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馬過河爾(原創)
最近在讀《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書裡有很多觀點,初讀起來新奇有趣,思考起來卻又沉重。
一個人的個性,是受基因影響大,還是後天的成長環境大呢?
答案是後者,有人反駁說,兄弟姐妹有相同的父母,在同一個家庭裡長大,有同樣的成長環境,為什麼個性還各不相同?難道不是基因在起作用嗎?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不會改變答案,理由讓人淚目。
因為,就算是親生的兄弟姐妹,也不具有「一模一樣」的父母,每個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說這些兄弟姐妹,可以說是在不完全相同的家庭環境裡成長。
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了,來看曾經火爆一時的都市家庭情感劇《都挺好》,劇中女主角蘇明玉有兩個哥哥,大哥蘇明哲,二哥蘇明成。媽媽趙美蘭在家是絕對權威,平時說一不二,爸爸蘇大強窩窩囊囊,毫無主見又自私小氣。
明玉從小就不受家人待見,一直被家庭邊緣化。
她和兩個哥哥,是在同一個家庭裡長大,貌似有著完全的成長環境,但是看看重男輕女的明玉媽媽,是怎麼區別對待明玉和她的兩個哥哥的?
明玉的媽媽對哥哥們的事,是有求必應,為他們出國留學,換車買房,花多少錢都願意,還不惜賣了自己的兩間住房,而對明玉呢?連中考的複習資料也不給買。
明玉高中學習成績優異,可以衝刺北大清華,她的理想也是想和大哥一樣,上清華,然後去美國史丹福大學留學。可惜她卻被迫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只能報考有經濟補貼的師範院校。
印象特別深的一幕,早餐桌上,明玉受到的區別對待,哥哥有牛奶雞蛋,明玉只有一碗炒米飯。
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每個家庭都會養育好幾個孩子,物質資源條件差的年代,誰家的父母能做到無差別對待每一個子女呢?誰家沒有個爹不疼娘不愛的熊孩子啊!
所以說,一個人的個性,不是由基因起決定作用的,是由Ta的成長環境起主要決定作用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自己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0—6歲這個階段的經歷影響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份世界兒童狀況報告中指出:一個政府要想改善人民生活,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兒期的早期撫育方面進行投入。但不幸的是,對孩子和國家來說,幼兒期是最不受關注的階段。
許多人不願意去思考,我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真實原因,更不願意去思考犯罪的童年起因。在許多發達國家,雖然人們似乎生活在「抱怨文化」之中,特別容易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卻仍然很維護他們的父母。
還以電視劇《都挺好》為例,自小就不受父母待見的蘇明玉,一直被邊緣化,在孤獨扭曲的環境中長大。從18歲上大學起,明玉就和家裡斷絕經濟往來,還曾發誓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可在她媽媽去世後,她還是因親情羈絆,重又跌入蘇家的泥潭之中,在蘇家的一次次危機出現時,出手相助。
劇中蘇明玉的成長遭遇,戳中了多少成年人的痛點,在淚水中看到了關於自己青少年時期,一個相對真實的敘述,那是永遠也不願意被提起的過往,那段不被愛的情感孤兒。因為那樣對待們的,不是別人,是父母,是給與自己生命的恩人。
《都挺好》在劇終,安排蘇明玉擺脫了情感枷鎖,與自己的童年遭遇和解,實現了回歸大家庭,重又找回了親情。
其實太多的觀眾對這個蘇家強行和解,強拗的美滿結局,是不買帳的。網絡評價說:結局處理太爛,觀眾在被戳中痛點時,含淚打出的高分,又在結局的牽強中將其拉低。
奧利弗·詹姆斯,是一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者,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將多年的研究成果整合成《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
家人的期待是否讓你困擾?你的生活中充滿了嫉妒、競爭或不自信等元素嗎?與別人交往時,你是否總會陷入同一種破壞性的模式中?
通過閱讀本書,可以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認清真實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來處理原生家庭問題,更好地理解和保護家人,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奧利弗·詹姆斯還著有《天生非此:家是然後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等,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可一併找來閱讀,更系統深入地獲取原生家庭生存關係的指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小馬過河爾 和你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