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婚姻與家庭

2020-12-12 騰訊網
夫人蔣英:音樂教育家
  在中央音樂學院教學45年之久的蔣英,一對一地親手培養了26個學生,其中近一半都在國際音樂舞臺上取得過驕人的成績,傅海靜、祝愛蘭、多吉次仁、楊光等都是國際樂壇上聲名顯赫的歌唱家。蔣英的個性突出地表現在她不喜歡別人稱呼、更不自居「錢學森夫人」「我自己就是藝術家、聲樂教授。」 [詳細]
長子錢永剛:應用軟體工程師
  錢永剛,1948年出生,1988年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畢業,獲碩士學位。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軟體系統的研製工作,高級工程師,上海交大的兼職教授。錢永剛教授辦事嚴謹、認真,性格爽快、開朗,待人熱情、和藹,深得周圍朋友喜歡。
錢蔣夫婦兩家是世交
  錢學森的父親錢均甫與蔣英的父親蔣百裡早年是密友,後同赴日本求學。錢均甫日後成為著名教育家,而蔣百裡日後成為著名軍事家。[詳細]
錢學森與蔣英:青梅竹馬執子之手62載
  錢學森走到蔣英面前懇切地說:「英妹,12年了,我們天各一方,隻身在異國他鄉,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們多麼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攜,互相安慰!天上牛郎織女每年還要相逢,我們卻一別12年,太殘酷了。這次我回來,就是想帶你一塊兒到美國去,你答應嗎?」[詳細]
家庭教育:如有秘訣,那就是不教育
  父親的治學態度對錢永剛的影響很大。錢永剛回憶說:「有一年夏天,我路過錢老的書房,發現他正滿頭大汗地看書,認真程度讓我自愧不如。」「他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什麼是永不停步,什麼叫學到老活到老」。[詳細]
家族箴言:繼承家學,永守箴規
  由於錢家支脈較多,故曾有家規,從第30代孫起啟用家譜——「繼承家學,永守箴規」,而這八字箴言也因此成為錢學森一家的家訓。錢家的子孫都是按照「繼承家學,永守箴規」來排輩份的。[詳細]
父親錢均夫:新中國文史專家
  錢均夫(1880-1969)名家治,後以字行。1904年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12年,錢均夫在上海創辦了「勸學堂」,以傳播民主革命的思想,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任命為中央文史館員,1969年去世。是一位愛國的革命人士,新中國文史專家。
嶽父蔣百裡:著名軍事教育家
  蔣百裡,名方震,1882年出生浙江海寧,為清末秀才。胸懷報國志,投筆從戎,1901年東渡扶桑,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與蔡鍔、張瀾、許崇智、張孝準、孫傳芳等同窗。由於成績優異,蔣百裡、蔡鍔、張孝準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詳細]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婚姻家庭制度——「婚姻」與「家庭」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婚姻家庭制度——「婚姻」與「家庭」,婚姻和家庭是特殊的人際關係組合,是人類兩性和血緣關係的社會形式。古代的婚姻家庭,因其以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一夫一妻」為特徵而與原始社會的婚姻家庭有了本質區別,但它在全部婚姻家庭史中又處於中間狀態,反映著古代社會經濟生活的要求和社會制度的特點。一般地說,婚姻是被一定的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成為配偶的結合。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要求配偶雙方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以長期共同生活為基本內涵,不能隨心所欲地締結和解除。
  • 《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出版: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於無形中解答「錢學森之問」,這是參會專家學者的共識。作者並未指明試圖通過錢學森教育經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等)解答「錢學森之問」,但在三條故事線中卻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 錢學森與夫人蔣英:一部「真實版的偶像劇」
    錢學森媽媽答應放我回去,但得做個交易:你們這個老三,現在是我乾女兒,將來得給我當兒媳婦。再說,我自己在他們家也覺得悶,我們家多熱鬧啊!後來我管錢學森父母叫乾爹乾媽,管錢學森叫乾哥。我讀中學時,他來看我,跟同學介紹,是我乾哥,我還覺得挺彆扭。那時我已是大姑娘了,記得給他彈過琴。後來他去美國,我去德國,來往就斷了。」  錢學森的「強硬」求婚:你跟我去美國吧,現在就走!
  • 「錢學森科技大學」要來了,我也找到了「錢學森之問」答案
    日前,一則「重磅」消息引起不少人注意:湖南瀏陽正在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作為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曾在2005年就高等教育發表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 婚姻家庭編入典之變與不變
    從此,婚姻法和收養法均脫單入典,婚姻法回歸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成為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收養法回歸婚姻家庭編,收養章成為婚姻家庭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法典的整個宏觀體系和婚姻家庭編的內部微觀體系來看,均實現了完整統一。
  • 「錢學森科技大學」要對得起「錢學森之問」
    但是,這所高校擬使用的名字,很難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錢學森科技大學」。各個渠道的信息表明,「錢學森科技大學」尚在構想階段,項目並未實質落地。當然,這並不妨礙人們對以此冠名的大學進行一番設想。錢學森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他的事跡在國內可謂人人皆知。此外,錢學森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另一份特殊意義,是他在晚年提出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 錢學森:在常人看來,科學與藝術是不搭界的
    01.藝術的啟蒙,來源於家庭 藝術的啟蒙,來源於父親錢均夫。 對國學研究頗深的錢均夫,又是教育家,即便家境不算富裕,但他依舊捨得花重金,讓錢學森參加各類藝術學校。 錢學森上小學時,不僅成績優異,還是一個「藝術健將」,從小喜歡書法、繪畫、寫文章、音樂…… 進入北師大附中時,音樂課讓錢學森聽到各類世界名曲,貝多芬那首《第九交響曲》,洗滌了錢學森的心靈。
  • 婚姻是鍋湯,小火慢煲才會香
    一、細水長流,是長久的根基我一個朋友,他和女朋友認識一個月便閃婚,僅僅維持了28天的婚姻生活,就閃離了。原因是「兩人不開心,總吵架,過不到一起去。」當然,我們不能去主觀評判對錯,愛本身沒有對錯。但是婚姻的價值觀,對於當代的年輕人,仿佛已經不再是必需品,也不再顯得那麼的神聖莊嚴。
  • ...奮進2019」年終盤點·婚姻家庭輔導服務丨婚姻家庭輔導行動...
