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杜濤攻克國際難題 養殖沙錐魚成功「遊上餐桌」

2021-01-11 水產養殖網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杜濤攻克國際難題 養殖沙錐魚成功「遊上餐桌」2015-11-03 22: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湛江日報        瀏覽量: 4932 次 我要評論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杜濤耗時多年,苦心鑽研,終解決沙錐魚從野性到馴養繁殖的國際難題,成功讓養殖沙錐魚「遊上餐桌」。

  一把飼料扔進魚池,一群細長的魚苗迅速聚攏爭食,完全不怯人,這是日前記者現場採訪所見,讓人很難相信,這些以應激性強著稱的沙錐魚已被馴化,人工繁殖在魚池中。沙錐魚(多鱗鱚魚)以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著稱。近年來,為追逐利潤,一些捕撈者採取了極端的捕撈方法,致使該魚種資源頻臨枯竭,價格也水漲船高。
&nbsp
  為讓市民吃到價廉物美的沙錐魚,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杜濤耗時多年,苦心鑽研,終解決沙錐魚從野性到馴養繁殖的國際難題,成功讓養殖沙錐魚「遊上餐桌」。

課題組人員在魚池內作業。


&nbsp
  結緣:從不愛吃魚到至愛沙錐魚
&nbsp
  「這盤魚你們吃吧,我現在不吃沙錐魚。」就餐時間,一盤煎得金黃的沙錐魚被端上餐桌,杜濤卻捨不得動筷子。十年的苦心鑽研,讓杜濤對沙錐魚的愛經歷了從「愛吃到捨不得吃」的轉變。
&nbsp
  杜濤從小在遼寧撫順長大,內陸極少能吃到海魚,每每吃魚時,杜濤總被淡水魚的魚刺刺傷,他也由此養成了不愛吃魚的習慣。1987年,杜濤入讀湛江市水產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前身),他也由此第一次品嘗到了沙錐魚的美味。
&nbsp
  一次,因學習太累,杜濤讓同學幫忙打飯,回到宿舍後,打開飯盒的他才發現,飯盒內裝著一條細長被煎至金黃的小魚。向來不愛吃魚的杜濤也只好勉為其難地動了筷子。魚肉入口後,杜濤才發現,這魚不僅魚刺少,而且魚肉口感鮮美沒有泥味。「這是我第一次吃到這麼鮮美的魚,當時的價格還只是一毛錢一條。」杜濤說,此後沙錐魚幾乎成了他唯一愛吃的魚。畢業後,杜濤先後搞過科研、從商等工作。2005年,正在搞美國紅魚種苗培養的杜濤被朋友問及,為何不搞沙錐魚的種苗培養時,杜濤才知道因過度捕撈,沙錐魚已經賣到10多元錢每500克。為讓更多市民吃到價廉物美的沙錐魚,也為了保護這種資源頻臨枯竭的魚種,杜濤決定開展「多鱗鱚繁殖生物學全人工繁育技術研究」課題。

課題組人員把成品魚放入循環池繼續培育。



  艱辛:劈風斬浪採集沙錐魚親魚
&nbsp
  2005年,杜濤正式成立課題組,開始沙錐魚馴養繁殖的研究,課題組查閱國內外的相關資料,發現少有記載。要成功實現沙錐魚養殖,就必須先採集到沙錐魚親魚,並馴化育出魚苗,但沙錐魚應激性強,一旦被捕撈起來,便拼命掙扎,直至死去,想通過正常途徑馴化幾乎不可能,課題開展困難重重。
&nbsp
  一開始,杜濤和課題組工作人員選擇到各大海產品市場挑選體表完整的沙錐魚,帶回實驗室飼養,但這些魚往往第二天便遍體通紅,陸續死去,最多活不過5天。為得到更好的馴化魚種,杜濤和課題組決定隨漁民出海捕魚。
&nbsp
  從湛江本地海域到陽江、海南等多個海域,杜濤從一個科研人員曬成了皮膚黝黑的漁民,甚至差點在海上遇險。聽說東海島的沙錐魚品種優良,杜濤凌晨2點隨漁船從硇洲島前往東海島海域捕魚,在抵達該海域時,漁船遇到暗流,海況複雜,狂風肆虐,一陣陣海浪猛烈敲打船身。杜濤出現了嚴重的暈船反應,為保安全,他緊貼在船上,握緊船身,漁船在波濤中艱難前行,直至第二天下午3時這艘小漁船才安全返岸。
&nbsp
  儘管課題鑽研過程充滿艱辛,但杜濤從未放棄,課題開展僅半年,前期申請的2萬元經費便花完,為堅持科研,杜濤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資的一部分繼續開展工作。

