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尾小海馬人工繁育成功 安家鰲山灣(圖)

2020-12-22 青島新聞網

    原標題:4萬尾小海馬安「家」鰲山灣

    經過反覆培育研究,落戶中國藍谷的一家公司,攻破了眾多技術難關,宣告中國大海馬在青島繁育成功。記者昨天了解到,5月份,首批4萬尾海馬將投放鰲山灣養殖池進行試驗,這也是青島首次大規模在養殖池內培育大海馬,標誌著青島海馬養殖產業正式啟動。目前,科研人員還將進行美國線紋海馬與中國海馬雜交品種實驗,將繁育出抗病和繁殖能力更強的「混血」海馬。

    南方「產」子青島成長

    昨天上午,在這家企業實驗室內,滿屋擺滿了各種大小不一的養殖缸,可愛的小海馬見到光亮後,不停地在水中遊來遊去。「海馬養殖技術有很大難關,經過幾年的培育,終於成功了。」該公司總經理成海波指著活潑可愛的小海馬興奮地說,海馬對海洋環境要求很高,加上抗病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大規模養殖成功率很低。他們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長期的繁育,突破了海馬養殖中的眾多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

    「冬季南方的環境適合海馬幼苗快速生長,而到了春夏,青島的海水溫度和環境,又正好是海馬生長的最佳條件。這種繁育方法,是根據南北方海洋環境特點,為養殖海馬量身制定的。」成海波說,北方養海馬相對於南方有很大優勢,南方夏天水溫較高,病害容易爆發,而在北方,水溫可控,病害相對少。去年,他們引進的中國大海馬親本,在南方「產」下首批小海馬苗,運回青島進行繁育後,已經有幾十萬尾小海馬正在健康成長。

    愛吃蝦蜢怕受驚嚇

    「海馬生活在海水裡,一般在沒有光照的情況下,都是靜靜地待著不動,吃飽了就睡。」成海波介紹,海馬對環境要求很苛刻,加上抗應激性比較差,如果鬧出大動靜,很容易導致減產。海馬是由雄性來繁育下一代的,為了讓它們更加適應環境,技術人員在養殖的缸體裡放置了一些木條、樹枝、海草等,來模擬海洋環境。雖然海馬遊動速度比較慢,卻只吃活動的東西,像小蝦蜢類的滷蟲,是它們比較喜歡的食物。

    一隻海馬從出生到成熟,生長周期需5個多月,包括食用的飼料等成本在10元左右。由於海馬十分嬌貴,所以養起來要格外仔細,每天都要清理池底,然後投餌餵食。

    美國種產下「混血」海馬

    「現在,從美國引進的線紋海馬親本,馬上就要繁育出小海馬了。這種『混血』的雜交品種,抗病和繁殖能力都很強。」成海波介紹說,美國線紋海馬是一種分布於大西洋兩岸的廣溫性海馬種,具有抗病能力強、存活率高、生長速率快等優良特性,不會大面積地死亡。中國海馬與線紋海馬雜交出新品種,將更加適合在青島養殖。

    中國大海馬繁育成功後,他們已經建立了專門的技術研發中心,進行中國大海馬與美國線紋海馬的雜交實驗,以提升人工繁育品質,實現產業化養殖。今年,首批雜交新品種海馬,將有望在青島繁育成功,到時這個新品種就可以在青島或山東沿海進行大規模養殖了。

    青島將建海馬交易中心

    記者了解到,海馬作為一種傳統的名貴藥材和觀賞魚類,備受國內外市場青睞,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專家介紹,目前海馬的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東亞,特別是中國,對海馬的需求主要在食用和藥用上,用於水族箱觀賞的相對較少。

    「野生海馬越來越少,繁育海馬也將對保護海洋生態起到推動作用。而海馬在青島大規模養殖,也是史無前例。」成海波說,按照規劃,海馬繁育成功後,他們將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以發展養殖合用社的形式,在沿海進行海馬規模化養殖,將建設北方海馬產業交易中心,開啟青島海馬產業發展模式。繁育海馬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平衡,另一方面還將利用自身優勢,籌建一所青島首個海馬科技館,讓青島市民和學生看到世界各地的海馬,成為科普和培養孩子興趣的科技基地。

