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青年臺商創業楷模,對創業擁有源源不竭熱情的格林蘭鞋業化工總經理林子凱到東莞九年,在兩岸創建了五家公司,他的心得是,青年臺商應「分享機會、共享成就」,結合臺商強勢產業和珠三角強勢產業,雙主軸並進,並融入臺灣創意,可以共同打造文創體驗通路。
投資必須先抓住大趨勢。
格林蘭創立之初,勞力密集度高鞋業已經開始在大陸內移外遷,他判定產品必須要做量和質的改變,從量變到質變,做鞋子皮料處理劑已不是拚誰的客戶多,而是服務能否跟上。
為了超越,林子凱要求產品做精做細,研發新產品,開發鞋類防黴片,甚至為鞋廠建立防黴系統,同時為客戶教育訓練,從生產流程上解決發黴問題。客戶產品得到加分加值的效果,很快成為主力,也受到客戶肯定。
林子凱說,別以為鞋業不好做,其實一直以來就沒有好做的行業,提高質量是首要之務。格林蘭和巴西第二大皮化廠NOKO合作,並把技師送往巴西培訓,高薪聘用臺灣和巴西的工程師,每年研發新產品,現在市場已經從東莞、臺灣走向越南,繼而全力開發柬埔寨和緬甸等新興市場。
目前格林蘭在臺灣、東莞、越南都派有幹部,定期為客戶提供量身訂製的產品和服務。他說,把產品「市場差異化優勢、持續有效性、下一步質變」三部分想清楚,而且落實,產品就可基本站穩市場。
廿二歲就自行創業的林子凱說,每次創業他都戰戰兢兢,創業過程中想不到的問題很多,例如倒帳、合作夥伴誠信出狀況、幹部能力有問題、甚至突如其來的病痛,都可能影響公司營運。他的第二家公司「智群」就因兩個核心幹部突然重病,以致難以經營下去。
林子凱說,創業不一定會成功,但「分享機會,共享成就」是原則。他曾擔任東莞臺協青年會會長,目前是臺企聯新世代新青年委員會執行長,他說,不要等公司掙錢了才為臺商社團付出,青年臺商不僅是珠三角和臺灣的橋梁,擁有的營運能力,可與珠三角的夥伴共同合作、評估商機,各自做擅長的事。
臺灣創意+傳統中國文化
林子凱認為,環境不斷變化,只要能抓定大趨勢,比對手提前三到四年佔領市場,就可以獲得較好收益。他擔任執行董事的吉而好文創公司,曾獲得高雄世運及臺北中正紀念堂總授權,把臺灣創意和傳統中國文化做完美結合,推出的商品在兩岸市場都受到歡迎。
「臺灣擁有世界認同的文創能力,大陸有世界最大的生產力和市場,兩岸同文同種,青年臺商有絕對優勢,這樣的文創不單有文化加值,還有情感加值,可增加中華民族的自我認同,產品在世界上也必能站穩腳跟」,林子凱說。
原有優勢加上新平臺,創造所在地獨一無二的產品,是珠三角臺商現在要走的路。林子凱表示,只有先挖掘在地優勢,才能發展出世界優勢。而兩岸共同合作打造文創體驗通路,是一條可行的康莊大道。
林子凱說,以東莞為例,東莞的出路在於生產力加文創,東莞有強大的產業鏈和營銷能力,目前八大產業都要改成「少量多樣、快速反應」。而臺灣強大的文創力量,可以扮演重要推手。
林子凱透露,目前東莞準備舉辦「兩岸青年文創設計交流活動」,將透過比賽、評審評獎論壇和展覽,三個階段,兩岸一同建立文創商品通路。
對臺灣設計師來說,可藉此提高知名度,增加創業機會,同時促成與工廠的合作;對東莞工廠來說,能藉此抓住商機,擁有訂單,又有專屬的開發團隊;對東莞產業來說,既可協助產業轉型升級,又可提升產業形象。
他認為,如此就可形成良好循環,新產業帶動舊產業,在原有完整的產業鏈中投入大量的臺灣創意和創想,打造出中華文創體驗新通路。再打開大陸其他新市場,成為創意產銷一條龍。這不僅可幫助東莞的產業,更能帶動臺灣創意創業的市場。
林子凱表示,談創業創新,不能離開東莞優勢,不是政府補助多,或原有的臺商多,就能引進新概念商品。東莞應該走產能入股新路,讓生產與開發都入股。
他認為,設計師要配合工廠,設計的商品必須充分市場化,而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品。將優質設計且可大量生產的產品變成現實,且因產能入股,可以自創品牌,入股的工廠也能擠出人力開發通路。這才能提升真正東莞價值。