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什麼才是中國人的讀書方式?

2021-02-19 天使在線幸福家庭

葉嘉瑩先生曾經在國外教授外國的孩子們讀詩詞。她說,她可以教外國的孩子認識這些字,也可以去讀這些詩,但是她卻沒有辦法讓他們去理解,什麼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舉頭望明月是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它和家鄉有什麼關係呢?

她也沒有辦法告訴外國的孩子,為什麼「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還有為什麼讀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顯得特別的自在,就能夠進入無我之境?所以這些講不清楚的問題,卻恰恰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脫口而出的日常生活。

我想,無論讀了多少書,無論身在何處,你現在去問你旁邊的人,你說「舉頭望明月」,他一定能回答出「低頭思故鄉」。哪怕只讀過小學的爺爺奶奶們,你去吃飯的時候浪費糧食,他一定會告訴你「粒粒皆辛苦」,對他們來說,這已經融入到了血液裡,這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標誌。

不是你長著黃皮膚,黑眼睛,你就是中國人。而是你具有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氣質,你懂得中國人是如何詩意地棲居在這一片土地上。

在秋天,你出去看到各種各樣的落葉,你會說:哇,好漂亮;哇,真美呀。這樣的語言,多小的孩子都能說得出來,可是它沒有生命力,我們不知道你看到的有多美。杜甫告訴我們說,「無邊落木蕭蕭下」,我們可以感受到當風吹著落葉那種肅殺之氣;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甚至於我們讀過的很多很多的詩詞,陪伴著我們走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們高興時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們沮喪時則「我心傷悲」.

當我們站在面對生命的無可奈何的時候,依然有詩人陪伴著我們。而且我認為詩詞可以養成一個孩子純正的閱讀品味

我們吃所有東西的時候,從第一口開始就會去判斷它是什麼樣的,夠不夠好,是不是我喜歡的。我相信現在的父母,尤其是在華德福圈內的父母,對孩子吃的東西是非常講究的,我們不圖多貴,不圖多好看,不圖多漂亮,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對嗎?我見過吃這樣的食物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味覺非常敏銳,他們不喜歡吃我們所謂的垃圾食品,他們更傾向於很自覺地去選擇健康的食物。

他們的味覺能夠準確地辨析健康或者不健康的食品,我想讀書也是一樣的。

當一個孩子在讀他人生中第一首詩的時候,在他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在他牙牙學語的時候,已經攝入了最精純的中國語言,他讀了《詩經》,讀了《楚辭》,讀了唐詩宋詞,讀了那些巔峰上的詩歌,我想他很難再去喜歡網絡小說,很難再去接受日復一日地去看電視劇這樣無聊的生活。

當一個孩子讀的是最純正的文學作品的時候,他從一開始就有了很高的起點,他就不屑於再去讀次一點的文學作品。他會有很高的眼界和見識,他會懂得如何去做選擇。

我們中國的孩子要讀中國的詩詞,但是他要用最中國的方式來讀,吟誦是獨屬於我們中國人的讀書方式,它能夠讓孩子一聽就知道,哦,原來這是《詩經》,因為它只有長短,沒有輕重。《詩經》的年代不分平仄,而杜甫的《春望》是唐詩,是格律詩,有平仄和情感的變化,有風格的體現,大家可以聽一下。

有朋友會跟我糾正,應該讀zan(第1聲),不應該讀zen(第一聲),我們在吟誦的時候,以詩歌的情感和風格為第一準則、為最高準則,這個字在中古音中讀zen(第1聲),而且讀zen(第1聲,拉長尾音),它會帶給我們綿延無窮的一種憂傷。我們都知道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鬱、頓挫,都知道他憂國憂民,可是當我們拿杜甫的《春望》《黍離》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春望》有如此遙遠的故鄉,它在《詩經》裡是《黍離》《春望》是1000多年前的作品,《詩經》則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我來吟誦一下《黍離》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了,為什麼席慕容說我們帶著葉先生找到了她的家鄉葉赫水,我們什麼都看不到,但是葉先生看到了她的家鄉,她在這裡看到了《詩經》,她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家鄉,這是「黍離之悲」,是不是特別的貼切呀?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吟誦《黍離》的時候,因為它的後幾章內容完全一樣,我們的基本調也完全一樣,所以我們說《詩經》有非常重要的一個藝術手法,叫重章疊唱

