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兒童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起點和基礎,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中,「有溫暖的家」居首位,人數比例遠高於「有錢」、「有社會地位」和「有權力」。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召開發布會,共同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
這項調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在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樣本包括18萬餘名學生和3萬餘名班主任。
孩子最渴望「有溫暖的家」
調查報告顯示,孩子將家庭作為他們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39.3%的四年級學生與49.4%的八年級學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排名第一位的均為「有溫暖的家」。同時,「父母」居四、八年級學生最崇敬榜樣的第一位。四年級學生最崇敬的榜樣排名前三位的依次為「父母」「老師」和「科學家」,人數比例依次為25.8%、22.5%和14.2%;八年級學生最崇敬的榜樣排名前三位的依次為「父母」「影視歌星或體育明星」和「歷史名人或文化名人」,人數比例依次為29.1%、14.6%和12.1%。
報告稱,與四年級相比,八年級學生更加看重家庭,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擁有一個溫暖的家的重要性。表面上看,青春期的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明顯減少、渴望獨立,與家長的溝通和相處時間減少,但實際上家庭在他們的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變得更加重要。
「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奧秘,即孩子在12歲前能否與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感情,對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至關重要,而只有『溫暖的家』才能滿足孩子發展的需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雲曉告訴界面新聞,儘管父母是學生榜樣的第一位,但不是每一位家長都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一般來說,無論父母是否願意或者在意,都是在為孩子做榜樣,因為兒童的天性是觀察學習和模仿學習。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的判斷與選擇會發生變化。
「這足可見家庭、父母在中小學生心中的地位。應結合這次家庭教育國家報告反映出的家庭教育問題,推進教育改革以及加強對家庭教育的專業化指導,給孩子健康成長營造溫暖的環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
父母的關注與孩子的需要錯位
孩子既然最渴望有「溫暖的家」,最需要親密的親子依戀,這些都為家庭教育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優質條件,卻為什麼會出現親子衝突甚至深深的代溝?孫雲曉指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關注與孩子的需要錯位。
調查報告中,學生和班主任都認為家長最關注孩子的學習。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對自己最關注的方面是學習情況、身體健康、人身安全,其人數比例高於對道德品質、日常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或特長、心理狀況的關注。96.2%的四年級學生和95.8%的八年級學生表示家長對自己的成績期望至少是「班裡中等」,僅3.8%的四年級學生和4.2%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對自己成績的期望是「考多少名都可以」。同時,四年級、八年級班主任認為家長最關注學生的方面是考試成績,遠高於對愛好或特長發展、心理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關注。
然而,八年級學生最希望父母關注的三個方面實際上是興趣愛好或特長、心理狀況和身體健康。其中,四年級男生更希望父母關注自己的人身安全,女生則更希望父母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八年級男生更希望父母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女生則更希望父母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況。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家長學業期待依舊普遍偏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基本沒有改變。過高的期望必然引起高負荷、高強度和學習焦慮等不良情緒,也必然會給家長自身帶來焦慮。」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明認為,「評價家長學業期待的關鍵指標是期待的適度性,即期待是否處於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內,過高期待和過低期待(甚至沒有期待)都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麗穎則撰文表示,「學習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認識世界的途徑,更要以促進人自身的成長和發展為目的。兒童在學校生活中遭遇了哪些成長的困擾,身體和心靈有哪些呼喚,本應該成為家校合作和溝通的重要議題,但是卻不被家長和教師所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家長普遍關注孩子的學習,但報告顯示,家長對孩子學習生活的參與程度並不與關注度成正比,有三成四年級學生、近五成八年級學生表示家長較少捲入自己的學習生活。家長學業捲入是教育捲入的一種,主要是指家長在孩子學習生活中的投入情況,在家庭或學校中做出促進孩子取得更好學業成就的多種行為。
根據調查,大多數家長把學業捲入的重點放在作業上,小學階段重點關注監督檢查,初中階段關注督促提醒。「學業捲入應該是全方位的、適度的,家長要學會關注細節、積極反饋,學會鼓勵、樹立自信,給予孩子真正的支持和幫助。」洪明稱。
家校合作困難
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礎,也是促進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徑。但調查結果顯示,95.6% 的四年級班主任和97.4% 的八年級班主任報告與家長溝通遇到困難。這表明目前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情況不容樂觀。
根據調查結果,四、八年級班主任與家長溝通遇到的困難排名前三位的均為「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長參與溝通的積極性不高」和「與家長教育理念不一致」,且人數比例均超過五成。
其中,74.1%的四年級班主任和74.2%的八年級班主任報告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困難是「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58.8%的四年級班主任和60.8%的八年級班主任報告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困難是「家長參與溝通的積極性不高」,52.1%的四年級班主任和55.3%的八年級班主任報告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困難是「與家長教育理念不一致」。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共育,家長和教師就要共同承擔責任,不僅對教育結果擔責,還要在教育活動尚未開始的時候就承擔責任。」康麗穎指出,目前家校共育指導服務亟待完善,如果家長只重生養而不重教育,對自己承擔的教育責任置之不顧,孩子在人格、行為習慣等方面必然會存在著大量問題,這些問題再到學校去矯正,將使學校不堪重負,遭遇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