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大學生潘銳彬: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2020-12-22 騰訊網

世界上每個人對待人生的看法都是有著區別的,因此他們的做法也大都不相同,但在他們認為極為正確的事在身邊人看來卻並非如此,因此他們在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時候,不僅要克服前進路上的困難,還要有著一顆堅定的內心,使得自己可以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嘲諷中繼續著自己的追求。

在這些人當中,有著一位名為潘銳彬的人,在七八十年代中,大學生是非常稀少的,而他在考上大學之後,也是有著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但他並沒有一直從事下去,反而跟隨著自己的理想幹起了織毛衣的生意,因此也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他卻在這份事業上逐漸有了巨大的成就。

一、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潘銳彬雖為大學生卻放棄了原本高薪穩定的生活,做起了織毛衣的生意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行業也逐漸向著機器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著,但凡事皆有例外,在眾多便捷高效的機器生產中,存在著極少數的手工生產,在世界眾多奢侈品牌中,有著不少的產品都是以其「純手工」而盛名於世,從而被賦予了文化以及更高的經濟價值。

出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潘銳彬,生活在一個充滿機緣的時代,他的家庭環境也是較好的,有著較為富足的生活,除此之外,他從小也是接受著非常好的教育,受到了新時代思潮的深遠影響。

他同樣也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考入了大學,成為了有學識、有能力的新時代青年,在完成學業畢業之後,他也是極為順利的找到了一份高薪且穩定的生活,並且與家的距離還非常近,可以說是極為令人羨慕的生活。

就在他身邊的朋友以及他的父母會認為他一直這樣很好的工作、然後成立家庭的時候,他卻出人意料的選擇了辭職,在一開始辭職後潘銳彬還只是安穩的呆在家裡,父母起初也只是擔心而已,隨後便不再管他了,直到他們發現兒子開始織起了毛衣。

而潘銳彬想要從事有關織毛衣的原因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那時他的母親也是通過織毛衣來維持家中生計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織毛衣這樣的手工業就越來越無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了,他的母親知道這件事是很艱難的,所以才非常不理解以及反對兒子的這種做法。

潘銳彬也是從小看著母親織毛衣的,也越發喜歡這項手工藝項目了,他一開始嘗試自己織毛衣僅僅是將其當成自己的一個平常的愛好,但隨著他織的毛衣越來越受到歡迎的時候,他進而萌發了自己從事這方面的生意的想法,也是因此辭掉了自己的工作。

二、將織毛衣當成自己的事業,靠著自己的努力將這門手藝帶上了央視,還帶動了村裡人再次就業

在有了想法後,他也是開始了行動,為了節約成本,他選擇了利用當下最受歡迎的網店形式來進行著自己的生意,在開了網店之後,他將店鋪的描述寫成了專門售賣純手工織毛衣。

而他也是憑藉著從小就培養起來的優秀的織毛衣技術以及自己身為年輕人對於當下潮流的見識,織出了更加符合當下人審美的毛衣,他的毛衣最終也是憑藉著手工的高質量以及年輕化的氣息,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一開始訂單不多的時候,潘銳彬還可以憑藉著自己一個人完成,但隨著後來逐漸火爆了起來,他也是無法順利的及時發貨了,他的母親也是看到了兒子這幾位受歡迎的生意後,也是對他表示了支持,隨後又幫助兒子一起織起了毛衣

令他們也沒有想到的是,織毛衣的生意會有著如此火爆的發展,他們母子兩人也逐漸手忙腳亂起來了,這讓潘銳彬又產生了想帶著同村的婦女再次創業的想法。

但因為手藝無法得到統一,質量自己也沒有精力去一件件去驗證,因此他的網店經營第一次遇見了規模擴大後的困難,但隨著潘銳彬的不斷學習,自己的網店也是經營的越來越好,他的員工也逐漸發展到了50人的規模,並且都是同村的婦女,使得她們可以再次就業,改善了生活,也使得自己的生意逐漸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在隨後網際網路的越來越盛行時,潘銳彬也開始將織毛衣這樣的傳統手藝拍成視頻發布在了網上,想要將這樣的中國傳統手藝讓更多人了解,他在用自己的努力傳播著中國優秀的技藝。

他也是因此收穫了大量的粉絲,還因此被邀請參加了央視的一檔名為《開門大吉》的節目,在節目上,他也是向廣大的觀眾展現了這門優秀的中國傳統手藝,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將織毛衣這樣的小事發展成了令人為之讚嘆不已的傳統手藝

結論

在歷史的車輪下,有著許多的優秀的傳統手藝都消失在了歲月的長河中,這實在是一種悲哀,也因此誕生了許多為了拯救這些手藝的人,但他們面臨的是極為艱難的前景,但他們仍然為此奮不顧身。

在我看來,潘銳彬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有著與常人不一樣的自我看法,也是極為努力與堅持的,原本他可以選擇過著極為穩定的生活的,但他並沒有那樣做,毅然選擇了從事織毛衣這樣的小事,他這樣異於常人的想法是令人不解的,也是令人欽佩的。

