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段《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的一段文字作為本文的開篇;「閱讀一本書應該像是你與作者之間的對話。有關這個主題,他知道的應該比你還多,否則你根本用不著去跟這本書打交道了。但是了解是一種雙向溝通的過程,學生必須向自己提問題,也要向老師提問題。一旦他了解老師的說法後,還能夠跟老師爭辯。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本書由來:記得是在閱讀一篇文章時看到的這本書的介紹,我總是這樣地在閱讀中遇見或發現下一本我要閱讀的對象。猶如在生活中遇見可以交心的朋友一樣。都是在不斷的接觸下一段旅程中才會遇見或發現下一個你將珍惜的。閱讀又有些不一樣,生活中你可以選擇與之交往的對象。但有些不願與其交往的,你也得被迫與其打交道。可閱讀不一樣,只有我主動選擇它。沒有人能迫使我閱讀一本我不喜歡的書。而一個能出書的人寫出來的東西大抵不會差到哪裡去。畢竟跟一位有思想的人交流是一個很美好的體驗過程。並不會像生活中五味雜陳,什麼樣的人都有,而且由於工作需要不能拒絕不與其交談。同樣的道理別人也不一定願意和我打交道,找到一位趣味相投的人著實不容易。而閱讀總能剔除這種缺陷。所以我喜歡閱讀,生活實在糟糕透了,不是嗎?但總有些人能幫我撫平這種心理的創傷和生活錯覺。這些人,人們管他們叫作者,我更願意稱呼他們為朋友!好書是好朋友,劣質書只能算路人。
這本書說了什麼?(公眾號回復文字「如何閱讀一本書」可以看到本書思維導圖,可能有助於你理解,圖是網上的,感謝分享者)主要講述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和不同讀物的閱讀方法。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簡單概括來說就是識字,識句,識義的閱讀過程。目標是能了解字詞的意思。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如作者所言就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這個層次主要可以通過看目錄,有選擇性的選章節閱讀,或者快速閱讀或泛讀。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遇到好書,就是交到了好朋友,必須是掏心掏肺的。所以到了這個層次就是字字斟酌的階段了。並不是每本書都值得分析閱讀,能細讀的大都是少數,對有限的生命而言。你不可能一輩子交到上千個知心好友,但維持那極限150個就夠了。遇到好書就是要慢慢品嘗,細細領悟。找出與作者共鳴的字詞,深入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然後認真的說出自己的意見。就像一場朋友之間的交心,如此美妙。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為了弄明白或者加深了解一個事情、一個道理有時候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我理解這個過程應該就是作者所說的主題閱讀。當然主題閱讀並不狹隘於此。參考文獻和工具書也成了必不可少的途徑。作者除了講述閱讀的四個層次外還試圖教給大眾對於實用型、想像型、故事、戲劇、詩、歷史、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閱讀方法。此書詳盡地說了閱讀這個事,對於萌生培養閱讀習慣,希望從閱讀中汲取營養的人們,我是推薦一讀的。
本書作者細說了閱讀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對於本書來講我認為第三層次的閱讀才是關鍵,同時也是本書最難理解的一部分,實操起來並不容易。單拿做結構筆記來說就是一個技術活,只有對閱讀的書有熱切的期望,並誠心花費較多時間去閱讀的才會有精力做出。這個習慣有利於避免囫圇吞棗式的閱讀,同時也能更好的記住這本書的框架和論點論據。至少在往後的時間裡不會忘得那麼快。我只學到了皮毛。當然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這個分析閱讀的方法給了我寫讀書筆記框架結構的啟發。我在此也運用上了,從這一點上我算是沒有白讀了這本書。總算是有些收穫和心靈的慰藉。不至於太過於自責沒能完全領悟作者的精髓。
對於這本書我是怎麼看待的。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持懷疑態度是對每一個作者每一個言論最認真的尊敬。作者也指出了這一點:懷疑是智慧的開始。這句話我第一次看見的時候就深深的觸動了我。近期看到這樣一個新聞:有一位小學生對教材中提到的鷸蚌相爭一文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兩者都把嘴巴閉上了還能說出話來呢?難道趙惠王是傻子嗎?這樣的故事是瞎掰的吧!問得其親人啞口無聲。我小的時候就沒有這樣質疑過教科書。是我太信奉權威還是小的時候太笨別人說什麼我就信什麼?懷疑並不等於多疑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一本書,作者總能找到充足的論據來證明論點。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會陷入其中,茫然不知,以致全盤接受。這也算是給自己一個警醒。閱讀完後做個簡單的回顧,保持懷疑,便不至於失去自我。《如何閱讀一本書》看完,我並沒有過多的懷疑,畢竟作者的博學讓我深深的仰慕,但不至於過分。能在讀完後值得我認真寫上一篇讀後感的,興許不會很差。至少目前沒有什麼可以辯駁質疑的。畢竟才疏學淺。
這本書於我而言產生了什麼影響,主要有三個:一、改變了我一貫寫讀書筆記的方式,由單一的收穫感悟式演變成分析分享式。第二、使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懷疑精神對於認知的加深有多麼重要。正如好奇是創新的關鍵一樣。第三、與作者交朋友並與之對話。單純看沒用,要學會問。
好句摘抄:
一個讀的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
真理還是真理,過去是一種面貌,現在又是一種面貌
懷疑是智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