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院林金泰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闡述貿易戰...

2020-12-14 北京大學新聞網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品貿易引起大氣汙染物的跨境轉移,改變了其空間分布和環境健康影響。但是,貿易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特別是貿易發展與全球環境變化的關聯至今仍不清楚。近期愈演愈烈的貿易戰不但影響了全球經濟,也會造成排放和跨境汙染的變化,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定量認識仍未建立。

自2011年以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林金泰長聘副教授課題組攜國內外合作團隊,著眼於全球化大氣汙染、跨境轉移及其環境氣候健康影響這一科學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Lin JT et al., 2014 PNAS (Cozzarelli Prize Winner); Lin JT et al., 2016 Nature Geoscience; Zhang et al., 2017 Nature】。他們以近期的貿易戰為背景,針對貿易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問題展開了定量研究,其成果以「Carbon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of trade restrictions」為題,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這項研究通過結合經濟模型、排放清單、大氣化學傳輸模型和汙染-暴露健康模型,探討了多種貿易戰規模情景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汙染物濃度以及PM2.5相關過早死亡量的變化。研究結果表明,在分行業排放強度不變的條件下,與全球自由貿易(零關稅)情景相比,全球極端貿易戰(在當前關稅基礎上在全球範圍加徵25%關稅)情景下全球出口額可能下降32.5%、GDP下降9%,與經濟生產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6.3%、PM2.5致死人數下降4.1%,並且對於美國(分別下降57.2%,、8.9%、8.2%和7.7%)、西歐(分別下降11.7%、6.7%、4.4%和2.3%)和中國(分別下降46.0%、10.9%、5.4%和3.3%)的影響也十分顯著。世界各區域經濟、環境和健康的受影響程度取決於該區域的經濟結構、排放強度、大氣條件、人口數目和醫療衛生水平等。從全球總量上看,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取決於貿易對於排放強度相對較高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若在降低貿易門檻、促進貿易自由化的同時,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資金援助、技術交流等手段幫助發展中國家降低排放強度,則可以實現全球化背景下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多種貿易戰規模情景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汙染物濃度以及PM2.5相關過早死亡量的變化示意圖

林金泰及其課題組博士後杜鳴溪、博士生陳璐璐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林金泰、馬裡蘭大學馮奎雙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劉宇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 通訊作者; # 共同第一作者; 林金泰課題組成員)

Lin, J.-T. #*, Pan, D. # , Davis, S. J., Zhang, Q. *, He, K. *, Wang, C., Streets, D. G., Wuebbles, D. J., and Guan, D.: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ir pol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1736-1741, doi:10.1073/pnas.1312860111, 2014

Lin, J.-T. #*, Tong, D. #, Davis, S., Ni, R.-J., Tan, X., Pan, D., Zhao, H., Lu, Z., Streets, D., Feng, T., Zhang, Q. *, Yan, Y.-Y., Hu, Y., Li, J., Liu, Z., Jiang, X., Geng, G., He, K., Huang, Y. *, and Guan, D.: Global climate forcing of aerosol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Nature Geoscience, 9, 790-794, doi:10.1038/NGEO2798, 2016

Zhang, Q. #*, Jiang, X. #, Tong, D. #, Davis, S. J. *, Zhao, H., Geng, G., Feng, T., Zheng, B., Lu, Z., Streets, D. G., Ni, R.-J., Brauer, M., van Donkelaar, A., Martin, R. V., Huo, H., Liu, Z., Pan, D., Kan, H., Yan, Y.-Y., Lin, J.-T. *, He, K. *, and Guan, D.: Transboundary health impacts of transported global air pol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Nature, 543, 705-709, doi:10.1038/nature21712, 2017

Jintai Lin#*, Mingxi Du#, Lulu Chen#, Kuishuang Feng*, Yu Liu*, Randall V. Martin, Jingxu Wang, Ruijing Ni, Yu Zhao, Hao Kong, Hongjian Weng, Mengyao Liu, Aaron van Donkelaar, Qiuyu Liu and Klaus Hubacek: Carbon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of trade restric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s41467-019-12890-3, 2019.