課題組人員在魚池內作業。



  成果:首次成功繁育&nbsp6.3萬尾沙錐魚苗
&nbsp
  經過奔波各地海域精心挑選沙錐魚魚種,杜濤發現經過誘捕籠捕獲的沙錐魚存活率最高,通過長期積累篩選,2012年年初,終於有96條沙錐魚被成功馴化。
&nbsp
  為讓沙錐魚儘快育苗,杜濤決定採用自然光線同期等方法,模擬自然生態條件。給沙錐魚投放蝦肉、魷魚肉等混合而成的魚料。「為了讓沙錐魚儘快產卵,這些飼料可是下了大成本,裡面添加了魚肝油、維生素等營養強化劑,可對沙錐魚進行性腺催熟。」杜濤說,沙錐魚性腺成熟後,又利用水流刺激自然產卵,注射催產藥物進行人工催產的辦法,使沙錐魚成功產卵。2012年5月終於順利馴化出6.3萬尾魚苗。
&nbsp
  「第一批魚苗被馴化出時,當天晚上總算睡了個安穩覺,課題組幾個人一起圍著魚池傻笑。」杜濤說,原本最愛吃沙錐魚,從事沙錐魚魚苗研發後,卻開始懷著一種敬仰,一直捨不得吃。現在沙錐魚魚苗已培育出來,給海產養殖戶投放養殖,人工養殖沙錐魚終於成功「遊上餐桌」,但下一步將進行大規模人工繁育實驗,進一步提高養殖沙錐魚的品種質量。
&nbsp
  影響:破解沙錐魚全人工繁育難題
&nbsp
  沙錐魚被馴化繁育這一消息一經傳出,在業界轟動一時。2013年年底,省科技廳委派廣東省科技信息中心相關專家到廣東海洋大學東海島海洋生物研究基地、硇洲島等地對多鱗鱚(沙錐魚)繁殖生物學全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進行探討,了解其從野性到馴養的科學意義。同年,「多鱗鱚繁殖生物學全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項目獲得湛江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湛江市科技局組織專家鑑定時曾表示,此研究項目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nbsp
  據了解,沙錐魚為世界性淺海魚類,具有廣溫廣鹽的特性。其肉質鮮嫩味美,含有一種具有5個雙鍵的長鏈脂肪酸,可防止血栓形成,對治療心血管等病有療效,深受市民喜愛。沙錐魚的馴養繁殖成功,不僅讓市民有望吃到價廉物美的沙錐魚,更為該魚種自然資源的恢復提供了技術保障,有助進一步開展廣溫廣鹽性魚類深入系統研究。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攻克人工繁育養殖難題!虎斑烏賊有望7月「遊」上寧波人的餐桌
    目前正處于禁漁期,照理寧波人是很難吃到鮮活海鮮的,但5月22日,記者從寧波市科技局了解到,寧波大學的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項目取得了新突破,現已培育出大量小烏賊,有望今年7月端上市民的餐桌。該項目由寧波大學承擔,在蔣霞敏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深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摸清了虎斑烏賊的繁殖規律。人工繁育虎斑烏賊並不容易。首先要考慮運輸中的死亡率。蔣霞敏教授說,把虎斑烏賊從廣東用汽車運到寧波,得五六十個小時,雖然運輸途採用尼龍袋充氧打包,並控制好溫度與苗種密度,但還是難免會讓虎斑烏賊因晃動而不安。
  • 「一條魚」遊出脫貧路 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助西藏亞東縣脫貧
    兩年前,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成功脫貧「摘帽」。人口僅有1.3萬人的亞東縣能夠脫貧,以鮭魚為代表的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條魚帶動了南部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如是說。如今,亞東鮭魚成了響噹噹的品牌,這樣的變化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的組團攻堅。
  • 這所海洋大學,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孕育出生生不息的藍色希望
    10月24日,國際知名雜誌Nature(自然)發表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劉濤教授作為合作作者完成的國際1KP項目(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成果,作為目前已完成的全球規模最大的基因組研究計劃,該項目歷時9年,總計完成了1124種植物(包括藻類 220種)的測序,劉濤教授主要負責41種重要大型海藻轉錄樣本製備和進化分析,該工作是中國海洋大學深度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大連海洋大學劉鷹教授:LED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發展
    近日,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與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
  • 王武教授追思會在上海海洋大學舉行
