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人工繁育養殖難題!虎斑烏賊有望7月「遊」上寧波人的餐桌

2020-12-14 瀟湘晨報

目前正處于禁漁期,照理寧波人是很難吃到鮮活海鮮的,但5月22日,記者從寧波市科技局了解到,寧波大學的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項目取得了新突破,現已培育出大量小烏賊,有望今年7月端上市民的餐桌。

蔣霞敏團隊培育出的虎斑烏賊

早在2011年,「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就已經成為市科技局的擇優委託項目。該項目由寧波大學承擔,在蔣霞敏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深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摸清了虎斑烏賊的繁殖規律。

人工繁育虎斑烏賊並不容易。首先要考慮運輸中的死亡率。蔣霞敏教授說,把虎斑烏賊從廣東用汽車運到寧波,得五六十個小時,雖然運輸途採用尼龍袋充氧打包,並控制好溫度與苗種密度,但還是難免會讓虎斑烏賊因晃動而不安。虎斑烏賊一受驚嚇就噴墨汁,這要放在海洋裡還好,因為烏賊用墨汁迷惑敵人後通常會逃跑。可運輸過程中,虎斑烏賊們噴墨不但會傷害本身,而且因這種墨汁具有強烈的麻醉效果,還會對其他烏賊造成傷害。

「所以我們把虎斑烏賊的親體都留在了廣東、福建,直接在當地催產受精卵,再把受精卵運到寧波孵化。」蔣霞敏說,儘管如此,受精卵在哪個階段適合運輸,運輸過程的密度、鹽度、溫度也都是在長期試驗中摸索出來的。多次實驗後,終於在寧波成功繁育出烏賊苗種,並試養成功。

虎斑烏賊的受精卵

2014年,在寧波市科技局擇優委託項目連續支持下,團隊進一步考慮,該如何讓虎斑烏賊養殖技術實現產業化?

團隊聯合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寧波天邦食品有限公司、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等單位協同攻關,突破了規模化育苗技術,至今已累計育出胴長2釐米以上的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同時,他們試驗了不同養殖模式,在水泥地、土池和網箱養殖中均獲成功,養殖3-4個月就能達到上市售賣的規格。

「主要是解決了養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我們掌握大規格苗種培養技術,使得烏賊的成活率不斷提高,水泥池養殖成活率有65%,網箱成活率更高,能達到71%左右,目前已經累計養成烏賊11餘萬隻,最大個體有2.4公斤。」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經理黎盛告訴記者。

蔣霞敏教授作介紹

這樣的成績,可以說是創造了國內虎斑烏賊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記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和養殖。因此,這個重大專項也在去年12月30日成功通過專家驗收,申請與授權專利達20項。

「不過,當前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烏賊的受精卵需要從南方運到寧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化的進展。因此下一步,我們考慮的是全人工規模化繁育養殖,真正將受精卵孵化掌握在自己手裡。」蔣霞敏表示。記者 王心怡 通訊員 王虎羽