《詩經》分章,樂府分節,那麼《黍離》這首詩是三章,所以一章一章下來,我們稱它為重章。疊唱就告訴我們,古人的讀書方法是吟誦的,不是朗讀、朗誦的,所以它是用這樣的方式把它唱出來。

有的家長或者孩子說,我怎麼覺得一點都不好聽。是的,你聽慣了流行歌曲,你聽慣了這種節奏特別快的音樂。你與《詩經》本就相隔遙遠,所以你會覺得它不好聽。但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吟誦,它能夠帶給孩子屬於自己內在的節奏感

下面我想分享一個去上課時發現的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特別浮躁。你一進教室,整個教室都是混亂的,你說「不要說話」,沒有人理你;你說「請安靜」,也不會有人理你。但是當你開口吟誦《詩經》任何一首,無論是《桃夭》、《關雎》、《鹿鳴》、《蒹葭》,或者是《黍離》,第一句吟誦完,整個教室都安靜下來了,他們都能坐在那兒。我覺得這可能就是吟誦本身的魅力。

這些吟誦調經由時光的打磨,傳到了現在,所以我們今天的孩子與他們雖然有隔閡,但卻依然能夠感受到這裡面的古老力量。

有朋友問我說「我家孩子才兩三歲、三四歲,讀不懂怎麼辦?」 其實所謂的懂與不懂,孩子的懂和成人的懂,是兩個層次。比如像剛才我說的《黍離》,它可能不適合太低齡的孩子,因為它過於沉重。但是《詩經》裡的《桃夭》、《關雎》都是適合低齡孩子的,那麼它可以在節奏上來懂。

什麼叫「在節奏上來懂」呢?比如春天,我們一起出去,看到了盛開的桃花。我吟誦了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他跟著我的節奏,快、慢,快、慢,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順下來,他感受到的是節奏,是韻律,是畫面,這就是孩子的懂。當有一天他長大了,他要去面對背後的文化,這也是懂,這個懂呢,是理解層次的懂。

每一個孩子在他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懂。所以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詩歌進行嚴格甄別、選擇,對教授孩子的方式進行區別,以適應他們的年齡段。

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從故事進入,然後到畫面、到情感到風格。那麼到青春期的時候,孩子要讀什麼樣的詩詞呢?

為什麼孩子會厭倦作業?青春期的孩子看起來作業負擔特別重,但是作業沒有營養很難讓孩子真正吃得飽也滋養不到他們的成長,很難讓他們獲得熱愛,所以他們才會厭倦作業

他們喜歡挑戰,喜歡去獲得成就,喜歡獵奇,喜歡那種奇特的景致,這時候很長很長的詩詞都可以帶給他們無與倫比的力量感,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比如岑參的詩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都是特別好的選擇,而且最重要的是,像《離騷》這樣的超級大長篇也是可以在青春期帶入的。

我帶著青春期的孩子們一起讀《離騷》,20天的時間裡每天只讀一遍,當然我們是用吟誦的方式來讀的。到第21天的時候,他們有的能夠完整的把離騷吟誦下來,有些同學能夠背一部分,有些同學最起碼是吟誦得很熟練。

他們能夠背下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最難最長的詩歌,僅僅是21天,每天一遍。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智力超群,而是因為首先我用了對的方法去教,我用了吟誦的方法,我用了屬於詩歌自己的方法;其次,我用了每天一遍幫助他們形成意志力的方法,還有青春期的孩子對挑戰的熱愛,還有斯坦納所告訴我的,一個孩子在睡眠的時候,他的頭腦也是一直在工作的。


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在最恰當的時候把這首詩送到了他們面前

是的,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能力,而是我們低估了他們。我們給的內容太簡單,沒有挑戰性,我們給的內容沒辦法幫他們建立意志力,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不了,所以他們很難獲得真正的成長。我記得當時在吟誦完《離騷》之後,我們班有好幾個孩子準備長江遊學。他們拿著蘇軾的《赤壁賦》,看了半天問我,老師,這是不是文言文呀?為什麼這麼簡單?不是都說文言文非常難嗎?他們看著《滕王閣序》,覺得好像分分鐘就可以背下來。

