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80後小夥子用「麵條織毛衣」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大家紛紛點讚,也有人留言:「讓我想起小時候穿媽媽織的毛衣的日子。」
想念兒時媽媽織的毛衣 小夥辭職回家當起「織男」
這個80後小夥名叫潘銳彬,原本是一家外企的日語翻譯。2010年,24歲的潘銳彬辭去工作,回到汕頭老家做起了一名「織男」:創業做手工毛衣。
潘銳彬說,織毛衣一直是自己的愛好。他的母親就是手工織毛衣的高手,一直在從事針織衣物代加工行業。他從記事時起,就經常看到媽媽和阿姨們一起織毛衣。耳濡目染,他6歲時就學會了這門手藝。到10歲時,已經可以同媽媽、阿姨們一起織毛衣了。
但好景不長,隨著機器織毛衣的普及,手工針織行業漸漸沒落。潘銳彬的母親所織的毛衣,也顯得款式老舊,不夠時尚。慢慢地,家裡的針織生意越來越少,母親和阿姨們一起織毛衣的盛況也不復存在。「我大學畢業後,她們就沒什麼事做了。」
眼看自己喜愛的手工毛衣就要被時代拋下,想起小時候離不開的「媽媽牌」毛衣, 潘銳彬心裡很不是滋味。「當時我就覺得,手工毛衣的沒落比較可惜,我想要挽救這個行業。」
正好,當時網店開始興起,潘銳彬開始思考:「能不能通過網絡賣出手工毛衣?」他試著註冊了一家網店,將自己織的幾條手工圍巾掛上去賣,結果銷路不錯。潘銳彬意識到,網絡或許能成為手工針織行業的救命稻草。
起初,潘銳彬還想著兼顧在外企的工作和網店的經營。「那段時間很忙,一邊上班,一邊開著網店。那時家裡沒有電腦,我下班後還去網吧看店,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
到了2010年10月,潘銳彬網店的訂單越來越多,下班後的空閒時間對他來說根本不夠。他算了一下,一個月下來,網店的收入比工資還高。於是,潘銳彬下定決心,辭去了在外企的工作,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
創業遇挫 曾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最初,潘銳彬的想法是:由自己帶頭,招募家鄉的阿姨們,通過網絡途徑銷售。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差距。首先是人才的問題,阿姨們的水平參差不齊,潘銳彬只好讓她們先試織一批毛衣,而這些毛衣是無法賣出的,卻要消耗不少的成本。同時,毛衣的售後也讓潘銳彬有些焦頭爛額。往往一批毛衣要根據客戶的意見,修改十幾天。這樣,生產的效率自然也上不來。
2013年到2014年,潘銳彬的事業陷入低谷。在那段時間內,他的生意一直很慘澹,這讓潘銳彬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
正當潘銳彬消沉之時,一次和其他網店老闆的交流給了他啟發。「那時我才發現,原來我的網店有不少缺陷,最致命的就是,照片拍得特別醜。」潘銳彬說,解決了這個問題後,生意又有了起色。
△圖為潘銳彬自己當毛衣模特(圖片來源/紫牛新聞)
短視頻走紅網絡 希望更多人喜歡手工針織
隨著不斷摸索學習,潘銳彬網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但他卻並不滿足,一直在嘗試把手工毛衣和時代潮流結合起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潘銳彬註冊了短視頻平臺的帳號,發布了幾條關於手工毛衣的視頻,沒想到大受歡迎。
於是,他開始用心經營短視頻帳號,不僅發布手工織毛衣教程,也發布類似「麵條織毛衣」的趣味視頻。
網友們看到他織毛衣的視頻紛紛點讚,還有人留言:「讓我想起小時候穿媽媽織的毛衣的日子」。
現在,潘銳彬不僅僅成了「網紅」,還招募了50多位阿姨生產手工毛衣,其中既有當年跟母親一起工作的老員工,也有新招募來的成員。
潘銳彬介紹說,阿姨們都是在茶餘飯後的空閒時間,根據他設計的款式織毛衣。這樣既不耽誤平時的生活,又能得到相應的報酬。「我希望通過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傳播技術結合的手段,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喜歡手工針織。」
「任何事只要喜歡 就要認真做到最好」
隨著潘銳彬織毛衣在網絡走紅,他受到網友和媒體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今年3月,央視《開門大吉》節目邀請潘銳彬,他得以在更大的平臺展示自己的手藝。
△潘銳彬參加央視《開門大吉》節目
在節目中,潘銳彬提及大家對男人織毛衣的質疑,他回應說:「織毛衣這件事,是不分男女的。任何一件事,只要你喜歡,就應用心去做,認真做到最好。」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