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專家談 | 餘瀟楓:和合主義,社會治理的價值範式

2021-02-19 紹興公安群藍星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理性價值目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成熟、定型的大課題,也是警務現代化所要依託的大背景,更是「楓橋經驗」需要進一步提升的新召示。如果說,中國現代社會治理的價值範式是「和合主義」,那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標誌應是「理性化」「法治化」「民主化」,警務現代化的標誌是警察人格從「政治人」「行政人」「經濟人」升級為維護公共安全的「公共人」,「楓橋經驗」提升的目標則是人之為人「安全感」的充分獲得。

和合主義現是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價值範式」,也是社會現代化需要遵循的「至高目標」。和合主義以傳承中國「保合太和」與「協和萬邦」的治世理念為核心,以借鑑西方「人類一家」「全球一體」的世界主義為要旨,以揚棄「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的國家安全理論為路徑,是深度全球化進程中正在形成的一種頗具中國特色的現代社會治理的理論範式。

「楓橋經驗」雖然是社會基層治理的一個典型,但其「和合性」內涵卻體現出社會治理中十分重要的價值目標,從而可以成為「和合主義」理論解讀的重要範例。無論是上世紀50年代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還是本世紀初的「群眾辦事不出村、矛盾調解不出村、信息諮詢不出村、致富求助不出村」,抑或是近幾年的在「楓橋經驗」基礎上形成的「網絡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大調解、大綜治」「綠、黃、紅『三色預警』」「人口流動『互適化』管理」等一系列有效可行的社會基層安全治理,都體現了對人的「生存性焦慮」與「本體性不安全」的最大程度的消解,以保障人們「安全感」的獲得與社會「和合性」的提升。

就社會治理的角度看,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和合主義在新時代的當下體現,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思想的最新表達。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這為社會安全的和合主義範式建構與「楓橋經驗」的範式轉型提供了新的價值指向。「楓橋經驗」是我國社會安全治理的一個樣板,這個樣板隨著共和國的發展歷程,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考驗,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是引領平安中國建設的一面旗幟。

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廣義視角,來重新思考「楓橋經驗」,我們可以對「楓橋經驗」的內涵作更為本質的理解。「楓橋經驗」在經歷55年的發展完善中具有的普適性意義,那就是:推行「以人為本、以安為上」價值準則,豐富社會公共產品與保障人的安全感,在維穩、維權、維心相結合的基礎上,達成社會平安與民生改善的最大實效與可能。然而,從和合主義審視,「楓橋經驗」在新時代需要實現範式的轉型與提升,即凸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構建以「安全感」為標誌「場域安全」為實質、「共享安全」為價值實現路徑的社會安全治理新體系。

「楓橋經驗」形成之初,楓橋人用「合倫理」與「合情理」的「主體間」互動,以安全的「說理」方式把「階級矛盾」化解於基層;「楓橋經驗」發展之時,楓橋人用「倫理參加」與「心理調適」的「情理型治理」(調解為主)以補充中國社會的「法理型治理」(訴訟為主)之不足,以安全的「維權」方式把「消極安全」轉化為「積極安全」;當今的「楓橋經驗」的深化期,楓橋人用「靠富裕群眾減少矛盾,靠組織群眾預防矛盾,靠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的創化性實踐,以安全的「人性化」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

警務現代化需要以「和合主義」為價值目標與「平安中國」建設同步,需要在實現「維穩」向「維權」、「信訪」向「信法」、「治安」向「平安」的全面轉型中升級。如果說「平安中國」建設主要是要靠政府的職能發揮與公共政策合理制定與實施來達到,那麼警務現代化則是應聚焦於「公共安全問題」「公共安全威脅」「公共安全危機」「公共安全災難」進行現代防治,以「社會警察」的身份提供專業化、高效率的權威性安全服務。

特別是當現代警務建設從「治安建設」向「平安建設」的轉變時,我們要充分了解「平安」的社會治理意義是「安全共享」,即安全是行為體之間的優態共存,將安全的理解從以往的「危險狀態的避免」拓展至「你安全我也安全」的優化狀態的建構上,而這首先是整個政府現代化的使命,警務力量則應聚焦「平安」建設中的根本性安全隱患的防治與現代性社會衝突的消解上。

