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喝口稀飯都難」到人均年收入15萬元,深圳南嶺村怎麼做到的?

2020-12-20 SZNEWS

重陽節剛過,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南新路又熱鬧起來。不僅數十家「高大上」的科技企業在忙碌運轉,退而不休的老人藝術隊也已在「1983創意小鎮」的街區內開始謀劃來年的「春晚」。

時光倒流40年,這裡全村集體收入僅7000元,村裡靠借貸買番薯維持村民生計,逃港現象嚴重。如今,這個貧困小鄉村已從過去的建物業收租金的「種房子」發展方式轉變成現在的培養科技創新企業的「種高科技企業」,成長為集體固定資產達3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萬元的現代化經濟體。有人把這裡譽為「中國第一村」。

「我最不願意南嶺村戴上這個帽子。」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說,「南嶺村只是深圳600多個社區之一,改革開放讓南嶺村走上發展的正確道路,改革創新精神也成為了這裡持續發展的動力。說白了,南嶺村只能算是深圳改革開放的一個微觀景象,遠談不上『第一』。」

人物小檔案

張偉基。南方日報記者羅斌豪攝


張偉基,1945年出生,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原黨支部書記。改革開放後,帶領南嶺村群眾將過去貧窮的小山村發展為全國知名的富裕村。

張育彪。南方日報記者 羅斌豪 攝

張育彪,1974年出生,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居民委員會主任。1994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南嶺村工作,2001年起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2006年,南嶺成立社區黨委,其任黨委書記至今。

奮鬥者說

村裡的好日子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最重要的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抓住機遇,敢闖敢拼。——張偉基

我的夢想,就是在改革開放50周年的時候,把我們南嶺村發展成為一流的現代企業集團,培育兩至三個優質的高科技企業。——張育彪

脫貧「洗腳上田」倒逼出深圳第一家內聯企業

  改革開放前的南嶺村是一個僅有百餘戶居民的小村莊,面積約4平方公裡,生產靠貸款、糧食靠返銷、生活靠救濟。

  「那時候太窮,連口稀飯都很難喝上,村裡靠貸款,還要派人去別處購買紅薯充飢,大家才能勉強活下去。」時任南嶺村第一生產隊隊長的張偉基向記者描述20世紀70年代南嶺村的樣子。

  今年73歲的張偉基個子不高,儘管做過兩次大手術,但走路穩健,中氣十足。「有逃港村民說『死了以後,骨灰都不想吹回南嶺來』的話刺痛了我。」張偉基回憶,窮則思變,尤其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傳出來後,他1979年就帶著村民熱火朝天地落實「分田到戶」。

  「原本20多天才能幹完的活,分田到戶後四五天就可以幹完,而且產量還高。」張偉基說,他索性把剩餘的勞動力拉去搞副業,比如到羅湖火車站把客人用人力車拉到深圳市中心,「拉一趟就可以賺3到5塊錢」。

  「副業」並非長久之計,當時20多頭耕牛、10多臺打穀機、1間小型糧食加工廠已是南嶺村全部家底,發展農業也並無多少出路。眼看南嶺村有閒置的土地,張偉基決定「洗腳上田」,把主意打在了「內聯外引」建工廠上。

  1980年初,經張偉基百般遊說、多方溝通,南嶺村準備引進內地一家電子廠一起合辦內聯廠。但合辦報告送審後,久久未見批覆。於是,張偉基就「纏」上了審批負責人,「你不批,我是不會走的」。最終這位負責人被他打動,深圳第一家內聯企業就這樣在南嶺村誕生了。

  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啟動,南嶺村的發展也正式上了軌道。

  「當時,不少香港客商到寶安尋找商機,他們一般住在新安酒店。我就帶著兩個村幹部蹲守在酒店外。一看到港商就主動上前聯絡,請他們到村裡考察,投資辦廠。」張偉基說。然而,南嶺村連一平方米的水泥路都沒有,更別說水、電這些辦廠的必備硬體。為留住港商,張偉基帶領村幹部和村民一起開始整治環境,一擔擔從山上挑土填平路基,突擊修路,種樹綠化,美化村容村貌。

  「後來港商到南嶺村一看,我們這兒雖然窮,但是乾乾淨淨,就留下了。」回憶當年的那段艱苦歲月,張偉基笑了。隨著第一家塑膠花加工廠的落地,外商紛至沓來,僅一年的時間,七八家電子、玩具、鐘錶等外資企業接二連三在南嶺村落戶。

