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許多女生曾默默在心裡發布「限娘令」,娘炮,正如古代的梨園「旦角」一樣,旦由俊美的男性扮演,都代表了女性化的男性。
而古代多歌頌將軍的詩句,例如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而歌頌戲角則相對較少。
可見古代遺風至今,娘炮並不被人看好,但是一位80後的學長潘銳彬卻一改娘炮形象,憑藉著「娘炮產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
一、出身
潘銳彬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的一個農村,作為一名農村孩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穿到媽媽親手縫製的新衣。
因此,雖然貧窮,但是媽媽的愛一分也沒少,都在緊密的一針一線中展現著,就像一個硬硬的戰士盔甲,保護著幼小的潘銳彬長大。
一線一線就如蠶蛹一樣,包裹著潘銳彬,直到有一天,潘銳彬走入嚮往已久的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外企。
此時,他的職務是一名日語翻譯員,眾所周知,外企福利待遇都十分出色,他的生活進入了平穩狀態。
二、傳承
也許是母親的言傳身教,也許是潘銳彬的懂事體貼,6歲時,他就在母親的日日深耕下學會了織毛衣的大構架。
10歲時,潘銳彬就儼然一個小大人的模樣,嚴肅又可愛地和織毛衣的阿姨嘮嘮嗑,同時手裡還在熟練地織著毛衣。
俗話說得好,從小看到大,潘銳彬小時候的耳濡目染和織毛衣的出色表現,都為他以後的創業奠定了基礎。
一是對母親給予自己愛的報答。二是對織毛衣的天賦和熱愛之情。三是毛衣的手工藝需要傳承。
三、創業
在觀念方面,雖然潘銳彬是一個男生,但是他覺得,繼承傳統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像民國時期林徽因對古代建築的繼承與保護,也成就斐然。
帶著充足的幹勁,潘銳彬從一個小白做起,他的家境和工資決定了他的起點很低,他經常一個人完成很多租房、布置、接訂單的工作。
但他有些力不從心了,於是,他選擇帶領全村50個村姑,一起來做拿手活計——織毛衣,而她們多年的工作經驗使手工毛衣原汁原味,十分受歡迎。
四、曲折
但是潘銳彬創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曲折,第一是手工毛衣產量問題。如果等待天數過長,就會相應地流失一部分的客戶。
第二是宣傳照片過於簡陋。照片是毛衣的標誌,照片不符合現代人的潮流審美,就會降低客戶的購買率。
為此,潘銳彬特地自己做穆特,基於自己對毛衣的理解,拍出來的效果圖絲毫不比攝影公司差。
為了擴大知名度,抵消掉流失的客戶,他特地在網上發表一些短視頻,內容是織毛衣的教授,又卓有成效。
五、現狀
如今的潘銳彬,依然活躍在自己經營的帳號中,他的毛衣事業蒸蒸日上,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對於80後潘銳彬,你有什麼想說,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