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從純粹的反面的角度講,除了佔用你的機會成本外,實在沒有太大的壞處。
邁入三十歲,已經有幾年了。一直以來,因為個人興趣讀了不少書,因為所修專業關係讀了不少書,又因為從事行業需要讀了不少書。總之,我生命中的前三十年讀了很多書。
讀書的益處,沒有標準答案,因人而異。它曾經陪伴我渡過了無聊的青春期和整個大學生涯,幫助我取得了工作的機會,也能預見到只要能夠堅持,將帶給我再進一步甚至兩步的可能。讀書,從純粹的反面的角度講,除了佔用你的機會成本外,實在沒有太大的壞處。
讀書的初級階段
我產生讀書的興趣比較晚。讀高中時,我和一個要好的同學選擇了文科。慚愧地說其實我並不對文科功課情有獨鍾,想必我現在依然如此。因為正值懶散惰性的我是斷然不會對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以及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問題產生興趣。一個簡單的想法是,讀文科,作業相對較少,不太受到拘束。
時間有餘,又沒有消遣的地方,我們就開始沒日沒夜地讀書,即便到了高三衝刺階段依然經常躲在藏書室的角落裡。當時,萌芽以及新概念作文大賽比較轟動,深受文科班級女生喜愛,不過這不在我們的興趣範圍內,我們讀的是還要純粹一點的文學書籍,比如王小波的、李銳的、餘華的,也有再往前推的年代的作家,比如沈從文、巴金,也偶爾涉獵外國文學。
至於,我最鍾情的作家要數渡邊淳一。箇中原因,不但是他的小說裡往往有讓我面紅耳赤的性描寫,還有翻譯他的書的中國譯者簡直可親可敬,算是到目前為止,我讀到的最通俗易懂而不會窩心的外國文學譯作了。但是,我也不能過於張揚,畢竟渡邊淳一在我們當時的理解力上算不得一位文學巨匠。
整個高中生涯,最讓我震撼的是胡適的《四十自述》,儘管到目前為止我只讀了一遍,因為我實在不忍心再讀它時而泯滅當初的心靈震撼。我當時就暗下決心,等到了三十歲,我也要寫一篇盪氣迴腸的《三十自述》。一轉眼,我就真的到了這個年齡。
讀書的躍進
大學時,我自詡讀書品味直線上升,國內作家除了餘秋雨、賈平凹等作家的作品外,基本不願再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外國文學巨匠和新晉諾獎得主的書。也許是因為我修的漢語言文學系實在過於弱勢,或者偏理科的大學對文學興致乏味,學校圖書館藏書少的問題還花費了我不少生活費去購置書籍。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捧著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擠在擁擠的火車廂裡回家的場景。大致來說,大學四年我大約讀遍了19-20世紀知名歐美作家作品的三分之一。如我前文所言,因為缺少天才式的翻譯家,其實讀起這些書來,我仍然感到變扭。
正如你所見的,我當時的讀書興趣基本以小說為主體。二十歲左右的我只對敘述情節類的書感興趣。除此外,教導人世間道理的,傳授人實用技能的,灌輸人思想理念的,幫助人考取證書的,則一概不在我興趣範圍之內。
這種閱讀風格和品味在大學後期陡然轉變,並且延續至今,此後我幾乎很少再讀純粹的文學作品了。自從讀到李澤厚的《美學三書》後,仿佛一下子打開了閱讀世界的新大陸。此後廣泛涉獵了文哲類、歷史類、經管類等類型的中外書籍。
因為所從事行業的關係和興趣的自然更迭,我讀書的行為自覺開始趨於固定,行業書籍和相關衍生的圖文雜誌成了我每日必修的功課,但是我更傾心的是社科類的圖書,喜歡這種充滿著大量歸納、推理、分析、論證痕跡的書籍,也做了厚厚的讀書筆記,儘管它與我工作毫無關係。
畢竟,從最初的讀書初衷到很久以後,我都不希冀用功利的心態來對待讀書這件事。實際上,對於讀行業類書,若說是閱讀,不妨說是檢索更為貼切,我用檢索到的學識來指導工作實踐。
為什麼勸你讀書
伴隨著知識的爆炸以及見識變現的可能性不斷增大,我對眼下的讀書風氣有了些許疑慮。
涇渭分明的是,現代人對讀書的精力投入劃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不讀或者很少讀,一派是狂讀、認死理地讀。讓我產生疑慮的正是後者。
我因為常在網上買書,所以打開網頁時經常彈出推薦書目,於是我發現了大搖大擺地跳躍在各大讀書網站上的「一生必讀的XX本書」「XX大學精選書目」「人氣最高的XX本佳作」以及穿插在內、標新立異充滿噱頭的書本。這種蠱惑性強烈的用詞極具視覺衝擊和神經震撼。
你要知道的一個事實是,這些書單和書本在目前的確大有市場。我曾經就參加過幾次讀書交流會等時髦的聚會,也總會有嘉賓煞有介事地推薦諸如全球最暢銷、中國最治癒云云的書籍。如果你帶著滿臉疑惑不置可否的神態,只怕會招來鄙視,而被人打心眼裡誤以為此輩低俗無趣的印象。
然而,稍微具有理性判斷力的人會發現,除了有百分之一地概率能找到1-2本經過時間驗證的佳作外,真是乏善可陳。令人奇怪的是,這些書的作者動輒是情感專家、行業領軍,令人目不暇接。此外,這等人往往在出書前均以職業撰寫熱文博人眼球謀生,他們所寫的文章在各大公眾號上長久不衰,真是賺得盆滿缽滿。往通透了說,這些書單以及作者的背後,可能埋伏著一個能夠操作讀書風氣的經營團隊。
我曾經問過幾位終日閱讀這類書本、熱文而樂此不彼的年輕人,他們雖然語句表達各有側重,但一個明確的主題,是希望通過讀書來改善自己。
然而被利用的正是這種淳樸真誠的心理。為此,我建言:以後但凡遇到標題中間隔著冒號的書或者文章,就繞著走。
信息爆炸時代的選擇
人們往往出於這樣那樣的目的,抱著功利心態讀書。假如你是為了增長見聞、拓展技能,我想是有效的。假如你是打算塑造內心、修行外在,靠認死理地讀上幾十本書,達到架構知識體系,彌補思想空洞,補齊邏輯短板的目的,從而脫胎換骨變成一名雅士,這絕無可能。
我最近越發有了感慨,眼下微信公眾號每日加工炮製出巨量的零碎又缺乏誠意的熱度文章,除了讓你握有一堆談資外,毫無裨益。
轉眼進入5G時代,信息的爆炸成幾何增長。面臨唾手可得的碎片化信息獲取,能夠耐得住性子閱讀書本更顯得難能可貴。
讀書,修養,歸根結底是一項終身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