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深圳11月17日消息(記者孫冰潔)上午9點左右,位於深圳南嶺村黨群活動中心的三層樓內,已經聚集了大批來此活動的社區居民。
二層的烘焙廚房裡,剛烤出的糕點還冒著熱氣;一旁的手工製作室內,已成型的手工皂飄散著香氣;合唱團的歌聲在走廊中迴蕩,和著節拍,書法室的老人們正在揮毫潑墨……
11月16日,在南嶺村黨群活動中心,社區居民正在活動室裡烘焙糕點。(央廣網記者 孫冰潔 攝)
這是南嶺村居民早已習以為常的日常休閒活動。現任南嶺村社區委員會書記的張育彪告訴記者,2004年南嶺村完成了村改社區,村委會將附近的一個商業廣場盤下,改建為現在的黨群活動中心,原本屬於行政辦事服務大廳,但為了方便周圍社區居民活動,如今只有1/3的區域用於辦公,剩下的全改建為活動室,向居民開放。
站在四周高樓林立、現代化氣息濃厚的南嶺村,很難想像,就在幾十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窮村落,人年均收入不足100元;而如今,光是依靠集體經濟分紅,每名村民的的人年均收入就達到了15萬。
今年74歲的南嶺村前支書張偉基已退休近二十年,閒暇之餘,還是喜歡到活動中心走一走,看到社區廣場上嬉戲打鬧的孩子們,嘴角會不自覺地泛起笑意,忍不住感嘆:「你看現在的孩子生活得多好,我們那會兒的南嶺村窮啊。」
南嶺村舊貌。(資料圖)
張偉基記憶中的早期南嶺村,是當時整個白雲縣最窮的一個村,「窮到連稀飯都喝不上。」 在整個六十年代,即使當上了村幹部的張偉基情況也沒好到哪去,一條褲子上打了五個補丁,每天就穿著這條褲子出門。為了謀生,大量村民逃到香港,如今南嶺村村民總數為1100人,而在香港的村民就有1500人。
轉折發生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分田到戶了。農忙的季節,以前沒有分田到戶的時候,農活要拖得很長,大概25天才能夠完成。現在,三五天就完成了。」除了效率提高,糧食產量也翻了一倍。一些村民開始發展副業:挖魚塘、養豬等。另一方面,得益於「靠近香港」的「地利」,招商引資日益提上村委會的議程。
1983年,南嶺村幹了一件在當時看來頗為大膽的事:一張白紙選村支書。即發給每名村民一張白紙,寫上想選的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結果,張偉基得票最高。當選後,新任村委會提出了四個目標:讓群眾吃飽飯,有錢花,住新房,健康長壽。
南嶺村原支書張偉基向記者回憶村莊的改革開放歷程。(央廣網記者 孫冰潔 攝)
招商引資對於當時基礎設施極為落後的南嶺村並不容易。張偉基回憶,為了能讓一個香港商人到村裡看一看,他自帶乾糧連續二十天蹲守在對方下榻的賓館外,才拉來了第一筆港資。但很多港商在進村考察之後紛紛離開,再無下文。張偉基意識到,如果不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就不可能引進外資。於是發動群眾成立了一支清潔隊、一支修路隊,利用幾個月的時間,將南嶺村整飭一新。
「人要有這個志氣、骨氣,沒有條件創造這個條件,後來的外商再來看,覺得南嶺村雖然很窮,但是看到這個村有潛力。」就這樣,南嶺村在八十年代引進了第一家外資企業。
2000年,擁有華南理工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的南嶺村本村青年張育彪,接任村黨總支書記,成為南嶺村新一屆「帶頭人」。新世紀以來的近二十年裡,南嶺村完成了「村改社區」的轉型,村民變成了市民。擁有上千家中小企業,通過發展工業、旅遊業和商業,2017年集體總收入達3億元,人均收入達15萬元,集體固定資產達30億元。
面對這樣一張「矚目」的成績單,張育彪卻時時有種危機感,「轉型與升級」成了他最近兩年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我們要改變單一的經濟發展模式,比如社區集體做物業出租,包租公,必須要做出改變,不然會被淹沒在發展的浪潮裡。」事實上,從2015年,南嶺村已經開始為轉型鋪路。2015年,與清華大學共建的「啟迪科技園」在南嶺落戶,致力於為創新型企業孵化、投資和運營提供產業生態空間;收購了一家有18年專業風險投資資歷的創投企業,並成立社區基金公司,投向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新能源、5G等戰略新興產業;與留學生海歸團隊合作,把原來一個10萬平方米的舊工業園區改造成為集研發、創新、環保等新理念、新產業為一體的創意平臺……
從過去的種田到種房子,到發展高科技企業。張育彪告訴記者,南嶺村未來要走的是一條依靠高科技發展的新路。「南嶺村的集體經濟要成為一個現代企業集團,重點要培育優質的高科技企業。」
投資高科技企業並非「坦途」,但張育彪認為南嶺村幾十年的積澱,孕育了一種「不怕輸」的精神。「我們有試錯的成本,無論如何,轉型是必須的,我們不能走老路。」
張育彪所計劃的「轉型」是一種全方位的改變,除了產業轉變外,還要進行環境的改造、提升,建設一個現代化、綠色的新型社區。他告訴記者,目前村委會已制定了一個十年到二十年的規劃,用來補齊短板,打造一個現代化社區治理格局,同時引進優秀人才,致力於南嶺村的下一步發展。
「我們一定要在產業發展方面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一定要轉型。」對於張育彪乃至整個南嶺村來說,就像四十年前全村摘掉「貧困」帽子一樣,未來已來,而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全力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