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聚力攻堅促發展 真情幫扶暖民心——市委組織部幫扶工作紀實平涼日報全媒體記者 呂婭莉
進入深冬,崇信縣南部山區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山上的枯樹枝由於氣溫低下形成的霧凇與偶爾從村民家中飄出的嫋嫋炊煙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副美妙的冬日鄉村水墨畫。新窯鎮楊安村和西劉村就坐落在這一片靜謐祥和中。楊安村和西劉村屬崇信縣十六個貧困村之列。平涼市委組織部於2017年開始幫扶兩個村後,始終以精準脫貧工作為己任,緊密聯繫縣、鎮、村三級,結合村情民意,為貧困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經過努力,使楊安村、西劉村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03戶319人、98戶392人,到2020年全部脫貧摘帽。兩村也由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結構薄弱、發展後勁乏力的貧困村,蛻變為遠近聞名的示範村、先進村,古老的村莊再度煥發出蓬勃力量。強堡壘,添動能,激發發展活力兩張長條凳,兩張長條桌,五間搖搖欲墜的平房,雜草叢生的院子用一個土圍牆圍著,由於地下水位高,圍牆冬天降溫就變歪,隔年開春氣溫回升後又會自然「站」直。這是市委組織部2017年初開始幫扶西劉村時,該村村部的「囧」境。與西劉村相鄰的楊安村的情況也不差上下。給錢給物,更要給個好支部。按照農村基層黨支部陣地建設標準化要求,市委組織部協調市、縣、鄉積極籌集經費,本著「經濟適用、功能齊全」原則,修葺改造了西劉、楊安兩村村部辦公環境,添置了辦公物品,一改村部環境破敗不堪的局面。改造後的村黨支部涵蓋了黨員活動中心、農家書屋、黨員教育培訓、便民服務室等,功能更為齊全,群眾辦事更為方便高效,「村民有事沒事都喜歡到村部轉轉,或諮詢政策,或辦事,或學習『充電』,村支部的黨建活力明顯提升,支部班子幹事創業的激情也得到了有效激發,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楊安村村支書孫治科深有感觸地說。與此同時,以融合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和黨建統領「一強三創」行動為重點,市委組織部督促部機關2名第一書記履行黨建工作職責,指導支部書記抓落實抓推進,支部建設標準化工作在全面完成自查整改的基礎上,對標對表逐項進行再梳理、再完善、再強化,目前已全部實現達標,「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制度落實到位,農村基層黨員政治生活的規範化水平,村黨支部推動發展、帶領致富、化解矛盾的能力顯著提升。 一邊建強黨支部戰鬥堡壘,一邊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2018年,在市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和村「兩委」的積極協調下,錦屏鎮的薛德科來到西劉村成立了綠源美生態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承包了200畝土地,修建了集採摘、垂釣、農家樂於一體的綠源美生態苑,年收入達15萬元,解決了村上20多名貧困戶務工問題,還通過繳納承包費為村集體年增收1萬餘元。在西劉、楊安兩村,像薛德科這樣通過黨支部抓典型培育,在各個產業中湧現出的帶頭人有32名,在他們的帶領下,曾經落後的西劉、楊安兩村一改舊貌,村集體經濟實現「零」的突破,2019年分別達到3.33和3.65萬元。為了進一步提升村「兩委」班子和致富帶頭人的致富帶富能力,市委組織部組織楊安、西劉兩村村幹部和致富帶頭人,前往貴州六盤水市進行了「三變」改革學習考察,赴天水、定西、白銀、南梁、蘭州等地進行學習考察,有效激發了幹事創業熱情。這一切,是市委組織部牢牢抓住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以黨建促脫貧的生動實踐。辦實事,解難題,群眾收穫滿滿幸福感西劉和楊安過去的生活有多苦,這裡的老百姓最清楚。西劉村與陝西隴縣溫水鎮相鄰,離新窯鎮遠,離崇信縣城更遠。這裡山大溝深,出行尤為艱難。散居在半山腰上的群眾世代有放牛的傳統,僅有的一條與外界聯通的砂石小道經常被隨處可見的牛糞堵得找不到落腳之處,「為了躲避隨時可能踩到的『地雷』,到10公裡外的鎮上趕集置辦日常用品時,除了穿平日裡的布鞋,還要再帶一雙雨鞋,如果恰巧趕上雨天,夾雜著牛糞的稀泥沒過腳踝,寸步難行,跑一個來回,一天也就過去了,全身上下也被糊的不成樣子了。」提起過往生活,村支書趙建榮連聲嘆息。道路不通,發展就無從談起——市委組織部幫扶伊始,便把修路的事提上了日程。