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繞不開的健康話題,很多人談「癌」色變。
癌症基本的發病原因就是每個人體內的攜帶的癌症基因被激活,而激活癌症基因的物質,我們稱之為「致癌物」。
「致癌物」這個詞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廣告中、健康講座、醫院知識宣傳中都能看到關於致癌物的介紹。
除了香菸、檳榔等大家熟知的致癌物,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致癌物。
我們先來看一下致癌物是如何分級的?
按照 WHO的分級,致癌物一般分為:
Ⅰ級:通過實驗室以及大數據調查可以明確地確定該物質對人體是致癌的。;
II A級:實驗室動物實驗明確可致癌,但是大數據調查無充足證據;
ⅡB級:實驗室和大數據人體調查都沒有充足證據,所以該物質為可能有致癌性。Ⅲ級:無法分類;
Ⅳ級:致癌性無法確定。但是這個分級也不全面,因為有未被證實的致癌物,也就不能分級;
編輯
那麼生活中常見的致癌物有哪些?
鹹魚
中式鹹魚在201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致癌物。
大量食用鹹魚,對人體有害,因為醃漬食品中鹽分多,經常食用會導致鹽攝入量過高,最終導致高血壓。
並且鹹魚一般需要長時間醃漬,其中亞硝酸鹽成分會累積較多,會對內臟,特別是肝臟有損害。在攝取過多的情況下,還會引起一系列的中毒反應。
我們平日烹飪鹹魚一般也多會採用油炸、燻烤等方式方式。鹹魚經醃漬後,其營養成本身分發生了變化,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是必不可少的,再使用炒、燻等方法烹飪,又會使鹹魚的蛋白質結構發生變化,會產生更多有害物質。
鹹魚是逢年過節難得的佳餚,偶爾吃一次兩次沒關係,但是不能養成經常吃鹹魚的壞習慣。
黃麴黴素
黃麴黴菌是由黃麴黴菌產生的,而黴菌存在於黴變食品中,比如發黴的花生、玉米等。
當然,日常吃的其他食物,如果貯存不當,可能也含有對人和動物有致癌作用的黃麴黴素。
除食品外,如果環境潮溼,比如:廚房中案板、筷子等處也會發黴,產生黃麴黴素。
可見,黃麴黴毒素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黃麴黴素是一種劇毒物,能誘發肝癌,並已經被證明可以引起腎、腦等器官的病變。
黃麴黴素致癌量僅為1毫克,致死量為20毫克。為了不誤食黃麴黴素,最好的控制方法是防止食物發黴,更不要為了可惜食物而吃發黴的食物。
有人可能會想到「開水煮沸應該會殺滅這種毒素」,但萬萬想不到的是水沸的高溫根本不能殺滅它,只有溫度達260度才能分解這種毒素。
苯並芘
在燒烤和油炸食品中隱藏著大量的致癌物質「苯並芘」,這類食物油脂大,並且聞起來味道好,吃起來很過癮,但是,苯並芘是一種強致癌物質。
因為它是一種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在人體肝臟代謝後,產生大量的分子代謝中間體,改變目標細胞的結構,繼而影響細胞DNA。
苯並芘可以誘發皮膚癌,消化系統癌,肺癌等多器官癌症。
按照食品安全規定,肉製品和食品中苯並芘應小於5微克/kg;植物油中的苯並芘應小於10微克/kg。
所以高溫爆炒、烤制等烹飪方式很容易造成苯並芘超標。
也就是說,為了健康,平時應該要少吃油炸、烤肉食品,也要注意烹調時油溫不要過高,避免吸入過多廚房油煙。
這些致癌生活中常存在的致癌物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
從整體上說,許多物質的致癌性需要劑量和時間的雙重作用。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健康意識,避免過度接觸某些致癌性物質,畢竟一些致癌物對肝臟、腎臟的損傷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