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籍慰安婦洪愛珍寫給童增的感謝信原件 童增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姚蘭)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大學教師童增寫了《中國要求日本民間受害賠償刻不容緩》的萬言書,掀起了中國民間對日索賠浪潮。經媒體發表後,許多人給童增寫信,講述他們或親人的受害經歷。短短幾年內,童增就收到了近萬封來信。如今,這些信件的內容,已上傳至美籍華人建立的非營利性網站「10000個正義的呼聲——童增書簡」上,成為日本侵華戰爭所犯罪行的鐵證。其中一封塵封了20多年的韓籍「慰安婦」洪愛珍寫給童增的信件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洪愛珍在信中稱童增為「大恩人」,信中寫到「今年十月上旬,你從北京城派人到武漢,到我家裡看望我這個漂流了近五十年的一個韓國受害者,頓時我的淚如雨點,好像是在做夢之中,好多天我都是半信半疑的過日子,十一月十四日終於在北京會見了你,當時我有好多好多的話但說不出來,那是感情的激動。我想陳老為我們和你們一樣為了向日索賠盡了大力,自己用自己的錢為我們辦事。」
洪愛珍1928年出生於韓國慶尚南,被日軍強徵到中國充當慰安婦,在中國武漢的慰安所裡一度懷孕,孕娠三個月時被迫流產,手術時,她的子宮被一併摘除,從此絕經。
為何一位韓籍慰安婦洪愛珍會寫信感謝童增?這裡必須提到一位陳忠義老人,他的父親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死於大轟炸,妹妹被日軍抓走,他到北京找到童增後提到武漢有一群韓籍慰安婦。童增委託陳忠義並資助洪愛珍、何君子、洪江林作為26名韓籍慰安婦代表到北京,並親自帶她們到韓國駐中國大使館。洪愛珍等三位老人從韓國使館出來後,晚上為了表示感謝,他們執意請童增等三位中國人吃飯。在東單附近找到一個朝鮮餐廳,何君子用韓語與餐廳服務員交流後,何君子親自到餐廳廚房,用韓國泡菜和魚做了一個菜,以表示對童增等人的感謝。吃飯期間,三位老人還高興地跳起韓國舞蹈,也贏得了鄰桌吃飯的其他顧客的掌聲!
童增與何君子、洪江林在送行火車上合影 童增供圖
買火車票的過程也很曲折,當時在北京站排隊買車票的人很多,擔心買不到票,童增靈機一動拿著一張紙,用鋼筆描出幾個大字「求購:北京—漢口」,站在退票口,童增仿佛能感覺到前來退票的人,不一會買到兩張硬臥,另一位前來退票的小夥子看到童增迎面舉起的求票紙張,從兜裡掏出兩張軟臥,正好與兩張硬臥同一車次,問童增要不要,雖然軟臥價格貴很多,童增還是一咬牙買了。次日童增親自送三位老人回漢口,將三位韓籍老人和陳忠義老人送上火車。
童增與洪愛珍在送行火車廣場合影 童增供圖
童增現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被稱為民間對日索賠第一人,去年,他也因為索賠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由於歷史和現實等方面的原因,「慰安婦」問題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被提起。他當年在寫萬言書的時候,尚未在資料中見過有關「慰安婦」的表述。曾經參與東京審判的一位美國檢察官1994年也曾對童增說過,東京審判有兩個遺憾的地方,一個是「慰安婦」,一個是「細菌武器」,當時沒有作為日軍戰爭罪行進行審判。直到1991年,韓國的8名「慰安婦」勇敢地站了出來,起訴日本政府。隨後,其他亞洲國家的官方或民間組織陸續走上了起訴的道路。尋找中國的「慰安婦」也成為童增當時的工作內容之一。
這些韓籍「慰安婦」是怎樣留在中國的呢?童增介紹說:「她們是在二戰時被日軍強徵到中國來做『慰安婦』的,被日軍動過子宮切除、摘除卵巢等手術,永久喪失了生育能力而成為日軍的性奴。戰爭結束後,她們自覺無顏面返回家鄉,默默地留在中國。當時中韓沒有外交關係,她們就改稱自己為朝鮮籍。」
後來,洪愛珍等3位韓籍「慰安婦」回國後,繼續向日本政府討要公道、進行索賠,在中韓兩國民間力量的幫助下,還有其他更多的韓籍慰安婦相繼回到韓國探親,有的老人甚至回到韓國安度晚年。對於20多年前童增幫助在華韓籍「慰安婦」返鄉的善舉,韓國的「慰安婦」研究會和一些黨派機構聯繫到童增,向他表示了敬重和感謝。
童增也表示:「正義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他說:「日韓間就『慰安婦』問題達成協議是一個突破。作為中國的團體、個人或者是政府應該在這樣一個歷史的契機下加大力度要求日本政府對中國的戰爭受害者特別是『慰安婦』進行謝罪、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