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萬尾小海馬安「家」鰲山灣
經過反覆培育研究,落戶中國藍谷的一家公司,攻破了眾多技術難關,宣告中國大海馬在青島繁育成功。記者昨天了解到,5月份,首批4萬尾海馬將投放鰲山灣養殖池進行試驗,這也是青島首次大規模在養殖池內培育大海馬,標誌著青島海馬養殖產業正式啟動。目前,科研人員還將進行美國線紋海馬與中國海馬雜交品種實驗,將繁育出抗病和繁殖能力更強的「混血」海馬。
南方「產」子青島成長
昨天上午,在這家企業實驗室內,滿屋擺滿了各種大小不一的養殖缸,可愛的小海馬見到光亮後,不停地在水中遊來遊去。「海馬養殖技術有很大難關,經過幾年的培育,終於成功了。」該公司總經理成海波指著活潑可愛的小海馬興奮地說,海馬對海洋環境要求很高,加上抗病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大規模養殖成功率很低。他們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長期的繁育,突破了海馬養殖中的眾多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
「冬季南方的環境適合海馬幼苗快速生長,而到了春夏,青島的海水溫度和環境,又正好是海馬生長的最佳條件。這種繁育方法,是根據南北方海洋環境特點,為養殖海馬量身制定的。」成海波說,北方養海馬相對於南方有很大優勢,南方夏天水溫較高,病害容易爆發,而在北方,水溫可控,病害相對少。去年,他們引進的中國大海馬親本,在南方「產」下首批小海馬苗,運回青島進行繁育後,已經有幾十萬尾小海馬正在健康成長。
愛吃蝦蜢怕受驚嚇
「海馬生活在海水裡,一般在沒有光照的情況下,都是靜靜地待著不動,吃飽了就睡。」成海波介紹,海馬對環境要求很苛刻,加上抗應激性比較差,如果鬧出大動靜,很容易導致減產。海馬是由雄性來繁育下一代的,為了讓它們更加適應環境,技術人員在養殖的缸體裡放置了一些木條、樹枝、海草等,來模擬海洋環境。雖然海馬遊動速度比較慢,卻只吃活動的東西,像小蝦蜢類的滷蟲,是它們比較喜歡的食物。
一隻海馬從出生到成熟,生長周期需5個多月,包括食用的飼料等成本在10元左右。由於海馬十分嬌貴,所以養起來要格外仔細,每天都要清理池底,然後投餌餵食。
美國種產下「混血」海馬
「現在,從美國引進的線紋海馬親本,馬上就要繁育出小海馬了。這種『混血』的雜交品種,抗病和繁殖能力都很強。」成海波介紹說,美國線紋海馬是一種分布於大西洋兩岸的廣溫性海馬種,具有抗病能力強、存活率高、生長速率快等優良特性,不會大面積地死亡。中國海馬與線紋海馬雜交出新品種,將更加適合在青島養殖。
中國大海馬繁育成功後,他們已經建立了專門的技術研發中心,進行中國大海馬與美國線紋海馬的雜交實驗,以提升人工繁育品質,實現產業化養殖。今年,首批雜交新品種海馬,將有望在青島繁育成功,到時這個新品種就可以在青島或山東沿海進行大規模養殖了。
青島將建海馬交易中心
記者了解到,海馬作為一種傳統的名貴藥材和觀賞魚類,備受國內外市場青睞,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專家介紹,目前海馬的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東亞,特別是中國,對海馬的需求主要在食用和藥用上,用於水族箱觀賞的相對較少。
「野生海馬越來越少,繁育海馬也將對保護海洋生態起到推動作用。而海馬在青島大規模養殖,也是史無前例。」成海波說,按照規劃,海馬繁育成功後,他們將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以發展養殖合用社的形式,在沿海進行海馬規模化養殖,將建設北方海馬產業交易中心,開啟青島海馬產業發展模式。繁育海馬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平衡,另一方面還將利用自身優勢,籌建一所青島首個海馬科技館,讓青島市民和學生看到世界各地的海馬,成為科普和培養孩子興趣的科技基地。
海馬將成餐桌美食
「青島海域發現的海馬品種有日本海馬、刺海馬等。」成海波說,中國海馬養殖已有60年時間,先行者嘗試探索大海馬、三斑海馬、克氏海馬、日本海馬的養殖技術。然而,病害和繁育能力低的困擾使海馬養殖業一直無法取得突破,巨大的市場需求只能通過捕撈野生海馬。
成海波說,海馬的人工繁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只有少數國家實現了海馬的工廠化養殖。目前海馬人工養殖還不足以滿足市場的巨大空缺,越南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捕撈野生海馬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中國海馬養殖產量進一步提高,我國野生海馬資源過度捕撈現象也會減少。
成海波說,海馬不僅是藥材,而且味道極為鮮美,可以成為市民餐桌上的美食。大規模養殖後,由於成本降低,市場價格也不會太高。而最新研究數據表明,全國沿海區域的野生海捕海馬數量僅為市場需求量的一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