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數當中的方程與不等式應該算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數學知識之一,這些知識定理能很好的描述現實世界當中的數量關係,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從而幫助人們解決在生產生活和工作當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中考數學對方程與不等式的考查,已經成為全國各地中考數學的必考熱點,大部分時候會以應用題的形式的出現,這也充分體現了以解法為重點內容、以應用為主要載體,突出考查了方程與不等式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中考數學對方程與不等式的具體考查,主要從知識概念、解法和應用三個方面進行考查。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備考,我們既要掌握好相關知識概念,更要進行了專題考點分析,提煉解題思路與方法技巧,吃透典型解法與錯解分析。同時,還要學會從數學思想角度對解題思路與方法嘗試分析。
在中考數學中,有關方程與不等式的題型有填空題、選擇題、解答題以及應用題等。一般情況下,中考試題主要以解答題和應用題的形式為主,但也有一些相關的新類型如判斷說理題,閱讀理解題等出現。
下面我們通過對全國各省市的中考試題進行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對所考查的知識點、解題方法的分析,希望能幫助大家做好中考複習,提高學習效率。
方程與不等式有關中考試題分析,講解1:
某旅行杜擬在暑假期間面向學生推出「一日遊」活動,甲、乙兩所學校計劃組織本校學生自願參加此項活動.已知甲校報名參加的學生人數多於100人,乙校報名參加的學生人數少於100人.經核算,若兩校分別組團共需花費10 800元,若兩校聯合組團只需花贊18 000元.
(1)兩所學校報名參加旅遊的學生人數之和超過200人嗎?為什麼?
(2)兩所學校報名參加旅遊的學生各有多少人?
考點分析: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
題幹分析:
(1)由已知分兩種情況討論,即a>200和100<a≤200,得出結論;
(2)根據兩種情況的費用,即a>200和100<a≤200分別設未知數列方程組求解,討論得出答案.
解題反思:
此題考查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關鍵是把不符合題意的結論捨去.
方程與不等式有關中考試題分析,講解2:
童星玩具廠工人的工作時間為:每月22天,每天8小時.工資待遇為:按件計酬,多勞多得,每月另加福利工資500元,按月結算.該廠生產A、B兩種產品,工人每生產一件A種產品可得報酬1.50元,每生產一件B種產品可得報酬2.80元.該廠工人可以選擇A、B兩種產品中的一種或兩種進行生產.工人小李生產1件A產品和1件B產品需35分鐘;生產3件A產品和2件B產品需85分鐘.
(1)小李生產1件A產品需要 分鐘,生產1件B產品需要 分鐘.
(2)求小李每月的工資收入範圍.
考點分析: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應用題。
題幹分析:
(1)生產1件A產品需要的時間+生產1件B產品需要的時間=35分鐘,生產3件A產品需要的時間+生產2件B產品需要的時間=85分鐘,可根據這兩個等量關係來列方程組求解;
(2)可根據(1)中計算的生產1件A,B產品需要的時間,根據「每生產一件A種產品,可得報酬1.50元,每生產一件B種產品,可得報酬2.80元」來計算出生產A,B產品每分鐘的獲利情況,然後根據他的工作時間,求出這兩個獲利額,那麼他的工資範圍就應該在這兩個獲利額之間.
解題反思:
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解題關鍵是要讀懂題目的意思,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找出合適的等量關係:「1件A,1件B用時35分鐘」和「3件A,2件B用時85分鐘」,列出方程組,再求解.
方程與不等式有關中考試題分析,講解3:
某商店第一次用3000元購進某款書包,很快賣完,第二次又用2400元購進該款書包,但這次每個書包的進價是第一次進價的1.2倍,數量比第一次少了20個.
(1)求第一次每個書包的進價是多少元?
(2)若第二次進貨後按80元/個的價格銷售,恰好銷售完一半時,根據市場情況,商店決定對剩餘的書包按同一標準一次性打折銷售,但要求這次的利潤不少於480元,問最低可打幾折?
考點分析:
分式方程的應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應用。
題幹分析:
(1)設第一次每個書包的進價是x元,根據某商店第一次用300元購進某款書包,很快賣完,第二次又用2400元購進該款書包,但這次每個書包的進價是第一次進價的1.2倍,數量比第一次少了20個可列方程求解.
(2)設最低可以打x折,根據若第二次進貨後按80元/個的價格銷售,恰好銷售完一半時,根據市場情況,商店決定對剩餘的書包全部按同一標準一次性打折銷售,但要求這次的利潤不少於480元,可列出不等式求解.
解題反思:
本題考查理解題意能力,第一問以數量做為等量關系列方程求解,第二問以利潤做為不等量關系列不等式求解.
綜觀近幾年的數學中考試題,可以發現,方程與不等式的應用題是中考的重要內容,圍繞方程與不等式的創新類試題,形式上較前些年考題要靈活得多,設計上較為新穎。因此,我們更要認真對待此塊知識內容的複習,不要掉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