「平安建設」是中國警務現代化的總體背景與依託,其總體要求是使警務在堅持「公共人」的立場上向多元化、專業化、數位化方向發展,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最有權威性的安全保障。「人本化」與「和合性」是「楓橋經驗」的價值核心,也是社會治理實現和合主義價值範式的內在要求。因此,警務現代化要在警務實施的「法治化」上下功夫,要在警務手段的現代化上抓升級,要在警察自身管理的「人性化」上投資源,要在行政執法的民事權利「保障化」上作表率,還要在智慧警務的「便捷化」上出效能。

相關焦點

  • 【和合主義】餘瀟楓 章雅荻:和合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
    作者:餘瀟楓,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章雅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來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9年第七期;時政國關分析微信平臺編輯:周悅【內容提要】 和合主義是深度全球化進程中正在形成的一種頗具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範式,可分為前提本位、過程本位、目的本位和合主義三大類型。
  • 【一帶一路】餘瀟楓 張泰琦:和合主義 建構「國家間認同」的價值範式 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
    建構積極的「國家間認同」對「一帶一路」方略推進與「絲綢之路新區域」治理有著決定性作用。具有中國思想淵源與豐富外交實踐的「和合主義」價值範式,為「國家間認同」建構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合主義」所追求的是創造一種體現「類價值」的「國際交往行為」以促進「國際合作」,這對開創「國家間認同」新維度,消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認同衝突有著重要意義。
  • 【餘瀟楓 章雅荻】和合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
    五易之中的每個易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但和易處在易的價值排序的高位,不僅為易的哲學發展提供了價值基點,而且為易的現實運用提供了意義指向。成中英指出:「不易之易的終極目的是天地的和諧生態……故真正知易者,不能不正視易的和諧化的價值。」保合太和與萬國鹹寧作為社會的理想之境,生發於易的和易之義。從太易到太極再到太和;太和被置於社會發展的價值序列的最高端。
  • 讓治理創造新價值 網絡新「楓橋經驗」大會聚焦數字經濟治理體系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韓基韜):1月7日,由法制日報社主辦、法制網承辦、阿里巴巴集團協辦的第四屆網絡新「楓橋經驗」高峰研討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如何讓治理創造更多社會價值,成為眾多與會者共同討論的焦點。
  • 宋才發、郭婧發表《「楓橋經驗」視閾下鄉村治理法治化探討》論文
    「楓橋經驗」是新時代鄉村治理的基本遵循,標準化是實現鄉村治理法治化的目標追求,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楓橋經驗」視閾下鄉村治理法治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楓橋經驗」的符號化治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面對「維權」與「維穩」陷入尷尬境地,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法律規範體系不健全,鄉村治理法治建設跟不上社會發展要求。
  • 慈子丨陽明心學與社會治理 ——從南贛鄉約到楓橋經驗(下)
    《南贛鄉約》始終貫穿了以教化為主導的治理思想,也是王陽明在江西南贛地區推行鄉村治理的總綱領。《南贛鄉約》將教化與懲戒進行了有機的統一,對南贛社會秩序的建設、風俗的純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極大地影響了明清以來鄉規民約的制定、鄉村自治的進程,也為浙江諸暨的「楓橋經驗」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基礎,對我們今天的鄉村治理、社區管理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 浙江紹興升級「楓橋經驗」智慧 巧解基層治理「方程式」
    55年前,從這片土壤中誕生了「楓橋經驗」,如今,這裡亦催生出基層治理的「新智慧」。操著一口鄉音,楓源村村委會主任駱根土告訴記者:「楓源村由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合併之初各類社會矛盾交織疊加,村幹部們都很迷茫。後來,村裡成立了綜合治理辦公室,創新網格化社會治理,並在深化『三上三下』議事規則、完善村規民約等方面做文章,將『楓橋經驗』進行創新和升級。」
  • 地方性知識能否成為普適性規則——各方評說「楓橋經驗」對中國...
    「楓橋經驗」由此形成了「以人為本,依靠群眾;抓早抓小,就地化解;維護穩定,建設小康」的目標,開創了「楓橋經驗」———「機制好,防範早,矛盾少,民安民樂民富」的新時代。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總結和發展「楓橋經驗」,如何理解「楓橋經驗」的普適性和價值,以更好地指導我國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則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 對「楓橋經驗」創新群眾工作方法的再認識
    弘揚「楓橋經驗」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和實踐價值,有力地促進群眾工作的行穩致遠 「楓橋經驗」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儘管一些具體做法深深地烙上那個特定時代的痕跡,但其「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核心與靈魂始終未變,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和實踐價值,對於新時代走好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髮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新時代「楓橋經驗」基本理論問題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
    11月29日,由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學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杭州師範大學楓橋經驗與法治建設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的以「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新時代『楓橋經驗』基本理論問題學術研討會」為主題的研討會在西北政法大學順利舉行。