    海馬將成餐桌美食

    「青島海域發現的海馬品種有日本海馬、刺海馬等。」成海波說,中國海馬養殖已有60年時間,先行者嘗試探索大海馬、三斑海馬、克氏海馬、日本海馬的養殖技術。然而,病害和繁育能力低的困擾使海馬養殖業一直無法取得突破,巨大的市場需求只能通過捕撈野生海馬。

    成海波說,海馬的人工繁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只有少數國家實現了海馬的工廠化養殖。目前海馬人工養殖還不足以滿足市場的巨大空缺,越南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捕撈野生海馬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中國海馬養殖產量進一步提高,我國野生海馬資源過度捕撈現象也會減少。

    成海波說,海馬不僅是藥材,而且味道極為鮮美,可以成為市民餐桌上的美食。大規模養殖後,由於成本降低,市場價格也不會太高。而最新研究數據表明,全國沿海區域的野生海捕海馬數量僅為市場需求量的一成左右。

相關焦點

  •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
    人工養殖條件下,需在 5 cm 左右進行食性馴化,馴化後則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長吻鮠發育性成熟一般需要 4~5 年時間,每年 4—6 月是其產卵季,在流態複雜的河床產卵孵化,親魚具有護卵的習性。其受精卵為黏性卵,懷卵量在 2 萬~14 萬粒,人工繁育時,需要將受精卵黏附於網片上進行孵化,或滑石粉脫黏後在孵化桶中孵化,脫黏方式相對不脫黏方式孵化率要高。
  • 大欽島鄉首次引進人工繁育黑魚苗破解網箱養魚困境
    今年以來,大欽島鄉積極破解產業制約,於4月份邀請山東省資環院專家進島實地勘察、座談,在此基礎上與煙臺泰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黑魚苗人工繁育工作。6月23日,鄉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隊赴煙臺泰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現場考察,目前,黑魚苗選優、繁育和馴化工作已完成,新品種具有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等特點,生長周期較野生魚苗縮短了半年以上,預計成活率可達80%。今年,大欽島鄉計劃投資120萬元,以東村為試點,先期引進人工繁育黑魚苗120萬尾進行試養,試養成功後,將進一步擴大引進規模。
  • 巴沙魚人工繁育技術要點_種苗技術(苗種培育)_水產養殖網
    巴沙魚具有肉質白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無肌間小刺等優點,同時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食性廣、耐低氧、易飼養等特點。原廣東省淡水名優魚類種苗繁育中心於2008年引進80尾巴沙魚後備親魚,2010年6月進行繁殖試驗,催產8尾親魚,共孵化出65萬尾水花,培育成3cm以上規格苗種25.8萬尾;目前巴沙魚繁育技術已成熟,每年可生產500萬尾3cm以上規格的苗種,廣東和海南已有養殖。
  • 浙江紹興市率先在內陸地區成功繁育南美白對蝦苗
    >作者:周國勇  「昨天又有2000萬尾蝦苗空運到青島,目前我們累計已賣出各類蝦苗近6億尾。」昨天,位於濱海新城的紹興市匯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鐵飛興奮地告訴記者,通過引進親本,他們成功繁育出南美白對蝦苗。據悉,南美白對蝦育苗以前都是在沿海地區開展,匯禾此舉開創了全國內陸地區育苗的先河。  原產美洲西海岸的南美白對蝦是鹹、淡水均可養殖的蝦種,但其孵化和繁育階段必須在海水中進行,且對溫度等外部環境條件要求較高,人工繁育的難度大。
  • 探秘我省人工繁育害蟲天敵如何進行
