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哪種老師當班主任比較好,哪個科目的老師比較適合當班主任?」一個新教師問我。
理論上講,只要是有責任心的老師,當班主任都是比較好的;而責任心不在「服務區」,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科任教師,都不適合擔任班主任。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科目的老師都適合擔任班主任這一職,下面的第二點我會說到這個問題。一個班級中的班主任,具備以下這三種特點,我覺得班主任工作會如魚得水。
(一)「有責」。
「有責」,即班主任要有責任心。如果一個班主任連管理學生的責任心都沒有的話,這種老師當班主任的話很可能班級裡會偶發事故連接不斷。「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班主任都沒有什麼責任心可言的話,那麼學生的責任心更不會「在線」。老師對學生的任何違規行為不阻止、放任自流,或者美名其曰「順其自然」,那麼學生的「熊心豹子膽」到最後自然會膨脹到極致——剛開始可能違反班規,發展到最後甚至有可能違反國法。
作為從教17年的老班主任,我發現學生對不同的班主任採取不一樣的態度,比如某個班主任的性情很「溫和」,那麼這個班級的紀律十有八九會亂糟糟;而一個班級的班主任脾氣不怎麼好,那麼這個班級的紀律應該不會太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學生也會「看碟下菜」,針對不同款式的班主任,他們會通過不斷「試探」的方式摸清班主任的脾氣和底線:第一次,某個學生在班級裡大吵大鬧,班主任不去理睬,下一次這個學生就會變本加厲,可能會在班級裡追逐打鬧;第二次,這個學生在班級裡追逐打鬧,班主任繼續當「佛系教師」,那麼下一次他就可能會把教室的門和電風扇拆下來;第三次,這個學生在拆門拆電風扇的時候,班主任還是無動於衷,那麼在下一次他會把班級中的玻璃和講臺砸碎……
在一次又一次的試探中,班級中的「熊孩子」會像小學四年級課本《珍珠鳥》中的雛鳥一樣,「膽子」越變越大。當然,《珍珠鳥》中的雛鳥是有怕人轉變為信賴人,而問題學生則是「小錯拖大,大錯拖炸」。
(二)「有時」。
「有時」,即班主任要有管理學生的時間。一個班級中,最適合當學生班主任的老師,我覺得應該是課時量比較多、與學生接觸時間比較長的老師。就拿小學來說,如果讓體育老師擔任某個班級的班主任,我個人覺得不太合適:因為雖然盡職盡責的體育老師也有不少,但很多學校的體育老師是一整個學校的體育老師,他(她)分攤到每一個班級中的課時量最多兩三節而已。就拿我們學校的體育老師來說,他經常在教育主管部門的安排下去一些地方當裁判,或者帶學生到各個地方參加集訓,然後再參加一大堆的體育比賽,他一個學期基本上有六成以上的時間是處於在校外顛沛流離的一個過程。如果讓異常忙碌的體育老師當某個班級班主任的話,我覺得在管理班級時間是捉襟見肘的。而班主任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管理一個班集體,一個班級各種活動的開展很可能會經常「掛空檔」,那麼一個班集體就無異於一盤散沙。
所以,在小學階段,比較適合當班主任的一般是語文老師,畢竟語文老師的課時按排量是最多的;其次才是課時量居第二的數學老師,而英語老師擔任班主任的情況比較少見,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的老師當班主任的現象更是如同鳳毛麟角的現象。
(三)「有能」。
有能,即有著管理學生的才能的班主任。班級管理是一門技術活,這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曾經有一位校長對我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們當班主任還不簡單,班會課的時候再三叮囑學生不要犯錯就可以了……」這位仁兄從來沒有當過班主任,所以基本上是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那種人。其實,在一個學校當中,最累、最「折磨」人的工作,莫過於班主任工作:班級出現偶發事故,班主任必須第一時間到現場處理,稍微不慎,就要接受處罰;教室衛生或者學校衛生區的衛生出現問題,班主任必須及時過去讓值日生去處理;學生在其他科任教師的上課過程中搗亂,班主任必須挺身而出,狠殺「歪風邪氣」;期末表彰優秀的學生,班主任必須在評選的時候做到讓學生及家長心服口服……所以,班主任工作如果只懂得蠻幹而不注重技巧的話,很可能會累得喘不過氣來。
那麼,「有能」的班主任到底是如何做的呢?
⑴制定班規,讓全班學生行有所止。
用班規去約束班集體中的大部分同學,讓整個班級有相應的行為準則。一個班級制度化能落實到實處的班級,從來都不會是亂班。至於班級中比較「活潑」的其他學生,可以「定向把脈」,「精準施方」。制定班規,可以讓班級中比較優秀的學生參與探討,制定過程接受其他沒有參與之學生的監督,並在全班範圍內交流探討。
⑵制定組歸,實現學生管理學生。
班有班規,組有組約。把一個班級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自己必須遵守的小組公約,這種做法其實是班規的「外延」——班規的規定是針對整個班級的大部分學生,組規的規定則是針對一個小組的每一個學生,針對性比較強。舉個例子,某個小組中的學生經常在上課的時候思想開小差,那麼可以讓相關小組的成員一起探討針對「上課開小差」的毛病開出具體的「藥方」,最好讓當事人自己提出具體的懲戒措施,這對改正學生的缺點具有糾偏的作用。
⑶制定評價機制,對班級學生進行精細化管理。
制定相應的評價機制,是為了讓學生的每一種行為都納入獎懲機制之內,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起到約束作用,對學生中的榜樣和模範起到激勵的作用。在這種「激濁揚清」的過程中,班級的管理生態就會進一步得到淨化。就像我們班級,我一般在接手一個班級的時候先制定有針對性的評價機制,比如制定「綜合實力量化分」制度:學生的每一次良好的表現,比如認真完成一次作業,做一次好事,上課正確回答一個問題等等,都能得到一定的綜合實力量化分。而這種分數直接與期末評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是「綁定」在一起的。
⑷抽空家訪,了解問題學生具體情況。
了解問題學生的家庭狀況,就能對問題學生表現出來的異狀進行「對症下藥」。一個班級中,總會出現一兩個刺頭,而能否搞定「刺頭」,直接影響班級管理的成效。班主任老師如果連班級中的刺頭都能搞定,何愁無法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⑸開家長會,讓家校的力量擰成一股繩。
開家長會,相當於對家長的一次培訓。很多家長,特別是農村的家長,很少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的甚至與老師搞對立,通過家長會的方式,班主任老師、科任老師與學生家長面對面交流,老師與家長之間的隔閡會減少,家校合作的力量自然會擰成一股繩,學生的發展才真的有指望。
⑹關注留守孩子,讓其言行不「跑偏」、不「撞邊」。
在農村地區,最不缺留守孩子。一些家長為了家庭的生計,幾乎一年到頭都在外頭勞碌奔波,而把自己的孩子全交給了家中的長輩,也就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對孫子的撫養,很多都停留在吃飽飯、睡好覺這個層次,至於交給孫子或孫女學習的方法,培養孫子或者孫女的學習能力,幾乎相當於一張白紙。基於此,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充當留守孩子在學校的「監護人」,儘量讓留守兒童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發展,讓其思想和言行既不「跑偏」,也不「撞邊」。
總而言之,充當一個班級的班主任,既要責任心「在崗在位」,還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管理學生,更要用足夠的教育機智和管理才能hold住學生,這樣一個班級的學生才能向上向善,班級的發展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