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必須向讀者提供足夠的背景信息,讓他們明白你工作的來龍去脈。它不必也不應是該領域的全面文獻綜述—那是綜述性論文的事情。相反,它應指出「現有問題」,也就是你的研究問題,從而確立該研究的根據。
「引言」還應簡要說明你如何著手這個問題,以及你取得的進展。換言之,「引言」應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關的工作、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發現了什麼。
在你開展研究之前,應該開展全面的文獻檢索;否則,就存在炒冷飯的風險。不過,在你正進行研究的幾個月時間裡,也有可能有類似或相關的研究發表。因此,應當隨時、持續地檢索文獻,以確保你能立即獲悉該領域的最新動態。「引言」中引用的文獻應該新穎、平衡、且與你工作息息相關。
也就是說,1) 與你報導的工作不直接相關的不要引;2) 要引用正反兩方面的相關論文。除了引用你自己發表的研究以及贊同你的研究結論的其他論文外,也要引用與你的結果矛盾或持不同觀點的論文;3) 就某一方面的結果,只引最新論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獻來說明某種思維或方法的發展演變。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讀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據就夠了。若讀者想了解更多細節,他們自己會去讀相關綜述。所以,許多作者常常採用引用綜述來縮短他們的「引言」。
在「引言」結尾可以簡述一下你做了什麼以及得到了什麼結果,這一般是個不錯的寫法,但不要過於詳細,否則就會變成重複「方法」和「結果」中的內容;每個部分寫一兩句即可。最後,任何非標準縮寫、技術術語以及讀者可能不熟悉的術語都要在「引言」中定義清楚。
例如,一篇關於利什曼原蟲的研究論文如果直到「討論」才提及利什曼原蟲是一種皮膚病(利什曼病)的致病寄生蟲,將很不利於讀者理解 (或令讀者頭痛)。類似地,一篇關於蛋白 Bcl - 10 的研究論文也應該在「引言」中就說明這種蛋白可導致細胞凋亡和激活信號分子 NF-κB,而不要留到「討論」才講。
上面這個的例子發表於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 經授權轉載)。作者先清楚地點出問題,接著用 5 段話的背景材料 (此處略) 來解釋既有研究的結果及其意義;然後順理成章引出本研究的根據,最後再水到渠成簡介本研究的內容。本文作者不在「引言」中提及他們的研究結果,可能由於這裡對本研究工作已敘述得比較詳細,不過更有可能是由於 JCI 上的文章「引言」之後緊接著就是「結果」,而「方法」部分在「討論」之後才出現。
核查清單
1. 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傳達「現有問題」或者假說
2. 表述清楚「現有問題」或假說的背景。
3. 引用平衡的且較新的文獻。
4. 明確定義技術術語和不常見的術語。
5. 最後一段簡述做了哪些工作和取得了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