【來源:寧波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杜濤攻克國際難題 養殖沙錐魚成功「遊上餐桌」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杜濤攻克國際難題 養殖沙錐魚成功「遊上餐桌」2015-11-03 22: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湛江日報        瀏覽量: 4932 次 我要評論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杜濤耗時多年,苦心鑽研,終解決沙錐魚從野性到馴養繁殖的國際難題,成功讓養殖沙錐魚「遊上餐桌」。
  • 青島連續5年放流烏賊魚苗 資源恢復遊上餐桌
    2011年7月份,我市首次放流了20萬尾金烏賊苗。自此開始,金烏賊成為我市增值放流「新貴」。金烏賊個體生長很快,放流後的金烏賊苗半年內體重可達半斤,放流後第二年即能「遊」回市民餐桌。    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告訴記者,金烏賊為本地自然品種,極易適應島城海域環境。
  • 百萬珍珠龍膽苗種「遊入」天津 明波水產人工繁育和高效養殖見證...
    百萬珍珠龍膽苗種「遊入」天津 明波水產人工繁育和高效養殖見證「南魚北育」重大突破2014-06-20 22早上7點,20餘名工作人員開始將珍珠龍膽苗種裝入活魚車。2個小時後,兩輛滿載珍珠龍膽苗種的活魚車緩緩駛出萊州,歷經近7個小時的長途跋涉,6月10日17點「遊入」天津市海發珍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區。珍珠龍膽苗種將在天津生活1年,然後陸續走向百姓餐桌,為國內和東南亞地區的美食愛好者增添舌尖上的美味佳餚——珍珠龍膽石斑魚。
  • 4萬尾小海馬人工繁育成功 安家鰲山灣(圖)
    他們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長期的繁育,突破了海馬養殖中的眾多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    「冬季南方的環境適合海馬幼苗快速生長,而到了春夏,青島的海水溫度和環境,又正好是海馬生長的最佳條件。這種繁育方法,是根據南北方海洋環境特點,為養殖海馬量身制定的。」
  •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朱凜等長吻鮠隸屬於鯰形目, 科, 屬,是我國名貴特種淡水魚類,被人們俗稱為江團、肥頭魚、 魚。我國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及朝鮮半島均有分布,長江南京到宜賓段是其主要活動區域。
  • 浙江率先突破小黃魚人工養殖技術,以後休漁期也...
    不知大家逛菜場時有沒有注意,大黃魚有養殖冰鮮的,甚至活魚出售,但同樣是東海四大海產的小黃魚,貨色並不多,價格也不夠平易近人。原因是,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人工養殖的小黃魚銷售,我們吃到的都是野生小黃魚,它的價格由於東海漁業資源的萎縮,一路水漲船高,2兩以上一條的小黃魚,一斤價格不下百元。
  • 全面禁止食用之後,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者何去何從?
    2月24日,《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稱《決定》)出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從業人員說,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行業正在經歷「地震」。在不安中,他們堅持,他們放棄,他們觀望。
  • 寧波10年間要建6大海洋牧場 象山港率先起步
    浙江在線12月13日訊 遼闊草原,美麗山崗,成群的牛和羊;白雲悠悠,彩虹燦爛,掛在藍天上……一首曾經膾炙人口的《草原牧歌》,描繪的是一幅草原圖景。  漁業資源的衰退嚴重得讓人吃驚——近岸7大漁場中,灰鱉洋、峙頭洋等漁場已基本不成漁汛,11種主要捕撈品種只有帶魚、鯧魚、梭子蟹、鮐鰺等尚能成汛,大小黃魚、烏賊、鰳魚、海蜇等均已不能成汛。  而由於灘涂圍墾、沿岸開發等原因,寧波海水養殖面積逐年減少——據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統計,2004年至2009年,寧波海水養殖面積減少了13萬畝,約佔全市養殖面積的20%。
  • 能人工養殖嗎?馬鮫魚的種類有哪些?
