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小熊電器(002959)成功登陸中小板上市,被市場稱作「創意小家電第一股」。在這背後,無數臺公司生產的酸奶機、煮蛋器、養生壺等小家電產品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戶的生活。
作為一家伴隨電商崛起的小家電品牌,公司是如何用短短十幾年在行業激烈的競爭中從0做到20億的規模?日前,小熊電器創始人、董事長李一峰做客證券時報.e公司微訪談,親身講述小熊電器的成長曆程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
「酸奶機」開啟創業之門
中國的家電行業,可以說一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紅海市場」,放眼行業中諸如格力、美的、海爾等頭部企業,都是在數十年激烈的廝殺中存活下來的佼佼者。
聊起當初為什麼要踏足這一「紅海」,李一峰坦言並沒有想那麼多。「我本科畢業於哈工大電器專業,畢業後也都是在電器行業從事技術開發工作,當時也沒有考慮一定要在一個很熱門、很新潮的領域去創業,選擇家電也是因為所學專業以及在行業中積累下的經驗和想法。」
當然,最初的創業歷程都不會太容易。李一峰創業時的第一款產品是酸奶機,一個在當時主要流通於禮品渠道,國民度較低的小眾產品。
帶著過往的設計經驗,李一峰的初創團隊在廣州租的的一套房子裡完成圖紙設計,但尋找廠房成為了難題,鮮有代工廠願意承接一家剛成立企業的小訂單。被逼無奈之下,公司最終在租下的這間辦公室裡完成了第一批2000臺酸奶機的加工。
最初的這一批2000臺酸奶機並未直接投放到商超渠道,而是選擇與一家經營乳酸菌發酵劑的企業合作。對方的產品乳酸菌就是製作酸奶的原材料,但也需要像酸奶機這樣的生產工具的配合。雙方一拍即合,李一峰拿下了第一筆合同。
沒過多久,微波爐巨頭格蘭仕看中了小熊的酸奶機,向公司下了10萬臺的訂單。這份前所未有的大訂單讓公司為之一振,雖然產品採購單價很低,但也稱得上是「第一桶金」。
格蘭仕這筆訂單主要考慮的也是禮品渠道需求,因為酸奶機在當時屬於比較新鮮的小家電產品,非常適合作為大件商品的搭配贈品。但正因為是用作贈品,成本也被嚴格控制。
因此幾經思考,李一峰還是決定拿下這筆訂單,在他看來,公司已經啟動了「小熊」品牌,伴隨著這10萬臺贈品的投入市場,「小熊」品牌也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許多家庭。「在當時企業規模還很小的時候,能夠讓這麼多用戶接觸到小熊的品牌,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收穫。」
抓住電商機遇
短短的十幾年間,小熊電器從0開始,如今已經實現了超過20億元的年營收額,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是什麼能夠讓小熊電器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走上這樣一條高速增長的曲線?李一峰認為,首先在於航道的選擇。
我國家電行業確實長期競爭激烈,但也分許多細分領域。「比如冰箱、空調、電視等『大家電』,幾大巨頭的市場格局已經定型,初創企業很難再從中分一杯羹。」
李一峰告訴e公司記者,小家電的行業屬性與大家電有較大區別,「大家電是剛需,小家電不屬於嚴格的剛需,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80後、90後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他們具有與70後不同的生活場景和消費理念,新興的消費需求開始產生,小家電會逐漸成為大家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產品。」
除了選對「航道」,小熊的創立恰逢中國電商網購興起的大趨勢。早在創業初期,李一峰就留意到了電商的影響力。「電商作為一種新興渠道,增速快、增長潛力大,也成為80後、90後最青睞的購物方式。」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網上零售規模已達9萬億元,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大國。但放在十幾年前來看,真正抓住機會的企業並不多。而小熊電器在設立初期就選擇「勇敢地」大力開拓電商渠道,與網際網路電商平臺建立了長期深度的合作關係,充分享受到這十幾年來電商的發展紅利。
事實上,小熊的絕大多數用戶,都是在電商平臺上接觸到這一品牌的。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公司線上銷售營收超過18億元。
