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上了幼小銜接,走上了大部分時間系統學習,但我還是能深深感受到小學與學前班的不同。這種差異不光是題的難度,而是來自教學進度,老師管理方式、娃的學習方式等多角度的感受。
就比如我一位比較要好的娃媽總吐槽:為啥娃在大班的時候數學很好,但到了一年級,卻經常拿不到100分?口說無憑,我讓她把卷子發過來瞧瞧,按理說一年級的題又不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沒有辦法得滿分。
她發過來兩張卷子。
第一張,本來應該寫小黑,結果孩子寫成了黑。扣1分!
第二章,原答案中孩子把5個南瓜數成了6個南瓜。扣4分!
說娃不會麼,指出錯題,第一眼就能反應自己錯在哪裡,但錯了就是錯了,不是所有的錯誤都能用一個「馬虎」來概括。為什麼會錯,背後還是有其原因。
第一題,把小黑寫成黑,說明孩子沒有適應答題規則;
第二題,把5個數成6個屬於答題規範和習慣沒有做好。
兩張卷子權做典型案例,實際上還有的錯誤是丟題、落題。很多老母親會說唉,娃還小,馬虎。只要認真就好了。但如果不提供幫助,恐怕這個「馬虎」期還要延長很久。
一年級的數學滿分沒那麼容易Get,主要栽在這幾個方面:
一.不熟悉答題規則
之前我說過,5年級以前數學就當做語文來學,當做文科來學,其實一點都不誇張。該背的背,該練的練。大部分低年級的數學題考的都是計算能力和閱讀理解。就說一年級,經常考驗的是娃的讀題和理解題的能力,特別是答題規則。
比如前面的錯題小黑寫成黑,顯然是幼兒園上來的娃,向來隨心所欲,心中覺得寫個「黑」大體上誰都能懂,殊不知做題應該要寫全稱。
所以老母親在家雞娃,雞的是速度和效率,但規則這件事,普遍做的不好。因為說句心裡話,很多規則我們自己也不清楚。換做家裡,娃寫一個「黑」字可能我們也就覺得對了,但是在正式的考試環境下,就是扣分答法。
當然這種錯誤雖然不能簡單的歸為馬虎,但也不用太著急,畢竟還涉及不到孩子的智商問題。一年級的孩子能堅持一節課考試都很不錯了,給他們點適應時間。而我們只要雞娃時注意規則,平時多看看正式的教材,上面的規範寫法、要求,幫助娃一起讀題和檢查作業就能夠慢慢改進。
二.「學霸」的坑——讀題不細緻
根據我的感受,讀題不細緻這個一年級娃常犯的毛病,而且大概率會發生在學前學習了很久的孩子身上,別問我為啥這樣,因為只要我回頭看看我孩子就明白了!
按道理說,我孩子做的題已經不算少,至少一年級的題型已經全部cover,為啥還不是每篇卷子都是100分呢?其實這是慣性在作祟。因為見到的題多,反而容易掉進坑裡,這大概就是老話常說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有些數學題,明明寫的是「圈一圈,填一填」。但我孩子直接就寫算式,卻忽視了前面的圈一圈。
有些題,題型一樣,但稍微埋個坑,娃就毫不猶豫地跳進去!
比如問的是「我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因為做過很多求總數的題,我孩子就會把幾個數字加在一起算總和,而忽略了題目中問到的是幾個小朋友,已經把「我」排除在外。
大筆一揮,8+1+5=14。孩子做完了,老母親氣暈了!!
我經常告訴我孩子:「無論平時做過多少道題,多少種題,遇見一道題,依然要認認真真地從頭讀到尾,理解後再作答」。雖然不知道6歲的娃有多少自控力,但根據我的經驗,經常提醒效果一定是有的。
三、做題速度不夠
之前我說過某重點小學的要求是3分鐘50道10以內加減法計算題,而實際上熟練的小朋友只需要1分30秒左右就能完成,100道題大概在4分鐘。低年級階段,考試中的計算速度確實影響成績。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自己如果參加考試,連題都答不完,後面會不會心慌,會不會影響發揮?