    >2019年,省婦聯立足家庭源頭,深入實施「幸福護航」婚姻家庭輔導行動,大力推動婚姻家庭輔導工作規程規範化、輔導服務科學化、輔導志願者隊伍專業化建設,在預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糾紛、防範和化解社會風險等方面,從工作機制上進行了成功探索,形成了一個陣地、一支隊伍、一套機制、一條龍服務、一個體系的婚姻家庭輔導「五個一」長效工作機制,在構建社會治理體系中做出了婦聯組織的特色。
  • 錢學森如何對待署名文章——錢學森的嚴與實①
    原標題:錢學森如何對待署名文章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5周年。
  • 夏吟蘭:婚姻家庭編入典之變與不變
    2017年開始編纂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是在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和1998年修訂的收養法的基礎上修改編纂的。從此,婚姻法和收養法均脫單入典,婚姻法回歸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成為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收養法回歸婚姻家庭編,收養章成為婚姻家庭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法典的整個宏觀體系和婚姻家庭編的內部微觀體系來看,均實現了完整統一。
  • 錢學森與交大圖書館
    錢學森學士學位照(1934年)錢學森是一位具有高尚愛國主義精神的世界著名科學家,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和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作為老交大畢業生的傑出代表,錢學森是當之無愧的學霸。1929年,他以學院新生第三名的成績考入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1934年以學院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榮獲校長嘉獎[1]            錢學森榮獲校長嘉獎(1933年)     錢學森對母校圖書館感情至深,曾由衷地說:「圖書館對我的教育成長和科學工作有極大的推動和幫助作用,……對我的研究工作簡直不可或缺。」
  • 僑報網評:錢學森大學能否解答錢學森之問?
    湖南省政府網站近日發布消息,稱錢學森科技大學正在湖南瀏陽籌建中。作為中國知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曾在2005年就高等教育發表「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即將成立的錢學森科技大學,能否解答「錢學森之問」?
  • 錢學森,特異功能,及黑魔法師
    直到我讀了七七八八的一些英文歷史書後,從錢學森早年的美國工作經歷中發現了一條很隱秘的線索,能夠很大程度上解答錢學森的神秘主義源頭。 雜誌右下角就是可以「耳朵識字」的唐雨 在科學家中,對「特異功能」持最堅定支持態度的就是錢學森。當唐雨 「耳朵認字」的考察報告發表之後,第一時間便得到了時任國防科委科技委副主任的錢學森的關注和支持。隨後錢學森將精力全身心放在研究人特異功能上,錢學森1980年2月在上海組織召開第一次人體特異功能研討會。
  • 錢學森逝世十年:是什麼造就了錢學森?中國還能否再出錢學森?
    此時,錢學森在美國還有不少未竟的工作,但他等不及。1950年,錢學森與眾多好友告別,以探望父親的名義向美方提出歸國。本以為風平浪靜,誰想到竟引發了軒然大波。 事情壞在錢學森的一位美國好友丹尼爾·金貝爾身上。
  • 錢學森圖書館成「大中小教育」排頭兵,各地錢學森班加入「朋友圈」!
    「打造『大中小教育』閉環,錢館華育合建德育高地」活動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舉行。該活動在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黨委的指導下,由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和上海市華育中學主辦,由內蒙古集寧一中、交通大學附屬小學及愛菊小學協辦。
  • 錢學森:我是一個「超級樂迷」,是「音樂」成就了「科學」
    01.藝術的啟蒙,來源於家庭藝術的啟蒙,來源於父親錢均夫。對國學研究頗深的錢均夫,又是教育家,即便家境不算富裕,但他依舊捨得花重金,讓錢學森參加各類藝術學校。錢學森上小學時,不僅成績優異,還是一個「藝術健將」,從小喜歡書法、繪畫、寫文章、音樂……進入北師大附中時,音樂課讓錢學森聽到各類世界名曲,貝多芬那首《第九交響曲》,洗滌了錢學森的心靈。
  • 破解中學時代錢學森成長密碼
    本報記者 堵力攝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10月31日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軌跡。     錢先生一生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堪稱當代的民族英雄;而且他走過的人生道路,無論是學術的成就還是幸福的婚姻,也都堪稱典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回望錢學森的成長曆程和教育背景,是否也有值得教育界、學生父母和莘莘學子領悟和思考借鑑之處?
  • 再看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忽地覺得自己這些年白活了
    文|吳清淺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雖是8年前的作品,但仍值得一看,這部電影比較好地還原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一生,片中不管是錢學森、蔣英夫婦的伉儷情深,還是錢老默默奉獻的故事,都十分動人,而這些都恰恰是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所缺乏的。
  • 錢學森父母的教育智慧:尊重並激發孩子興趣,引導孩子積極向上
    讀《錢學森傳記》,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之餘,又在努力求索,能否將錢學森的成長之道分享出來,讓天下父母借鑑學習呢?錢學森回憶父親如何重視家庭教育時說:「曾有一般家庭父兄 以為子弟送入學校,責任即了,此其觀念根本錯誤。更有責備學校教育如何不良者,曾不思家庭教育是否完美。所謂薄責於己,而厚責於人,良可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