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芝希望,學生走進台州學院椒江附屬中學「成長中心」,可以有安心、舒適的感覺。
黃巖區院橋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在「溯心園」裡參加心理健康課程。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等重要。近年來,台州各地的中小學積極打造心理諮詢室,配備教師隊伍,並通過各種活動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溝通,為他們提供及時和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
建設心理諮詢室
藍色的走廊,彩色的桌子,柔軟的沙發,水天一色圖案的窗簾,還有各種充滿童趣的設計,走進台州學院椒江附屬中學「成長中心」,溫馨安寧的氣息撲面而來。
在這裡,學生可以藉助沙盤,以遊戲的方式呈現內心的人際互動,並在遊戲過程中逐漸達到創傷癒合的效果;他們可以在個體輔導室的放鬆椅上閉目聽音樂,或跟著視頻做壓力放鬆操;他們也可以向心理諮詢老師訴說心中的煩惱與不安……如果這些仍不能排解負面情緒,他們還可以打沙包宣洩一下心中的憤懣。
「這幾年我們觀察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個案很多。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斥資在原心理諮詢室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建成了現在的『成長中心』。」台州學院椒江附屬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羅福林介紹。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靈芝,是該校「成長中心」的負責人。
她表示,「成長中心」裡的點點滴滴,都是自己和學校老師們一起設計的。「桌椅的顏色搭配、窗簾的選擇等細節,我們都是做過調查的。」
張靈芝曾給學生發過一份問卷。從收上來的問卷中她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喜歡藍色,「有海闊天空的感覺」。所以,她以藍色為主基調設計打造了「成長中心」,希望孩子們來到這裡可以有安心、舒適的感覺。
黃巖區院橋鎮中心小學的心理諮詢室,也布置得別具匠心。
該校心理老師彭宏輝介紹:「我們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叫『溯心園』,是在閱覽室的基礎上升級改造而成的。」
「溯心園」面積約500平方米,內設心理教師辦公接待室、個別輔導室、小團體輔導室、心理課專用教室、心理放鬆室、沙盤區等功能室(區),並添置了心理測評軟體、團體心理輔導箱、音樂放鬆椅等專用設備以及印表機、塗鴉板、圓凳等辦公用品。
「在各功能區域的裝飾裝潢設計上,我們力求溫馨、健康、舒適,讓來訪的學生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放鬆感。按照各功能區域的特點,學校還採購了一批桌椅、花卉、掛圖,並配備了相應的電教設施。2018年11月,『溯心園』建設完成,並在2019年1月通過了省心理健康教育示範點驗收。」彭宏輝說。
路橋實驗中學的心理輔導室則設在學校綜合樓一樓,面積近200平方米,位置相對獨立,學生出入方便。該輔導室設有心理教師辦公室、個別輔導室、心理放鬆室、小團體輔導室、心理課專用教室和心理宣洩室六大功能室,另有接待、閱讀、塗鴉活動區。
記者從台州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辦公室了解到,全市中小學標準化心理健康諮詢室的建成率達95.59%。
培養教師隊伍
9月11日,在椒江區雲健小學的心理諮詢接待室裡,潘利萍主任正埋頭整理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翻開心理諮詢記錄本,到訪時間、諮詢內容等清晰記錄在冊。
潘利萍告訴記者,每學期開學初,該校都會組織所有學生參加心理測試。「發現結果異常的孩子,我們會再做進一步的檢測。如果真的發現問題,我們會對他們進行建檔追蹤,並開展心理輔導。」
雲健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於2008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制度建設、組織建設、隊伍建設以及教育推廣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
「我們將心理健康活動課作為學校的常規課程,所有年級每兩周安排一次,由專職心理健康老師上課。」潘利萍說,「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周一到周五都定時向孩子開放,但是我們能幫助的個例還是有限的。開設專門的課程,可以給孩子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更多的孩子得到幫助。」
該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包海鳳介紹:「在師資隊伍打造方面,我們創建了一支由30位班主任和心理諮詢室成員組成的親子輔導師資隊伍。其中,持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認證的C證人數達100%,持A證2人、B證8人。」
「為了提升教師的親子輔導水平,近年來,學校邀請了多位有經驗的專家親臨指導,剖析輔導技巧,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比如,浙江省心理學會秘書長、浙江大學心理行為學系曹立人教授來我們學校作了《教育研究科學方法》主題講座;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張國榮老師也到我們學校,為全體教師解析了因親子關係不融洽引發的各種心理問題,強調了親子輔導工作的重要性,為我校開展親子輔導工作指明了具體方向。」包海鳳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疏解心理問題,我市許多學校都配備了專職的心理教師,並開設常規性的心理健康活動課。
路橋實驗中學現有心理輔導專職教師3人。從2003年開始,該校就將心理輔導活動課排入七八年級課程表,如今已成為學校統一安排的常規課。
