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子丨陽明心學與社會治理 ——從南贛鄉約到楓橋經驗(下)

2021-02-15 寧波漢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正德十四年(1518年)二月,王陽明認為「民雖格面,未知格心」,於是推行鄉約告諭父老子弟,使相警戒,這集中體現了王陽明對「禮」的治政與治世功能的重視,體現了他主張的「禮主刑輔」的思想,即維護社會秩序應以「禮」的教化功能為主,輔之以「刑」的懲治功能 。

鄉約並非是王陽明的首創。《南贛鄉約》是王陽明受北宋《藍田呂氏鄉約》的啟發,根據明代南贛地區的鄉村特點修改而成的。在鄉約中,他制定了推舉約長、選賢任能,教化為主、刑法為輔,整頓民風、禮儀教化等治理條例,起到了維護穩定、防微杜漸、體恤民眾、遏制惡行等作用。

現在,我們對《南贛鄉約》全文具體解讀一下:

諮爾民,昔人有言:「蓬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惡,豈不由於積習使然哉!往者新民蓋常棄其宗族,畔其鄉裡,四出而為暴,豈獨其性之異,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無道,教之無方。爾父老子弟所以訓誨戒飭於家庭者不早,薰陶漸染於裡閈者無素,誘掖獎勸之不行,連屬葉和之無具,又或憤怨相激,狡偽相殘,故遂使之靡然日流於惡,則我有司與爾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責。

嗚呼!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故今特為鄉約,以協和爾民。自今凡爾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裡,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南贛鄉約》的序言部分,相當於諭民文告,開宗明義地表達了王陽明「親民」以「安百姓」的思想。王陽明寫道:「蓬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風好壞都是由於長期的積習使然。社會秩序混亂,即「新民蓋常棄其宗族,畔其鄉裡,四出而為暴」的原因,是因為「我有司治之無道,教之無方。」王陽明首先檢討了政府的失職,沒有履行好「安百姓」的職責,特別是教化的無能,致使「爾父老子弟所以訓誨戒飭於家庭者不早薰陶,漸染於裡閈者無素,……故遂使之靡然日流於惡」。制定鄉約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協和爾民」,故必須通過教化使民風淳厚,從修身齊家做起,修己修德,純化家庭倫理,再拓展至鄉裡,使「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裡……共成仁厚之俗。」

王陽明說再笨的人,對別人的缺點卻是一目了然的;再聰明的人,對自己的缺點都是熟視無睹的,人的善惡就在那一念之間。

一、同約中推年高有德為眾所敬服者一人為約長,二人為約副,又推公直果斷者四人為約正,通達明察者四人為約史,精健廉幹者四人為知約,禮儀習熟者二人為約贊。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備寫同約姓名,及日逐出入所為,知約司之;其二扇一書彰善,一書糾過,約長司之。

二、同約之人每一會,人出銀三分,送知約,具飲食,毋大奢,取免饑渴而已。

三、會期以月之望,若有疾病事故不及赴者,許先期遣人告知約。無故不赴者,以過惡書,仍罰銀一兩公用。

四、立約所於道裡均平之處,擇寺觀寬大者為之。

五、彰善者,其辭顯而決;糾過者,其辭隱而婉,亦忠厚之道也。如有人不弟,毋直曰不弟,但云聞某於事兄敬長之禮頗有未盡,某未敢以為信,姑書之以俟。凡糾過惡皆例此。若有難改之惡,且勿糾,使無所容,或激而遂肆其惡矣。約長副等,須先期陰與之言,使當自首,眾共誘掖獎勸之,以興其善念,姑使書之,使其可改;若不能改,然後糾而書之。又不能改,然後白之官。又不能改,同約之人執送之官,明正其罪。勢不能執,戮力協謀官府請兵滅之。

