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丨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2020-08-27 易星看電影

「原生家庭」這個詞語近年來多次登上年度熱詞排行榜,更多的人意識到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充滿了被原生家庭影響的痕跡,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和情緒變化也常和童年時代家庭的影響脫不了干係。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按照這個家庭裡的規則出演自己的角色,人們的成長軌跡中許多人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成長為這樣子的原因,而在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看來,我們如果可以探究家是怎麼影響我們自己一生的,我們就可以避免將自己限制在家的外殼之中,讓我們自己的命運不被鎖定在家庭賦予的基因密碼之中。

我國民間俗語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其實也是在描述家族的基因賦予的特性,對於人類來說,情況就更為複雜一些。個人成長中,父母的後天影響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因素。

父母的撫育幼兒的方式,也是影響孩子們長大之後的表現的一個潛在因素。如果父母對子女充滿了愛的教育,那麼孩子長大後更大可能會成為陽光開朗、信心十足、容易感知幸福的外向樂觀的人;如果父母對子女嚴苛冷漠,那麼孩子更容易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情緒問題,進而懷疑人生,長大後也會是多疑苛求、自卑敏感並且不容易向外界求援的內向的人。

電視劇《小歡喜》很多人都看了,裡面的三個家庭、三個孩子,表現不同。在愛的家庭裡長大的方一凡,外向開朗,和誰都願意分享快樂;被單親母親的打著「愛」的旗號管理得一絲不苟的喬英子,不快樂到患上了抑鬱症,差點兒跳河身亡;一直是被舅舅寵愛著長大的季楊楊面對忽然空降回到身邊的父母,滿是小心翼翼和牴觸。這就是典型的原生家庭印記的影響下的孩子身上的具體表現。

01

家庭中的教養方式在很多父母眼中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很多人以為所謂的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養育,沒有什麼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到了一定的年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成為父母。這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種看法顯然過於膚淺。

書中對有很大成就的人物做了研究,發現《大英百科全書》和《大美百科全書》上那些特別有成就的600多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有幼年喪父或喪母的經歷,也就是在幼年時代忽然有這樣的失去親密的家人經歷會讓人失去安全感,而部分幼兒會產生自己怎麼這麼無能,不能成為倖存在世的母親或父親的依靠,不能承擔起家庭的某一個缺失的支撐,這樣的情緒在成長過程中,會令他們更為關注個人能力和事業的發展,從而獲取世人眼中的成功,來彌補當年自己內心的自我肯定。

所以家庭的情感和愛的流動,對於孩子的童年時代來說尤為重要。比如暴躁的父親可能會對孩子動粗,孩子不一定會意識到父親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挫敗感和憤怒,而是會認為是自己的不對,進而產生很低的價值感,導致成年後的不自信。

離異的家庭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睿智的父母會想方設法將這種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否則也許會對孩子成人後的婚姻和家庭產生壞影響。

02

童年的關係模式會對成人的相處方式有潛在影響

很多人搞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不容易深入到一段親密關係中去,每次和親密愛人在一起一段時間後,似乎兩個人的關係就發展到了瓶頸期,很難深入下去,另一方做的努力自己也會視而不見,不對這段關係有任何挽救和挽留。

審視內心深處,他有很不願意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他才意識到是小時候和大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使得當時年紀幼小的他受到傷害,那種依戀模式中,對方的突然離去,讓幼年的他無所適從,感到全世界都拋棄了他,成年後,他潛意識裡害怕親密關係中自己再度成為那個被拋棄的人,所以關係進展到某一步,基本上他就原地踏步,僵在那裡了。

奧利弗醫生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裡,對於童年時期孩童與成人間依戀模式也做了深度的解析,幫助我們來認識自己的情緒問題和心理狀態,你還敢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大嗎?

對於特定的病症,比如精神分裂症、自閉症和躁鬱症,奧利弗醫生也做了一定的解讀,有些是遺傳因素導致的,有些是嬰兒早期環境因素導致的,還有可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的態度導致的。

03

審視早期個體生存經驗,探尋成年幸福密碼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旨在幫助我們認清楚不健康的非正常家庭模式對孩童成長期的幸福感知力的破壞,如果更多的人在成為父母之前就能認真地閱讀這本書,那將是自己孩子未來幸福家庭環境的締造者,會是自己孩子們的福音。

一個人的成功,應該是智商和情商兩方面的成功,擁有事業和幸福美滿家庭同樣重要。

別忘了,你就是你未來孩子們的原生家庭的締造者,並不是會生養孩子就能成為合格的父母,如果你認為你的父母對你的教養方式並不理想,導致你現在一事無成,那你就更應該看看這本書,來避免自己成為你認為的那種不理想的父母類型,為你的子女們建造一個充滿愛和希望的後天環境,來作為他們的原生家庭。

新的自由和相關的價值觀,很可能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每個人。在現今離婚率逐年上升的今天,我們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注意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控制情緒的人更容易婚姻失敗。

敏感、易衝動、神經質等突出的人,在自己創建家庭時會面對更大的考驗,畢竟長久關係的建立要面對時刻產生不同的磨合,你很難指望一對神經質的夫婦能夠過上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

而這個事實中,童年經歷造成的個性上的缺陷也很有可能讓我們成為很難控制情緒的一分子,所以,探究童年原生家庭的影響對於現階段的我們來說,能做到的更好的改變就是儘量做一個平和的人,為自己的子女們創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園,讓愛正向流動在家庭中,代代相傳。

