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處于禁漁期,照理寧波人是很難吃到鮮活海鮮的,但5月22日,記者從寧波市科技局了解到,寧波大學的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項目取得了新突破,現已培育出大量小烏賊,有望今年7月端上市民的餐桌。
蔣霞敏團隊培育出的虎斑烏賊
早在2011年,「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就已經成為市科技局的擇優委託項目。該項目由寧波大學承擔,在蔣霞敏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深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摸清了虎斑烏賊的繁殖規律。
人工繁育虎斑烏賊並不容易。首先要考慮運輸中的死亡率。蔣霞敏教授說,把虎斑烏賊從廣東用汽車運到寧波,得五六十個小時,雖然運輸途採用尼龍袋充氧打包,並控制好溫度與苗種密度,但還是難免會讓虎斑烏賊因晃動而不安。虎斑烏賊一受驚嚇就噴墨汁,這要放在海洋裡還好,因為烏賊用墨汁迷惑敵人後通常會逃跑。可運輸過程中,虎斑烏賊們噴墨不但會傷害本身,而且因這種墨汁具有強烈的麻醉效果,還會對其他烏賊造成傷害。
「所以我們把虎斑烏賊的親體都留在了廣東、福建,直接在當地催產受精卵,再把受精卵運到寧波孵化。」蔣霞敏說,儘管如此,受精卵在哪個階段適合運輸,運輸過程的密度、鹽度、溫度也都是在長期試驗中摸索出來的。多次實驗後,終於在寧波成功繁育出烏賊苗種,並試養成功。
虎斑烏賊的受精卵
2014年,在寧波市科技局擇優委託項目連續支持下,團隊進一步考慮,該如何讓虎斑烏賊養殖技術實現產業化?
團隊聯合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寧波天邦食品有限公司、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等單位協同攻關,突破了規模化育苗技術,至今已累計育出胴長2釐米以上的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同時,他們試驗了不同養殖模式,在水泥地、土池和網箱養殖中均獲成功,養殖3-4個月就能達到上市售賣的規格。
「主要是解決了養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我們掌握大規格苗種培養技術,使得烏賊的成活率不斷提高,水泥池養殖成活率有65%,網箱成活率更高,能達到71%左右,目前已經累計養成烏賊11餘萬隻,最大個體有2.4公斤。」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經理黎盛告訴記者。
蔣霞敏教授作介紹
這樣的成績,可以說是創造了國內虎斑烏賊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記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和養殖。因此,這個重大專項也在去年12月30日成功通過專家驗收,申請與授權專利達20項。
「不過,當前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烏賊的受精卵需要從南方運到寧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化的進展。因此下一步,我們考慮的是全人工規模化繁育養殖,真正將受精卵孵化掌握在自己手裡。」蔣霞敏表示。記者 王心怡 通訊員 王虎羽
【來源:寧波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