六、通約之人,凡有危疑難處之事,皆須約長會同約之人與之裁處區畫,必當於理、濟於事而後已;不得坐視推託,陷人於惡,罪坐約長約正諸人。

七、寄莊人戶,多於納糧當差之時躲回原籍,往往負累同甲。今後約長等勸令及期完納應承,如蹈前弊,告官懲治,削去寄莊。

八、本地大戶,異境客商,放債收息,合依常例,毋得磊算。或有貧難不能償者,亦宜以理量寬。有等不仁之徒,輒便捉鎖磊取,挾寫田地,致令窮民無告,去而為之盜。今後有此告,諸約長等與之明白,償不及數者,勸令寬舍;取已過數者,力與追還;如或恃強不聽,率同約之人鳴之官司。九、親族鄉鄰,往往有因小忿投賊復仇,殘害良善,釀成大患;今後一應鬥毆不平之事,鳴之約長等,公論是非;或約長聞之,即與曉諭解釋;敢有仍前妄為者,率諸同約呈官誅殄。十、軍民人等若有陽為良善,陰通賊情,販買牛馬,走傳消息,歸利一己,殃及萬民者,約長等率同約諸人指實勸戒,不悛,呈官究治。十一、吏書、義民、總甲、裡老、百長、弓兵、機快人等若攬差下鄉,索求齎發者,約長率同呈官追究。十二、各寨居民,昔被新民之害,誠不忍言;但今既許其自新,所佔田產,已令退還,毋得再懷前仇,致擾地方。約長等常宜曉諭,令各守本分,有不聽者,呈官治罪。

十三、投招新民,因爾一念之善,貸爾之罪;當痛自克責,改過自新,勤耕勤織,平買平賣,思同良民,無以前日名目,甘心下流,自取滅絕;約長等各宜時時提撕曉諭,如踵前非者,呈官徵治。

十四、男女長成,各宜及時嫁娶。往往女家責聘禮不充,男家責嫁妝不豐,遂致愆期。約長等其各省諭諸人,自今其稱家之有無,隨時婚嫁。

十五、父母喪葬,衣衾棺槨,但盡誠孝,稱家有無而行。此外或大作佛事,或盛設宴樂,傾家費財,俱於死者無益。約長等其各省諭約內之人,一遵禮制。有仍蹈前非者,即與糾惡簿內書以不孝。

