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興粵盛」「深圳樣本」南嶺村的下一步:不做「包租公」 要發展...

2020-12-20 央廣網

央廣網深圳11月17日消息(記者孫冰潔)上午9點左右,位於深圳南嶺村黨群活動中心的三層樓內,已經聚集了大批來此活動的社區居民。

二層的烘焙廚房裡,剛烤出的糕點還冒著熱氣;一旁的手工製作室內,已成型的手工皂飄散著香氣;合唱團的歌聲在走廊中迴蕩,和著節拍,書法室的老人們正在揮毫潑墨……

11月16日,在南嶺村黨群活動中心,社區居民正在活動室裡烘焙糕點。(央廣網記者 孫冰潔 攝)

這是南嶺村居民早已習以為常的日常休閒活動。現任南嶺村社區委員會書記的張育彪告訴記者,2004年南嶺村完成了村改社區,村委會將附近的一個商業廣場盤下,改建為現在的黨群活動中心,原本屬於行政辦事服務大廳,但為了方便周圍社區居民活動,如今只有1/3的區域用於辦公,剩下的全改建為活動室,向居民開放。

站在四周高樓林立、現代化氣息濃厚的南嶺村,很難想像,就在幾十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窮村落,人年均收入不足100元;而如今,光是依靠集體經濟分紅,每名村民的的人年均收入就達到了15萬。

今年74歲的南嶺村前支書張偉基已退休近二十年,閒暇之餘,還是喜歡到活動中心走一走,看到社區廣場上嬉戲打鬧的孩子們,嘴角會不自覺地泛起笑意,忍不住感嘆:「你看現在的孩子生活得多好,我們那會兒的南嶺村窮啊。」

南嶺村舊貌。(資料圖)

張偉基記憶中的早期南嶺村,是當時整個白雲縣最窮的一個村,「窮到連稀飯都喝不上。」 在整個六十年代,即使當上了村幹部的張偉基情況也沒好到哪去,一條褲子上打了五個補丁,每天就穿著這條褲子出門。為了謀生,大量村民逃到香港,如今南嶺村村民總數為1100人,而在香港的村民就有1500人。

轉折發生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分田到戶了。農忙的季節,以前沒有分田到戶的時候,農活要拖得很長,大概25天才能夠完成。現在,三五天就完成了。」除了效率提高,糧食產量也翻了一倍。一些村民開始發展副業:挖魚塘、養豬等。另一方面,得益於「靠近香港」的「地利」,招商引資日益提上村委會的議程。

1983年,南嶺村幹了一件在當時看來頗為大膽的事:一張白紙選村支書。即發給每名村民一張白紙,寫上想選的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結果,張偉基得票最高。當選後,新任村委會提出了四個目標:讓群眾吃飽飯,有錢花,住新房,健康長壽。

南嶺村原支書張偉基向記者回憶村莊的改革開放歷程。(央廣網記者 孫冰潔 攝)

招商引資對於當時基礎設施極為落後的南嶺村並不容易。張偉基回憶,為了能讓一個香港商人到村裡看一看,他自帶乾糧連續二十天蹲守在對方下榻的賓館外,才拉來了第一筆港資。但很多港商在進村考察之後紛紛離開,再無下文。張偉基意識到,如果不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就不可能引進外資。於是發動群眾成立了一支清潔隊、一支修路隊,利用幾個月的時間,將南嶺村整飭一新。

「人要有這個志氣、骨氣,沒有條件創造這個條件,後來的外商再來看,覺得南嶺村雖然很窮,但是看到這個村有潛力。」就這樣,南嶺村在八十年代引進了第一家外資企業。

2000年,擁有華南理工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的南嶺村本村青年張育彪,接任村黨總支書記,成為南嶺村新一屆「帶頭人」。新世紀以來的近二十年裡,南嶺村完成了「村改社區」的轉型,村民變成了市民。擁有上千家中小企業,通過發展工業、旅遊業和商業,2017年集體總收入達3億元,人均收入達15萬元,集體固定資產達30億元。

面對這樣一張「矚目」的成績單,張育彪卻時時有種危機感,「轉型與升級」成了他最近兩年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我們要改變單一的經濟發展模式,比如社區集體做物業出租,包租公,必須要做出改變,不然會被淹沒在發展的浪潮裡。」事實上,從2015年,南嶺村已經開始為轉型鋪路。2015年,與清華大學共建的「啟迪科技園」在南嶺落戶,致力於為創新型企業孵化、投資和運營提供產業生態空間;收購了一家有18年專業風險投資資歷的創投企業,並成立社區基金公司,投向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新能源、5G等戰略新興產業;與留學生海歸團隊合作,把原來一個10萬平方米的舊工業園區改造成為集研發、創新、環保等新理念、新產業為一體的創意平臺……

從過去的種田到種房子,到發展高科技企業。張育彪告訴記者,南嶺村未來要走的是一條依靠高科技發展的新路。「南嶺村的集體經濟要成為一個現代企業集團,重點要培育優質的高科技企業。」