  雪球越滾越大,到了1986年,南嶺村建起了第一個工業區,內聯外引企業14家,大部分村民進廠務工,農民變成了企業員工,南嶺村也實現了第一次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的轉型。

  開拓  依託土地資源培育「會下金蛋的母雞」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開、步步深入,前進的道路上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張偉基1983年由村民投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帶頭人」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他明顯感到社會上的「蜚短流長」:「比如多引進外資,有人就說多一個外資企業,就多一份資本主義;要劃出一塊地給外商承包,有人就說搞租界等等,大家會擔心發展市場經濟是姓『社』還是姓『資』。」

  1984年、1992年,鄧小平兩次視察廣東讓南國的春天更加明媚。藉此「東風」,張偉基帶領南嶺村先後建成4個工業區。「父親一再強調『不殺下金蛋的母雞』,而這隻母雞就是依託寶貴的土地資源形成的村集體經濟。」接受採訪時,張偉基的兒子張育彪陪在身旁,不時為記者「翻譯」老人的客家話。

  張育彪2001年接過父親的「改革大棒」,當選為南嶺村「掌門人」。作為土生土長的南嶺村人,父輩的辛勞和堅定他看在眼裡,對個中艱辛也瞭然於心。「說實話,這份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做的。但南嶺村就像是一名出現在電視直播中的長跑運動員,自己不能中途退出。」張育彪1994年大學畢業後回村,從村的團支部書記做起,「有些人說我靠父親,我就得證明給他們看,我會怎樣帶著這條村繼續發展下去」。

  「那時村裡靠著廠房物業的『租金模式』獲得了發展。」再進一步,張育彪要做的是依託社區土地等資源,「培養會下金蛋的母雞」。接棒後的張育彪迅速發展旅遊業和商貿業,使南嶺村經濟發展模式由「物業型」向「實業型」轉變,實現了從工業經濟到全面發展的第二次轉型升級。2014年,南嶺村社區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億元,稅收2億元。

  創新  致力培養高科技企業夢想帶村民敲鐘上市

  創業容易守業難。

  這個全國知名的先富起來的社區,過去多年發展路徑依賴的是「房東經濟」。如果循著父親的規矩「守業」,張育彪的日子短期內不會差。但他擔心,在國家產業調結構、促轉型的大背景下,南嶺村如果為落後產能當「房東」,還能富多久?

  2014年,南嶺村位於布沙路邊一處7000平方米的廠房,自從和企業解除租賃合同後,已經空了大半年。雖然幾乎每天都有人打電話來詢租,但南嶺村就是不肯輕易放租。

  張育彪專門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去「取經」。回深後,他和同事們帶著「思考」走訪了深圳南山科技園、龍崗天安數碼城,最後決定在那塊空置地上「種產業」——南嶺股份合作公司聯手清華大學旗下的啟迪控股,聯合打造一個主題科技園。其中,南嶺村以物業入股,前4年免租,同時佔科技企業孵化投資基金50%股份。

  於是,曾經的「三來一補」電子廠和舊宿舍被三棟顯眼的現代化建築所取代,這裡也成為了南嶺村首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轉型升級項目。張育彪說,單純搞房地產買賣或出租,然後村民靠房子吃飯,看上去「一夜暴富」,實則不是好事,村民更期待的是年年有分紅,「這必須靠再次轉型,靠創新驅動來實現」。

  這是一次艱難的轉型,一開始自然會有人不理解,張育彪給老一輩村民們做思想工作:「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你們老一輩敢想敢幹,敢為人先,以前那麼苦,都幹出來了。你們教了我們幾十年的價值觀,今天不讓我們這麼做是不可能的。請相信我們年輕人的闖勁。」

  2017年,南嶺村設立深圳市首個社區股份公司創投基金,鎖定人工智慧、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5G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了十餘家科技型創業企業,發展都不錯,有的已經形成了「產出」。比如,由世界頂級生命科學專家領銜的「康體生命」就已研發出駝類納米抗體技術,引起國際市場的關注。

  「過去我們靠種田、『種』房子,現在我們要『種』高科技。我有信心培育出一到兩家高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將來有一天,我要帶著南嶺村民去敲鐘上市。」張育彪說。

  (見習記者 王越瑩 記者 謝苗楓)