    馬鮫魚能人工養殖?馬鮫魚能人工養殖。馬鮫魚味道最為鮮美,是最受美食愛好者追捧的「魚中極品」,被沿海一帶的人稱為「串烏」,由於資源稀少,魚價「嚇人」,經常賣出一條魚幾千元的價格。不過,今後將有很有可能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這美味的魚鮮,而且價格還會降低不少,這是因為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在寧波的海灣種苗培育中心人工繁殖馬鮫魚已經取得了成功,並且養殖了不少。馬鮫魚產地在哪裡?
  • 有望從16萬元降到300元一斤!已在青島實現規模化養殖
    在2011年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海參文化節上,一斤白海參曾拍賣出16萬元的「天價」。如今,白海參等「貴族」海鮮有望進入尋常百姓家。近年來,金烏賊、圓斑星鰈等瀕臨絕跡的海鮮老品種,也重新回歸市民的餐桌。這幾種水產品都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珍稀海洋生物繁殖與保護團隊負責人、科學家陳四清,帶領科研人員攻關的成果。
  • 黃鱔養殖路上追夢人—記洪淵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童國兵
    2002年春節,童國兵決定把發展的目光鎖定在家鄉「希望的田野上」,從事人工網箱養鱔。當年租用魚池10畝,插網箱180口,投資近10萬元。  通過一年嘗試,他在實踐中了解了鱔魚一些養殖規律和習性,如何提高養鱔效益是他思考的第一步。
  • 南京人餐桌上的鱸魚悄悄變了樣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付昱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鱸魚一直是人們偏愛的美味。但你知道嗎?
  • 真蛸全人工育苗及中間培育試驗在我市獲成功
    項目組先後成功於2018年完成人工育苗試驗、2019年完成全人工育苗試驗、最近完成人工繁育苗種的中間培育試驗  莆田網訊 記者昨獲悉,繼真蛸(俗稱章魚、八爪魚)全人工育苗試驗成功後,真蛸人工繁育苗種的中間培育試驗又在我市獲得成功,為全國首次
  • 銅仁學院水產學科團隊項目——山麻魚人工繁育取得階段性成果
    本土野生魚類人工育苗有望變成現實。近日,在我校水產養殖學專業產學研基地——貴州東億農業有限公司的魚苗孵化車間內,我校水產學科團隊、生態漁業專班成員開展的山麻魚人工繁育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共繁育出水花魚苗近萬尾。
  • 貓、狗、竹鼠不在特種養殖「白名單」,國人的餐桌有望徹底告別狗肉?
    2月份,影響幾千萬養殖戶的「禁養禁食令」出爐,明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這讓不少特種養殖戶的心涼了半截。
  • 中高檔魚養殖新貴馬友魚:病害少 鹹淡水都能養
    由於馬友的特殊生理結構——鰓蓋骨很小,鰓絲面積小且疏離,氧氣交換能力較差,使得馬友一旦離水即刻死亡,加之捕撈時馬友應激性強、易損傷,難以活魚運輸等原因,造成了食客們在餐桌上難以吃到鮮活馬友,而只能吃到冰鮮或鹽醃製的馬友。在突破人工繁育技術之前,馬友魚苗缺失,少有養殖,捕撈的野生馬友苗數量少,難以進行大面積養殖,即使少部分地方有馬友養殖,也難以成規模。
  • 「一條魚」遊出脫貧路 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助西藏亞東縣脫貧
    科技服務團隊先後派出4名教授、2名高工、2名講師、4名博士生、7名碩士生進駐亞東縣,針對亞東鮭魚人工養殖的關鍵瓶頸,長期蹲點研究,手把手傳授操作技術,培養當地技術骨幹。  「攻克一批難題、傳授一批技術、培養一批人才、支撐一項產業、脫貧一方民眾」,這是上海海洋大學成功探索形成的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之路。
  • 人工養殖=野生?出售41隻家養鸚鵡未報批,天津養殖場主獲刑10年
    1月5日,胥健向上遊新聞反映:他家的萬生鸚鵡養殖場,之前按政府部門要求辦了營業執照和人工繁育鸚鵡許可證,父親胥家忠在2019年初分兩次將自己養的41隻鸚鵡賣給了李延增,結果兩人雙雙獲刑——2019年11月20日,河北保定市徐水區法院一審判決,胥家忠因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刑10年;轉賣鸚鵡的李延增犯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獲刑10年6個月
  • 巴沙魚人工繁育技術要點_種苗技術(苗種培育)_水產養殖網
    原廣東省淡水名優魚類種苗繁育中心於2008年引進80尾巴沙魚後備親魚,2010年6月進行繁殖試驗,催產8尾親魚,共孵化出65萬尾水花,培育成3cm以上規格苗種25.8萬尾;目前巴沙魚繁育技術已成熟,每年可生產500萬尾3cm以上規格的苗種,廣東和海南已有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