在多次協調市、縣交通部門後,爭取到資金600多萬,對8公裡的赤隴路進行了柏油罩面,困擾西劉村群眾多年的出行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2018年道路完工的那天,寂靜的村子沸騰了,群眾自發從家裡拿來鞭炮在村部燃放,幾公裡外都聽得到聲響。「通過實施『五改三建』,我們不僅改善了兩村的大環境,農戶家裡的小環境也一同得到了改善,依託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各種扶貧政策,這裡的群眾消除了危房,解決了水、電、路不通的問題。出行上,我們不但改善了兩村主幹道,主幹道到群眾家門口的道路以及部分群眾的院子也一同進行了硬化,沒有硬化的都用地磚鋪設了人行道」。楊安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永恆表示。緊接著,市委組織部指導村「兩委」和廣大群眾開展廁所革命、垃圾革命、風貌革命「三大革命」,圍繞房前屋後、村莊清潔、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著力整治亂堆亂放、亂搭亂建、廢棄莊基、殘垣斷壁等問題。楊安村實施衛生改廁107戶,拆除舊莊基48戶。西劉村實施衛生改廁105戶,綠化美化通村幹道9公裡。2020年為楊安村下撥幫扶資金8.05萬元,修建楊安村紅牛合作社辦公場地2間,為申安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購買小型拖拉機1輛、旋耕機1輛,購買化肥69袋、地膜20卷。為西劉村下撥幫扶資金5萬元,入股崇信縣農投公司,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分紅4000元。為楊安村、西劉村的20戶殘疾、低保、未脫貧等困難群眾發放慰問金1.2萬元和戶均價值600元的慰問包20件。如今,無論走進西劉還是楊安的任一農戶家中,推開院門,目光所及之處,一切盡顯時代氣息,易地扶貧搬遷集中點的小院都通上了自來水,接上了太陽能,用上了嶄新的家用電器。這讓兩年多前還帶著一家老小住在3間土坯房、3孔舊窯洞裡的楊安村韓莊社貧困戶馬喜成頗為感慨,「女婿在附近的煤礦上打工,一年收入近5萬元,我當生態護林員一年有7000多收入,加上種玉米,家裡的光景越來越好,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能過上這樣的日子,這兩個孩子也爭氣,心裡舒坦得很。」馬喜成指著貼滿了兩個孫子獎狀的牆面,抑制不住內心的歡喜。動真情,用真心,把扶貧對象當親人幫扶中,市委組織部的黨員幹部始終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沉下身子滿含熱情,及時解決群眾的困難,做群眾的「好幫手」,得到了群眾的信賴。楊安村村民張文軍腿部殘疾,早些年為了給身患重病的長子治病花去了48萬元,掏空了家底,還欠了一大筆外債。隨著兒子醫治無效離世,眼看著家庭自此與貧窮相伴卻無能為力,張文軍萬念俱灰,一蹶不振。詳細調研了解後,市委組織部牽頭協調7個幫扶單位及市總工會、市民政局、團縣委、縣婦聯等單位,籌集資金12.7萬元幫助償還債務。同時,將張文軍列為重點幫扶對象,通過實施大病保險補償、大病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易地搬遷、冬春救災補助等各種政策,協調聯繫其次子在百貫溝煤礦務工,幫助他發展養牛、玉米等適宜產業,張文軍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2018年順利脫貧。「市委組織部的人一個月跑好幾趟,真是多虧了他們和村幹部對我家的幫助,四處跑、打電話,解決了我的大難題……慢慢地,我還是想把日子過到人前頭。」張文軍說。 西劉村村民趙效文妻子患腦梗塞多年,家裡無力承擔藥費,市委組織部幫扶責任人便自掏腰包在市上為她買好藥,每隔一段時間就託駐村的工作隊員捎去,從來沒有間斷過。「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我們能看得見。」趙效文的臉上寫滿了感激。據了解,2017年9月以來,市委組織部部機關作為崇信縣幫扶組長單位,積極協調落實項目資金,紮實開展幫扶工作。具體負責幫扶新窯鎮楊安村、西劉村,部機關34名幫扶責任人共幫扶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為2個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6名,總計投入、銜接落實項目17個,資金累計達1138.11萬元。先後在兩個村上協調修建了3個養殖小區,幫助落實牛產業補助資金47萬元。落實項目建設資金35萬元,在西劉村、楊安村採用分散式建設模式完成村級光伏扶貧項目,目前全部實現併網發電,為村集體帶來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