相關焦點

  • 人均收入從100元到15萬 且看深圳南嶺村四十年跨越
    四十年來,因為改革開放,南嶺村年人均收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00元提高至15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30億元。  社區居民盧國勝難掩激動地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生活在南嶺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村裡請了專業的書法老師給我們免費上課,我們的晚年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如今的南嶺村,已經成為深圳農村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巨變的縮影、發展的改革樣本!
  • 人均年分紅15萬元,感受深圳這條貧困村的蛻變史
    如今,這裡已成長為集體固定資產達35億元、村民人均年分紅達15萬元的現代化經濟體……」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參觀者們感受著南嶺村的歷史變遷。 深圳從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擁有上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作為深圳600多個社區中的一員,南嶺村的發展史,可謂是深圳農村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巨變的縮影。
  • 深圳南嶺村兩任書記的「接力賽」
    深圳40年,不斷書寫著時代傳奇,印證著特區奮鬥者的足跡。   龍崗求水山腳下的南嶺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嶺村,這片面積不足4平方公裡的土地被稱為深圳改革開放的「微觀景象」和基層社會治理的「典型範本」。
  • 深圳南嶺村:始終踏著改革開放的節拍大步向前
    光明日報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40年前,中國東南邊陲的一個小山村,因為窮和髒,被人稱為「鴨屎圍」,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裡的求水山是農耕時代靠天吃飯的象徵。
  • 見圳|南嶺村:在改革中追求幸福
    38年來,深圳經濟發展滾滾向前、洪流不息。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不斷改革和創新,百姓因此受益。現在的深圳,繁華、創新、包容、年輕……這些浮現在你腦海裡的「詞彙」,背後蘊含著哪些敢闖敢試的故事?深圳人血管裡流淌的創新DNA有怎樣的生命張力?
  • 深圳南嶺村:村民從想方設法逃離到心嚮往之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張曼玉林立的樓廈,明亮的廠房,琳琅滿目的商店,綠樹成萌的道路,清靜的圖書館,歡騰的遊樂場,以及綠水、青山、亭樹、曲橋、草坪、花木所構成的一幅又一幅的美麗景觀,都令人心曠神怡。
  • 深圳「第一」城中村,全村資產超35億,人人年收入十幾萬!
    但是對於深圳的城中村來說,卻不是這樣的,骯髒的居住環境,以及閉塞的房屋面積,還有信號極差的手機等等。這些條件都讓異鄉人既愛深圳,又恨深圳。在深圳有這樣一個村子,面積有4.12平方公裡,當地人口有1000多人,外來人口僅有1.5萬人。但它就被人稱作「天下第一村」。究竟這個村子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它獲得如此響噹噹的稱號呢?
  • 深圳的南嶺村和華西村,究竟哪一個更勝一籌,專家作出解釋
    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綜合國力也是大幅度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也是開始變得富足起來,出門旅行也是變得家常便飯,旅行不僅能增加我們的見識,也能豐富我們的人生,今天小編帶著大家走進中國最富有的兩個村子華西村和深圳的南嶺村這兩個大家都應該知道,目前也是中國最有特色的兩個村子深圳的南嶺村和華西村
  • 深圳南嶺村社區黨委:建設宜居宜業幸福社區
    原標題:對標民生幸福標杆 建設宜居宜業幸福社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鼓舞著社區的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大家以創新基地、服務中心、宜居家園為三大目標,只爭朝夕想把南嶺村早日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幸福社區。」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依然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
  • 南嶺村: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建設美麗幸福社區
    原標題:南嶺村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建設美麗幸福社區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5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任琦)「咱們深圳真漂亮,拍出來處處都是景。」14日早上9點半,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100多名黨員集中在一起收看央視節目,一邊通過專題節目回顧特區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一邊等待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大家自豪滿懷,心潮澎湃。10點半,國歌響起,慶祝大會拉開大幕。