    3月25日,王武教授追思會在上海海洋大學舉行。
  •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杜炳旺:讓世界目光聚焦中國農場動物福利的未來
    中國網訊  (記者 魏博 實習記者 陳慧)第三屆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大會將於9月19日-20日在青島舉行,大會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與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CAPIAC)聯合主辦。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杜炳旺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主辦方的強強聯合,讓世界眼光聚焦中國農場動物福利的未來,預計這次大會將在國內外產生巨大的影響。
  • 上海海洋大學組團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摘帽
    日前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成輝說。  他的初心,也映射著上海海洋大學作為一所農科院校的初心。10月8日,教育部第二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推選結果公布,上海海洋大學「一條魚帶動了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項目入選,高校專家走出校門、走出上海,以組團模式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
  •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水產技能大賽在廣東海洋大學舉行
    繼成功舉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國際水產博覽會之後,湛江再迎水產界盛會,11月22日至24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水產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水產學科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聯席會主辦,廣東海洋大學承辦,廣東恆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首屆全國大學生水產技能大賽在廣東海洋大學(湖光校區)舉行。來自全國54所高校的近300名選手同臺競技,展示我國高校水產類專業學生的實操技能和專業綜合素養。
  • 中高檔魚養殖新貴馬友魚:病害少 鹹淡水都能養
    由於馬友的特殊生理結構——鰓蓋骨很小,鰓絲面積小且疏離,氧氣交換能力較差,使得馬友一旦離水即刻死亡,加之捕撈時馬友應激性強、易損傷,難以活魚運輸等原因,造成了食客們在餐桌上難以吃到鮮活馬友,而只能吃到冰鮮或鹽醃製的馬友。在突破人工繁育技術之前,馬友魚苗缺失,少有養殖,捕撈的野生馬友苗數量少,難以進行大面積養殖,即使少部分地方有馬友養殖,也難以成規模。
  • 清華女教授顏寧為何棄國歸美,她最近攻克了困擾國際50年難題
    清華女教授顏寧為何棄國歸美,她最近攻克了困擾國際50年難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已經有能力與世界其他強國一較高低,甚至在很多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對待人才的機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7年,全球學術界一度因為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棄國歸美」的消息引發轟動。為何顏寧的選擇會引發巨大爭議?
  • 浩海求索是 謀海濟國功——建設海洋強國路上中國海洋大學的奮勇擔當
    向海圖強育棟梁「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才,應國家需要」是1924年中國海洋大學建校之初就確立的辦學宗旨,歷經近百年風雨,中國海洋大學始終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說。30多年來,包振民和他的團隊以「讓扇貝產業旺起來、養殖戶的腰包鼓起來、老百姓的餐桌靚起來」為己任,陸續攻克貝類遺傳學和育種領域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助力沿海漁民走上了小康道路。他領銜完成的創新成果「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成為該年度水產科學領域僅有的國家技術發明獎。
  • 七星魚養殖辛酸路
    七星魚養殖經過了六年的七星魚養殖,今天可以說終於走出來了,這六年經歷過的風風雨雨,曾經的放棄,再堅持。剛開始的時候,就因為發現了我們本地野生的七星魚比市場上雜交的七星魚好看,就覺得這個一定有市場,所以就這樣子進入了這一行。但是睡夢都沒想到繁殖這一塊那麼難,頭幾年的繁殖失敗,幾度都想放棄,後來經過四年的繁殖,養殖成功,還高興了一陣子,可以說是因為中央七臺致富經的主人公,給了我堅持的理由,其實一個人的創業真的很難。
