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孩子學習上也存在各種差異,不然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別人家的孩子」。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是張梅玲教授在培飛思維數學微課堂中講到的關於「學生數學思維的差異與培養」方面的內容,孩子在學習上、尤其在數學學習上的差異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父母應該如何正確面對這些差異,而不是盲目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父母能夠在提高孩子數學思維方面提供哪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呢?
一、什麼是差異?
人和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孩子在學習方面的差異,表現在幾個方面:遺傳差異、智慧差異、學習素質上的差異、學習能力上的差異。
從一般學習的差異再到數學學習差異,最明顯的就是成績上的差異,一般家長就會拿分數來看差異,你的孩子考90分,我的孩子考60分,這個的確也是一個差異。但是在數學學習上方法上的差異家長關注就比較少,方法上的差異體現在孩子的解題的過程上有差異,有的孩子解決方法特別多,有的孩子解決方法就是特別少,老師怎麼講他就怎麼做。第三個就是興趣上的差異,有的孩子特別愛做數學,有的孩子一看數學就頭疼;有的孩子計算能力特別好,但遇到空間解題就比較困難,二維到三維的轉換比較差,等等。
從數學學習再進入到更高的層次,我們所關注的數學思維上的差異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我認為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維的過程上有差異,思維是認知過程中的高級階段,它一般的過程有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等,有的孩子分析能力特別強,有些孩子就不太好,這就是思維過程上的差異。第二個是思維品質上的差異,比如說有的孩子思維特別深刻,有的孩子的思維就比較表面,有廣度沒有深度;有的孩子思維發散,能夠多元能夠創造,有的孩子思維缺少獨創性。
二、面對差異,家長該怎麼做?
有的家長跟我說:「我的孩子語文還可以,數學就是不喜歡,每次考試都是六七十分,該怎麼辦啊?」我非常理解家長這種擔心。對於孩子的學習出現這種差異,家長雖然要引起足夠重視,但也不必太過焦慮,因為現在國家的中考和高考正在改革,今年上海跟浙江地區的中考和高考分兩個方面了,一個技術路線,一個學術路線。比如說你的孩子數學不是特別好,但文科很好,那就可以搞學術路線的話對數學要求不會太高了,達到國家的最低標準就可以。數學的要求一定要根據孩子實際的情況來確定,不要都規定90分,100分。但是不管做文科還是做理科,走技術還是走學術,數學還是一定要考的,家長一定要幫助來自達到最基本的要求。
家長在看待孩子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從成績來判斷,要像醫生看病一樣,找到「病因」。什麼意思呢?醫生看病首先要診斷,那麼我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第一步也是診斷,從數學思維發展的角度來診斷,不能完全看分數。有的孩子成績不錯,八九十分,但是從他的數學思維角度來說並不是很好,家長也要引起注意,因為這很有可能是憑機械記憶得來的分數,將來孩子不能把這個數學知識轉化為智慧,不可能去解決問題,不可能成為一個智慧的人才,現在社會不需要書呆子。
孩子數學學習不好,爸爸媽媽也要自問一下自己當年數學成績怎麼樣?可能你自己本身數學就不太好,所以本身遺傳方面就不是特別好,對孩子數學不太理想的成績請家長要有一份寬容。這樣的話你的態度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會比較好。拿了考卷以後,診斷錯誤的原因是什麼,錯在什麼地方?如果你診斷下來他的計算都不錯,就是碰到幾何圖形的時候錯了,那麼你可以診斷孩子在數學上主要是空間觀念的問題;比如說你診斷下來有一道題是比較綜合性應用的,結果你的孩子這道題錯了,錯了你問他你怎麼錯的?孩子如果說這個題真的不會,那麼說明在數學學習上他的整合能力比較差;又比如說有一個題他丟分了,這個題要求拿數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孩子不會做,那說明他數學的學習停留在知識,沒有停留在解決問題上;另外有的孩子可能好幾次都錯在同一個地方,那說明他學習習慣不好……總而言之,數學不好家長的診斷要跟醫生一樣,要耐心,要細心,脈摸對了,錯在什麼地方。
診斷好了,第二步要開藥方。這個藥方就要根據之前你的診斷,他學習習慣不好,那麼我要怎麼來培養他的學習習慣,他哪一方面知識的弱點,知識的弱點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如果他已經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他不會一開始就不好的,歸根到底就是他這個知識點是哪一步沒有學好?那麼我們要從最原始的這一步開始。因為知識都是有結構的,都是有層次的。這個藥方開得好不好,決定你診斷的仔細不仔細,有沒有針對性。
