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同是兄弟姐妹,也沒有「一模一樣」的父母

2020-08-21 小馬過河爾

文|小馬過河爾(原創)

最近在讀《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書裡有很多觀點,初讀起來新奇有趣,思考起來卻又沉重。

一個人的個性,是受基因影響大,還是後天的成長環境大呢?

答案是後者,有人反駁說,兄弟姐妹有相同的父母,在同一個家庭裡長大,有同樣的成長環境,為什麼個性還各不相同?難道不是基因在起作用嗎?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不會改變答案,理由讓人淚目。

因為,就算是親生的兄弟姐妹,也不具有「一模一樣」的父母,每個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說這些兄弟姐妹,可以說是在不完全相同的家庭環境裡成長。

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了,來看曾經火爆一時的都市家庭情感劇《都挺好》,劇中女主角蘇明玉有兩個哥哥,大哥蘇明哲,二哥蘇明成。媽媽趙美蘭在家是絕對權威,平時說一不二,爸爸蘇大強窩窩囊囊,毫無主見又自私小氣。

明玉從小就不受家人待見,一直被家庭邊緣化。

她和兩個哥哥,是在同一個家庭裡長大,貌似有著完全的成長環境,但是看看重男輕女的明玉媽媽,是怎麼區別對待明玉和她的兩個哥哥的?

明玉的媽媽對哥哥們的事,是有求必應,為他們出國留學,換車買房,花多少錢都願意,還不惜賣了自己的兩間住房,而對明玉呢?連中考的複習資料也不給買。

明玉高中學習成績優異,可以衝刺北大清華,她的理想也是想和大哥一樣,上清華,然後去美國史丹福大學留學。可惜她卻被迫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只能報考有經濟補貼的師範院校。

印象特別深的一幕,早餐桌上,明玉受到的區別對待,哥哥有牛奶雞蛋,明玉只有一碗炒米飯。

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每個家庭都會養育好幾個孩子,物質資源條件差的年代,誰家的父母能做到無差別對待每一個子女呢?誰家沒有個爹不疼娘不愛的熊孩子啊!

所以說,一個人的個性,不是由基因起決定作用的,是由Ta的成長環境起主要決定作用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自己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0—6歲這個階段的經歷影響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份世界兒童狀況報告中指出:一個政府要想改善人民生活,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兒期的早期撫育方面進行投入。但不幸的是,對孩子和國家來說,幼兒期是最不受關注的階段。

許多人不願意去思考,我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真實原因,更不願意去思考犯罪的童年起因。在許多發達國家,雖然人們似乎生活在「抱怨文化」之中,特別容易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卻仍然很維護他們的父母。

還以電視劇《都挺好》為例,自小就不受父母待見的蘇明玉,一直被邊緣化,在孤獨扭曲的環境中長大。從18歲上大學起,明玉就和家裡斷絕經濟往來,還曾發誓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可在她媽媽去世後,她還是因親情羈絆,重又跌入蘇家的泥潭之中,在蘇家的一次次危機出現時,出手相助。

劇中蘇明玉的成長遭遇,戳中了多少成年人的痛點,在淚水中看到了關於自己青少年時期,一個相對真實的敘述,那是永遠也不願意被提起的過往,那段不被愛的情感孤兒。因為那樣對待們的,不是別人,是父母,是給與自己生命的恩人。

《都挺好》在劇終,安排蘇明玉擺脫了情感枷鎖,與自己的童年遭遇和解,實現了回歸大家庭,重又找回了親情。

其實太多的觀眾對這個蘇家強行和解,強拗的美滿結局,是不買帳的。網絡評價說:結局處理太爛,觀眾在被戳中痛點時,含淚打出的高分,又在結局的牽強中將其拉低。

奧利弗·詹姆斯,是一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者,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將多年的研究成果整合成《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

家人的期待是否讓你困擾?你的生活中充滿了嫉妒、競爭或不自信等元素嗎?與別人交往時,你是否總會陷入同一種破壞性的模式中?

