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錦春被一條熱門話題吸引住了,「等我數學考好了,我就……」,點開一看閱讀達到4227.6萬,討論達到1.5萬,從這個數據上就可以看出,學不好數學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而在一個3.8萬人參與的話題調查中,高考時那個科目考了最低分,數學投票就有1.8萬人。
不僅如此,其中與數學相關的話題的討論熱度也是相當高的,其中錦春覺得這有兩個話題也很有趣一個是「解是我對數學最後的尊重」,在這個話題中,最有趣的視頻就是所有數學題解答的空白處,只有一個「解」字。
「被數學支配的絕望」這個也是作為一個「數學渣」的親身體會。從這些網友有趣的評論中,都隱藏著同一件事,那就是「為啥數學那麼難」?你可能缺少2種思維!
為啥數學那麼難?
一、孩子缺少邏輯思維
就人類的進化來說,抽象的邏輯思維也是最後發展起來的。在我們孩子遠古時期的猿人時,形成了遇到危險就逃跑,這種為了滿足生存需要的思維條件發射。
直到從猿人發展為智人的過程,人們慢慢有了具象思維,人們有了部落學會了群居,甚至會用文字去記錄。最初的象形文字,就可以看出人類主要以具象思維為主,要有具體的形象和物品,才能進行描述。
但隨著之後有了朝代的更迭、國家的發展,於是衍生出來了邏輯思維,比如哲學、經濟、天文、地理、數學等等,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所以相對具象思維來說,本身人類的抽象思維發展的時間就晚。
尤其是數學裡面包含了大量的抽象信息,數學符號,這讓人類一直基於用語言去形容具體事物的方式不同,所以讓數學相對難以理解。但這種抽象的邏輯思維卻可以通過,訓練越來越好的。
二、孩子缺少數感
斯坦福的數學教育學教授Jo Boaler說:「數感是所有更高階段數學的基礎。越強調死記硬背,孩子就越不願去思考數字和數字間的關係,因而難以發展出數感」。
很多家長擔心自己家的孩子數學偏科,於是在孩子三兩歲就教孩子數數、算術。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似乎比別人的起跑點更高,一年級還好,二年級也行,但一到三年級有了應用題以後,發現孩子明顯跟不上,超過100以內的加減法,超過九九乘法表裡的算術,總是做不對,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很多家長誤以為,孩子能數到100、背會乘法表就擁有了數學思維。其實孩子並沒有數感,他完全不理解3比2大這個概念。所謂數感是指一個人對於和空間和數字相關事物的理性直覺。例如數字的理性直覺,是能知道3比2多,多多少。這個過程是需要用邏輯思維去推理、比較、判斷出來的。
所謂空間的理性直覺,也是空間知覺,是指一個人對於物體和空間關係的認知。比如對一個圖形的認知,了解它的大小,對於幾何立方體的認知,能了解大小、體積、方位和距離。擁有空間理性直覺的人都會做一個不錯的預估。有了這項能力,孩子在學習幾何的時候,就能輕鬆地從二維空間轉換成三維空間。
由此可見,你數學學不好,很可能是因為空間知覺和邏輯思維沒有得到過啟蒙訓練,所以在學習數學的時候總有一種「沒開竅」的感覺。而且學習數學也有敏感期,父母要在敏感期給孩子進行數學啟蒙,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2-6歲是數學敏感期,2歲半左右的孩子主要發展計數能力,3歲半左右的孩子能進行簡單的量的運算,5歲左右的孩子有掌握基本的數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還有綜合數學能力的開發。其實歸根到底是邏輯思維和數感這兩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