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是高一學點知識,高二忙聯考,高三基本不學,全部刷題。」近日,「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結合這兩年調研所得,將「應試」兩個字在語文科目中的具體場景,清晰展現出來。他感慨,高中語文特別是高中作文教學,發展趨勢不容樂觀。
同樣是北大名師,錢理群曾到中學去開魯迅研究課程,沒想到聽課的人越來越少。學生的理由也是要高考了,時間根本不夠,哪能「浪費」在聽這些不能直接提高分數的課程上?
和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是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功夫更強調下在平時。「數學突擊一個月可能提高10分,語文突擊一個月搞不好減5分」。當課業繁重時,學生自然會選擇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提高成績的方法,並沒有動力去大量閱讀、經常寫作。
據報導,未來高考改革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大量增加閱讀量,「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二是將哲學、歷史、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內容放入閱讀內容;三是將提高閱讀的思辨性、複雜度和擴展性。指揮棒的轉向,或許能從根本上改變語文的「弱勢」地位,但也讓一些人感到緊張,至少誰也不想成為那連題目也做不完的15%。
一目十行的閱讀能力,通常是從小大量閱讀訓練出來的。這種能力基於閱讀興趣的充分激發,在繪本與故事中,讓孩子們找到共鳴,安放與發展天然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很多人對閱讀的熱愛,恰恰是悄悄地躲在被窩裡看與語文課無關的「閒書」中自然形成。這種興趣,在高中之前大致已經完成。而我們的小升初,雖說在推行電腦派位,就近入學,但由於難以改變的師資分布,行政統一評價及資源分配的引導,「好學校」依然只能用種種「密考」或各類「特色班」來選拔成績在95分乃至98分以上的「好學生」。
由此來看,未來語文改革要求突破以字、詞、句、篇為主要特點的工具化語文教學,突破「部編版」一本教材的視野,將包括天地自然、人文歷史在內的整個生活帶入語文教育,將一本本經典之作的閱讀,變為滿足學生生命需求的一條條大路,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思辨力,引導他們進行深度閱讀。如何避免學生進入刷題狀態,讓他們有足夠的閱讀量,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好好考慮的。
(摘編自2017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原題為《讓紙質閱讀蔚然成風》)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1日 05 版)(責編: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