速度不夠還體現在老師讀題聽不懂,同樣的語速和遍數,別的孩子聽懂了,自家娃還在琢磨,人家已經做到了下一題。
其實兩者相輔相成,彼此影響。我好朋友的娃媽說,她孩子有一段時間的計算速度有點慢,但因為能夠自己讀題,所以就算做題差了幾道,他能通過自己讀下一題很快追趕上來。
所以說低齡階段學數學就是學語文,多識字,多閱讀,多理解,背一些乘法表之類的表格,培養數感,成績就容易提升。
而那些思維之外的東西,比如做題習慣、遵守答題規則等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低年級孩子能不能取得滿分成績。
四、做題步驟不規範
這個很好解釋,該列豎式的列豎式,改寫步驟的寫步驟,一個也不能少。
就比如之前的數南瓜,如果孩子能做到從左往右,從上至下,一個一個劃掉(有些卷子不讓劃但在家時候要養成習慣),估計孩子也不會把5個看成6個。
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個基礎不僅僅指公式和思維,很多時候是指習慣、規範。
肯定會有媽媽說,你孩子寫這些真是太基礎了,我家娃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我認為低年級學數學也要從思維學起,然後去學奧數。
首先真的恭喜你,如果大多數低幼娃總踩的坑都可以規避掉,也算是真正的牛娃。但這個世界上還是普娃居多,尤其是每當娃犯了同樣的錯誤,你會不禁深深地懷疑他們都是一個媽生的……
4歲多以來,我孩子一直在學習數學思維課程,不得不承認,思維課程對於孩子的數學學習太有益處了。不說具體題型的練習,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維課程讓孩子的數感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和鞏固,而解題思路上孩子的思路更加開闊。誠然有一些解法是套路,但如果套路掌握熟悉後,孩子會自覺總結和歸納其他的解題方法。
所以思維課我認為是有必要的。
但這不代表習慣、規則和引導就不重要。
高深的數學問題離不開智商與思維加持,同樣離不開計算能力。奧數、競賽,本身就是少數人的遊戲,競賽娃背後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有機會我找一些牛娃來說一說)可複製性和執行性都不強。
話說來,目前我對我孩子的數學學習,更多的傾向於在適當思維拔高的基礎上,在跟緊校內基礎的前提下,適度拔高。原因主要有二個:
跟住校內學習,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高分容易樹立孩子的信心。前者我已經闡述過了,取得100分對於6、7歲的孩子來說,並沒有那麼容易。但後者卻是我最近幾次和學校溝通後得出的私房體會。
我並非唯滿分至上的那一類家長,低年級的100分和智商完全不挨邊,更不代表孩子的未來。不會就學,都會了誰還需要上學呢?
但好的成績會讓孩子在學校非常有自信這一點毋庸置疑。熟悉我的家人都知道我也曾經為我孩子的超前學習而發愁過,找過學校,和孩子也談過心。幾次接觸下來,我孩子的狀態有所調整。好的成績讓他有機會幫助到別人,也獲得了一些榮譽和獎勵,小朋友們都很信任和喜歡他。這些對學習的興趣和自身的自尊的養成,正向的作用更明顯。
我相信成績是他前行的動力。
當然有些過來人會說,別看小學成績好,初、高中成績一落千丈的現象層出不窮,現在好不算好。
成績好只代表此刻這一點我是贊同的,但初高中成績不好,總不會是因為小學成績好造成的吧……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可並非這樣。相反,小學成績不好,未來就一定好麼?
雞娃的過程中本來應該保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佛繫心態,哪怕只有一小段時間取得了優異成績,這一短暫的高光時刻,也會成為娃面對未來那些艱難生活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