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恆溫動物,無論外界溫度是高是低,體溫會始終保持在36——37度左右。雖然體溫幾乎相同,但是不同的人對溫度和冷熱的感知不同,有些人對冷比較敏感,天氣稍微一冷,他們就可以很敏感地察覺到,天冷會讓他們感覺很難熬。有些人對熱比較敏感,天氣一熱,他們就受不了了,特別怕熱。大多數人要麼怕冷,要麼怕熱,但是還有部分人,既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了嗎?
既怕冷又怕熱是為什麼?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嗎?
既怕冷又怕熱,這是你體內臟腑功能低下的一種表現。臟腑功能低下,人體周圍的固氣就會變得不足,這樣一來,身體調節體表溫度的能力會受到影響,冷熱俱不耐,變得既怕冷又怕熱。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根在於「脾虛」。
脾臟對人體很重要,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運化之源。脾臟一虛,氣血無法很好的生化,容易氣血不足,同時對能量的吸收和運化也會受到影響,身體各部位無法及時獲得充足的能量,氣血不足還沒能量,就會怕冷。除了怕冷,平常還會出現大便稀溏、舌頭虛脹,舌苔厚膩,氣色差,手腳冰涼,常常會感覺疲憊無力等。
熱病皆傷寒之類,脾胃虛寒了之後,人還容易上火,這種上火與正常上火還不同,只上一半的火,就是身體上半部分容易上火但下半部分還是怕冷,嘴裡上著火,長潰瘍,口乾舌燥,但腿腳冰涼,呈現上熱下寒的狀況。
當然了,既怕冷又怕熱,還有可能是陽虛、中焦不通、心腎不交等原因造成的。怎麼判斷自己到底是不是脾虛呢?其實不難判斷,你可以伸出舌頭看一眼,若你的舌苔又白又厚,同時你拉的大便常常不成型,經常黏住馬桶,每天早晨起床都會趕快身體很沉重,像有東西裹住了自己一樣,臉色枯黃,小肚子容易胖等,這些表現佔很多,十有八九是脾虛。若以上表現全沒有,就不是。
脾是後天之本,脾一虛,體內運化會變得紊亂,這對健康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因此脾虛的人要儘早的調理。
脾虛的人,體內的溼氣一般都比較重,想要調理脾虛,要及時祛溼。春天剛到,氣溫有所回升,但還是要注意保暖,等到春寒過去才可以脫掉厚衣服,預防體內寒溼加重。還可以多吃點利水除溼的食物,比如紅豆、薏米、山藥、苦瓜等。
脾虛後,體內的氣血流通會受到影響,變得不太暢通,氣血不暢,脾虛很難改善,為此應該多運動,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流通,改善氣血循環。
脾虛的人,平常可以多喝點蕎麥泡水,蕎麥有健脾的作用,經常喝可以改善虛的情況。除了喝蕎麥泡水,還可以喝點茯苓泡水,茯苓也有健脾的作用。
既怕冷又怕熱,多半是脾虛引起的。脾虛對人體的危害是比較大的,脾虛生百病,長期脾虛,體質會變得越來越差。脾虛的人,平常要注意控制飲食,少吃寒涼和油膩的食物,少生氣,少憂慮,少熬夜,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脾會慢慢的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