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二代登陸創業 林子凱:以眾樂樂為己任

2021-01-22 華夏經緯網

  林子凱的父親是一名商人,上世紀90年代在臺商紛紛入駐廣東東莞的背景下,父親在東莞厚街開辦了一家弘泰拉鏈廠。林子凱大學期間,每年都會來一次東莞看望父親。2004年,剛剛從臺灣北部龍華科技大學畢業的林子凱來到父親的公司實習,和普通員工一樣學習企業的管理、營銷知識,公司的許多事情他都是親力親為。雖然大學裡面學習的是電機專業,但在父親的指點下,林子凱慢慢悟出了一些生意經。

  3個月後,年僅22歲的林子凱有個大膽的想法,自己創辦企業。當父親得知他的這一想法後,並沒有阻止他,而是慷慨地資助了他100萬元人民幣的創業基金。林子凱深知,這100萬元創業經費是父親辛苦打拼積攢下來的,容不得他半點浪費。

  廣東東莞是製造業名城,也是傳統鞋業的製造基地,很多國外的知名品牌鞋材料都是在東莞加工的。經過縝密的市場考察後,林子凱毅然決定在厚街創建格林蘭鞋材化工有限公司,專做鞋業原材料貿易。創業初期,儘管林子凱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了自己的新公司上,一切繁瑣的事情都是自己親自去處理,然而,初出茅廬的林子凱還是在生意上遇到了很多困惑,甚至被經營夥伴騙走大量資金。林子凱沒有退縮,他深信,只要有誠信,就沒有做不成的生意。

  很快,由於價格適中、服務周到,他的格林蘭鞋材化工被越來越多的鞋商知曉,很多知名品牌製造商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戶。回憶起那段創業的日子,林子凱引用了驚濤駭浪這個詞來形容。商場如戰場,林子凱就這樣開始了在東莞的打拼生活。

  林子凱坦承,父輩那代最初到東莞創業,是非常艱苦的,有普通人無法想像的困難與磨礪,久而久之,父輩身上都形成了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而像他這樣年輕的臺商二代,和第一代的經營方式完全不同。「父親他們傾向於獨立作業,單兵進攻,全天候24小時待命。但我們第二代則講究團體作戰,很注重圈子。」林子凱估計,臺商中90%的第一代都有讓第二代接班的想法,70%的能讓第二代來大陸,但最後接班成功的可能只有50%。然而林子凱做到了。

  2009年8月,林子凱與朋友一起投資設立的群智檢測公司成立,目前一切都進入了正軌。「歐美對產品檢測的要求越來越高。檢測環節是產業制高點,能夠看清行業和產品的最新趨勢,保持對市場的敏銳,知道什麼最有競爭力。」林子凱說。

  如果說林子凱創業之初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於父親的幫助和父親積累的人際關係,那麼他這一次涉足產品檢測行業,就絕對是智慧與謀略的最好體現。正如林子凱自己所說:「我的第一間公司是我的收入來源,第二間公司就是我的情報來源,而資金和信息對一個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相信我的判斷,也相信我的團隊。」對於未來發展,林子凱充滿了信心。