十六、當會前一日,知約預於約所灑掃張具於堂,設告諭牌及香案南向。當會日,同約畢至,約贊鳴鼓三,眾皆詣香案前序立,北面跪聽約正讀告諭畢。約長合眾揚言曰:「自今以後,凡我同約之人,祗奉戒諭,齊心合德,同歸於善。若有二三其心,陽善陰惡者,神明誅殛。」眾皆曰:「若有二三其心,陽善陰惡者,神明誅殛。」皆再拜,興,以次出會所,分東西立。約正讀鄉約畢,大聲曰:「凡我同盟,務遵鄉約。」眾皆曰:「是。」乃東西交拜。興,各以次就位,少者各酌酒於長者。三行,知約起,設彰善位於堂上,南向置筆硯,陳彰善簿。約贊鳴鼓三,眾皆起,約贊唱:「請舉善!」眾曰:「是在約史。」約史出就彰善位,揚言曰:「某有某善,某能改某過,請書之,以為同約勸。」約正遍質於眾曰:「如何?」眾曰:「約史舉甚當!」約正乃揖善者進彰善位,東西立,約史復謂眾曰:「某所舉止是,請各舉所知!」眾有所知即舉,無則曰:「約史所舉是矣!」約長副正皆出就彰善位,約史書簿畢,約長舉杯揚言曰:「某能為某善,某能改某過,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為某善,改某過,是能齊其家也。使人人若此,風俗焉有不厚?凡我同約,當取以為法!」遂屬於其善者,善者亦酌酒酬約長曰:「此豈足為善,乃勞長者過獎,某誠惶怍,敢不益加砥礪,期無負長者之教。」皆飲畢,再拜會約長。約長答拜,興,各就位,知約撤彰善之席。酒復三行,知約起,設糾過位於階下,北向置筆硯,陳糾過簿。約贊鳴鼓三,眾皆起,約贊唱:「請糾過!」眾曰:「是在約史。」約史就糾過位,揚言曰:「聞某有某過,未敢以為然,姑書之,以俟後圖,如何?」約正遍質於眾曰:「如何?」眾皆曰:「約史必有見。」約正乃揖過者出就糾過位,北向立,約史復遍謂眾曰:「某所聞止是,請各言所聞!」眾有聞即言,無則曰:「約史所聞是矣!」於是約長副正皆出糾過位,東西立,約史書簿畢,約長謂過者曰:「雖然姑無行罰,惟速改!」過者跪請曰:「某敢不服罪!」自起酌酒跪而飲曰:「敢不速改,重為長者憂!」約正、副、史皆曰:「某等不能早勸諭,使子陷於此,亦安得無罪!」皆酌自罰。過者復跪而請曰:「某既知罪,長者又自以為罰,某敢不即就戮,若許其得以自改,則請長者無飲,某之幸也!」趍後酌酒自罰。約正副鹹曰:「子能勇於受責如此,是能遷於善也,某等亦可免於罪矣!」乃釋爵。過者再拜,約長揖之,興,各就位。知約撤糾過席,酒復二行,遂飯。飯畢,約贊起,鳴鼓三,唱:「申戒!」眾起,約正中堂立,揚言曰:「嗚呼!凡我同約之人,明聽申戒。人孰無善,亦孰無惡?為善雖人不知,積之既久,自然善積而不可掩;為惡若不知改,積之既久,必至惡積而不可赦。今有善而為人所彰,固可喜;苟遂以為善而自恃,將日入於惡矣!有惡而為人所糾,固可愧;苟能悔其惡而自改,將日進於善矣!然則今日之善者,未可自恃以為善;而今日之惡者,亦豈遂終於惡哉?凡我同約之人,盍共勉之!」眾重曰:「敢不勉。」乃出席,以次東西序立,交拜,興,遂退。

在最後一條,王陽明規定了鄉約集會的禮儀,篇幅佔了鄉約正文的二分之一,對集會的程序、步驟、禮節、場景、言辭都有詳盡的說明。王陽明認為,整頓民風需從禮儀教化開始,其作用在於使人「知自別於禽獸」(《禮記•曲禮上》),以培養廉恥心已及德性自覺。

《南贛鄉約》集會的禮儀活動十分隆重而嚴肅。王陽明認為,隆重而嚴肅的禮儀不僅能夠凝聚鄉民之心,更能起到教化的作用。全體鄉民參與「彰善」與「糾過」的儀式過程,便是強化廉恥心的過程,可以逐步建立起道德自覺,這非常契合孔子將禮制視為德治的思想。如《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政刑以強制的方式可以使民服從,但不能培養他們的廉恥之心;而用德治,施以禮樂教化,則能使人產生廉恥之心,進而自覺遵守社會秩序。

《南贛鄉約》實行後,對明代南贛社會秩序的建設、風俗的純化均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從相關縣誌中可窺一斑,如瑞金縣「近被政教,甄陶稍識,禮度趨正,休風日有漸矣。習欲之交,存乎其人也」 ,贛縣「人心大約淳正,急公物納,守禮畏法……子弟有遊惰爭訟者,父兄聞而嚴懲之,鄉黨見而恥辱之」。

《南贛鄉約》始終貫穿了以教化為主導的治理思想,也是王陽明在江西南贛地區推行鄉村治理的總綱領。《南贛鄉約》將教化與懲戒進行了有機的統一,對南贛社會秩序的建設、風俗的純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極大地影響了明清以來鄉規民約的制定、鄉村自治的進程,也為浙江諸暨的「楓橋經驗」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基礎,對我們今天的鄉村治理、社區管理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四 · 楓橋經驗