他也是在這條路上堅持了下來,雖然自一開始他是為了興趣而開始的生意,但後來他也是在為了這份傳統手藝的宣傳而努力,用自己的努力來保持著這份珍貴的手藝,是極為不易的。

在我們今後的人生路上,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也應該付出努力,正如潘銳彬一般,活出自己的樣子,用自己的雙手成就著自己的未來,雖然可能無法像他一樣的成功,但在自己的人生中,唯有自己的努力才會有著精彩且有意義的生

相關焦點

  • 「最娘」80後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50多名農村婦女再就業
    「最娘」80後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50多名農村婦女再就業 這雙靈巧的雙手背後 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80後「織男」 他的名字叫潘銳彬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跟其他「宅男」不同的是,他宅在家裡就是為了「織毛衣」,將以前的傳統手工業撿起來,以求創一番事業。這位八零後的名字,就叫做潘銳彬。 一、與織毛衣結下的「不解之緣」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潘銳彬的母親自嫁進潘家之後就開始從事織毛衣這樣的傳統手工業。那個時候的農村,機械化水平仍舊很落後,因此,手工針織在農村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技術。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鄉織毛衣登上央視,帶領全村婦女進行再就業
    這種現象是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再讓你回想自己小時候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還有多少人相同?二、潘銳彬眼中的成功 「80」後潘銳彬學長,一個陽光開朗的大男生。在大學畢業後,非常順利的進入一家日企工作,職位是一名翻譯。每天的工作很輕鬆簡單,工資也非常高。這樣的人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
  • 小夥辭職回鄉直播織毛衣,粉絲百萬,「婦女之友」帶領大媽再就業
    天賦異稟潘銳彬,典型的80後,1986出生在廣東汕頭一個小鎮,那個時候中國改革開放,沿海城市經濟飛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崗位,為一些女職工提供了生活來源。潘銳彬的媽媽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根據潘銳彬回憶,潘媽媽從年輕就開始了手工針織的生涯,那個時候外貿公司急需勞動力,潘媽媽就按照外貿公司的要求進貨並分給全村的婦女們製作毛衣。而潘銳彬因為媽媽的原因,從小就對織毛衣很感興趣,經常蹲在家門口和阿姨們一起織毛衣。
  • 80後「娘炮」潘銳彬,帶50個村姑創業織毛衣,現聞名全國
    可見古代遺風至今,娘炮並不被人看好,但是一位80後的學長潘銳彬卻一改娘炮形象,憑藉著「娘炮產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一、出身潘銳彬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的一個農村,作為一名農村孩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穿到媽媽親手縫製的新衣。
  • 80後小夥辭職創業織毛衣走紅 網友:讓我想起「媽媽牌」毛衣
    日前,一位80後小夥子用「麵條織毛衣」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大家紛紛點讚,也有人留言:「讓我想起小時候穿媽媽織的毛衣的日子。」想念兒時媽媽織的毛衣 小夥辭職回家當起「織男」這個80後小夥名叫潘銳彬,原本是一家外企的日語翻譯。
  • 一位汕頭會織毛衣的男生:給我一碗拉麵,還你一件毛衣
    在不少網友眼中,汕頭的80後「織男」潘銳彬就是這樣一位瘋狂的男青年。帶著文藝青年的溥儀鏡,藏著一顆火熱的內心。潘銳彬出生在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當地有個出了名始建於元朝末期的「小故宮」,建築中西合璧,是潮汕乃至全國少有的建築群。
  • 潘銳彬:放棄外企翻譯回村織毛衣,常人眼裡很「娘」,卻是真本事
    就有這樣一位80後小哥,他從小就愛好似乎女生才喜歡的編織。這在常人眼裡很「娘」,可是他卻憑藉這個本事大有作為。學習織毛衣的經歷與普通男孩不同,潘銳彬從小似乎就是個性格文靜,注意力能長時間集中的男孩。在其他小男孩還在瘋跑瘋玩的時候,他更喜歡在家裡陪在媽媽身邊,觀察她織毛衣。
  • 潘銳彬:從外企白領變身網紅「毛衣哥」
    潘銳彬:從外企白領變身網紅 「毛衣哥」文|阿 麗本文刊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5期一位「80後」理工男,放棄翻譯工作回家鄉創業,帶領母親和一幫阿姨級別的農村婦女織毛衣賣,一雙巧手「織」出致富路,擁有了百萬粉絲……
  • 廣東小夥辭職織毛衣創業走紅 網友:想起小時候