相關焦點

  • 清華地球科學中心博士生同丹《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文
    清華地球科學中心博士生同丹《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文揭示經貿活動中氣溶膠汙染影響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6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同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國際貿易中隱含的全球氣溶膠氣候強迫」(Global climate
  • 勵志發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作者孫博士總結四大關鍵點
    >NC是一本開放式的多學科MEGA期刊(超大型綜合期刊),致力於發表有關生物、醫學、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各個領域的高質量研究。發文最多的國家/地區其次是美國、中國、德國、英國和法國。2019年發文5,834篇,2020年到目前為止,發文量已達3,391篇。論著為30,354篇,佔了絕大多數;其次是編者按、綜述、通信等。這些研究得到了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基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基金、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基金支持。
  • Nature Communications投稿科普
    NC收稿範圍(Aims & Scope)是致力於發表生物、健康、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所有領域的高質量研究。具體涉及到腫瘤學、免疫學、生物學、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表觀遺傳學、生物化工、有機合成、無機材料、生物技術、合成生物學、幹細胞、植物科學、地學等等。
  • 西農沈錫輝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10月23 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通路取得重要突破
    iNature:2018年3月26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曹鵬等人在Nature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系統地檢查了這些神經元及其不同下遊通路在視覺觸發防禦行為中的作用。 研究中數據表明,SC PV +神經元用兩種不同的離頂蓋視覺通路協調這些二態性防禦行為。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這個事情當中,學霸姐姐比較感興趣的是——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這個期刊,光是學霸姐姐今年發文的過程中,就提到過不下3次,儼然成為了學術界的
  • 上海交大張潔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張潔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顆粒體系中發現了剪切局域化(shear localization)和長程關聯的極化應力場之間的關係,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Connecting shear localization with the
  • 石大教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
    石大教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 2019-02-12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的潛在驅動機制10月27日,環境與規劃學院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題為「Local community assemblymechanisms shape soil bacterial β diversity patterns along a latitudinal gradient」的研究論文,從大尺度調查研究了我國東部南北森林樣帶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局域群落構建機制,在中國東部緯度梯度上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形成中起主導作用。
  • 溫州醫科大學研究團隊以第一單位在Nature發文
    溫州醫科大學研究團隊以第一單位在Nature發文 更新時間:2020-11-26 13:50:58 | 來源:溫州醫科大學新聞網
  • 《Nature》刊發北航化學學院郭林教授、嶽永海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北航新聞網6月19日電(通訊員 魏茜)6月18日,Nature雜誌在線全文發表了我校化學學院郭林教授、嶽永海教授團隊與燕山大學田永君院士團隊在納米孿晶複合金剛石增韌機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diamond
  •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連續發文 探討呼吸鏈II型複合物I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連續發文 探討呼吸鏈II型複合物I清華新聞網2月22日電 2月8日和1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與多個研究組合作分別在《物理化學化學物理》(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期刊發表題為《通過溫控電子自旋共振以及量子計算研究酵母Ndi1反鐵磁式電子傳遞機理》(Temperature-Dependent
  •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展望未來,我們可以預期透明度的趨勢將會越來越大,我確實看到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所有期刊的所有流程都是公開的。創新將取決於可用的技術,但最終要克服的更大問題是文化問題。研究領域的一小部分人對透明度的發展仍有很大阻力,並且需要時間來減輕這一部分人從完全透明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風險。
  • 《Nature(自然)》雜誌發表北京大學湯富酬、喬傑團隊研究成果 闡述...
    今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官方微信發布消息,8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線發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杭州師範大學徐利文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
    近日,杭州師範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有機矽化學及材料技術實驗室徐利文教授團隊在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IF:11.878)發表了題為「Stereospecific Si-C Coupling and Remote
  • 中國學者本周CNS發文6篇,浙大」開掛「—新聞—科學網
    首秀 ● 尋找馬約拉納零能模再下一城,中科院丁洪、高鴻鈞團隊發Science 本周,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和Science上共發文6篇。 前8篇分別是: 1、1月10日Nature: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團隊,成功研製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 2、4月4日Nature:生命科學學院陳軍、動物科學學院彭金榮團隊合作,揭示「遺傳補償效應」分子機制; 3、8月9日Science:物理系王浩華團隊和國內多家單位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刷新世界紀錄;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劉碧錄、鄒小龍團隊發文探討二維材料大電流產...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劉碧錄、鄒小龍團隊發文探討二維材料大電流產氫電催化劑清華新聞網1月18日電 1月17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劉碧錄、鄒小龍、成會明團隊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調控結構及表面化學製備pH普適大電流產氫電催化劑」(Morphology and Surface Chemistry
  • 《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葆元醫藥抑制劑研究成果
    杭州2019年9月25日 /美通社/ -- 葆元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下稱葆元醫藥)宣布從日本第一三共株式會社獨家引進的在研創新抗癌藥AB-106(原代碼:DS-6051b)ROS1 & NTRK 雙靶點抑制劑的臨床前研究數據已於2019年8月9日在線發表於世界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牛海洋教授在金屬鎵的凝固...
    西工大新聞網6月10日電(張豔梅)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凝固理論團隊及材料基因組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牛海洋教授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MicheleParrinello教授團隊合作在金屬鎵的凝固形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金屬鎵的第一性原理相圖及凝固形核研究」(Ab initio phase diagram and nucleation of gallium)於5月27日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牛海洋教授和Michele Parrinell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牛海洋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