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曾經在國外教授外國的孩子們讀詩詞。她說,她可以教外國的孩子認識這些字,也可以去讀這些詩,但是她卻沒有辦法讓他們去理解,什麼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舉頭望明月是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它和家鄉有什麼關係呢?
她也沒有辦法告訴外國的孩子,為什麼「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還有為什麼讀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顯得特別的自在,就能夠進入無我之境?所以這些講不清楚的問題,卻恰恰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脫口而出的日常生活。
我想,無論讀了多少書,無論身在何處,你現在去問你旁邊的人,你說「舉頭望明月」,他一定能回答出「低頭思故鄉」。哪怕只讀過小學的爺爺奶奶們,你去吃飯的時候浪費糧食,他一定會告訴你「粒粒皆辛苦」,對他們來說,這已經融入到了血液裡,這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標誌。
不是你長著黃皮膚,黑眼睛,你就是中國人。而是你具有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氣質,你懂得中國人是如何詩意地棲居在這一片土地上。
在秋天,你出去看到各種各樣的落葉,你會說:哇,好漂亮;哇,真美呀。這樣的語言,多小的孩子都能說得出來,可是它沒有生命力,我們不知道你看到的有多美。杜甫告訴我們說,「無邊落木蕭蕭下」,我們可以感受到當風吹著落葉那種肅殺之氣;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甚至於我們讀過的很多很多的詩詞,陪伴著我們走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們高興時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們沮喪時則「我心傷悲」.
當我們站在面對生命的無可奈何的時候,依然有詩人陪伴著我們。而且我認為詩詞可以養成一個孩子純正的閱讀品味。
我們吃所有東西的時候,從第一口開始就會去判斷它是什麼樣的,夠不夠好,是不是我喜歡的。我相信現在的父母,尤其是在華德福圈內的父母,對孩子吃的東西是非常講究的,我們不圖多貴,不圖多好看,不圖多漂亮,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對嗎?我見過吃這樣的食物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味覺非常敏銳,他們不喜歡吃我們所謂的垃圾食品,他們更傾向於很自覺地去選擇健康的食物。
他們的味覺能夠準確地辨析健康或者不健康的食品,我想讀書也是一樣的。
當一個孩子在讀他人生中第一首詩的時候,在他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在他牙牙學語的時候,已經攝入了最精純的中國語言,他讀了《詩經》,讀了《楚辭》,讀了唐詩宋詞,讀了那些巔峰上的詩歌,我想他很難再去喜歡網絡小說,很難再去接受日復一日地去看電視劇這樣無聊的生活。
當一個孩子讀的是最純正的文學作品的時候,他從一開始就有了很高的起點,他就不屑於再去讀次一點的文學作品。他會有很高的眼界和見識,他會懂得如何去做選擇。
我們中國的孩子要讀中國的詩詞,但是他要用最中國的方式來讀,吟誦是獨屬於我們中國人的讀書方式,它能夠讓孩子一聽就知道,哦,原來這是《詩經》,因為它只有長短,沒有輕重。《詩經》的年代不分平仄,而杜甫的《春望》是唐詩,是格律詩,有平仄和情感的變化,有風格的體現,大家可以聽一下。
有朋友會跟我糾正,應該讀zan(第1聲),不應該讀zen(第一聲),我們在吟誦的時候,以詩歌的情感和風格為第一準則、為最高準則,這個字在中古音中讀zen(第1聲),而且讀zen(第1聲,拉長尾音),它會帶給我們綿延無窮的一種憂傷。我們都知道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鬱、頓挫,都知道他憂國憂民,可是當我們拿杜甫的《春望》和《黍離》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春望》有如此遙遠的故鄉,它在《詩經》裡是《黍離》。《春望》是1000多年前的作品,《詩經》則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我來吟誦一下《黍離》: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了,為什麼席慕容說我們帶著葉先生找到了她的家鄉葉赫水,我們什麼都看不到,但是葉先生看到了她的家鄉,她在這裡看到了《詩經》,她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家鄉,這是「黍離之悲」,是不是特別的貼切呀?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吟誦《黍離》的時候,因為它的後幾章內容完全一樣,我們的基本調也完全一樣,所以我們說《詩經》有非常重要的一個藝術手法,叫重章疊唱。
《詩經》分章,樂府分節,那麼《黍離》這首詩是三章,所以一章一章下來,我們稱它為重章。疊唱就告訴我們,古人的讀書方法是吟誦的,不是朗讀、朗誦的,所以它是用這樣的方式把它唱出來。
有的家長或者孩子說,我怎麼覺得一點都不好聽。是的,你聽慣了流行歌曲,你聽慣了這種節奏特別快的音樂。你與《詩經》本就相隔遙遠,所以你會覺得它不好聽。但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吟誦,它能夠帶給孩子屬於自己內在的節奏感。
下面我想分享一個去上課時發現的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特別浮躁。你一進教室,整個教室都是混亂的,你說「不要說話」,沒有人理你;你說「請安靜」,也不會有人理你。但是當你開口吟誦《詩經》任何一首,無論是《桃夭》、《關雎》、《鹿鳴》、《蒹葭》,或者是《黍離》,第一句吟誦完,整個教室都安靜下來了,他們都能坐在那兒。我覺得這可能就是吟誦本身的魅力。
這些吟誦調經由時光的打磨,傳到了現在,所以我們今天的孩子與他們雖然有隔閡,但卻依然能夠感受到這裡面的古老力量。
有朋友問我說「我家孩子才兩三歲、三四歲,讀不懂怎麼辦?」 其實所謂的懂與不懂,孩子的懂和成人的懂,是兩個層次。比如像剛才我說的《黍離》,它可能不適合太低齡的孩子,因為它過於沉重。但是《詩經》裡的《桃夭》、《關雎》都是適合低齡孩子的,那麼它可以在節奏上來懂。
什麼叫「在節奏上來懂」呢?比如春天,我們一起出去,看到了盛開的桃花。我吟誦了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他跟著我的節奏,快、慢,快、慢,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順下來,他感受到的是節奏,是韻律,是畫面,這就是孩子的懂。當有一天他長大了,他要去面對背後的文化,這也是懂,這個懂呢,是理解層次的懂。
每一個孩子在他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懂。所以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詩歌進行嚴格甄別、選擇,對教授孩子的方式進行區別,以適應他們的年齡段。
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從故事進入,然後到畫面、到情感到風格。那麼到青春期的時候,孩子要讀什麼樣的詩詞呢?