    潘銳彬從記事時起,就知道家鄉的阿姨們經常和媽媽一起織毛衣。耳濡目染,潘銳彬6歲時就學會了這門手藝。到10歲時,他已可以同媽媽、阿姨們一起織毛衣了。  「每到放學時,我就幫媽媽織毛衣,那時候我就發現,自己喜歡這門技術。」潘銳彬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當時手工針織產業尚在黃金期,家鄉的很多婦女從事這項產業。  但好景不長,隨著機器織毛衣的普及,手工針織行業漸漸沒落了。
  • 大男孩辭去翻譯工作織毛衣,網友:想起小時候媽媽牌毛衣
    耳濡目染間,潘銳彬在6歲時就學會了這門手藝。到10歲的時候,他已經可以同媽媽和阿姨們一起織毛衣了。「每到放學的時候,我就幫媽媽織毛衣,那時候我就發現,自己喜歡這門技術。」潘銳彬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當時手工針織產業尚在黃金期,家鄉的很多婦女從事這項產業。但好景不長,隨著機器織毛衣的普及,手工針織行業漸漸沒落了。
  • 長沙理工大學:80名畢業生創業直接帶動269名就業
    買買提吐熱與同學蔣金亞和蔣春楊創辦的夢想起航(湖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正式入駐長沙市寧鄉經開區「中國食品工業示範園區」,並在該校成功招聘了12名本校畢業生。「希望更多的學弟學妹加入我們這個和諧的大家庭,同舟共濟,共同描繪精彩人生。」這位今年央視及各大主流媒體爭相報導的「維漢大學生合夥賣切糕」新聞當事人、維族青年阿迪力在招聘現場深情地表示。
  • 當媽後,愛上給孩子織毛衣!3款棒針編織兒童毛衣,附圖解教程
    當媽後,愛上給孩子織毛衣!3款棒針編織兒童毛衣!哈嘍,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三款兒童毛衣,有開衫,有套頭,有連衣裙。適合不同性格的孩子穿,圖解教程很完整,喜歡的朋友記得收藏給孩子織一件哦!手織毛衣才是最暖心的衣服。
  • 北京延慶「康大姐」全情編織愛心毛衣_中國婦女報<20210107期>第3...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徐旭 發自北京 屋外寒風刺骨,屋內愛心融融。 「大傢伙加油,早點織完,孩子們就能早點穿上。」自2020年11月以來,北京市延慶區康莊鎮的「康大姐」們就三個一群、兩個一夥圍在一起,一邊編織著毛衣一邊相互鼓勵。
  • 碧江:女企業家協會春風化雨助力婦女創業就業
    近年來,碧江區女企業家協會發揮女性群體的優勢作用,為女性尤其是下崗失業婦女、畢業女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現場培訓指導、項目對接、資金幫扶等服務,通過不斷搭建信息渠道,為碧江女性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平臺,營造女性創業就業的良好氛圍。
  • 北京大媽淘寶直播織毛衣半年賣1000萬
    一塊粉布做背景牆,幾根木針和毛線團當道具,50歲的大媽端坐中央教人織毛衣,這就是張卡的淘寶直播間。沒有其他直播間主播的賣力吆喝,甚至缺少引發購物慾的琳琅滿目。這家看上去平淡如水的小店卻保持每場3萬多人次的觀看。    「來直播間的人都是因為熱愛,但是尋找這些熱愛針織的人我用了16年。」
  • 村裡婦女建起互助基金會_中國婦女報<20160529期>第A1版:新農村新...
    5月9日,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走進陶家坪村,了解到村裡留守婦女運用項目撥款、自籌資金和募捐的方式,建立姐妹互助基金會的新鮮事兒。陶家坪村距離豐都縣城46公裡,這個9.6平方公裡的偏僻村莊,有137名留守婦女。在縣婦聯的組織下,村裡成立了留守婦女互助組。今年2月,重慶市婦聯在推進改革中,在全市10個區縣實施了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改革試點項目,陶家坪村成為豐都縣該項目的實施村。
  • 白領放棄高薪回鄉養鵪鶉 帶動村裡27名貧困戶增加收入
    白領放棄高薪回鄉養鵪鶉  帶動村裡27名貧困戶增加收入  中新網新疆新聞3月30日人電 ( 周海霞 郭玉順) 26日,在博湖縣塔溫覺肯鄉東大罕村的鵪鶉養殖場裡,陳盼盼撿拾著鵪鶉蛋計算著訂單:「今明兩天的貨都訂完了,再接單要告訴客戶後天才能有蛋。」
  • 【西寧市】城東區創業孵化基地帶動1200名大學生就業
    「創客貸」融資平臺持股孵化、「創客直播間」讓虛擬照進現實、「青年創業沙龍」暢談創業心路、「創業分享匯」項目對接跨區域——今年以來,西寧市城東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探索服務新模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春風」裡,積極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搭建獨具特色促進創客創業的全新服務平臺,助推大學生創新創業。
  • 從上往下織兒童套頭毛衣
    圈織平針,腋下中間2針用記號小別扣別好,袖子收針,腋下中間1針左右兩邊每4行並2針3次,6行並2針7次,平織6行,一共60行。餘44針,換10號針,織雙螺紋12行,然後收針。 (袖子是從上往下織的,長度很好控制,如果嫌短,再織織長。織完線頭不要扯斷,試穿後,再調整長度。有的孩子手長、有的孩子手短,跟據孩子手臂試穿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