通過閱讀本書,可以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認清真實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來處理原生家庭問題,更好地理解和保護家人,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奧利弗·詹姆斯還著有《天生非此:家是然後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等,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可一併找來閱讀,更系統深入地獲取原生家庭生存關係的指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小馬過河爾 和你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你看不懂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為什麼有的人在擇偶時,會不由自主地選擇與父母有相同缺點的人成為伴侶?生命充滿不確定嗎?《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恰恰想告訴你: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是過去經歷的一種表達。看似不確定的人生表象,早已在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寫上了既定的密碼。
  • 從你的原生家庭,了解你的愛情劇本
    我們可以看看知乎上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幾乎每一條都像是一句「墓志銘」。「當我發現我抱怨的內容、語氣、神態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感到一股寒意從脊背竄上來,深深地無奈與悲哀,終生難忘。」「我一邊因為童年時期父母的教育痛苦不堪,一邊卻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然後陷入自責。」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丨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01家庭中的教養方式在很多父母眼中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很多人以為所謂的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養育,沒有什麼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到了一定的年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成為父母。這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種看法顯然過於膚淺。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丨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01家庭中的教養方式在很多父母眼中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很多人以為所謂的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養育,沒有什麼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到了一定的年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成為父母。這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種看法顯然過於膚淺。
  • 「原生家庭」不背鍋,人的成長受6歲前經歷影響很大
    確實,在陳念、小北、魏萊身上,明顯都帶著原生家庭問題的烙印。原生家庭究竟怎樣影響人的一生?如何才能擺脫「原生家庭魔咒」?英國暢銷近20年的經典著作《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近日推出了中文版。
  • 如果你有《安家》孫儷的原生家庭,用3個方法經營你的新生家庭
    事實上,像房似錦這樣有著有毒的原生家庭的人,並不在少數。美劇《Casual Season》說:「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我們都沒有拿到自己想要的。」一般的家庭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問題家庭。張韶涵的父母為了錢,對她予取予求,甚至在她生病期間,把所有的錢都帶走了。為了逼她就範,向媒體捏造不實消息,導致她的演藝事業一蹶不振。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你可以拿回人生的主動權
    針對遇見令我們抓狂的自處及與人相處的衝突問題,英國「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寫了《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本書旨在讓我們了解哪裡出現了問題和審視情緒,試著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封面我們可以認識到自己有選擇的餘地
  • 原生家庭治癒指南
    這本書感動我的地方主要在於後半部分,原生家庭這個詞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已經不陌生,但是如何治癒因為原生家庭而帶來的傷害,卻沒有人告訴我們。 感謝《原生家庭》這本書,為我們做出了細緻的治療步驟。但是基於科普給更多的人去分辨有毒的原生家庭,本文分為兩部分講解原生家庭,如何區分和如何治療。 有毒的原生家庭主要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言語虐待型/操控型/身份認同障礙型。
