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我:「老師,能不能幫孩子訓練小學奧數?」
我問她:「為什麼想到讓孩子學習奧數?」
於是,這位家長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孩子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參加一個奧數補習班,效果真的好明顯,數學考試經常是考滿分。後來那個補習班沒開了,孩子就中斷了訓練,數學成績就下降了。現在孩子六年級,數學考試只能考八十多分。家長感到很焦慮,越發感到奧數的重要性,所以才替孩子諮詢奧數,想恢復訓練。
聽了家長的陳述,我告訴她:
你家孩子以前數學考滿分,也不代表數學能力提升了;如果繼續恢復以前那樣的「奧數」訓練,對孩子的幫助也不大。
這位家長很是詫異,問我為什麼會這麼講。
看來,很多家長對孩子參加補習,很多情況是盲目跟風,根本沒弄明白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應該怎麼補習才最有幫助。
以上面那個孩子為例,為什麼我說他數學考滿分,也不代表數學能力就提升了呢?
數學考100分,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孩子參加了大量的奧數訓練或其他補習班,或者說刷了大量的題吧,見多識廣,加上孩子比較勤奮,把這些題型和解題方法都記下了,考試時全是熟悉的題型,所以全對,滿分。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並沒有參加太多的課外訓練,但對知識的內在聯繫掌握得很透徹,能舉一反三,即使遇到陌生題型,也能通過分析和思考,找到正確答案,所以能考滿分。
第一種情況下的滿分,並不能代表著真正的數學思維能力。因為孩子整個學習的過程,靠的是勤奮和記憶,而不是數學分析,對熟悉的題型得心應手,一旦碰上沒見過的題型,就不靈了。
那位家長的孩子可能就屬於這種情況,有奧數訓練時,見了很多題型,考試很輕鬆,一旦這種刷題訓練中斷了,題型見少了,數學成績就直線下降。
家長寄希望用恢復奧數訓練來幫孩子提高成績,也是沒弄懂數學訓練的真正涵義,把補習當成維持孩子成績的「鴉片」,這種教育思想和方法對孩子都是沒有幫助的。
為什麼參加奧數訓練的孩子,還會是這種情況呢?
因為現在各種補習班太多了,家長只聽到一個名稱,就趨之若鶩,根本不去分辨,或者不懂得如何分辨,到是這個補習是什麼機制,老師是什麼水平。
有些名義上的奧數訓練班,實際上沒有精通數學思維、能引導孩子數學思維的老師,只是買一堆奧數資料,給孩子們大量刷題,然後和孩子們對比一下標準答案,這就算完成了奧數訓練。
有的孩子,可能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很少能獨立思考解決奧數題,大多是通過和老師比對標準答案,來記住一些題型和解法,在考試的時候遇到了同類題型,就算撞大運了。
這種奧數,這種訓練,對孩子的數學,絲毫無益。
我也要告訴許多家長,培養孩子真正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可持續可穩定的數學成績,要從兩個方向著手。
我在另一篇文章《從99到100,孩子實現的那一刻,她哭了,我笑了》一文中,涉及過我對孩子的學習輔導和監管方法。
具體到對孩子數學的輔導訓練,我是這麼做的:
1 對數學基本概念深度理解。
很多孩子在學習數學時,不看重課本和教材,認為書上的東西很簡單,無非是幾個公式,幾個定理,完全記下來,要不了多少時間,而不去理解每個字的深刻含義。
我曾給幾個四年級的孩子出一道簡單的判斷題,依據的是數學書上的一條定理:
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減去、乘以、除以(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七個孩子有五個判斷為正確。他們只是一眼看上去,這就是教材上的原文,所以正確,而忽略了要使等式依然成立,必須是「相同的數」。
由此可見,孩子們在學習教材上的定理或公式時,採取的是生吞活剝的方法,而不是解剖麻雀的方法,最終也只是一知半解。這決不是數學的真正學習方法。
2 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數學知識看似體系龐雜,但新舊知識之間,是有很緊密的內在聯繫的,一切複雜的數學知識最終都能回歸到最基本的數字之間的運算關係。
例如,從減法到除法,從除法到分數、小數再到比百分比或比例,整個知識鏈條都是一脈相承的。把這種知識的內在聯繫教會孩子們分析對比,就是對數學的本質把握和整體學習,而不是把知識割裂成各個不相干的小片斷。真正的數學訓練,是需要這種既有分析,又有歸納的思維的。這樣的學習,對孩子來說,很輕鬆,也很在趣。
3 強調知識遷移和靈活應用。
我曾在一節數學視頻課《一種方法,玩轉八種題型》中,強調了知識的靈活運用問題。
八道看上去毫不相干的小學數學題,按題型分布在小學從三年級到五年級各階段的不同知識章節之內,但它們的解題思路,和要運用到的運算方法,是同一個原理。把這種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思考方法,教給孩子,才是讓孩子真正掌握了數學工具。
總之,我們在看孩子的成績時,不要被試卷上的分數迷惑,而要看看孩子在解題過程中,反應的是什麼樣的思路,產生錯誤的原因,再針對性給予孩子一些訓練。培養孩子觀察、思考並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數學輔導,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的「學霸」,這樣的數學成績才是可以一直保持上升勢頭,不會出現斷崖式的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