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路橋醫院和恩澤醫院心理衛生科醫師尹世平認為,「父母營造的家庭成長環境是孩子心理素質養成的基礎。父母遇到挫折時的應對方式、處理不良情緒的手段、人際溝通的習慣、看待成功與失敗的態度,甚至打發無聊時光的方法等,都是孩子面對同樣問題時,隨手取用的『工具箱』。因此,兒童出現心理問題,常常是家長在某些方面出現問題的表現」。
家長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9月12日,愛自然生命力體系組織台州第36期《父母專業課》研討會。負責人何靈敏介紹,研討會的內容包括孩子常見問題及深層次剖析、0-18歲每個關鍵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應對的方式、如何幫助孩子發揮創造力和釋放壓抑的生命力、偏差行為(叛逆、厭學、暴躁、拖拉、沉迷網絡……)成因及對應處理方式等。
「我們希望從孩子的行為問題入手,發掘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營養需求,降低家長的育兒焦慮。」這是研討會舉辦的初衷,家長們顯然也有相同的想法——200多名家長參加了為期兩天的活動,現場座無虛席。
類似的研討會,36歲的蘇妍參加過多次。她有兩個孩子,女兒在路橋實驗中學讀初二,兒子是路橋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作為家長,我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會主動去學習。」但這一點,蘇妍也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慢慢意識到的。
作為一家頗具規模的企業中層管理人員,蘇妍工作繁忙。女兒上學後,她將更多的目光放在孩子的學習和成績上。直到有一天,當時就讀於小學六年級的女兒跟她大吵了一架,聲嘶力竭地衝她叫喊:「你只關心分數,你從來不關心我心裡是怎麼想的!」蘇妍記得,女兒房間的門被「嘭」的一聲關上了,她站在客廳,大腦短暫的空白後,就反覆湧現那句「你從不關心我心裡是怎麼想的」。
「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應當要學習理解孩子的心理和想法,讓他們健康長大。」採訪中,多數家長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家住溫嶺的齊麗麗是當地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的老師,也是一個9歲男孩的媽媽。孩子上學後,她覺察到問題,「做作業拖拖拉拉,又像有『多動症』一樣,在板凳上坐不住」。在數不清第幾次因為作業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罵後,她走進了一家心理諮詢室,「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也希望自己做出改變,當好這個老師」。
45歲的椒江人李傑認為,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遠比關心成績重要。李傑是一名公務員,兒子讀高一,「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水平」。作為父親,他對此並不十分在意,「我對兒子的要求就是成為一個心理、人格健全的男人,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和一點批評就尋死覓活的,這樣的新聞太多了,現在的孩子心理都太脆弱」。他表示,如果有需要,自己會主動去諮詢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沒有什麼丟人的」。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主動走進醫院的心理衛生科或專業的心理諮詢室。這一點,在對心理衛生科醫師和心理諮詢師的採訪中得到證實——他們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兒童心理問題案例佔多數」。
城市與農村家長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有差異
還有一些父母,已經意識到需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但他們的關注程度也只到這一層。
「關心肯定是要關心的,但諮詢應該不會去做,也不知道去哪裡諮詢。」黃巖北城街道大橋路,下午臨近5點,王文田(音譯)正在自家水果店前忙碌。11歲的大女兒趴在店裡角落的小桌子上認真地寫著作業,5歲的小女兒則坐在一邊的躺椅上,捧著手機看著動畫片。
王文田和妻子2013年從安徽老家來黃巖經營水果生意,兩年前將兩個孩子接到身邊,「我們小時候哪有心理健康問題的說法,長大了不也好好的?」王文田說著,沒有停下整理水果的活兒。他的大女兒現在在一所民工子弟學校上學,「成績還可以」,小女兒也「很聽話」,「這樣就很好了,沒什麼問題。」他說。
晚上7點半,路橋夜市,胡女士的服裝攤位生意不錯。她招呼著客人,8歲的女兒跟隔壁玩具攤的年輕老闆玩得正高興。胡女士是一位單親媽媽,帶大女兒「沒有任何人幫忙」。
趁著空閒,她談起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看法,「肯定是要關心的,每個當媽媽的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自從女兒上了小學,每天晚上睡覺前,胡女士都會跟孩子聊一聊,「我會問她今天在學校有沒有發生有趣的事,我覺得對孩子而言,陪伴是最重要的,關心夠了,孩子的心理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相比在城市長大的孩子,農村兒童的心理健康,受到關注較少。
對此,何靈敏深有體會,「城市與農村的資源不均衡,導致城鄉父母的認知差別。在城市裡,有很多針對父母的課程和培訓。而農村父母的認知還停留在給孩子吃飽穿暖、安全上下學,學習的事情交給老師,至於孩子的心理問題,許多父母連想都沒想過。」所以,城市孩子的心理問題以焦慮型、抑鬱型、恐懼型為多;農村兒童的心理問題則以多動型、強迫型為多。
在尹世平看來,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心理問題的就診原因,有著顯著分化。「比如,城市孩子的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受到父母更全面的關注,當任何一個方面出現異常,就可能會被送醫就診。而農村孩子的就診原因,更多是因為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常被忽視,可能與父母的知識水平、孩子的表達能力、家庭經濟條件等有關。」
「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一年最多回來兩次,孩子都是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長大的,你說家長怎麼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更不要說去做諮詢和學習了。」天台縣白鶴鎮,一位在鄉鎮小學任教的老師如此表示。來源:中國台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