    每年一進入3月,他們就開始忙碌:栽種小油菜、白菜等飼養蚜蟲的食物,從田間地頭捕捉近3000頭異色瓢蟲種蟲,進行培育、繁殖。「到了4月份,我們的有害生物防治天敵繁育實驗室裡,上萬瓶實驗裝置裡全是不同階段的異色瓢蟲,它們有的在產卵,有的在孵化,還有的在羽化為成蟲……我們一邊監測每個階段的生長狀況,一邊投餵食物,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
  • 25.7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放歸金沙江
    視頻攝製:徐強 湯偉 陳旋10月24日,在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附近的碼頭旁,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被放歸金沙江其中放流4萬尾大規格子二代長江鱘,放流規模為國內最大,意味著長江鱘的全人工繁育技術已日臻成熟。
  • 百萬珍珠龍膽苗種「遊入」天津 明波水產人工繁育和高效養殖見證...
    據悉,首批100萬尾珍珠龍膽苗種全部被天津海發一次性訂購,該批苗種通過苗種繁育和循環水苗種中間培育階段,目前苗種平均規格已在10cm以上,健康活潑,是「南魚北育、南魚北養」的又一碩果,我市高效生態漁業優勢日益凸顯。&nbsp&nbsp&nbsp&nbsp車間一片忙碌,緊張而有序,標準化操作彰顯現代漁業風範。
  • 揭秘帝企鵝繁育過程 人工「剖蛋產」助「寶寶」降生
    圖為孵化期間,極地館中山站企鵝繁育中心為帝企鵝夫婦準備了「育兒產房」。楊毅/文 羅陽/圖近日,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極地館企鵝繁育中心的兩隻帝企鵝寶寶迎來了百天,這是繼2010年成功繁育中國首隻帝企鵝寶寶後,老虎灘帝企鵝家族隊伍又增添兩位新成員。孵蛋期:帝企鵝夫婦享受尊貴待遇孵化期間,極地館中山站企鵝繁育中心為兩對帝企鵝「夫婦」精心準備了「育兒產房」。
  • 尾山農場繁育優質亞麻種子每噸節省兩萬元
    東北網9月20日電尾山農場目前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亞麻種子繁育基地,該基地繁育的80多噸阿卡塔、狄亞那等世界先進亞麻種子,今年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喜獲豐收。  尾山農場從2001年開始大面積種植亞麻並獲得成功,但是由於亞麻品種品質差、抗逆性差、出麻率低,所以經濟效益並不高,而引進國外品種成本又太高,種植戶難以接受。
  • 不同硬度、pH值水質和簡易人工孵化裝置對七彩神仙魚繁育的影響
    雖然七彩神仙魚經過人工馴化在一般水質條件下可以正常生活,但其繁殖過程中產卵、受精等環節依然受到水質條件的嚴格制約。目前國內已有繁殖成功的案例,但在繁殖過程中仍然存在成活率不高、產量受限等問題。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方水質條件差異較大。目前國內七彩神仙魚成功繁殖多集中在北方及東南地區[2,3],西南地區尚未報導。
  • 青島七大盛產海貨海灣 鰲山灣鱸魚最出名
    自即墨海岸線向黃島新區海岸線延伸,分別是鰲山灣、嶗山灣、膠州灣、靈山灣、龍灣、琅琊臺灣、棋子灣。這七大灣產出了青島本地的海鮮,其中不乏知名的會場螃蟹、膠州鮁魚、龍灣海馬、西施舌等等。昨天,記者分頭探訪這七大灣,幾乎灣灣都有自己的特產,正是這些特產極大地豐富了島城市民的餐桌。
  • 親子音樂會奏響幸福樂章 珍稀海馬家族喜添新丁
    此次特展新增的「海馬明星」草海龍  在上海長風海洋世界工作人員的細心呵護和培育下,近日,館內的窄腹海龍成功誕下幼子,為海馬家族再添新丁,這也是館內迎來的首批人工繁育的小海馬。小海馬的誕生豐富了海馬王國的成員,組成了幸福的「海馬家庭」。11月5日,上海長風海洋世界特別舉辦家庭親子日活動,與親子家庭共慶首批人工繁育海馬寶寶的誕生,並舉辦了幸福溫馨的家庭親子音樂會。  活動當天,線上徵集的10組家庭和館內的遊客們一同參觀了瑰麗多姿的海馬展缸:灰海馬、日本海馬、虎尾海馬、庫達海馬、內冠海龍等等,種類繁多。
  • 銅仁學院水產學科團隊項目——山麻魚人工繁育取得階段性成果