「楓橋經驗」的核心思想源泉就來自於《南贛鄉約》,「楓橋經驗」就是新形勢下的「南贛鄉約」。「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就是:為了群眾、相信群眾、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楓橋經驗」的要旨就是怎樣妥善處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問題,其主要內容就是「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

57年來,「楓橋經驗」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其功能效果不斷拓展,由促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向促進城鎮、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延伸。楓橋在各居委會、村,甚至在一些重點企業都建立了相應的調解組織。近年,共成功調處民間糾紛1000多起,調處成功率達97.2%,其中80%的糾紛在村一級就得到了解決。

「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除了王陽明在南贛治理過程中提供了寶貴經驗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其在新形勢下與「以人民為中心」的「以民為本」、「親民」的傳統思想相契合,主流媒體是這麼闡述的: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意味著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這正是「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和價值追求;

以人民為中心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而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問題,正是「楓橋經驗」最突出的特點;

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而運用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正是「楓橋經驗」的實質和主線;

 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楓橋經驗」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有持續的生命力,也在於其與現代治理理念相契合。傳統統治理念偏重於單一權威自上而下的強制、命令 ,而現代治理理念則強調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管理,強調政府與社會的互動。「楓橋經驗」蘊含著豐富的現代治理因素,其核心內涵之一就是「發動和依靠群眾」,即強調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及共治。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社區。因此,要健全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體系,要促進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要強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引導社會成員養成在法治軌道上主張權利、解決紛爭的習慣。

新時代如何繼續堅持、發展和推廣「楓橋經驗」?其路徑還是: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2,堅持以德治為目標,推動創新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3,堅持以預防為基點,構建社會矛盾風險綜合防控新體系;

4,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築牢社會和諧穩定新防線。

附:蔣經國的《新贛南家訓》

1939年到1944年,蔣經國主政贛南時,對王陽明極度崇拜,甚至連辦公地址也從章貢路搬到了楊老井街南贛巡撫舊址,把毗鄰原陽明祠的一條老街改名為陽明路。蔣經國的諸多施政行為借鑑了王陽明在南贛的活動形式,如王陽明建觀德亭,蔣經國建仰德堂。蔣經國學王陽明親民與務實的作風,在辦公室外掛上公開信箱,向市民徵求意見;蔣經國學王陽明大辦社學的舉措,在各鄉村官辦了小學;蔣經國也學王陽明頒布的《南贛鄉約》,編制了《新贛南家訓》頒行:

東方發白,大家起床,洗臉刷牙,打掃廳房。天天運動,身體健康,內外清潔,整齊大方。時間寶貴,工作緊張,休息睡覺,反省思量。吃飯吃粥,種田艱難不忘;穿衣穿鞋,要以辛苦著想。事事宜先準備,免得臨時慌張。春天栽樹木,夏日造穀倉,秋收多貯藏,冬季種雜糧,夏衣春天做,冬衣秋季量,天晴修房屋,天雨補衣裳,戶戶養雞鴨,家家畜牛羊。處處要節約,無事當做有事防;時時要儲蓄,有錢應作無錢想。青菜豆腐最營養,山珍海味壞肚腸;服裝器具用國貨,經濟耐用頂適當。父母教子女,兄長告弟妹,勿貪錢財勿說謊,戒菸戒賭莫遊蕩。生活要刻苦,婚喪莫鋪張;待人要誠懇,做事要有常;態度宜從容,舉止要端方;友愛兄弟,孝敬爺娘,妯娌和睦,一家安詳。不聽閒話,自己有主張;不管閒事,埋頭幹一場。禍從口出,休要說短論長;病從口入,衛生不可不講。做過善事,不記心上;受人恩惠,永久不忘。遇困難,不彷徨;處順境,不誇張。做好事,莫宣揚;做壞事,莫隱藏。人家急難相援助,人家成功要讚揚。口角訴訟,兩敗俱傷;大家規勸,互相幫忙。引誘親友做壞事,欺人欺己昧天良。甘心情願當漢奸,辱祖辱宗害親房。不論農工商學兵,都做堂堂好兒郎。政府機關去服務,多求進步圖自強,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家,放棄一時安樂為民族。男女老少受軍訓,全體動員拿刀槍。人人都是中國兵,個個都去打東洋。國難已當頭,戰事正緊張;日本鬼子不消滅,中華兒女無福享。有錢快出錢,有力快出力,壯丁去當兵,老人看家鄉,婦女耕田地,兒童上學堂。