  • ...運用『楓橋經驗』探索實踐基層紀檢監察監督新路徑」研討會發言...
    市紀委市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紀檢監察系統將深入貫徹落實趙樂際書記調研浙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學懂悟透增動力,深挖深化再出發,創造性發展運用好「楓橋經驗」,深化提升鄉鎮紀檢監察工作規範化建設,通過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持續推動監督下沉、監督落地,做實村級監督,讓清廉村居建設「不虛置」,努力在工作實踐中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制度的治理效能和獨特優勢。現摘要刊發部分專家學者的發言,以饗讀者。
  • 【重磅】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11月12日,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紹興,一場重量級的大會在此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郭聲琨,國務委員、中央政法委副書記、公安部部長趙克志,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國家安全部部長陳文清、司法部部長傅政華、中央軍委政法委書記宋丹、武警部隊司令員王寧等中央政法委委員悉數出席,中央和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法各單位負責同志,參加綜治工作(平安建設)考核評價工作的中央部分部委分管負責同志參加
  • 龍港公安分局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禮堂警務」讓「楓橋經驗...
    龍港公安分局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禮堂警務」讓「楓橋經驗」生根鄉村 發布時間:2019年08月09日 來源:   蒼南新聞網8月9日消息:龍港公安分局在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過程中,立足江南文化特點,充分挖掘村史文化,收集本土文化資源,在群眾聚集多、民俗活動多的文化禮堂打造「禮堂警務」,促進公安文化與鄉村文化、公安勤務與鄉村事務、公安團隊與鄉村團隊相融合,在文化禮堂中暢談治安、傾聽公安、共謀平安,助力新時代「楓橋經驗
  • 調查報告|王傑等:鄉村善治可持續的路徑探索與理論啟示:來自「楓橋經驗」的思考
    鄉村何以善治是新時代鄉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問題。研究這一問題需要從歷史經驗中尋找答案。「楓橋經驗」是中國鄉村善治的典範和旗幟。回顧「楓橋經驗」的歷史演進,發現了「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的密碼,找到了一條鄉村善治可持續的重要路徑。要始終堅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和群眾參與;始終堅持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機結合;始終堅持創新發展制度體制機制。
  • 張銀橋應邀到武漢大學參加「新時代『楓橋經驗』研討會暨大調解...
    12月6日上午,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推進「楓橋經驗」在地方實踐及大調解制度中的發展,研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項目:《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之大調解制度研究》,武漢大學法學院在其
  • 風險社會治理責任範式:全球戰「疫」與中國行動
    應該說,中國方案提供了風險社會治理的一種責任範式。當前,全球戰「疫」為建構風險社會治理的責任範式提供了實驗場域。(一)思維轉換「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加強風險社會治理,防範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局部風險演化為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首先必須實現思維轉換,即確立「他者性」「複雜性」和「境遇性」的責任思維。
  • 【兩會特輯】創新發展「楓橋經驗」,蹚出訴源治理「羅源模式」
    近年來,羅源法院在黨委領導、上級法院指導下,持續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主動融入基層治理,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訴源治理經驗。2019年來羅源法院加強訴訟與非訴訟的互動、聯動、協調和保障,持續推進訴源減量工程,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三個向度
    「楓橋經驗」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黨領導下基層創造的社會矛盾化解經驗,半個多世紀以來成為中國社會治理的美麗風景線。進入新時代,各地在「楓橋經驗」引領下各具特色的豐富實踐,匯聚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框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 社科評論|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三個價值維度
    善治,是對良好的或理想的社會治理狀態的描述,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徵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是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一種新型關係。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推動我國社會治理走向「善治」,就要探索多元治理、和諧治理的新路徑,從構建和諧有效的社會秩序、激發創新治理的社會活力、培育凝聚民心的公共精神三個方面理解和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價值維度。
  • 三十年來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範式之轉換
    ;社會治理 內容摘要: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復興30年來,相繼出現了「現代化」、「本土現代性」、「社會與國家」、「社會治理」等四類影響較大的研究範式,推動著學科不斷走向新的廣度、高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