當一個人已經登上了巔峰,他再去俯瞰所有的內容的時候,他都會覺得如履平地,我覺得《楚辭》就是這樣的存在。

小學古詩詞整個課程的架構,自然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按年級來進行的。

三年級以下我們經常建議是父母聽、孩子跟,孩子能跟多少就跟多少,因為所有的課程都是為最高理解水平的人設置的,所以小孩子只會聽懂他們能聽懂的部分,但是在低年級會有更多的故事,節奏、韻律是會貫穿始中,畫面也會提到;到三四年級的時候,畫面就佔了最核心的位置,還有他的情感,同時還有對於畫面的描述,這個時候語言的輸出非常重要,我們要藉由古代詩人的眼光去照看這個世界,然後去做出選擇,去了解,如果我們來寫將如何落筆;五六年級的時候,孩子們已經接觸到了幾乎所有的詩歌體式,他們接觸過《詩經》《楚辭》,古體詩,也能夠遇見唐詩宋詞,這時候,前面所有的努力在此時就該收穫了。因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他去聽一遍,便知道這個詩歌是格律詩,而不是古體詩,聽一遍就知道這首詩是詩經裡面的正風,而不是變風,是西周王朝的,而不是東周王朝的,這些都會在我們的課程裡面一點一點地帶入,我想日積月累地學習,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雖然我們知道理解力以及邏輯能力,在孩子的思維裡面是最後才出現的。但是如果在前面的教學中,我們沒有有意識地去給到孩子相關的內容,那麼,最後的那些理解力和邏輯,他是沒有辦法落到實處的。正是因為前面12345年級,我們讀的所有的詩詞包含了這些體式,我們會遇見這些詩人。

所以等到六七年級,我們需要構建詩歌史的時候,它不是空泛的一個時間軸,這裡面是鮮活的詩人,是明確的畫面,是我們曾經熱愛過的世界。這個詩歌史,才是有意義的。

雖然我們的古詩詞誦讀是由一首一首的小詩組成的,但我期望的是,整個課程能夠帶給孩子完整的走向詩歌世界的力量,能夠帶給他們熱愛,讓他們覺得:

「這個世界是如此奇幻,我能借著詩人的眼光,去看看這世間一切最美的風景!」


*本文為張寧老師在天使在線《如何讓孩子愛上古詩詞,進而愛上閱讀,寫作和表達》公開課乾貨內容,由謙謙整理、校對,曈曈編輯


【天使在線】特別邀請來了著名華調吟誦專家張寧老師,為我們帶來全新的《1-6年級古詩詞吟誦》網絡課:

