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一篇半年閱讀一百本書的感悟,引起很多人的群嘲:「那是翻書,不是閱讀。」「那樣也叫讀?」「連環畫吧!」「沒有任何收穫!」......更多的則是三個字:「我不信!」我的本意是將感悟寫出來,分享給喜好讀書的同道中人一些參考,實沒有炫耀之意。當今這個追求個性化的時代,讀幾本書有什麼好炫耀的?讀了也並不見得有用,況且半年讀一百本也不多啊!倒是在質疑聲中,我也反思是怎麼做到半年讀一百本書的呢?想來想去只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讀書要有積累。雖然較十年前有退步,但我現在的讀書速度也不慢。專心的情況下,一般每分鐘可閱讀七百到八百字。可這速度,閱讀一本二十萬字的書也得四五個小時。能讀比較多的書,以前有很多的積累是很重要的因素。以讀《魏晉南北朝史-分裂與融合的時代》為例,這本書近三十六萬字,不受幹擾閱讀都需要八個小時左右。但本人非常喜歡研究魏晉南北朝史,在讀這本書之前,已經讀過《晉書》三冊,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東晉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史讀了十多年,不誇張地說,閱讀過相關書籍近三十種。因此,一本原本需要閱讀八小時的書,用四小時左右或更少的的時間便可讀完。
同樣,由於工作的原因,讀過所謂「成長類」的書籍不下三十本。但讀完十本左右便知道,這種書的套路都是一樣的。後來類似的書讀起來自然更快。「有積累」是一種主題閱讀。接受不同角度的觀點,強化核心的要素。這樣讀書,不會有書讀百遍的厭煩,反而會有更多其它方面的啟發,同時還可以加快閱讀速度。個人覺得是一種比較好的讀書和學習的方法。
二是讀書要有方法。近幾年,頗讀了上十種讀書方法的書籍。包括最經典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和最近很火的《讀懂一本書》,都買回來通讀了一遍。主題閱讀,思維導圖、如何記讀書筆記,如何寫書評等等,大體上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成年人最難的還是保持專注力,各種方法書中也有介紹。我現在一般用一支鉛筆控制注意力,鉛筆指定閱讀的一行,一行一行移動。這樣就不會因注意力分散,老需要回讀讀過的內容,加快閱讀速度。
三是讀書要有計劃。要讀的書太多,每年都會趁著「買一百減五十」這類的活動,屯積一大批書。買的時候感覺每一本都是自己想要閱讀的,真正到手之後便犯了難。往往這一本翻看幾頁或數十頁,便丟在了一邊。再找另外一本重複這個過程。很久很久之後,拿起翻動過的書,前面看過的幾乎沒有了印象,只好重頭來過。因此,讀書要制定閱讀計劃。每月讀書計劃,再分解到每周讀書計劃。看書再慢的人,一小時看兩萬字的速度總有。這樣的速度,十萬字的書,五個小時可以看完。這樣算來,每周看一本書的時間總有吧?如果回答沒有,那只是證明你內心中並不願意看書。讀完之後,畫一張思維導圖強化閱讀記憶,留著備查。
四是讀書要有興趣,或者是要有動力。有興趣最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人以讀書為樂,古人說「至要莫若教子,至樂莫如讀書」就是這個意思。對讀書有了興趣,總會擠出時間來閱讀。但現代人容易分心,如果願意讀書又沒有興趣的話,有動力也行。宋朝皇帝勸人讀書,寫出了著名又俗氣的詩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雖然惡俗,但是有道理、有吸引力。工作中、生活中碰到的難題,書中往往有答案。書籍也能讓一個人變得「腹有讀書氣自華」,能讓一個人能力快速提升。有這些好處,你讀不讀?讀著讀著,就形成了習慣。每天會想盡辦法擠出時間來讀書。把刷手機的時間用來讀書,你算算每周可以讀幾本書?
平常注意積累,掌握好讀書方法,制定讀書計劃,培養讀書興趣。總的說來,半年讀一百本書真的不難。這並不是說書讀得越多越好。書讀得多好還是讀得精好,可能因人而異。個人的看法,沒讀過幾本書的人,當然是讀得多好;有一些閱讀基礎的人,要挑好書來讀。甚至,不讀書也可以讀人、讀事,這些都是促使人進步的良方。但無論如何,對於一個愛書之人而言,人生之路漫漫,有書相伴的時光都是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