李一峰介紹,公司運營團隊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深度挖掘用戶需求。「線上的數據是海量的,經過系統分析後的數據反饋到研發、生產等環節,保證所有的計劃都有數據支撐的,確保這些商品為市場所需,自然也能夠降低市場風險。」
不僅如此,相比於單價較高的「大家電」,價格親民、功能新穎的小家電更能夠刺激起電商用戶的「剁手欲」。電商也成為小熊發展「航道」中最有力的一股「東風」。
時至今日,市場上有關「電商增速放緩、電商紅利減少」的討論也越來越多。面對這一問題,李一峰認為,電商銷售增速放緩,並不意味著公司發展的空間就受限了。「如今隨著各類網絡平臺的大發展,渠道也變得更加多元化,譬如公司在微店、抖音等平臺都有許多細分的經營手段,幫助我們接觸更加多元的客戶人群。」
從「1到400」的擴張
創業之初,靠著酸奶機這款「明星」產品,小熊電器在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如今產品線已經發展到30多個品類、400多個SKU(產品型號),支撐起了公司20億的營收規模。
在李一峰看來,公司從「1到400」的擴張,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當屬2006年到2010年的初創期,公司以酸奶機為切入點,20多個員工開始起步,增長速度每年都在100%以上,結合當時電商發展的風口,銷售規模突破1億元,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
第二個發展階段當屬2011年到2015年,這個階段是公司從1億到10億規模的快速成長期。一方面,公司實施品類擴張,挖掘了諸如電熱飯盒、養生壺、料理機、加溼器等新產品,產品線從幾個品類擴展到了幾十個品類。
另一方面,公司還進行了品牌的詮釋,用了1年的時間確立了「妙想生活」的品牌理念,同時利用新媒體和微電影等用戶喜愛的的創新媒介渠道,讓小熊品牌的知名度、消費者的認同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從2016年至今,是公司第三個發展階段,即穩健發展期。從2016年開始,李一峰就帶領管理團隊思考小熊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品牌的路徑。為了適應多品類的運營模式,公司進行了從一個工廠到多個工廠的拆分。
「我們現在所建立的幾大生產基地,已經不僅僅是製造基地,還是產品品類的獨立運營體,涵蓋產品的研發、工程轉化、品質管控、供應鏈打造全鏈路。此外,我們前幾年就意識到用戶研究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建立了專門的用戶研究部門和用戶體驗部門,來進一步提高小熊的產品體驗。」李一峰說。
在行業內的競爭上,李一峰對小熊電器的定位是一個「有溫度」的年輕品牌。「我們不太會與巨頭正面競爭,而是通過差異化的手段,通過對年輕人的影響力,做一些更細分、更貼近用戶的產品。」
研發投入「上不封頂」
作為一家已經擁有400多個SKU的小家電廠商,小熊電器對自身研發上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目前公司每年大概都能夠推出100個左右的新產品(SKU),公司內部也要求每年的新產品應該要貢獻當年20%的業績指標。
針對研發這一話題,李一峰指出,小家電產品的研發,更加偏向於應用方面,不像很多電子產品、通訊產品等經常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到基礎性的技術研發上。小家電本身在基礎技術上這麼多年並沒有太大的革命性變化,主要的創新體現在功能應用、外觀以及材料等方面。公司在研發創新上的原點是不斷挖掘用戶的需求,將現有的技術和材料與新的用戶需求結合,產生新的產品。
「所以從外界來看,乍看起來公司在研發上投入的資金並不算多,但公司在產品創新的成效卻十分顯著。我認為,這一方面說明公司在用戶需求的挖掘上比較到位,另一方面說明公司研發的效能和效率比較高,因為研發不僅僅只是『燒錢』的事情,一定要和需求結合起來。」
「實際上,公司的研發力度一直在強化。」李一峰表示,最近三年公司的研發投入每年增速都超過60%,「所謂研發佔比不高,主要是因為公司這幾年營收的增長也非常快。」
截至2018年年底,小熊電器的研發人員已經超過130人。「而且在我們公司內部,所有崗位都有人員規劃的預算上限,但唯獨研發人員不設上限,研發投入『上不封頂』,要多少給多少,希望招到更多技術人員,希望能夠發展得更快。」
來源: 證券時報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