-適合小學及小學以上的孩子學習。

-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宋詩詞,共252首經典作品

-針對1-6年級的孩子分層教學

-根據詩歌內容分類講解

-在講解中除了詩歌內容和詩人的介紹,還會擴展到寫作技巧

-注重史料考證

-注重趣味性,寓教於樂

☟ ☟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1-6年級吟誦系列】

相關焦點

  • 張寧「謝」杏芳
    打破謝杏芳情侶奪金夢  成首位蟬聯奧運羽毛球女單金牌選手     張寧「謝」杏芳  中國羽毛球女將張寧以2∶1戰勝隊友謝杏芳奪金,成為首位蟬聯奧運會女子單打金牌的選手。同時,她也為中國軍團收穫第27金。
  • 張寧一開始為什麼不喜歡林立果?主要有三個原因
    張寧是林立果的女朋友,當年差一點就嫁入了林家,成了林家的兒媳婦。不過,大家也許不知道,張寧一開始其實是不喜歡林立果的。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林家地位非同一般,林立果又視張寧為珍寶,張寧有什麼理由不喜歡林立果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 阿里《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90後、80後仍是讀書主力,男女讀書...
    2019年1月8日,阿里巴巴發布一份《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披露了不少國人在讀書上的小秘密。原來,無論是哪個年齡階段,教輔教材才是全民圖書,關愛子女、關注教育早就是全民「首要任務」;有趣的是,在00後還在忙著採購四級、六級備考書的時候,中國的90後已經開始閱讀母嬰、育兒、心理學類書籍,展現出一副大人般的模樣。
  • 張寧《詩經·邶風·擊鼓》賞析
    我是華門弟子張寧,很高興能和大家繼續一起來學習《詩經》。上一周我們一起學習了《詩經·邶風·終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詩經·邶風·擊鼓》。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您是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接觸到《詩經》或者開始喜歡《詩經》的,我自己就是從這一首詩開始喜歡上《詩經》的,說來我並不是因為小時候教材上學到的《詩經》,也不是我拿到手的任何一本《詩經》讓我深深喜歡上他的,而是當年在看張愛玲《傾城之戀》當讀到「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 讓教育充滿追求——記山東省第四期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張寧
    讀書是一直以來都是張寧發自內心的一種需求和渴望。她不僅讀和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有關的書,也讀文學類、科技類等書籍。在讀書中思考自己的語文課堂,撰寫自己的心靈所感,近三十萬的文字記錄著她的成長足跡。 閱讀讓她的文化積澱更加深厚。課堂上,她引經據典、即興演講,令學生迷上了她的課堂,並與她一起走進了文字,一起幸福閱讀,在文字的海洋中遨遊。
  • 馬伯庸:不認同「中國人讀書越來越少」說法
    馬伯庸:不認同「中國人讀書越來越少」說法 他的閱讀習慣是必須隨時隨地看一些內容,哪怕在等地鐵、班車上,「我經常碰到的情況是坐在洗手間,裡面什麼都沒有,只能盯著衛生紙捲紙看,偶爾上面打著水印,還能研究下書法字體。」   「這是因為我的『童年陰影』。」馬伯庸說,自己從小到大轉學十四次,跟隨父母四處顛沛流離,最南端到達過三亞,「轉學多了就很難和當地同學打成一片。所以,我只能一個人慢慢看書。」
  • 張寧:女單無領軍是甜蜜的負擔 喜歡收集耳環
    羽毛球雜誌封面 張寧(微博 博客)文、攝/劉紫園隆冬時節,我們走進張寧剛剛在北京裝修好的新家。在異鄉漂泊了十幾年後,張寧總算安定下來。而她的執教生涯也在摸爬滾打中開始漸入佳境。作為國羽一隊四名主教練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張寧宛若一株鏗鏘玫瑰,綻放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執教三年:我和隊員一起成長《羽》:和您同時走上一隊主帥崗位的其他幾個教練或多或少都有過「實習期」,只有你退役後立即走馬上任,應該遇到不少困難吧?
  • 前「羽壇皇后」張寧,曾挺著大肚子帶隊取得冠軍,如今生活怎樣?
    當女性成為了母親之後,又會變得無比堅韌,她們覺得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才是世上最應該做的事情。女性們所做出來的成就,有時會讓很多男性都覺得汗顏。女性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她們為家庭養育了下一代,也為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下面一起去認識一下我國羽壇皇后張寧,她經歷過兩次婚姻,曾挺著大肚子帶著中國羽毛球隊獲得了冠軍,現如今的她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 要孩子要參加奧運到時候再說 張寧30歲笑容最燦爛
    已到而立之年的張寧很想做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兒媳,經過了這麼多挫折,她心裡清楚,親情才是最珍貴的。可人生是不能選擇的,畢竟張寧不是一個從事普通工作的人,她是一名運動員,而且是一名對自我要求很高的運動員。無疑,生活和事業是矛盾的。如何取捨,張寧只能在心底告訴自己:既然命運讓自己不能做一個普通的女人,那也就只能命令自己堅持做一個不普通的張寧。?
  • 林立果為何會將張寧選為女朋友?三個原因缺一不可
    最終,來自南京前線歌舞團的張寧脫穎而出,得以被林立果選中。那麼,這個張寧到底有何魅力,能夠成為林立果的女朋友呢?我想,以下三個原因缺一不可。 第一,張寧的各方麵條件都極為符合林立果的挑選要求。張寧是江西贛州人,從小生在南京長在南京。