投資高科技企業並非「坦途」,但張育彪認為南嶺村幾十年的積澱,孕育了一種「不怕輸」的精神。「我們有試錯的成本,無論如何,轉型是必須的,我們不能走老路。」

張育彪所計劃的「轉型」是一種全方位的改變,除了產業轉變外,還要進行環境的改造、提升,建設一個現代化、綠色的新型社區。他告訴記者,目前村委會已制定了一個十年到二十年的規劃,用來補齊短板,打造一個現代化社區治理格局,同時引進優秀人才,致力於南嶺村的下一步發展。

「我們一定要在產業發展方面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一定要轉型。」對於張育彪乃至整個南嶺村來說,就像四十年前全村摘掉「貧困」帽子一樣,未來已來,而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全力應對。

相關焦點

  • 深圳南嶺村兩任書記的「接力賽」
    「雙區」(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以來 ,南嶺村從基層黨建、經濟發展、環境提升、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五方面發力,重塑「南嶺精神」,立志打造深圳先行示範區的「新南嶺」樣板。   「『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 種地和種房後深圳南嶺村開始種高科技企業希望帶村民去敲鐘
    昔日「鴨屎圍」,借改革開放春風和村集體努力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南嶺村,又在經歷新一輪轉型。11月16日,由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的「粵興粵盛勇立潮頭創輝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網絡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深圳龍崗區南嶺村社區。
  • 南嶺村:40年砥礪前行,從「鴨屎圍」到富裕村
    中國日報網11月16日電(記者 蘇峰) 今日上午,「粵興粵盛 勇立潮頭創輝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採訪團來到深圳市南嶺村,探尋40年來這裡發生的巨變。南嶺村,位於深圳市中部,改革開放前,屬寶安縣布吉公社,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2004年改制為社區,目前屬龍崗區南灣街道。
  • 深圳南嶺村:始終踏著改革開放的節拍大步向前
    當年許多逃港謀生的人見家鄉發展好了,也紛紛回來了。」  改革開放、艱苦奮鬥從那時起就成了南嶺人的精神和信念。「窮時要有窮志氣,富時沒有富毛病」,富而好勞、富而崇德、富而思進,南嶺人不斷地思考如何讓發展更進一步。「說了不等於做了,做了不等於做好了」至今仍作為座右銘掛在村委辦公樓的牆上勉勵著南嶺人。
  • 特區40年 | 南嶺村40年奮鬥史:勇立時代潮頭的創業之路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鄭曉鵬 攝)發展村集體經濟 貸款170萬元建廠「還不起我來還」1978年,這個機會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南國,驚醒尋找機遇中的南嶺村。1979年,時任南嶺村第一生產隊隊長的張偉基學習「外引內聯」經驗,率先在第一生產隊引進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內聯企業。
  • 天下第一村深圳南嶺村
    深圳南嶺村大家都很熟悉,早十幾年前就已聞名全國。改革開放見證南嶺村的成功,是文明樣版社會主義新農村。相信來過深圳的人大多數都到南嶺村。目前升級為南嶺社區,歷年來一直活躍全深圳,在2015年左右有一年該村年稅收近3億元。它的事跡在全市一直都是領頭羊,各社會也借鑑南嶺村的發展模式。
  • 深圳南嶺村社區黨委:建設宜居宜業幸福社區
    原標題:對標民生幸福標杆 建設宜居宜業幸福社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鼓舞著社區的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大家以創新基地、服務中心、宜居家園為三大目標,只爭朝夕想把南嶺村早日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幸福社區。」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依然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
  • 人均收入從100元到15萬 且看深圳南嶺村四十年跨越
    四十年來,因為改革開放,南嶺村年人均收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00元提高至15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30億元。  社區居民盧國勝難掩激動地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生活在南嶺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村裡請了專業的書法老師給我們免費上課,我們的晚年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如今的南嶺村,已經成為深圳農村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巨變的縮影、發展的改革樣本!
  • 【牢記總書記囑託 展現新時代風採】深圳南嶺村原黨支部書記張偉基...
