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這是歐陽修非常著名的一首詞,每個人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都學到過,背誦過。
但是,有沒有想過要仿寫它呢?
或者,乾脆就用它的原句開頭,看能寫出怎樣的篇章,與歐陽修一爭高下?
這個想法,估計我們現代人裡是很少有人會有了,畢竟時代不同,接受的教育基礎也不同,我們這些從小義務教育全面發展的學生,同古代那些做學問一做就是一生的人,文學素養是真的沒法比。
拿唐代的人來舉例,杜甫不必說,官宦之家,肯定從小就是四書五經,李白的詩,我們覺得它浪漫恣肆,是天縱奇才,李白人家也是「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的。
所以,現代想要作詩的人,我覺得也應該有一個最基礎的文學素養,或者你讀過許多書,語言掌控力強,詞兒多典故熟;或者你經歷的事情多,自然的轉化成語言就有著強烈的傳奇性和故事性。
這兩點至少應該具備一點,我們才有創作的資格。
【臨其詩境】
還是說回到正題,今天要欣賞的詞就是李清照模仿歐陽修《蝶戀花》所寫的《臨江仙》。
為什麼要說是仿寫呢,因為在這首《臨江仙》中,李清照不僅模仿了歐陽修詞中的意境和情緒,而且完完全全的照抄了歐陽修詞的第一句「庭院深深深幾許」,這要是放到現在,一個抄襲的名頭是免不了了。
而且,李清照還不止寫了一首,歷史記載中用的數量詞是「數闋」,一寫就停不下來那種,今天這首,其實是屬於差點被遺忘的那一類,它並沒有和其他的《臨江仙》一起被收錄進《樂府雅詞》,因此在歷史上的知名度並不高,還好後人整理時還是發現了這首詞,不然現在的人,就又少了一首好詞可以讀了。
【經典原文】
臨江仙·梅宋代: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條分縷析】
這首詞寫梅花,詠梅,然其真實的目的則在於抒發自己的情緒,閒極無聊的閨中感慨,以及韶華易逝的惆悵,詩詞中的梅,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詞人自己。
開篇用歐陽修詞,一字不改,這首先就是一種自信,文人對於自己文筆的自信,雖然借用了他家的成句,但決信自己之不落窠臼,能夠寫出一重新境界。而且,借來的句子與自己的後續延伸結合的很是完美,沒有滯澀的感覺,反而真的是配合相生,產出了一種獨屬於李清照的氣質和意境。
庭院深深,有多深呢?
暮雲繞綺窗,濃霧籠閣樓。
一縷春意,久待不至。
芳姿悄損,究竟是為了誰,又有誰知道?
晚夢之中終於相聚,向陽梅花,也該發芽了吧。
這是詞的上闋,寫的很是朦朧,我們不知道她寫的是人的情緒還是花的,是人的狀態還是花的,但一種悵惘迷茫的情緒,卻是烘託到了極致,而主角梅花,也已開放了。
梅花玉瘦,色呈淺紅,心中茫茫亂恨。
南樓的羌管,不要再吹奏那些悲傷的曲調了吧。
帶著濃濃花香的梅花被雨打風吹盡,這又有誰知道呢?
春日的暖風還是慢些來吧,不要一下子就到杏花肥的時節了。
下闋足值得稱道的,是一個「肥」字,梅花瘦而杏花肥,兩相比較之下,自己對孤獨的感慨,對歲月的感慨,就變的具體,生動形象。
花期如此之短,徒令人唏噓感嘆。
【顧無說】
然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比花期更寶貴的,是人的少年時期呀。
尤其是少女,或者少婦,生怕自己最美麗的年華就在深院中虛度,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惆悵和迷惘,是很切實且深刻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