  • 張寧的多舛人生:被林家選妃前,險些被印尼總統兒子搶婚
    這是曾被林彪全家選為準兒媳的張寧,在她出版的自傳《自己寫自己》中一段青少年時期的軼事,名曰:異國情。14歲當領舞就名聲大噪的張寧,父親是大校,根正苗紅,1965年被南京軍區歌舞團派去印尼、柬埔寨等國參加文化交流訪問團。
  • 印度人「黑」中國人不愛讀書,日本人:未來沒有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猶記2013年一名印度人的文章《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絡,裡面提到「據媒體報導,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不知所謂「媒體」是如何調查我國幾十億國民閱讀量的?有什麼必要嗎?難道我們找不到更合適的地點閱讀?中國沒有圖書館嗎?顯然,這是一次文化差異的誤解,這名印度人也許認為不管在哪裡,人手一書,才是有文化的標配,而出國旅遊的中國人「穿梭購物」、「大聲談笑」太掉價……文中有言:與韓國、日本等國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 猶太人一年讀書64本 中國人包括教科書才4.39本
    8月8日,《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13)》發布一些市民在上海市的一家大型書城閱讀書籍(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陳飛攝   在北京擁擠的地鐵裡,隨處可見人們忙著用手機刷微博、看微信或玩遊戲,讀書的人卻很少見。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閱讀傳統,而現在很多中國人似乎正在喪失讀書的樂趣。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18-70周歲國民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39本,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教材教輔。
  • ——「銀杏樹下公益講座:中國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文字記錄
    秦耕厚樸誠摯邀請陝西民間中醫藥專家張寧老師,在終南山下、天子峪口、百塔寺旁的秦耕厚樸小院,如期進行了《銀杏樹下公益講座:中國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中醫講座。這是「銀杏樹下公益講座」的第二期,來自天子口村村民、西安子峪學校家長及從城裡趕來的對中醫有興趣的朋友們,大約50人,參加並聆聽了本次張寧老師有關中醫與生活智慧講座的學習與交流。
  • 同是北大校友,郭凱19分壓制張鎮麟,張寧被山西隊下放委屈嗎?
    張寧之前是CUBA聯賽效力於北京大學的球員,作為大學聯賽裡的名校,北大給CBA輸送了郭凱、王少傑、祝銘震這些名將,而張寧是這幾年CUBA叱吒風雲的人物,吸納了大量學生粉絲。
  • 原來,這才是讀書筆記正確的打開方式
    提起讀書筆記,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觸:學生時代,誰不是經常被老師耳提面命地催促著記筆記?然而只是逐條記下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對知識的掌握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後來,無論是會議記錄、培訓內容、晉升學習,還是生活記事、購物清單,大都延續著學生時代的記錄方式。
  • 同出北大男籃,張寧、王少傑表現一般,低調的祝銘震已坐穩首發
    很多人都會拿周琦和王少傑對比,雖然王少傑進聯盟只有兩年時間,但是相比同齡的周琦,場均出場34分鐘,能拿到24.9分12.8籃板3.1蓋帽的高效數據,試問一句王少傑還能拿什麼和周琦競爭呢?
  • 於丹:讀書不是一種信念和要求,只是生活方式
    讀書不是非要拔高到一種信念、一種要求,簡單來講,閱讀應該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如果不讀書就像少喝了一杯茶,或者是你上床前沒有刷牙,會讓人有那麼一點點難受,這種讀書才是脫離了急功近利的、為了文憑的閱讀,而是回到了自己的一種生命需要。  今天的閱讀,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為獲取知識而閱讀,需要用頭腦。另外一種是為生命而閱讀,那是要用心靈的。
  • 僅13場,北大雙星差距拉大,祝銘震連續11場首發,張寧卻被下放
    第八順位張寧的第一階段確實不順利,場均3.5分1.9籃板,三分命中率僅18.2%,不看這個數據,選秀大會結束之後張寧還曾經在大學聯賽有過單場40分的表現,在此之前張寧和祝銘震這對北大雙子星,作為北大男籃的核心球員曾拿到過CUBA三連冠的輝煌歷史,而這些在大學時期的成績,也讓張寧和祝銘震一度成為選秀大會狀元的熱門。
  •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中庸思維、整體思維常常可以「代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但這些結論是否有數據支持呢?侯玉波副教授和朱瀅教授以及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彭凱平教授從1998年開始在這一領域內從事研究並進行了很多試驗。他選取超過1萬名測試者,將中國人與西方人處理事件、社會適應等問題進行橫向分類比較,得出結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西方人確實有區別,這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的確會影響他們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