感謝奧利弗·詹姆斯醫生對原生家庭在個人成長中的影響的探究,給我們奉獻了如此具有啟發性的一本好書《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解釋了我們每個人是如何成長的,對應的是對童年經歷進行了抽絲剝繭的分析後,我們可以創建自己新的角色,可以避免將自己的命運限定在父母給予的令人不安的環境中的局限,成為更好的、值得信賴的溫暖的個體。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丨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語近年來多次登上年度熱詞排行榜,更多的人意識到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充滿了被原生家庭影響的痕跡,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和情緒變化也常和童年時代家庭的影響脫不了干係。奧利弗醫生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裡,對於童年時期孩童與成人間依戀模式也做了深度的解析,幫助我們來認識自己的情緒問題和心理狀態,你還敢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大嗎?對於特定的病症,比如精神分裂症、自閉症和躁鬱症,奧利弗醫生也做了一定的解讀,有些是遺傳因素導致的,有些是嬰兒早期環境因素導致的,還有可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的態度導致的。
  • 「原生家庭」不背鍋,人的成長受6歲前經歷影響很大
    確實,在陳念、小北、魏萊身上,明顯都帶著原生家庭問題的烙印。原生家庭究竟怎樣影響人的一生?如何才能擺脫「原生家庭魔咒」?英國暢銷近20年的經典著作《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近日推出了中文版。
  • 人生如戲,改寫童年劇本擺脫原生家庭的「毒」
    《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作為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傳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為我們提供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支持系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一書中,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指出:過去的經歷影響著當下的你。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高情商的王詩齡告訴你:開掛的人生,要有原生家庭充足的愛和理解
    網友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著名作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中認為,始終還是後天教育佔主要因素。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同是兄弟姐妹,也沒有「一模一樣」的父母
    文|小馬過河爾(原創)最近在讀《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書裡有很多觀點,初讀起來新奇有趣,思考起來卻又沉重一個人的個性,是受基因影響大,還是後天的成長環境大呢?答案是後者,有人反駁說,兄弟姐妹有相同的父母,在同一個家庭裡長大,有同樣的成長環境,為什麼個性還各不相同?難道不是基因在起作用嗎?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不會改變答案,理由讓人淚目。
  • 修復愛情的第一步: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許在我這兒諮詢過的小夥伴都知道,在諮詢正式之前,我都會先詢問你們的原生家庭,幸福或者不幸福,父母關係如何,父母的脾氣性格是怎樣的,甚至我會問到,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所以說,童年的原生家庭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真的是密不可分。 那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讓我們的親密關係不受影響呢?1、學會自我分化(Self differentiation),從原生家庭剝離出來。
  • 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by  胡慎之(ID:hushenzhixl)過於認同等於忽略自我在家庭中越是被忽視的那一個人,他對家庭的貢獻可能會越高;在家庭中越是能力最強的那個孩子,恰恰有可能是被最被忽視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你可以拿回人生的主動權
    針對遇見令我們抓狂的自處及與人相處的衝突問題,英國「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寫了《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本書旨在讓我們了解哪裡出現了問題和審視情緒,試著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封面我們可以認識到自己有選擇的餘地
  • 你看不懂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恰恰想告訴你: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是過去經歷的一種表達。看似不確定的人生表象,早已在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寫上了既定的密碼。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會影響孩子的腦電-化學模式,進而影響孩子以後交友、擇偶和擇業,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不斷地重新創造過去的模式。只有極端和罕見的精神疾病主要受遺傳影響,而它們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完全)由成長環境造成。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人影響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瞽叟偏愛小兒子象,偏愛到和後妻、象一起數次謀殺舜,所幸的是都被舜機智擺脫。這些都是父母偏愛的極端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你也可以看到父母的偏愛對下一代的影響。,缺乏自主能力,遇到困難時不知道如何處理。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
    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共讀《原生家庭》第9-11章。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了解到各種有毒的父母以及有毒的家庭體系。我們回顧我們過往的人生,發現我們在情感上、人生選擇上、性格養成上出現的問題,其根源就是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他強調人的生活風格,約在四五歲的時候以往家庭環境中形成,以後幾乎一生不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在孩子4、5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潛移默化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位朋友青梅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以下用第一人稱):
  • 我們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為我們寫來文章的讀者們,很多講述了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或者至今還在延續的原生家庭與核心家庭之間的衝突,有一篇來稿的標題甚至叫《我已不再教小孩要孝順父母》。這裡面大多是由「50後」的父母與「80後」的子女產生的張力,上一代經歷上山下鄉,青年期之前都在一種集體主義的、激蕩的環境裡生長,下一代是獨生子女,隨著中國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中長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崇尚自我。兩代人猶如火星撞地球。
  • 依戀類型測試: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該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傷害?丨原生家庭測試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會影響每個人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
  • 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你擺脫了嗎?
    維吉尼亞 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在童年時期經歷過創傷的人那麼他的人格體現在某一方面一定是不會完整的。」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影響對自己是根深蒂固的,包括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
  •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原生家庭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好的童年不是一味的保護,溺愛,而是經歷挫折與磨難
  • 原生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備受關注,心理諮詢行業會頻繁使用,喜歡心理學的人們也會在平時的聊天中提到,各影視劇也會經常將原生家庭的問題戲劇化的展現,也是引起了極大地共鳴。原生家庭就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們,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沒有任何的貶義,由於父母知識水平和自己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影響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它像影子一樣影響著我們,甚至可能也會伴隨我們一生。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打破原生家庭魔咒,必須要做哪些事?
    一旦他在原生家庭中受傷,他會錯誤地以為,這就是情感關係最真實的模樣。在日劇《你是好孩子》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女人,如何變成一個家暴自己孩子的媽媽。主婦雅美表面看起來溫柔嫻靜,卻對自己的女兒沒有絲毫耐心,女兒不小心把桌上的牛奶撞倒在地,她反射性地直接給女兒腦袋拍一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