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民在超市選購培根火腿腸。 重慶晨報記者 雷鍵 攝
市民在超市挑選溼巾。 重慶晨報記者 雷鍵 攝
據中新社電昨晚,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表最新報告,把加工肉製品列為致癌物。BBC報導稱,世衛組織表示,加工類肉製品例如培根、香腸和火腿等會引發癌症。報告稱,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會使患結腸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報告還指出,另有有限的證據表明紅肉可能致癌。
報告中把熱狗、火腿等列為1A級「一類致癌物」,同在「一類致癌物」列表的有菸草、石棉和柴油發動機尾氣等。牛肉、羊肉和豬肉等紅肉類被歸類為「疑似致癌物2A級」,和其在同一列表中的有草甘膦。2A組物質意味著可能對人體有致癌性。
加工肉製品,即經過煙燻、醃漬、添加化學物等方式處理的肉製品。報導稱,科學家相信,食用這些食品,「可能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分析稱,本結論可能會對農業帶來沉重打擊,還有快餐行業。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是世衛組織下屬機構,成立於1965年,主要進行有關癌症病因的研究。該機構將致癌物的風險分為「致癌、致癌可能性較高、可能致癌、致癌程度不確定和可能不致癌」五個級別。
■市民熱議
哪些不致癌 世衛組織咋不說?
火腿培根成致癌物的說法從24日一經報導,立刻在網上「炸開了鍋」。有網友吐槽,世衛組織五個分類標準中沒有「不致癌」這一項,那大夥該吃什麼啊?也有網友找出以往的新聞:美國116歲長壽老人曾表示,自己長壽的秘訣就是每天早上吃四片培根。
有市民表達了擔心憂慮,也有市民表示無法理解。營養專家表示,加工肉製品可能致癌其實早就有類似說法,但也是增加患癌風險。
「培根火腿都是致癌物?聽到這個消息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昨日,市民譚小姐在朋友圈滿懷擔憂地說。市民董先生感慨:「真不知道該吃什麼食物才放心,作為吃貨好糾結。」
昨天,記者來到觀音橋的幾家麵包店和超市查看,火腿和培根仍然有銷售,只是購買的市民較以往略有減少。隨後記者來到周邊其他幾家超市,火腿和培根依然在銷售中。一位服務員表示,沒有接到下架的通知,兩種商品銷售數量也只是略有下降。
■專家觀點
新鮮紅肉可能致癌?不認同
培根和火腿致癌這樣的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重慶晨報記者就此採訪了重慶多家醫院營養科醫生,不少醫生表示加工肉類製品可能致癌,很久前就有類似的說法。
重慶第三人民醫院高級營養師劉莉表示,報導中所說的加工肉製品可能是指使用煙燻、醃製和添加化學物品等方式處理過的食物,除了火腿和培根外,還包括一些燻肉和香腸。「如果所說的是經過這些方法處理的食品致癌,那其實早已有類似的說法。」劉莉說,醃製和燻制的食物通常含有更高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而製作過程中的添加劑產生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物質才是真正致癌的物質。劉莉說,醫生平時遇到諮詢的病人時也常告誡其少吃醃臘製品,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健康,大家擔心吃多了傳統工藝製作的香腸臘肉會對身體不好。
世衛組織認為新鮮紅肉較安全,但仍被列為「較可能致癌物」,這是僅次於「致癌物」的第二個等級。報導表示,科學家相信,賦予肉類紅色的物質會破壞腸內黏膜。
對這樣的觀點,劉莉表示,紅肉是營養學上的詞,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通常微量元素鐵含量較高。「一般提倡病人吃紅肉,所以我對這個說法不太認同。」
劉莉說,說紅肉較可能致癌是指製作方法或使用添加劑的情況下。「紅肉富含蛋白質,其他各種營養物質也都有。」劉莉說,其他食物也或多或少含有相同成分,只是含量高低問題,單純的說新鮮紅肉「較可能致癌」顯得有些片面。重慶晨報記者傅柃暢
致癌物分類
第一類致癌
菸草、酒精飲料、黃麴黴素、檳榔、中式鹹魚等明確有致癌作用的致癌物。
第二類很可能致癌
丙烯醯胺、鉛、4-甲基咪唑等可能性較高的致癌物質。這類物質在動物實驗已證實有明確的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的證據還比較有限。生活中如果經常採用高溫油炸、高溫油煙烹製食物,接觸到丙烯醯胺的機會就比較大,應儘量避免。
第三類可能致癌
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不充分,但是對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手機輻射就在此列。
第四類致癌度不確定
蘇丹紅色素、膽固醇、咖啡因、三聚氰胺、糖精等尚不能分類的致癌物。這類物質動物和人群研究的致癌證據都不充分,或動物實驗證據充分,但人群研究則明確無致癌作用。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食物可以不顧數量放心吃,因為它們雖然不致癌,但可以帶來其他健康風險。
第五類很可能不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