  •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們為什麼不再來往了?原因現實又無奈
    不明白,為什麼父母不在,大家就開始不往來了呢?其實,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們為什麼不再來往了?原因逃不過這幾個:父母不在了,家就散了,沒有了再聚在一起的動力都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就散了。」因為,兄姐弟妹們從小生活在父母搭建的原生家庭裡,那裡承載著我們小時候的記憶,還有生養我們的父母在牽掛著我們。
  • 《以家人之名》: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到底有多大差別
    你們家是獨生子女家庭還是擁有多個孩子的家庭呢?你是否小時候經歷過擁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呢?但發展心理學家指出,教育中不要只重視父母的作用,而忽略了兄弟姐妹(同伴)的力量。一、《以家人之名》是三個沒有血緣關係、在原生家庭遭遇過不同傷痛的孩子,機緣巧合下湊在一起組成了新的家庭,並成為了「異父異母」的兄妹。
  • 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相信在「原生家庭」理論流行的當下,像小楊這樣的家長絕對不在少數,他們堅信一個孩子人格的形成是來自於父母,而成年後之所以性格不好、事業失敗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會繼續去保留他的很多症狀,我在心裏面會對他進行另一種解釋,我並不認為說他是因為經歷了原生家庭,所以到現在為止他都沒有辦法去擺脫那一切。我會認為其實他現在去使用那些症狀,是他想要用這些症狀去跟他的父母溝通,去喊話。可能他最想大聲喊出來的就是:「你們傷害了我,你們要認錯,你們要接受。」
  • 兄弟姐妹個性不同、能力不同,是不同家庭形態的客觀基礎
    表2:兄弟姐妹的互補關係兄弟姐妹與父母關係也有不同,投緣的兄弟姐妹則關愛較多;有的人獨立自主;有的人在外自組嶄新的家庭後,無法兼顧原生家庭;有的人就需要父母大量關愛、呵護,輔以更多的生活資源,甚至還需要兄弟姐妹在旁不斷扶持。
  • 「婚姻課堂25」原生家庭(二)
    第二十五期:原生家庭(二)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晉中婦聯婚姻課堂,今天我繼續分享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系列之二。上一次的婚姻課堂中我們分享了心理學各個流派對原生家庭的詮釋,無一例外地認為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
  • 「原生家庭」傷害了我,然後呢?
    還有什麼家庭比美國女孩塔拉生活過的這個地方更糟糕嗎?這裡可謂是原生家庭傷痛的集大成者:暴力、獨裁、精神控制、男尊女卑……塔拉·韋斯特弗從小和父母、幾個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山谷裡,她沒有出生證明,父母也記不清她的生日。她沒有醫療記錄、也沒有踏入過學校——在篤信摩門教的父親看來,這些地方都被魔鬼操控。
  • 父母老去之後,二胎家庭「名存實亡」,兄弟姐妹只能算是「親戚」
    ,二胎家庭「名存實亡」,兄弟姐妹只能算是「親戚」在農村家庭裡,對於二胎還是非常熱衷的,琳琳和俊俊就是相差2歲的姐弟,在小的時候,姐姐琳琳總是照顧著弟弟,兩個孩子的感情也很好。而琳琳也覺得,自己和弟弟現在這樣也是無法改變的一個事實,甚至感慨到:即使感情中再好的兄弟姐妹,等到父母老去之後,慢慢都會斷了聯繫,頂天也能算是一個關係比較好的「親戚」吧。
  • 武漢雙胞胎兄弟同考664分,外語分數一模一樣,真是心靈感應嗎?
    最近兩天,在媒體的報導下,武漢的一對雙胞胎兄弟袁睿麟和袁睿麒「火了」,原因是這對雙胞胎兄弟2020年高考都考了664分,更讓人驚訝的是,兩人的外語分數一模一樣,都是138分。如此巧合,真是讓人感嘆雙胞胎的神奇之處。
  • 關愛孩子,給寶寶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
    什麼是原生家庭,就是孩子出生之後的家,有父母,或許有兄弟姐妹。像女孩子在結婚之後還會有另一個家庭,這樣的第二個家就不是原生家庭。前幾天看到一個尋人啟事,是找一位11歲的男孩子,父母離異,母親不管,爸爸再娶,爸爸有了新家庭也不管孩子,後面說是找到了孩子的屍體,原來是孩子離家出走後自殺了。看到這個新聞後我很悲痛。這孩子怎麼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長大啊!
  • 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
    什麼叫原生家庭?就是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有遺憾或者痛苦,而這種在原生家庭受過的傷害,是會跟隨著我們長大,甚至到老。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嬰兒出生之後是完全沒有生存能力的,只有完全的依賴他人才能活下來。所以不管父母或是哺育者對嬰兒好還是不好,嬰兒都必須依賴於他。這種與生俱來的依賴導致嬰兒長大後,即便有些母親對孩子很不好,孩子還是會依戀母親,會接受她的控制。
  • 擺脫原生家庭的魔咒,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前言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內容可能有點離經叛道——「原生家庭」,似乎看起來是在「不知感恩」,但是其歸根到底,我們在討論的其實是家庭關係——也即如何正確地和家庭相處,彌補之前的瘡疤,完善自己的人格,以圖成長。而這本我所要推薦的書叫做《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由美國作者蘇珊·福沃德與克雷格·巴克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