  • 種地和種房後深圳南嶺村開始種高科技企業希望帶村民去敲鐘
    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向記者介紹,南嶺村社區正在經歷三項轉型:一是培育高科技企業,從種地到種房轉型種高科技企業;二是改造提升環境,建設現代化綠色新型社區;三是加強社區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治理格局。「通過科技創新,帶著村民敲鐘上市,這是我們的目標。」張育彪說。
  • 「粵興粵盛」「深圳樣本」南嶺村的下一步:不做「包租公」 要發展...
    央廣網深圳11月17日消息(記者孫冰潔)上午9點左右,位於深圳南嶺村黨群活動中心的三層樓內,已經聚集了大批來此活動的社區居民。站在四周高樓林立、現代化氣息濃厚的南嶺村,很難想像,就在幾十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窮村落,人年均收入不足100元;而如今,光是依靠集體經濟分紅,每名村民的的人年均收入就達到了15萬。
  • 天下第一村深圳南嶺村
    深圳南嶺村大家都很熟悉,早十幾年前就已聞名全國。改革開放見證南嶺村的成功,是文明樣版社會主義新農村。相信來過深圳的人大多數都到南嶺村。目前升級為南嶺社區,歷年來一直活躍全深圳,在2015年左右有一年該村年稅收近3億元。它的事跡在全市一直都是領頭羊,各社會也借鑑南嶺村的發展模式。
  • 習仲勳曾四到深圳南嶺村 看到村民逃港潸然淚下
    原標題: 習仲勳曾四到深圳南嶺村 看到村民逃港潸然淚下有著「中國第一村」之稱的深圳南嶺村「老書記」張偉基召集召開座談會,深情回憶緬懷習仲勳。據張偉基回憶,習仲勳生前曾4次到過南嶺村,第一次是在1978年,是為制止原寶安縣農村颳起的逃港風潮路過。其餘3次分別在1987年、1988年和1990年,到南嶺村的目的是為先富起來的南嶺村人打氣鼓勁,使南嶺村人堅定改革開放信心。
  • 南嶺村:40年砥礪前行,從「鴨屎圍」到富裕村
    南嶺村舊貌 蘇峰 攝據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育彪介紹,南嶺村改革開放以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山村,當時集體資產只有七千塊錢,人均純收入不到一百,而且有許多村民外逃到香港,因為窮,逃到香港的村民說死以後骨灰也不要吹回到南嶺村,可以想像我們這裡當時有多貧困。
  • 特區40年 | 南嶺村40年奮鬥史:勇立時代潮頭的創業之路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鄭曉鵬 攝)發展村集體經濟 貸款170萬元建廠「還不起我來還」1978年,這個機會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南國,驚醒尋找機遇中的南嶺村。1979年,時任南嶺村第一生產隊隊長的張偉基學習「外引內聯」經驗,率先在第一生產隊引進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內聯企業。
  • 【牢記總書記囑託 展現新時代風採】深圳南嶺村原黨支部書記張偉基...
    張偉基說,南嶺村將以改革開放40年為新起點再出發,真抓實幹,建設環境更加優美、產業更加發達、生活更加美好的現代化新型社區。對話「深化改革開放 關鍵在『真抓實幹』」金羊網:南嶺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麼克服的?
  • 習老是我們南嶺村的親人
    原標題:習老是我們南嶺村的親人 習老情系南嶺村,曾先後4次來到南嶺村。我作為南嶺村當時的支部書記,自始至終陪在他的身邊。習老對我們噓寒問暖、促膝談心、共度佳節,他的高風亮節、樸素本色、深切關懷,我們都永遠不會忘記。後來,習老住在深圳迎賓館,我還去看望了兩次。
  • 深圳村官紅與黑:村委會主任一次性受賄3100萬
    估計每一個深圳人都不會陌生吧,深圳標誌性建築之一「京基100」。它是蔡屋圍社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舊城改造的傑作,也是整個深圳社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成功縮影。換言之,只佔全市企業總數的1.8‰的社區股份合作公司,卻擁有全市約1/3土地;只佔全市人口的2%公司股民,卻是佔到全市85%人口的房東。公司快速發展,股民當然受益。以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為例,從一個小漁村到人均年收入(分紅)達15萬元的富裕村,發展奇蹟全國聞名。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一些有頭腦、有想法的村幹部的才能體現。
  • 中國人均GDP最低的省份,人均年收入僅2.9萬元,不是西藏和青海
    中國人均GDP最低的省份,人均年收入僅2.9萬元,不是西藏和青海現在我國的發展可以一天一天地發展,在整個我國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們各省也在加速發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地方是我國人均GDP最低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哪裡?西藏位於偏僻的地方,自然環境相對惡劣,所以我覺得開發還沒有結束也很正常。但不是西藏。會成為雲南或青海嗎?因為地理位置的限制實際上是發展的硬傷。也不是雲南、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