、區域聚焦、城市領先」的發展戰略,金輝集團布局30城,累計開發規模近2000萬平米,為超過30萬家庭,開啟了美好人居夢想。
  • 石家莊表彰貢獻突出的企業和企業家
    盛典對改革開放40年來為石家莊市工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企業家進行表彰,並權威發布石家莊工業40年重點數據、「4+4」現代產業發展數據、2018石家莊百強企業榜單等。  經評選工作小組認真審閱、初評,以及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後,活動最終評選出改革開放40年來為石家莊市工商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企業家各100名,並從中精選出「金龍獎」「金虎獎」「金雁獎」「金鷹獎」共計60個。
  • 臺灣紡織大老:明年營運景氣一定比今年好
    臺灣紡織大老:明年營運景氣一定比今年好 2017-10-17 09:18:37 來源:中國時報   經歷去年的衰退、今年的恢復,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南紡集團董事長侯博明
  • 關林路西市場開啟外遷 曾承載洛陽幾代人記憶
    曾是「中國三大批發市場之首」、承載了洛陽幾代人記憶的關林市場要外遷去哪兒?以後洛陽還有關林市場嗎?河南商報記者查詢發現,2019年5月20日,洛陽市商務局網站上公布了一則名為《洛陽市商務局關於2019年中心城區批發市場疏解外遷工作路線圖公示》的公告,公告顯示關林商貿城和關林皂角樹市場(均在關林市場範圍內)的指定承接用地分別為華耀關林市場和花晟物流園,其中,華耀關林市場為綜合性商貿市場。    河南商報記者以商戶的身份來到了華耀城。一名王姓職業顧問向記者介紹了華耀城項目目前的進展。
  • 「最後的水塔」重慶裕華紗廠的半世老廠記憶
    老人說,這並不是一張年代久遠的老照片,而是半個多月前,老姐妹們相約一起拍下的留念照。她們都是重慶裕華紗廠的老員工,照片中央的水塔,是80多年前就矗在這裡的老廠記憶,聽聞它即將拆除,姐妹們又像當年一樣聚在了一起。她們和周遠亮一樣,老廠的過往是照片上每一個人一生的縮影。
  • 又一位老藝術家永遠離開了我們,她的這首歌是幾代人童年的回憶
    今天94歲的王丹鳳因病去世,又一位老藝術家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想起女神曾經的風華絕代,怎不讓人悵然感慨。說起王丹鳳一定不能忘的就是那首經典的兒歌《小燕子》,這首歌承載了幾代人童年的回憶,相信很多人懵懂無知的孩童時期,都是在聽著和唱著這首歡快旋律的過程中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