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九月,也就進入了開學季,大中小學陸續開學,很多學校出現了教師荒,這是為什麼呢?
以我所知道的某校為例,全校教師一百餘人,在職教師70餘人,外聘教師近30人,所佔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每年暑假是各個學校的招人時間,一通忙碌,有的學校招到了滿意的人選,有的學校臨近開學,教師還沒有到位。甚至還出現了開學後外聘教師臨時起意一走了之的現象,留下的問題只能由其他老師來分擔了,這在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年年招教師,為什麼還是年年缺教師呢?我認為可能有如下原因。
首先,從教體局的角度看,整個區域內是不缺老師的,這個算法應該是把所有老師和所有學生的比例放在一起考慮的。但是,具體到每個學校,學情又有所不同。可能這個學校有50人的編制,但實際幹活的人只有45人,其他5人的活就由這45人來分攤了。
其次,學校內的中層領導比較多,這些中層領導既要幹學校的活,又要幹班級的工作,肯定是忙不過來的,於是乎,減工作量,少上幾節課。少上的課誰來完成呢?還是要均分給其他老師。而且,在教體局備案的學校領導並不多,很多學校的領導屬於校聘領導,在教體局的安排裡,校聘領導不過是個普通老師,工作量是按照一般老師的要求計算的。
再次,外聘老師隊伍的不穩定性。每年各區縣招聘老師,一定會有外聘老師考走,這個時候,學校的空缺就得再去聘人,只有一少部分人願意去公辦學校做外聘教師,很多優秀的人,沒有被公辦學校選上就去了私立學校,畢竟私立學校的待遇比公辦好很多。
還有就是一少部分公辦教師辭職。辭職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另謀高就,有的被其它地方挖走,有的去了私立學校,甚至是輔導機構,這樣一來造成了一部分人員的流失。
最後還要考慮一部分老教師的問題。老教師有的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再擔任本職工作,只能減少工作量,或者去管理校圖書館。這部分老師的工作也必須由其他老師消化掉。
這樣說來,所謂的教師荒是學校實際與教體局理論的矛盾。理論上不缺教師,實際上學校的工作卻總是缺人來幹。在這種局面下,最辛苦的就是那些工作在一線的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