該校心理老師馬敏介紹:「心理輔導活動課面向全體學生,以個性品質、自我認識、自信心理、情緒心理、意志品質、環境適應、學習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親子教育、生命教育、智力開發、社會適應等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採用角色扮演、自我體驗、遊戲活動等形式,讓它成為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門課程。」
在這個經驗豐富的心理老師看來,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開設在發展學生積極心理,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自助」能力,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抗挫折能力,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孩子,情緒失調的情況比較多,還有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和父母、同學之間產生矛盾。除了常規課程外,我們還會根據孩子的特定情況,進行個體輔導或者團體輔導。」馬敏告訴記者,該校採用學校心理管理系統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驗,心理輔導教師可及時查看並統計測試結果,然後將分析及時反饋給校領導和班主任,對心理困惑較多的學生登記建檔,必要時進行心理輔導。
開展特色活動
除了常規的心理健康課程,許多學校會組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特色活動。
在潘利敏看來,許多學生的心理問題來自於不和諧的親子關係。所以,雲健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親子輔導為特色,每學期都會舉辦許多親子活動。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一次親子活動節,邀請學生和家長參與新穎有趣又有意義的親子活動,在遊戲中感受,在體驗中感悟。」潘利敏介紹,親子活動節包括心理遊園會、愛心義賣、沙盤遊戲、心理繪畫等項目。
心理遊園會針對各個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設有「松鼠和大樹」「蜈蚣翻身」「同舟共濟」「穿越地雷區」「無敵風火輪」等系列心理遊戲,讓學生和家長在遊戲中體驗挫折,磨鍊意志,培養團隊精神,增強班級凝聚力,體驗競爭與合作帶來的壓力與快樂。
「沙盤遊戲則充分利用沙盤遊戲室,招募有意向參與的家庭,開展以『一沙一世界,積極向未來』為主題的沙盤活動,在輔導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和家長在安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進行沙畫的創作、體驗。在活動中,學生和家長在選擇沙具、擺放沙具、作品命名、故事分享等一系列過程中,把自己深層次的動機、情緒、焦慮、衝突、價值觀和願望投射在沙畫作品上,同時也在交流、互動中相互理解、相互磨合,逐漸變得更加默契,彼此的心靈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繪畫是孩子的一種特殊『語言』,可以訴說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他們頭腦中的所思所想。學校每學期開展『用畫筆彩繪心靈』主題心理繪畫活動,邀請家庭參加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通過個人創作、集體作畫、作品命名、團體分享與討論等形式開展親子心理疏導,表達彼此的想法、感受和情緒,分享自己的故事,進行自我探索。」
近年來,隨著離婚率升高、隔代養育衝突、二孩開放、全民育兒焦慮等一系列社會現象和問題的出現,新的親子問題接踵而至。潘利敏意識到,學校開展深層次的親子心理輔導是父母的迫切需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為了幫助家長們解決這些親子問題,去年,雲健小學推出了親子微課堂活動。
「我們先對學生和家長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矛盾所在,然後根據真實案例編寫了劇本,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出演,將生活中典型的家庭事件拍成微視頻。每個視頻都有正反案例,可以更加直觀立體地教會家長掌握有效的教養技巧,如學會傾聽、產生共情、鼓勵孩子和家長合作、學會讚賞、掌握代替懲罰的方法以及如何處理孩子玩手機遊戲、如何對待孩子的『情書』等。」
彭宏輝是院橋鎮中心小學的心理老師,也兼職六年級美術老師。
「小學六年級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於成長中的關鍵時期,身心平衡發展對這個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作為一個心理老師,我想,是否可以將美術和心理教學結合起來,幫助孩子們調整情緒問題。」彭宏輝嘗試著通過曼陀羅繪畫,提高六年級學生調控負性情緒和自我情緒管理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
彭宏輝介紹:「『曼陀羅』這個詞語來自於梵語,是圓輪、壇城的意思,一般以外圓內方或外方內圓為主,圖案則是相互對稱的。曼陀羅繪畫最早由分析心理學學派創始人榮格發明。他認為,曼陀羅繪畫具有整合心理分裂、增強心理和諧與人格完整的功能。我們的課程,就把曼陀羅繪畫定義為在規定的圓圈內作畫,用以表達內心的過程。」
他的課堂分為三個部分:「準備階段,我會讓學生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姿勢坐著,閉上眼睛,放空心靈,讓心平靜下來。繪畫階段,學生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曼陀羅,用自己覺得舒服的顏色塗色。塗色的時候,我告訴他們不用考慮美感,只要求跟隨自己的心。隨著繪畫的深入,孩子們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些感覺、一些記憶片段或是一些故事。完成後,我會請孩子們嘗試著從不同角度來欣賞自己的作品,把剛才繪畫曼陀羅時的感受、聯想或湧入腦海的記憶或故事寫在紙的反面。」
上了一段時間的繪畫課後,彭宏輝發現,孩子們明顯開朗了許多。
責任編輯:丁楚蘭
來源:中國台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