  (來源:人民政協網)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商二代林子凱:為臺灣青年大陸創業提供服務
    林子凱坦言,臺青創中心的成立與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不開。  上世紀90 年代,在臺商紛紛入駐廣東東莞的背景下, 林子凱的父親在東莞厚街開辦了弘泰拉鏈廠。大學期間, 林子凱每年都會來東莞一次看望父親。2005年8月29日, 25歲的林子凱剛剛從臺灣龍華科技大學畢業便來到父親的公司實習, 和普通員工一樣學習企業的管理及營銷知識, 公司的許多事情都是親歷親為。
  • 11.林子凱
    回憶起那段創業的日子,林子凱用了驚濤駭浪這個詞來形容。商場如戰場,林子凱就這樣開始了在東莞的打拼生活。   每每想起這段經歷他都調侃自己是一個沒有工作經歷的人,如果不創業就只能在家待業了。他觀察到臺青會的功能較為單一於是決心以學習及傳承為核心價值出發點,將臺青會打造成為臺灣青年建立商務、學習、聯誼兼具的交流平臺。2008年林子凱正式接手東莞臺青會擔任會長,他開始以交流為核心不斷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剛開始的時候很多會員都不理解,之前不也是這樣過來的,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做改變?
  • 分享機會 共享成就——訪格林蘭鞋業化工總經理林子凱
    被視為青年臺商創業楷模,對創業擁有源源不竭熱情的格林蘭鞋業化工總經理林子凱到東莞九年,在兩岸創建了五家公司,他的心得是,青年臺商應「分享機會、共享成就」,結合臺商強勢產業和珠三角強勢產業,雙主軸並進,並融入臺灣創意,可以共同打造文創體驗通路。    投資必須先抓住大趨勢。
  • 東莞市委臺港澳辦黃慧紅主任等會見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林子凱一行
    6月12日,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林子凱攜東莞臺灣青年創業服務中心一行拜訪市委臺港澳辦,黃慧紅主任等辦領導會見林子凱一行。雙方就進一步促進臺灣創業青年落戶東莞發展,助力臺青融入大灣區發展,以及深化莞臺兩地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
  • 分享機會 共享成就 ——訪格林蘭鞋業化工總經理林子凱
    被視為青年臺商創業楷模,對創業擁有源源不竭熱情的格林蘭鞋業化工總經理林子凱到東莞九年,在兩岸創建了五家公司,他的心得是,青年臺商應「分享機會、共享成就」,結合臺商強勢產業和珠三角強勢產業,雙主軸並進,並融入臺灣創意,可以共同打造文創體驗通路。  投資必須先抓住大趨勢。
  • 17創聯盟執行長林子凱一行赴鄂州考察交流
    5月11日,全國臺企聯副會長、17創聯盟執行長林子凱一行,在湖北杏福農業總經理郭秉承的陪同下,拜訪鄂州市政府,就17杏福臺青農創發展加速器項目與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鄂州市政府副市長江國新陪同考察交流。  在座談交流會上,林子凱一行就如何整合17創聯盟和杏福農業優勢,攜手打造「農創+孵化+文旅」相結合的美麗農村進行了講解。
  • 臺商一家三代在廈門的創業故事
    臺商二代投身大陸「綠色產業」  新華社廈門12月3日電(記者付敏)近年來,臺灣青年在廈門創業方興未艾。從小就跟隨父親謝蒼髮到大陸學習、生活的謝宗翰與謝宗哲沒有子承父業,而是選擇自己創業,投身大陸「綠色產業」。  1994年,7歲的謝宗翰跟隨父親從臺灣高雄來到廈門,是最早一批「登陸」的臺商子女。
  • (兩岸關係)大陸臺商「二次創業」看好消費升級
    這正是臺商李光國在大陸「二次創業」的「法寶」。  5日,臺灣餐飲連鎖品牌「Ai PIZZA SONG」創意披薩交響曲在上海開出大陸首家門店,吸引民眾前往嘗鮮。除了口感新穎的冰吃披薩,糅合了中華美食韻味的麻婆豆腐披薩和宜蘭鴨賞披薩也讓不少食客點讚。  「Ai PIZZA SONG」在臺灣擁有4家門店和大批「忠粉」。過去兩年間,李光國和團隊在上海等城市進行了市場調研。
  • 臺商二代在大陸:隨父輩到重慶 夢想與考驗並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臺商勇敢地跨越臺灣海峽來到重慶投資創業。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很多臺商二代也跟隨父輩的足跡前來投資興業,續寫傳奇。重慶成了他們闖蕩的新天地。他們大多是70後、80後,是有著高學歷、高素質的臺灣創業新青年,被喻為「新臺闖」。今天,重慶晨報走近這些「新臺闖」的身邊,發現除了夢想與收穫外,他們其實也經歷著各種考驗。
  • 「臺二代」的「大陸阿里山」生活
