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剛過,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南新路又熱鬧起來。不僅數十家「高大上」的科技企業在忙碌運轉,退而不休的老人藝術隊也已在「1983創意小鎮」的街區內開始謀劃來年的「春晚」。
時光倒流40年,這裡全村集體收入僅7000元,村裡靠借貸買番薯維持村民生計,逃港現象嚴重。如今,這個貧困小鄉村已從過去的建物業收租金的「種房子」發展方式轉變成現在的培養科技創新企業的「種高科技企業」,成長為集體固定資產達3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萬元的現代化經濟體。有人把這裡譽為「中國第一村」。
「我最不願意南嶺村戴上這個帽子。」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說,「南嶺村只是深圳600多個社區之一,改革開放讓南嶺村走上發展的正確道路,改革創新精神也成為了這裡持續發展的動力。說白了,南嶺村只能算是深圳改革開放的一個微觀景象,遠談不上『第一』。」
人物小檔案
張偉基。南方日報記者羅斌豪攝
張偉基,1945年出生,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原黨支部書記。改革開放後,帶領南嶺村群眾將過去貧窮的小山村發展為全國知名的富裕村。
張育彪。南方日報記者 羅斌豪 攝
張育彪,1974年出生,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居民委員會主任。1994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南嶺村工作,2001年起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2006年,南嶺成立社區黨委,其任黨委書記至今。
奮鬥者說
村裡的好日子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最重要的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抓住機遇,敢闖敢拼。——張偉基
我的夢想,就是在改革開放50周年的時候,把我們南嶺村發展成為一流的現代企業集團,培育兩至三個優質的高科技企業。——張育彪
脫貧「洗腳上田」倒逼出深圳第一家內聯企業
改革開放前的南嶺村是一個僅有百餘戶居民的小村莊,面積約4平方公裡,生產靠貸款、糧食靠返銷、生活靠救濟。
「那時候太窮,連口稀飯都很難喝上,村裡靠貸款,還要派人去別處購買紅薯充飢,大家才能勉強活下去。」時任南嶺村第一生產隊隊長的張偉基向記者描述20世紀70年代南嶺村的樣子。
今年73歲的張偉基個子不高,儘管做過兩次大手術,但走路穩健,中氣十足。「有逃港村民說『死了以後,骨灰都不想吹回南嶺來』的話刺痛了我。」張偉基回憶,窮則思變,尤其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傳出來後,他1979年就帶著村民熱火朝天地落實「分田到戶」。
「原本20多天才能幹完的活,分田到戶後四五天就可以幹完,而且產量還高。」張偉基說,他索性把剩餘的勞動力拉去搞副業,比如到羅湖火車站把客人用人力車拉到深圳市中心,「拉一趟就可以賺3到5塊錢」。
「副業」並非長久之計,當時20多頭耕牛、10多臺打穀機、1間小型糧食加工廠已是南嶺村全部家底,發展農業也並無多少出路。眼看南嶺村有閒置的土地,張偉基決定「洗腳上田」,把主意打在了「內聯外引」建工廠上。
1980年初,經張偉基百般遊說、多方溝通,南嶺村準備引進內地一家電子廠一起合辦內聯廠。但合辦報告送審後,久久未見批覆。於是,張偉基就「纏」上了審批負責人,「你不批,我是不會走的」。最終這位負責人被他打動,深圳第一家內聯企業就這樣在南嶺村誕生了。
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啟動,南嶺村的發展也正式上了軌道。
「當時,不少香港客商到寶安尋找商機,他們一般住在新安酒店。我就帶著兩個村幹部蹲守在酒店外。一看到港商就主動上前聯絡,請他們到村裡考察,投資辦廠。」張偉基說。然而,南嶺村連一平方米的水泥路都沒有,更別說水、電這些辦廠的必備硬體。為留住港商,張偉基帶領村幹部和村民一起開始整治環境,一擔擔從山上挑土填平路基,突擊修路,種樹綠化,美化村容村貌。
「後來港商到南嶺村一看,我們這兒雖然窮,但是乾乾淨淨,就留下了。」回憶當年的那段艱苦歲月,張偉基笑了。隨著第一家塑膠花加工廠的落地,外商紛至沓來,僅一年的時間,七八家電子、玩具、鐘錶等外資企業接二連三在南嶺村落戶。