(此文轉自稽山王陽明研究院)(文章分"上""下"兩部)

編輯:李博濤     審閱:徐國棟

商務洽談:陳老師13805823300

相關焦點

  • 慈子丨陽明心學與社會治理 ——從南贛鄉約到楓橋經驗(上)
    王陽明在出任廬陵縣令、南贛巡撫期間,推行的「十家牌法」、「南贛鄉約」等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的鄉村治理實踐,為後代的社會治理留下了寶貴的思想理論和實踐經驗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 "楓橋經驗」專家談 | 餘瀟楓:和合主義,社會治理的價值範式
    如果說,中國現代社會治理的價值範式是「和合主義」,那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標誌應是「理性化」「法治化」「民主化」,警務現代化的標誌是警察人格從「政治人」「行政人」「經濟人」升級為維護公共安全的「公共人」,「楓橋經驗」提升的目標則是人之為人「安全感」的充分獲得。和合主義現是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價值範式」,也是社會現代化需要遵循的「至高目標」。
  • 許嘉璐:陽明心學之跌宕蹉跎
    要想跨出社會發展的這一步,所缺的主要是兩個緊密相關的方面:一是以陽明心學為代表的思想領域,主要指向社會個體道德倫理的培育和提升,卻沒有觸及阻礙社會進步的政治制度痼疾;即使在論辨「義」、「利」關係時也沒有質疑既有的社會結構的弊病;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即陽明心學等先進的、力圖超越社會現狀的思想主要盤桓在部分「社會精英」(文人、士大夫)的範圍內,雖然也有溢出的影響,但遠遠達不到動搖社會基礎、威脅社會政治結構的程度
  • 陽明心學的文化源頭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孟子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
    中學課本裡把陽明心學歸入了唯心主義哲學範疇,而我們的「顯學」是唯物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哲學,這就導致了很長時間陽明心學的不入流。回溯到陽明心學誕生的年代,當時的「顯學」是朱熹主導的封建儒學,陽明心學同樣處在不入流的社會地位。今天,要把陽明心學和唯心主義之間的等號拿掉,按照新時代與時俱進的發展觀來提升對陽明心學的認識。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話語形式的轉換,並不限於古語(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古語」包括了宋、明、清的語言)的準確理解和翻譯、詞語通於俗而且入時,其核心和實質是對思維方式的調整,其中包括了大眾觀察事物和接受理論時從個體到整體、從具體到抽象、下而上上而下,以及正向逆向思維的習慣。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陽明學說的對內普及、對外介紹的障礙之一,就在於此。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那時,我們國家還沒有開始高度提倡傳統文化,大多數人並沒有聽說過「陽明心學」。如果我說「心學」能治病,聽起來很像邪教一樣,太可怕了,而且,我學習心學的初衷本來也沒有奢望治病的。2012年的時候,我的身心基本恢復,這時候,我的老師就對我說:「你從這樣的的絕境裡走出來,這些走出來的經驗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我還與他開玩笑說:「您是要我到澤州公園門口擺塊紅布算命嗎?」
  • 福建陽明書院在福州三坊七巷揭牌 傳播心學思想
    揭牌儀式 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東南網8月6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陽明心學核心思想,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今日上午,福建陽明書院成立揭牌儀式暨陽明文化論壇在福州三坊七巷衣錦坊61號舉行,現場邀請了國內陽明心學專家及熱愛陽明心學的各界人士共同探討陽明心學在福建的發展
  • 陽明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陽明心學,先要弄清何為心,那麼必須先從概念上來明確為什麼是「心」。因此陽明心學之心,側重於後。心的思考過程、思維過程意識性質則就偏向了意識層面,有「有生俱來」的「心」,有需要「致良知」之「心」,是陰陽關係,辯證關係,一體兩面。「心」之用依附於「心」之體,心的整體性,心的存在與心的用,體用關係。
  • 「陽明主題公園」呼之欲出 設計方案新鮮出爐