    張偉基:改革開放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成了南嶺村當時的頭等大事,但很多企業老闆看到南嶺村的環境後扭頭就走。於是,我們組建起一支衛生清潔隊,每人每月50元,動用全村力量搞衛生,就這樣讓南嶺村的模樣有了初步變化。整潔乾淨的環境給前來考察的商人留下良好印象,最終被我們的誠意打動,一個接一個地來到村裡辦工廠、做生意。
  • 南嶺村: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建設美麗幸福社區
    14日早上9點半,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100多名黨員集中在一起收看央視節目,一邊通過專題節目回顧特區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一邊等待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大家自豪滿懷,心潮澎湃。10點半,國歌響起,慶祝大會拉開大幕。
  • 從「喝口稀飯都難」到人均年收入15萬元,深圳南嶺村怎麼做到的?
    如今,這個貧困小鄉村已從過去的建物業收租金的「種房子」發展方式轉變成現在的培養科技創新企業的「種高科技企業」,成長為集體固定資產達3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萬元的現代化經濟體。有人把這裡譽為「中國第一村」。「我最不願意南嶺村戴上這個帽子。」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說,「南嶺村只是深圳600多個社區之一,改革開放讓南嶺村走上發展的正確道路,改革創新精神也成為了這裡持續發展的動力。
  • 習仲勳曾四到深圳南嶺村 看到村民逃港潸然淚下
    原標題: 習仲勳曾四到深圳南嶺村 看到村民逃港潸然淚下  圖左為張偉基和習遠平在「習仲勳與廣東改革開放」座談會上合影;圖右為習仲勳第4次視察南嶺村時在張偉基陪同下參觀村辦企業  深圳南嶺村「老書記」張偉基深情回憶習仲勳
  • 假冒「鮑師傅」連累了「包租公」?
    第94期薦讀:智事-假冒「鮑師傅」連累了「包租公」?家事-誰來當我的監護人?刑事-養售蜘蛛也觸刑,冤不冤?商事-創業板註冊制首批18家企業上市智:假冒「鮑師傅」連累了「包租公」?刑:養售蜘蛛也觸刑,冤不冤?
  • 人均年分紅15萬元,感受深圳這條貧困村的蛻變史
    富裕起來的村民告訴張偉基,「做夢也沒有想到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但同時村民們也心存擔憂: 「不知道政策是否會變? 」 鄧小平兩次視察廣東讓南國的春天更加明媚。 以南嶺村為代表的深圳農村集體經濟也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迎來變化。 深圳市2004年開始推進農村城市化,村改制為社區,南嶺村成立了社區股份合作公司。 2006年這裡成立了社區黨委,是深圳首個「村改居」社區黨委。
  • 深圳的南嶺村和華西村,究竟哪一個更勝一籌,專家作出解釋
    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綜合國力也是大幅度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也是開始變得富足起來,出門旅行也是變得家常便飯,旅行不僅能增加我們的見識,也能豐富我們的人生,今天小編帶著大家走進中國最富有的兩個村子華西村和深圳的南嶺村這兩個大家都應該知道,目前也是中國最有特色的兩個村子深圳的南嶺村和華西村
  • 深圳南嶺村:村民從想方設法逃離到心嚮往之
    南嶺村老書記張偉基決心帶領村民創業,擺脫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1982年冬,村裡獲得43萬元國家徵地補償款,當時有人建議分光這筆錢,而作為能從分錢中獲益最大的張偉基組織黨支部討論後認為:要徹底擺脫貧困,歸根結底要靠集體的力量,集體富裕是長久之計。
  • 林正英、曾志偉、包租公,你不了解的洪家班
    林正英早早的就進入了電影圈,在邵氏電影公司擔任特技演員和武術指導,他當武術指導的第一步硬碟就是李小龍先生的《唐山大兄》,從這部電影開始,林正英便和另一位洪家班的重要成員陳會毅就一直是李小龍的左膀右臂,據說李小龍拍戲時,如果林正英不在,就直接不開機,一直要等到林正英到了才開拍。能被作為著名武術家李小龍如此看重,林正英的武術指導能力可見一斑。
  • 習老是我們南嶺村的親人
    現在辦特區,就是要深圳為全國作出榜樣 1987年,習老第二次來到南嶺村,與1979年5月路過南嶺村不同,這次習老對南嶺村進行了深入的考察。2月14日下午3時左右,當他乘坐的車輛停在村委大樓旁邊的大榕樹下,車門打開,我看見一位身著深灰色中山裝、面容慈祥的老人走下車來,滿面笑容地和大家揮手,這就是習老。
  • 沒有投融資 孵化器只是「包租公」
    但提供一個廉價的辦公空間,顯然不是現象工場要做的事兒,一個全能的孵化器、一個高格調的創客空間才是他們的目標。  「我們就是要做年輕人的保姆,讓他們安安心心創業,有更多的機會接近成功」,陳垚告訴記者。在現象工場,創客們能享受到很多的生活便利。園區正在建設一個創客食堂,全天供應綠色食品,創客們不需要走出園區,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有時候還可以自己動手下廚。園區四樓有空中花園,創客們可以隨意地在戶外沙發上喝茶和咖啡,激發創意和靈感。在園區的一隅,還有小橋流水,經常可見魚兒在清澈的小河中遊弋。
  • 見圳|南嶺村:在改革中追求幸福
    38年來,深圳經濟發展滾滾向前、洪流不息。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不斷改革和創新,百姓因此受益。現在的深圳,繁華、創新、包容、年輕……這些浮現在你腦海裡的「詞彙」,背後蘊含著哪些敢闖敢試的故事?深圳人血管裡流淌的創新DNA有怎樣的生命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