第三步,開了藥方,孩子要吃你的藥方。對學習來說孩子要按照你講的一些要求去做,做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思想準備,孩子不可能一下子什麼都做好了。他做的時候可能有的時候又犯錯誤了,可能又錯了。這是孩子在改掉這一個錯誤時必然會經過的,有的孩子可能反覆多一點,有的孩子可能反覆少一點,這個是有差異的。但是一般來說改正一個錯誤的問題不是那麼快的直線上升,如果孩子有些反覆,家長不要灰心。在孩子「吃藥」過程中家長還要給他加油,讓孩子能夠堅持。因為一個改正錯誤,培養一個好的習慣都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家長鼓勵。
第四步,也許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我們給孩子開的藥吃下來效果都不是特別好,這個時候家長總結一下是不是用另外一種方法。經過家長的鼓勵,孩子成績有提高,在提高的過程中也請家長不要停留在分數提高了,更要關注他解題的過程,要關注到策略問題,思維上的提高是提高數學成績最基本的保證。
三、父母對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能提供哪些幫助?
今天我們跟大家分享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面對孩子在數學思維上的差異,如何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的問題。這裡我有四點要告訴家長,孩子數學思維的提高一要啟發興趣,二要啟發責任,三要差異要求,四要小步子向前走。這四點應該說是家長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的一個原則性的參考。
引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數學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孩子家長起碼第一步要引發他的興趣。低年級的孩子引發他興趣的時候可能更多的要讓他猜一猜,讓他在變化當中感覺數學很有趣,在玩一玩中對數學產生興趣。比如說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在家裡完全可以通過玩撲克牌的形式進行,你出幾,我出幾,加起來是幾,孩子因為喜歡玩嘛。高年級孩子更多的要從思維讓他感覺到數學是有滋有味的,所以引發興趣年齡不一樣,家長用的手段可能也會不一樣。
低年級和高年級孩子共通的一點是,一定要讓孩子感覺數學是在生活中,數學是有用的,這一點是引發興趣很重要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儘管你將來考文科,但是數學也要考,當然數學可以要求達到標準就可以。但是將來很多的工作都要用上數學,數學是一個工具,除了興趣還要啟發他的責任。
啟發責任
我們大人做事情不可能做什麼事情都是很有興趣的。但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擔當,要求我們要做好,所以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要更多的跟孩子滲透,從日常生活當中滲透數多重要,比如說政府工作報告,報告當中這個提高了多少,這個增長了多少。你跟孩子說你看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多少數學啊?你每天聽新聞聯播都有很多增長。那麼這種讓孩子知道數學是非常重要的,既然非常重要今天儘管不是很喜歡,但是也要學好。
差異要求
差異要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的孩子數學能力比較低,那麼你的責任是讓他提高一點,但是前面我們講過了,數學智慧是有差異的,所以在幫助孩子數學思維提高過程中請家長務必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不要離開孩子的原有水平。
小步子向前走
為什麼要小步子向前走呢?因為孩子在向前走的過程中心理上是相信自己:「我是能向前走的」,這種心態是他能夠提高的一個必須的心理素質。如果在向前走的時候說我走這裡又不行,走到那裡又不行,都不行的話他就不敢往前走了,這種心理素質實際上跟數學思維能力就有關係,一個是能力的問題,一個是我們的心理素質的問題。任何能力的高和低和心理素質是很難分的。能力強必然他的心理素質方面比較有自信,都有關係。
小步子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我可以,我能行,那麼這麼一步一步走,也許地現在的小步子可能帶來以後的大步。如果現在馬上一步非常大,他很自卑,也許以後可能步子越來越小,最後他都不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