    本土野生魚類人工育苗有望變成現實。近日,在我校水產養殖學專業產學研基地——貴州東億農業有限公司的魚苗孵化車間內,我校水產學科團隊、生態漁業專班成員開展的山麻魚人工繁育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共繁育出水花魚苗近萬尾。
  • 青海人工繁育雪豹姐妹花迎來一周歲生日
    中新網西寧5月27日電 (李江寧)5月27日,記者從西寧野生動物園獲悉,國內現存第2隻和第3隻人工繁育雪豹迎來一周歲生日。圖為生日當天的「小雪」油畫。 李江寧 攝據了解,這兩隻小雪豹是西寧野生動物園繼2016年成功繁育一隻雌性雪豹(傲雪)後,在2019年5月27日再次繁殖一對雌性雪豹雙胞胎,為國內現存第2隻和第3隻人工繁育雪豹。圖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正在為雪豹姐妹製作「生日蛋糕」。
  • 珍稀植物大果藤黃實現人工繁育
    原標題:珍稀植物大果藤黃實現人工繁育   大果藤黃是我國僅分布於雲南德宏和西藏墨脫的珍稀狹域特有植物,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來自德宏州瑞麗市林業局的消息,該局已成功實現大果藤黃的人工繁育,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 上萬尾海馬乾,23.01千克!廣西2男子涉嫌走私被捕
    上萬尾海馬乾鋪上籃球場 !廣西破獲一起非法運輸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案海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所列瀕危物種,國家明令禁止走私、非法運輸,但由於海馬乾是名貴藥材,其所帶來的暴利常刺激不法分子鋌而走險。
  • 成都禁售畫眉八哥鷯哥鳥市蕭瑟 預計兩年後人工繁育產業成熟
    鷯哥溯源畫眉、鷯哥和八哥 全城人工繁育單位僅1家成都市林業部門的這一決定,鳥市商家們大多不太理解。鳥市商家閔先生在質疑的時候也也坦然承認,目前成都市面上的畫眉、鷯哥和八哥,人工繁殖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但從數據來看,這三種鳥人工繁育的現狀,遠不止「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麼簡單。在今年6-9月開展的專項行動中,成都林業部門發現,全成都開展人工繁育畫眉和鷯哥的單位僅有1家。「就這一家,都是養殖規模較小,還沒加載活體標記,也就是沒給鳥上身份證、無法溯源證明是人工養殖的那種。」
  • 中國僅剩27隻野生虎 其他6000多隻均為人工繁育
    與此同時,人工繁育的老虎則有6000隻之多,這些老虎無法被成功放歸到野生環境,國內的保護區也無法容納更多的野生虎。野生虎與人工繁育虎數量之間的巨大差距,折射出的是各方在保護瀕危動物的科學理念上難以填平的鴻溝。7月29日是全球老虎日,《環球科學》記者的調查和採訪,可以帶你看清老虎生存的現狀。
  • 攻克人工繁育養殖難題!虎斑烏賊有望7月「遊」上寧波人的餐桌
    蔣霞敏團隊培育出的虎斑烏賊早在2011年,「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就已經成為市科技局的擇優委託項目。該項目由寧波大學承擔,在蔣霞敏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深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摸清了虎斑烏賊的繁殖規律。人工繁育虎斑烏賊並不容易。首先要考慮運輸中的死亡率。
  • 壹現場丨販賣祖傳繁育鸚鵡 飼養者一審獲刑10年後上訴
    事發丨出售41隻鸚鵡 養殖場老闆「獲利」1萬餘元祖上喜歡飼養,已經去世的老父親遺留下一些鸚鵡,天津市津南區的胥家忠接手後開始飼養和繁殖。2018年12月,他的養殖場獲得了有關部門出具的「人工繁育」許可,養殖場共飼養並繁育2000多隻鸚鵡。每天的飼養需要大量的飼料,有一部分鳥甚至已經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