雪球越滾越大,到了1986年,南嶺村建起了第一個工業區,內聯外引企業14家,大部分村民進廠務工,農民變成了企業員工,南嶺村也實現了第一次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的轉型。
開拓 依託土地資源培育「會下金蛋的母雞」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開、步步深入,前進的道路上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張偉基1983年由村民投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帶頭人」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他明顯感到社會上的「蜚短流長」:「比如多引進外資,有人就說多一個外資企業,就多一份資本主義;要劃出一塊地給外商承包,有人就說搞租界等等,大家會擔心發展市場經濟是姓『社』還是姓『資』。」
1984年、1992年,鄧小平兩次視察廣東讓南國的春天更加明媚。藉此「東風」,張偉基帶領南嶺村先後建成4個工業區。「父親一再強調『不殺下金蛋的母雞』,而這隻母雞就是依託寶貴的土地資源形成的村集體經濟。」接受採訪時,張偉基的兒子張育彪陪在身旁,不時為記者「翻譯」老人的客家話。
張育彪2001年接過父親的「改革大棒」,當選為南嶺村「掌門人」。作為土生土長的南嶺村人,父輩的辛勞和堅定他看在眼裡,對個中艱辛也瞭然於心。「說實話,這份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做的。但南嶺村就像是一名出現在電視直播中的長跑運動員,自己不能中途退出。」張育彪1994年大學畢業後回村,從村的團支部書記做起,「有些人說我靠父親,我就得證明給他們看,我會怎樣帶著這條村繼續發展下去」。
「那時村裡靠著廠房物業的『租金模式』獲得了發展。」再進一步,張育彪要做的是依託社區土地等資源,「培養會下金蛋的母雞」。接棒後的張育彪迅速發展旅遊業和商貿業,使南嶺村經濟發展模式由「物業型」向「實業型」轉變,實現了從工業經濟到全面發展的第二次轉型升級。2014年,南嶺村社區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億元,稅收2億元。
創新 致力培養高科技企業夢想帶村民敲鐘上市
創業容易守業難。
這個全國知名的先富起來的社區,過去多年發展路徑依賴的是「房東經濟」。如果循著父親的規矩「守業」,張育彪的日子短期內不會差。但他擔心,在國家產業調結構、促轉型的大背景下,南嶺村如果為落後產能當「房東」,還能富多久?
2014年,南嶺村位於布沙路邊一處7000平方米的廠房,自從和企業解除租賃合同後,已經空了大半年。雖然幾乎每天都有人打電話來詢租,但南嶺村就是不肯輕易放租。
張育彪專門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去「取經」。回深後,他和同事們帶著「思考」走訪了深圳南山科技園、龍崗天安數碼城,最後決定在那塊空置地上「種產業」——南嶺股份合作公司聯手清華大學旗下的啟迪控股,聯合打造一個主題科技園。其中,南嶺村以物業入股,前4年免租,同時佔科技企業孵化投資基金50%股份。
於是,曾經的「三來一補」電子廠和舊宿舍被三棟顯眼的現代化建築所取代,這裡也成為了南嶺村首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轉型升級項目。張育彪說,單純搞房地產買賣或出租,然後村民靠房子吃飯,看上去「一夜暴富」,實則不是好事,村民更期待的是年年有分紅,「這必須靠再次轉型,靠創新驅動來實現」。
這是一次艱難的轉型,一開始自然會有人不理解,張育彪給老一輩村民們做思想工作:「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你們老一輩敢想敢幹,敢為人先,以前那麼苦,都幹出來了。你們教了我們幾十年的價值觀,今天不讓我們這麼做是不可能的。請相信我們年輕人的闖勁。」
2017年,南嶺村設立深圳市首個社區股份公司創投基金,鎖定人工智慧、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5G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了十餘家科技型創業企業,發展都不錯,有的已經形成了「產出」。比如,由世界頂級生命科學專家領銜的「康體生命」就已研發出駝類納米抗體技術,引起國際市場的關注。
「過去我們靠種田、『種』房子,現在我們要『種』高科技。我有信心培育出一到兩家高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將來有一天,我要帶著南嶺村民去敲鐘上市。」張育彪說。
(見習記者 王越瑩 記者 謝苗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