  • 八爪魚育苗攻克世界難題,水產養殖業將迎來新品種
    3日,在莆田南日島上的海水網箱裡,1000多隻真蛸在海水中遊動,個頭大的已經達1500克以上。「再過一個月,它們的體重即可增至2千克,進入市場流通。」養殖戶張金水介紹,從事真蛸養殖近二十年,這次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 「臺灣第一魚」蝨目魚正式「遊進」華東市場
    「臺灣第一魚」蝨目魚正式「遊進」華東市場2012-03-09 09:5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蘇州日報由於每百克肉含蛋白質幾乎和牛奶相當,因此在英語中被稱作「milkfish」(牛奶魚)。  &nbsp  素有「臺灣第一魚」之稱的蝨目魚正式「遊進」華東地區。昨天下午,在首站蘇州舉行的「臺灣第一魚———蝨目魚美食發布會」上,蝨目魚在大陸地區被正式命名為「狀元魚」。國臺辦副主任鄭立中專程趕來祝賀。一個美食發布會,為何會引起國臺辦領導的興趣?
  • 清華女教授棄國抱美?攻克困擾國際50年難題,科學真的無國界嗎
    接下來您每天都能夠收到免費的國際諮詢喲!中國發展迅速離不開我們人才的付出,人才的重要性在當今時代越來越明顯。在這個時代,出去留學的學生有很多,一些人在外留學畢業後會回到祖國做貢獻,還有一些人直接留在了國外。我們清華大學一名女教授就在美國留了下來,如今又為美國做出巨大貢獻,困擾了國際50年的難題被她攻克。
  • 全國經濟大省廣東、江蘇的海洋高校:廣東海洋大學vs江蘇海洋大學
    建校歷史廣東海洋大學:創建於1935年,當時的校名是廣東省立高級水產職業學校,後來升級為農業部直屬的湛江水產學院。直至1997年,水產學院和當時的湛江農業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了湛江海洋大學。2005年,經教育部批准,湛江海洋大學更名為廣東海洋大學。
  • 大陸觀賞魚養殖逐步興起 臺灣觀賞魚養殖具有多項優勢
    年出口超億尾  大陸觀賞魚養殖逐步興起  「我在臺灣就是從事熱帶觀賞魚養殖的,因為海南與臺灣氣候等條件相似,就選擇了到海南發展。」海南省觀賞魚產業協會會長林碧山對記者表示,海南光熱富足,全年可露天養殖,魚苗生長快、體質好,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目前養殖佔地近5000畝,擁有300多個品種,年產值5億多元。
  • 清華女教授棄國歸美,為美又立新功,困擾國際50年難題被攻克
    如今中國的發展勁頭很猛,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和世界其他強國較量,很多在外留學的人才爭先恐後希望回歸祖國,但其中也不乏例外,2017年,全球學術界一度因為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棄國歸美」的消息引發轟動。回國後,顏寧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還成功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在清華任職的10年時間裡,為我國培養出了很多人才,而且她還帶領團隊攻克了很多研究項目
  • 廣東珠三角外最好的兩所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和汕頭大學
    不過汕頭大學的畢業典禮應該是汕頭大學在外地唯一所知的亮點了。大家可以在B站上觀看一下,小編當年都被吸引想報考,可惜的是分數不夠。可以依舊是這樣汕頭大學也是除了廣東珠三角的大學外的最好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我們來說說廣東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的起點並不低,是一所省部共建的一所海洋類大學,同時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海洋類大學的之一。雖然在發展中慢慢的落後於幾所海洋大學,但依舊是廣東最好的海洋大學,因為廣東就一所海洋大學。
  • 廣東海洋大學團隊攬金而歸
    11月19日晚,2020年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頒獎晚會在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舉行。廣東海洋大學「海水稻—中國新飯碗」項目團隊在本次大賽總決賽中表現優異,榮獲金獎,攬金而歸。據了解,此次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由教育部聯合11部門主辦,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促進「網際網路+」新業態形成,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大賽共有來自國內外117個國家和地區、4186所學校的147萬個項目、631萬人報名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