為什麼孩子會厭倦作業?青春期的孩子看起來作業負擔特別重,但是作業沒有營養,它很難讓孩子真正吃得飽,也滋養不到他們的成長,很難讓他們獲得熱愛,所以他們才會厭倦作業。
他們喜歡挑戰,喜歡去獲得成就,喜歡獵奇,喜歡那種奇特的景致,這時候很長很長的詩詞都可以帶給他們無與倫比的力量感,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比如岑參的詩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都是特別好的選擇,而且最重要的是,像《離騷》這樣的超級大長篇也是可以在青春期帶入的。
我帶著青春期的孩子們一起讀《離騷》,20天的時間裡每天只讀一遍,當然我們是用吟誦的方式來讀的。到第21天的時候,他們有的能夠完整的把離騷吟誦下來,有些同學能夠背一部分,有些同學最起碼是吟誦得很熟練。
他們能夠背下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最難最長的詩歌,僅僅是21天,每天一遍。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智力超群,而是因為首先我用了對的方法去教,我用了吟誦的方法,我用了屬於詩歌自己的方法;其次,我用了每天一遍幫助他們形成意志力的方法,還有青春期的孩子對挑戰的熱愛,還有斯坦納所告訴我的,一個孩子在睡眠的時候,他的頭腦也是一直在工作的。
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在最恰當的時候把這首詩送到了他們面前。
是的,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能力,而是我們低估了他們。我們給的內容太簡單,沒有挑戰性,我們給的內容沒辦法幫他們建立意志力,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不了,所以他們很難獲得真正的成長。我記得當時在吟誦完《離騷》之後,我們班有好幾個孩子準備長江遊學。他們拿著蘇軾的《赤壁賦》,看了半天問我,老師,這是不是文言文呀?為什麼這麼簡單?不是都說文言文非常難嗎?他們看著《滕王閣序》,覺得好像分分鐘就可以背下來。
當一個人已經登上了巔峰,他再去俯瞰所有的內容的時候,他都會覺得如履平地,我覺得《楚辭》就是這樣的存在。
小學古詩詞整個課程的架構,自然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按年級來進行的。
三年級以下我們經常建議是父母聽、孩子跟,孩子能跟多少就跟多少,因為所有的課程都是為最高理解水平的人設置的,所以小孩子只會聽懂他們能聽懂的部分,但是在低年級會有更多的故事,節奏、韻律是會貫穿始中,畫面也會提到;到三四年級的時候,畫面就佔了最核心的位置,還有他的情感,同時還有對於畫面的描述,這個時候語言的輸出非常重要,我們要藉由古代詩人的眼光去照看這個世界,然後去做出選擇,去了解,如果我們來寫將如何落筆;五六年級的時候,孩子們已經接觸到了幾乎所有的詩歌體式,他們接觸過《詩經》《楚辭》,古體詩,也能夠遇見唐詩宋詞,這時候,前面所有的努力在此時就該收穫了。因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他去聽一遍,便知道這個詩歌是格律詩,而不是古體詩,聽一遍就知道這首詩是詩經裡面的正風,而不是變風,是西周王朝的,而不是東周王朝的,這些都會在我們的課程裡面一點一點地帶入,我想日積月累地學習,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雖然我們知道理解力以及邏輯能力,在孩子的思維裡面是最後才出現的。但是如果在前面的教學中,我們沒有有意識地去給到孩子相關的內容,那麼,最後的那些理解力和邏輯,他是沒有辦法落到實處的。正是因為前面12345年級,我們讀的所有的詩詞包含了這些體式,我們會遇見這些詩人。
所以等到六七年級,我們需要構建詩歌史的時候,它不是空泛的一個時間軸,這裡面是鮮活的詩人,是明確的畫面,是我們曾經熱愛過的世界。這個詩歌史,才是有意義的。
雖然我們的古詩詞誦讀是由一首一首的小詩組成的,但我期望的是,整個課程能夠帶給孩子完整的走向詩歌世界的力量,能夠帶給他們熱愛,讓他們覺得:
「這個世界是如此奇幻,我能借著詩人的眼光,去看看這世間一切最美的風景!」
*本文為張寧老師在天使在線《如何讓孩子愛上古詩詞,進而愛上閱讀,寫作和表達》公開課乾貨內容,由謙謙整理、校對,曈曈編輯
【天使在線】特別邀請來了著名華調吟誦專家張寧老師,為我們帶來全新的《1-6年級古詩詞吟誦》網絡課:
-適合小學及小學以上的孩子學習。
-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宋詩詞,共252首經典作品
-針對1-6年級的孩子分層教學
-根據詩歌內容分類講解
-在講解中除了詩歌內容和詩人的介紹,還會擴展到寫作技巧
-注重史料考證
-注重趣味性,寓教於樂
☟ ☟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1-6年級吟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