    「陽明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此次稽山街道『陽明主題公園』建成後,不僅對於陽明文化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於進一步運用陽明文化提升基層社會治理乃至助推『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紹興市委黨校「楓橋經驗」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尹華廣告訴記者。
  • 陽明心學互動問答
    編者按:白立新,陽明教育研究院創始人。
  • 岡田武彥的陽明心學
    譚宇宏(媒體人)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暢銷書作者、國際儒學泰鬥岡田武彥先生的成名作及代表作,被公認為日本研究陽明心學的扛鼎之作,著名漢學家狄百瑞曾鄭重地將它置於案頭隨時翻閱,哲學大師陳榮捷、著名哲學家唐君毅等學術界泰鬥們對它曾予以高度評價。
  • 陽明後學與陽明心學的變異
    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這使學派大盛,也合乎王陽明心學「愚夫愚婦可學」的觀點,又為陽明心學的流弊打下基礎。王艮說:「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在他看來,因為百姓日用已經是聖人之道,所以沒有刻意去做功夫的必要。泰州學派的傳人,如羅汝芳、周汝登等,都是崇尚虛無、沉迷禪學道術的,直至學派背離儒家「尊德性而道問學」之宗旨。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宋才發、郭婧發表《「楓橋經驗」視閾下鄉村治理法治化探討》論文
    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楓橋經驗」從依靠和發動群眾的社區治理樣板,發展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1]的新時期社區綜合治理新典範。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和歷史背景下,「楓橋經驗」始終堅守「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初衷」不動搖,堅持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提升,不斷豐富和完善其內涵。「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的旺盛生命力,既為鄉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累了實踐經驗,也為現代社會治理創造了理論經驗。
  • 浙江紹興升級「楓橋經驗」智慧 巧解基層治理「方程式」
    中新網紹興8月31日電(柴燕菲 童靜宜 邵燕飛 李佳贇)從傳統基層組織的「行政依賴」到社會共治的「大合唱」;從「人海戰術」的捉襟見肘到植入「智慧基因」的精準無縫……新時代「楓橋經驗」,正為浙江紹興構建起多元共治、依法治理、服務導向、技術引領的全新格局。
  • 贛州鬱孤台歷史街區,一代宗師王陽明妙計剿匪,什麼是心學?
    這座文氣充沛的庭院,就是鬱孤臺下的「陽明書院」。五百多年前,王陽明來到這裡,也正是在這裡,他的心學得以發揚光大。明朝中期,贛州周邊盜匪橫行,朝廷多次派兵圍剿,匪盜卻依然猖獗。明正德十一年,王陽明臨危受命擔任南贛巡撫。在此之前,他已經在貴州龍場悟道,體悟到「心才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創立心學。
  • 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哲學,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管理的實踐,不但可以使企業管理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還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國內的海爾、萬科、韓都衣舍、上汽集團等知名企業,他們的管理哲學也都是源於陽明心學。我們發現,雖然學習陽明心學的企業家越來越多,但是如何把陽明心學的智慧應用到企業的管理實踐,實現企業的成功,還沒有成熟的方法。
  • | 陽明心學課堂
    在一些具體情景下,陽明先生是如何看待問題的,是如何做的,這些都會有一個清清楚楚的答案,就像給我們一面鏡子,讓我們在更高層面照見自己。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的觀照能力、智慧等等都會大大提升。很多人問,陽明心學課堂的精髓在哪裡?陽明心學的精髓是在真知上下功夫,落實到每天的實踐中,指導我們的行動。陽明心學課堂分為五部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人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