    據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統計,近60%的「臺二代」在這裡生活、就業、創業。林俊男:「以永福為家,回臺灣反而成了探親」記者見到80後臺灣小夥林俊男時,他正陪父親林勇在廠裡巡查。留在大陸創業,我相信自己能夠越做越好!」為臺企注入新鮮血液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目前,臺商二代大陸接班的問題,備受關注。
  • 父子臺商的「東莞生意經」
    這是臺灣青年吳森勝在珠三角開的第5家門店,他想以新店為契機,讓精品咖啡與更多大陸顧客「相遇」。  吳森勝有一個身份標籤:「臺商二代」。他的父親吳妙根,已在緊鄰深圳的東莞開了25年拉鏈廠。三年前,父親將兒子叫來廣東接手家族生意,沒想到抓住商機的兒子,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創業歷程。  吳氏父子的故事,正是東莞這片「改革開放熱土」上許多臺商家庭的縮影。
  • 廈門臺商二代:讓大陸也有正宗臺灣菜
    黃仕青,大吉居酒屋總經理  海峽論壇開幕前這幾天,獨自在廈門開餐飲店的臺商二代黃仕青忙得夠嗆:不斷有臺商協會慢壘聯盟的球友帶著從臺灣來廈參加海峽論壇的朋友來聚會。  酒屋的顧客以熟客為主,不管是臺灣人還是本地人,都稱黃仕青為「阿青」。黃仕青告訴記者,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他的球友,他的小店就成了他們聚餐的去處。「我想讓它成為一個好朋友間可以吹吹牛、喝喝酒的場所,如今看來是做到了。」
  • 臺灣青年「登陸」西進尋創業機會
    中新社重慶8月29日電 題:臺灣青年「登陸」西進尋創業機會  作者 劉相琳  從廈門到廣州,再從武漢到重慶,臺灣青年許育瑋連日來已在大陸多個城市考察,他正在尋找合適的城市實施創業計劃。  許育瑋是臺灣中州科技大學2015年應屆畢業生,在同學忙於實習和找工作的時候,他卻輾轉於大陸多個城市。
  • 愛情與咖啡 海南臺商與兩岸媒體人談創業「那些事」
    林文定向兩岸網絡媒體人講訴他的創業故事。原來是臺灣臺南縣副縣長的他,於2001年毅然辭官歸田當農民,通過考察和調研,2002年在海南創立了古色咖啡農場,佔地面積400餘畝,專業種植阿拉比卡咖啡。2012年,他引進臺灣大菠蘿及榴槤蜜等臺灣新品種水果及泰國櫻花等美麗樹種,進行種植。
  • 淮安臺商學院在臺灣舉辦兩岸青年創業就業懇談會
    中國臺灣網5月4日新竹訊 日前,江蘇淮安臺商學院在臺灣新竹舉辦2017兩岸青年創業就業懇談會。  姚曉東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臺商學院取得的優異成績。他指出,淮安是「一見鍾情終難忘」的魅力城市,是「三生三世都願留」的溫馨家園,是「愛拼就能贏」的逐夢熱土。他期盼臺灣青年關注淮安、走進淮安,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奮鬥,共同譜寫創業就業的華彩篇章。  劉維琪向姚曉東頒發了臺灣中華大學講座教授聘書。
  • 京華時報:財富榜上的獨樂樂與眾樂樂
    原標題:財富榜上的獨樂樂與眾樂樂   馬雲,取代的是地產大亨王健林,而整個房地產業上榜富豪人數也比去年縮水7人,財富額佔比同樣下降。這並非偶然,背後是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結構調整的動向。   紐交所鳴鑼吸金之後,阿里巴巴的財富增值步入快車道。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的「樂樂」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先有大學選手分不清「鋤禾日當午」是插秧還是收割,讓蒙曼老師都懵了;後有親友團的高材生用諷刺詩「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來鼓勵選手,讓網友十分不解。如果這些新選手的表現還可以接受的話,那詩詞高手彭敏犯的錯就讓人有些無奈了。作為兩屆亞軍,彭敏可是被稱為「萬能文藝青年」。
  • 廈門臺商吳家瑩「憶往昔感慨,盼未來期待」
    40年間,廈門敢闖先試,源源不斷地引入「改革活水」,設立臺商投資區、建設保稅港區,實施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 自中央「31條」、「26條」,福建「66條」,廈門「60條」、「45條」等惠臺政策推出以來,臺胞臺企登陸意願明顯增強,來閩交流群體和數量持續擴大。
  • 女孩與父母共創業,與茶結緣,開荒種植茶葉年入百萬
    在閩侯雪峰,作為二代臺商,臺北女孩林君盈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年僅11歲,她就跟隨父母來到了位於閩侯深山的福州文武雪峰農場開荒種植茶葉;在大陸求學期間,她半工半讀,苦學制茶技術;23歲,她毅然接過了父母的接力棒,當起了3500畝農場的「掌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